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0090|回复: 2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对读《爱和自由》后的一点反面意见的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3 18:2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昨天拿到了《爱和自由》这本书,大概翻了一下,觉得它象是蒙特梭利系列丛书的通俗演译。孙本人开着幼儿园,有过实践经验,而且她对蒙氏好象也有一定研究,所以她的书看起来有理在据。但说真话,我觉得她事实上也在摸索。

在中国,其实谁敢说对早教真的很有研究?昊妈举的那个例子,一个孩子在玩剪纸,一个疲劳的老师等在一边。首先这位老师为什么会一幅疲惫的样子?是因为已经到了下班时候,她不想打扰孩子的工作,所以加班?这样是出于好心,但是不对的。蒙氏有一项很重要的理论,即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如果下课了,或者到了幼儿园闭园时间,孩子就该停止“工作”(这是蒙氏专用名词)。另一种情况,仍然是上班时间,那位这位老师为什么露出疲惫的神态?是她自己的原因,还是因为班上学生太多,她太累?如果是自己的原因,那她不该把情绪带到课堂来。如果是班上学生太多 ,那就是幼儿园的原因的。

所以,不管怎么说,孙的本意也许是想感动读者,说明老师是多么的耐心。事实上却暴露出一个现实,那就是现在的幼儿园,师生比实在是太大了。让三个老师,或者四个老师看住30个骄生惯生的小朋友,怎么才能给她们自由或者爱?老师也是人啊。

第二个例子是,孙的儿子自己也在上幼儿园。蒙氏教育的特点之二是,老师基本上不干涉孩子的工作自由,但拿出的教具必须归位。孙的儿子在教室里能做到这一点,在家里玩具却汉有归位。有位老师到孙家里玩,一定要孙儿子把玩具归位,结果孙本人却制止了那位老师,理由是,她希望儿子在家里能自由一些。

由此可见,孙本人从心底里,并不赞成蒙氏理论,她只是从表层上肤浅地照做。还有,她在书中反复提到一个小女孩,好象父母离婚,全托在幼儿园。孙看她可怜,每次和lg去幼儿园接自己的儿子时,都会让lg抱那个女孩。结果那女孩对她儿子说,我今天还不让你爸爸抱你!孙的儿子情绪为此大为不佳,而这些情况,都是由孙的同事告诉孙,而不是她自己发现的。所以说,孙自己给了孩子多少爱和自由呢?她不过是选择了一种教育方式,然后很机械的照搬了。

不是我媚洋,我只是觉得,蒙氏是很好,但在中国实行起来,实在太困难。首先要家长配合,连孙瑞雪这样的家长都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其他家长可想而知。第二,老师的素质待商榷。现在蒙氏班满大街都是,但有几位老师是真正研究过蒙氏的?而蒙氏的精髓是相信孩子,中国千百年的教育却是要孩子相信大人,“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种教育是根深帝固的,不是看几本书,上几期培训班就能解决的问题。有几个人能象王甘一样,在北大毕业,又到哈佛去上学,自己开了个幼儿园呢。就连王甘,我敢保证,她本人也一定很头疼幼儿园的师资问题。第三个,就是师生比的情况了。要老师爱学生,最基本的是,老师要有这个精力和体力。可是学生收少了,收费自然就要高,这其中还涉及无数经济问题。现在国家对学校投资都少,更何况幼儿园了。一切说到底,都是经济问题,中国的孩子实在太多了。

越说越远哈。我觉得,然妈现在走了一个极端,太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人生在世,谁无伤痕,谁无遗憾,哪有完美一说。小老鼠jerry之所以自信,那是因为她和tom打仗从来没有真正失败过,到最后倒霉的都是小猫。换个角度说,小猫tom何尝不可敬,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吃过无数次亏,却从没想着怕过小老鼠。呵呵,老鼠抓猫,那是本能啊。

转贴自李跃儿教育网论坛:http://lycos49718.w120.lycos.com.cn/bbs...13+18%3A22%3A13

首先,我想说任何一个学说都存在不完善之处,而在操作上,我们都是在摸索。即便是蒙特索利本人我想也还需要继续探索研究。孙瑞雪老师这本《爱和自由》的确是集合了蒙特所利的教育思想,加上了自己的探索。对于初入门者,有很重大的意义,至少是打开了一个窗口,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孩子是这样的。我第一次为了书上描述的孩子对我们无私的爱而哭泣,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洗涤了我满是灰尘的心灵。没有这本书,我想我不会继续学习蒙特所利的《童年的秘密》等书。

根据我的了解孙瑞雪老师忠实地体现了蒙氏教育精神“爱和自由”,并且运用到真正的教育实践中去。要知道,理解掌握一个学说容易,而操作则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是很多自称是教育学家的人不敢真正踏足幼教这一领地的原因之一。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指引下,孙瑞雪老师带领着其他老师在努力奋斗着,在探索着。其中出现一些差错是在所难免的,没有错误就不会进步。那么我们是把目光看到大的方面还是苦苦追究一些毛细枝节呢?虽然身不在其境,我们难道不能够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吗?我们是宽容地,善意地看待这些小错误,相信她能修正,相信她能更好的发展,还是刀光剑影,穷凶极恶地追杀呢?一本书出几个问题就要质疑孙老师的教育信念,“孙自己给了孩子多少爱和自由?她不过是选择了一种教育方式,然后很机械照搬了”,我想这是不公正的,是偏激的。

在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情况下,能够投下这一枚“爱和自由”的炸弹,无论是谁,都是值得尊敬的。我们欠缺什么?欠缺一颗容纳百川的心灵!缺乏一腔热血!不少教育探索者,就是给我们逼得无路可走,我们还在那里愤愤不平地骂“骗子!”,真是可悲可叹!

这位批判者既然承认“蒙氏是很好,但在中国实行起来,实在太困难”,就是说你,一位不真正涉足教育的局外人都这样想,那么对于真正把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老师们来说,不是更困难吗?这么困难的事业,犯错误不是很正常吗?我们既然理解,为何还要蒙上双眼?

师资力量是教育的一个难题,这是对的。老师如何成长起来?在某些老师如:孙瑞雪、李跃儿、王甘等的引领下,在不断犯错误,不断修正的实践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如果我们受不了他们犯错,就无法看到他们成长。犯错误是一种勇气,能犯错误的,能犯有水准的错误的老师还太少了,所以,你,我们还面临一个师资匮乏的难题。倘若你,我们不让他们犯错误,那么连目前最少的一批师资力量都将消失。

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我们都知道,教育者也要吃饱饭了才能继续探索。这个教育体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也不是教育者能够解决的,那需要国家政府的决策者。

补充:1、如果你仔细阅读,不难发现那位刘老师是用“强制”的口吻要求孙老师的孩子归位,这在蒙氏中是不允许的。孙老师当时的做法首先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这是对的,一切都要为心灵让步!不是吗?保护好心灵,归位的问题可以延缓解决。如果强行归位,而是心灵遭受创伤,归位又有何意义?!到底是照搬蒙氏,还是眷顾孩子的心灵,我想无须评判了。

2、你说的“事实上却暴露出一个现实,那就是现在的幼儿园,师生比实在是太大了。让三个老师,或者四个老师看住30个骄生惯生的小朋友,怎么才能给她们自由或者爱?老师也是人啊。”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老师只是观察者。你说的这种“看管”方式,不适合用于儿童之家,孩子不是动物,不需要“看”。老师是辛苦的,为了给孩子爱和自由,她甚至失去很多自由,然而作为老师的责任,她选择这一行业就已经知道自己有能力来担当了。所以,我们除了尊敬还要宽容,对孙瑞雪等等老师们。

3、孙瑞雪可以选择给自己的儿子爱和自由,也可以选择给所有的孩子爱和自由。当然,前者她能时刻顾及儿子的点滴感受,而很多孩子就无法感受到了。所以,我对她始终心怀敬仰之情。此帖由 寒风独立 在 2005-09-15 09:46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发表于 2015-7-2 14:21:43 | 只看该作者
梦幻妖精 发表于 2005-4-19 08:46
爱和自由中讲的很多东西是不可控的,比如书中讲到1个男孩子
要去拿别的小朋友带来的东西吃,本来这是不允许 ...

赞同,说得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发表于 2015-5-16 06:37:1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读了克莉希拉穆提的《爱的觉醒》,大概会对“爱”“自由”有更深入地理解。请注意,我没有用《爱与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发表于 2014-12-28 11:01:16 | 只看该作者
爱和自由,记录了很多现象,但没有解决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发表于 2013-10-9 16:40:16 | 只看该作者
蒙氏的主旨是爱和自由
像孩子爱我们那样爱孩子,并给其自由,让他自理自立自我摸索别打断他。

说实话,因为我对教条类的儿教书籍很不感冒,所以对于几本蒙氏书籍,我只是粗略地翻了翻。
因为小孩上了两次蒙氏早教,突发奇想,又拿出来好好翻了翻,对里面很多内容很是赞同,比如:提供孩子合适尺寸的桌椅柜子等生活用品,使其独立;别自以为聪明地打扰孩子。
我有种窃喜,因为我无意间做了这些,比如,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宝宝房里除了一张席梦思床垫铺在地上,什么也没有,所以会爬的时候,小朋友就是自己累了就爬上去睡觉,睡好了,光着脚丫自己爬出来找我们。诸如此类的,所以小孩的独立性较强,自理能力也较强。

说了这么多,是想说,蒙氏有让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我们要爱孩子,并信任孩子。他们其实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认为他们无知而总是强行帮助他们。没有一个大人能像孩子那样貌似在玩,却在短短两三年内精通一门语言;学会坐,爬,走,跑,唱;认识所接触到的所有物品。。。

但蒙氏也有其让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因为妈妈热了把衣服脱下来,孩子哭了,作者建议妈妈把衣服穿上,孩子不哭了。
书中此类的案例挺多的,且不说作者举的例子存在样本数过少的问题,就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我有点担忧。
我总的感觉是,蒙氏有点如楼上某位家长说的“贵族式教育”,仿佛孩子是瓷娃娃,喷也碰不得,而妈妈呢,仿佛不照做,孩子就会朝另一个方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这种观念容易让很多奉行蒙氏的妈妈战战兢兢的,生怕某一句话某一个行为就会误导了孩子,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实不只是奉行蒙氏的妈妈,就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等,都是这样,希望全家所有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在和孩子说每句话时都必须深思熟虑,以免让孩子有心理阴影,比如“和孩子开玩笑”那章,其实大人是无心之过(我也认为大人有些行为很不好),但作者说宁可得罪同事也不能影响孩子,我觉得过了,我们大可以回家和孩子好好解释,因为世界之大,我们很多时候其实无法选择与我们相处的人,不是吗?

蒙氏或此类儿教书籍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这个世界往往很残酷,我们在给孩子爱和自由的时候,有没有一丝担忧,一个从小到大在“妈妈爱你,宝宝最棒”的表扬声中成长的孩子,有没有可能缺少一种东西:逆商?

我会培养孩子,以爱和自由的方式,但是
爱---不是溺爱,作者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会像我们的孩子那样,每天的清晨就迫切希望能见到我们,意思是我们该感动而不是粗鲁地推开孩子。
读得我想流泪,我当然不可能粗鲁地推开孩子,但是我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睡觉,你起床后自己在客厅玩一会,把大人吵醒了不礼貌哦。所以哪怕小孩只有两岁多,每次我们开门,在客厅玩得热火朝天的宝宝依然幸福地看着我,满满的爱,然后惊喜地对我说:妈妈,你这么早起来啦?

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作者的想法,我想更多地是让我们大人别打扰孩子,让他们自由发展
但不是有些老师或家长认为的,想不睡觉,好吧,那就不睡觉吧,想一直一直画画,好吧,画一个学期也可以吧。
大人当然不应该自作聪明地打扰孩子,但大人起码要起到引导作用,如果大人连引导也不做,试问小孩子能自学成才?那狼孩倒是很自由呢,怎么没有学会人类的生存之道呢,是吧?
我们也崇尚自由,比如孩子哭,我们不会说,立马闭嘴!不许哭!我们会说:好吧,你想哭就哭吧,但是只能哭一会,只能在某个角落哭,在孩子哭的同时,我们大人并不会任其自生自灭哈,会在一边故意大声说笑,讲些她感兴趣的东西,她边哭边偷听,要不了一分钟,会立马屁颠屁颠地过来说:妈妈,我不哭了,我不生气了,什么东西好吃啊?
另外,孩子的成长,有天生的一部分,有家长影响的一部分,有学校影响的一部分,有身边很多很多人影响的一部分,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太自以为是了,把我们自己的那部分算成了100%。
还有一点,我坚信,打不死的小强更适合这个世界。所以,偶尔有那么几次我们没有给予足够的爱足够的自由,请相信咱们是在无意间培养孩子的逆商呢

[ 本帖最后由 yxbhhxyy 于 2013-10-9 16: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1#
发表于 2013-6-22 12:31:49 | 只看该作者
很感兴趣,理论要读一点,实践中体会的会更实际一些。看看帖子真受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发表于 2012-6-24 20:21: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hangyc1 于 2009-10-26 10:49 发表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要求很高,我儿子就在孙的幼儿园,念了两年多了,我觉得老师好过其他园很多,当然也有问题,但是只要孩子在学会规则的同时,享受了该属于他的自由,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园。为什么非要完美的 ...




非常认同这位同志的说法。


也有看过这本书的很多同志,对孙的书理解的不是很到位,这个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慢慢体会一下,我觉得很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发表于 2012-3-20 09:01:3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我儿子的教育问题,孙瑞雪的《爱的自由》可以说是我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儿子身上的一个诱因,因为看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由、对于爱的强烈渴求,至于蒙特梭利教育法,我也是看了几本相关的书后稍稍理解了一点,我觉得上升到教育法的高度对我们中国普通家长来说不是很必要,但其中对于儿童敏感期的定义及划分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究竟是不是依从蒙特梭利教育法对我们的宝贝进行教育并不重要,只需懂得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参与、关爱,适当放手,这些将会对我们的宝宝成长起到十分有利,生活中对宝贝的悉心照顾、用心观察将大大促进我们对宝贝的了解,抓住孩子短瞬即逝的成长瞬间,对于宝贝、对于我们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如果没有爱和自由的心,没有善于捕捉的眼睛,可能我们就得不到这种快乐了,所以,对于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我是赞赏的,她使我用崭新的眼光看待我的宝宝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由此感到了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发表于 2012-3-11 17:35:47 | 只看该作者
爱和自由,我还没有看完,就粗粗地看了前面,
我以前看佛洛伊德的传记,他的病人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所以,我也因此更加重视儿童的童年,尤其要注意他们的心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发表于 2012-2-29 00:19:5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有许多人还是茫然的,矛盾的。个人觉得只要你是全身心的爱自己的孩子,多去观察她,了解她,你会知道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6 03:39 , Processed in 0.077793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