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240|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孝道毒于响尾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0 07:1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长,我慢慢贴。


问下各位,什么是“孝”?

鲁迅对《二十四孝》的辛辣讽刺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却还有人拿这套东西来捆住别人(对了,不是捆住自己,你看看那些口口声声孝为先的人,他们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睁大眼睛看看,叫的越厉害,向子女索取越多的,对自己的父母越无情)

“孝者,顺也”吗?你爹妈让你去偷去抢来满足他们的物欲,你顺不顺?你爹妈损害你来肥自己,你顺不顺?你爹妈要求你榨干配偶家庭的财富来供养他们,你顺不顺?

不管什么人,只要有正常的生育功能,就能生孩子。可能生孩子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标准,还离的远着呢。所以,有的父母,要求是合理的,有的父母,要求是不合理的。

如果顺着即为孝,孝道大过天,那么,什么样的犯罪行为只要是其父母指使的,就都正义了么?

孝,是报生养之恩吗?中国还有句老话,叫施恩不望报呢。如果把生养孩子当做恩典,期望日后回报丰厚的,那叫放债。跟别的债主不同,这种父母让你欠钱欠情不需要让你同意的,你生出来会哭喊之时,就是债务关系成立之时。

多讽刺,多么违背自然规律的悖论。

动物也会生育,动物的母爱同样伟大,但是没见过动物追孩子屁股后头要求回报的。人不如禽兽远矣。

如果说孝道有那么一点打动人心的东西,那也绝对不是孝道本身固有的,而是它从天伦中“偷”来的,那是什么?——就是爱。

一个幼小的孩子,如果得到父母充分的爱和照顾,也会在父母遇到危险的时候冲出来;就象屠宰场杀母羊的时候,小羊也会流泪一样,不用指着鼻子教育他们或它们:“你要孝顺”。因为他们天生就知道,这个遇到危险的人是最爱他们或它们的,失去亲人失去这样的爱护,是痛苦的。

孝有什么价值,可以和爱比的?我想无论在任何国度任何社会,一个得到过父母深切的爱的孩子,在父母年老病弱乃至穷困之时袖手旁观,都会让人齿冷。无关孝道,在于此人面对最深切的爱都无动于衷,你会觉得他(她)冷血,薄情,不值得交往。

而有些国度有些社会(多是落后)的,无论什么样的父母,对子女做出何等的事,都有一帮不知道是吃什么长肥了脑子的人,出来声嘶力竭的宣扬“孝道”——甚至是一种子女为归属于父母的财产的价值观。你去问问那些落后国家的童妓甚至人妖,有几个不是被父母或亲人卖来换钱的?

如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如果生养之恩就大过天,那对孩子做什么残忍的事不是正常的?

孝这种东西,有什么资格能和爱比?




http://www.tieku001.com/467277/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1:14:53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懒得贴了。

有兴趣去看吧:http://www.tieku001.com/467277/2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晨风提到了“大部分”,那我也说“大部分”好了,大部分得到了父母健康的爱的孩子,也会有爱父母的天性。在幼儿期尤其明显,对父母的依恋到了比任何热恋期的男女都强烈的地步。

而你们担忧的,父母为儿女鞠躬尽瘁,儿女完全不顾父母死活的现象,推导一下教养模式,几乎都是“溺爱”造成的。溺爱不是健康的爱,我说过,也不是你作为父母,在接受和尊重孩子是个独立个体的基础上去爱能产生的模式,几乎都是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过度补偿”,造成了孩子在不欣赏,厌弃父母的同时,以父母的债主自居。

然后说到“少部分”,确实有你怎么善待,也不爱父母的孩子,这个无法强求,就跟男女关系一样,不同的是男女关系是共同选择的,而亲子关系中,父母才是“因”。

接受这个现实是合理的很难吗?

那我要说我从没提过的另一个现实——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的,这也是合理的。比如对非预期出现的孩子,生出来了,怎么强迫自己,也爱不起来,很正常。这点在父亲身上体现的更多。

爱是一种感性认识,是无法强求的,有的亲子悲剧的产生,就是父母明明内心是不爱孩子的,又不肯承认这点,强迫自己的同时对子女产生怨恨,因而苛求“回报”。不少见吧?

那么当“爱”不起作用的时候,该如何呢?——善待。父母坦然的对自己承认,我对这个孩子爱不起来,但我依然要按照社会规范善待他(她),子女也同样,前提是没遭受过严重的肉体或精神虐待,不会心理严重不平衡。

那么这两者的“善待”,基本上是要诉求于健全的法律制度的。舆论环境也起个监督作用,那么“晨风”所担忧的,孝道破除之后部分老人的景遇,是不是就是对这部分家庭的,“舆论环境”的指望呢?

那为什么我要反“孝道”之名呢,因为这种善待应该是相互的,而非只是子女对父母的,一说“孝”,大部分的理解就偏颇了。

亲子关系中,爱是本质,“善待”是其边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1:13:34 | 只看该作者
麻辣虾分析的很好。

不过我觉得更悲催的是,她妹妹一直念叨“妈,我要去茅房”,未必只是出于小孩子要得到父母关注的心理。因为孩子是忍不了饿和内急的,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反复征求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有权威,他(她)很怕这个人。

合理推论:她以前做过什么事,之前没征求母亲的意见,得到了毒打;转为习惯事事都征求母亲的意见,弄烦了,也得到毒打。而孩子是分不清楚父母认为该征求意见的事是哪些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人生经验是——只有处处尊重一个人的权威,才能避免惩罚,那他(她)会懦弱顺从无主见;如果尊重一个人的权威依然被惩罚,那只有两条途径——先是本能的厌弃,憎恨这个“权威者”,如果得到更激烈的虐待,出于自保心理,会转为更加盲从乃至“保护”这个权威者,直到成为习惯,丧失自主思考能力。

很多经历过文革迫害,依然听不得老毛坏话,听到就本能的起反感的人,就类似后者。





【在(小麻辣虾)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我爷爷常说:你爸没主见,墙头草;你妈脾气坏,心气高。你自己要主意正,要知道是非,要有原则,要有人生追求!就是这个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1:12:54 | 只看该作者
想想我之前说的,你在爷爷奶奶身边呆到五岁,她一直跟着你母亲。

你我会知道她三岁以前经受了什么吗?你尚记得母亲把四五岁的她捆在树下,之前呢?

我一再强调,三岁以前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培养安全感和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得是正常的),这个心理学的定论是经过无数的调研得到的,不是平空来的。

如果你和她都是房子的话,你受的伤害可能从墙根开始,然后你强大,又有支援,给抹平了,而她被毁的,则是地基。

你认真觉得你和她先天就有这么大的先天差异,从而证明你比她强很多么?先天差异会有,但因为她被毁的是地基,所以现在也无从判断了。

你懂得理性的爱和对待家人,但是对你可怜的妹妹,多些理性,少些蔑视,也许对她是最大的安慰。




【在(SHPX)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当然有爱啊,我是对家人之爱很信仰的。但是当家人没有情感梳理能力时,人格不独立时,必须坚守:爱自己的家人时,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1:12:34 | 只看该作者
我之前大篇幅的分析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对自身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的损害,而今你又简单的说,是他们自己摆脱不了了。

承受到某种程度(有时候是量变引发的质变)的,是很难全靠自己摆脱的,他们的一生,要先走过残酷的“自我对抗”,才能打破共生关系,找到理性的自我。

就如你不理解你妹妹幼时为何那么发作一样,因为你的经历只是被戳伤或割伤,而她的精神已经残疾。多点悲悯心吧。

你说呢称一辈子的选择,都很不智,那她有机会以一个健康的心理做明智的选择吗?这么多年后,她靠近母亲,都会很轻易的被触发,痛苦的浑身战栗,那当年她刚自立的时候,要反抗母亲的要求得多困难,得承受多大的痛苦,想过吗?而经历这么多年后,她才开始反思,自我求助,学会反抗,就是你看到的“前娇纵,后抛弃”了

我给你举例说明她当年的感受,为什么盲从母亲,就如火灾现场逃生,夜夜痛苦尖叫的人,面对“把你送回那个现场”的威胁,软弱的服从了。因为只要一转过“不听她的”的念头,稍微想想她会怎么闹自己,多年来被虐待的痛苦都会立刻涌上来。

她从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或者爱过母亲,只是被“绑架”了,只有肉眼可见的绳索才是绳索么?我分析过你们遭遇的不同,你是在开放有支援的情况下面对母亲的,而她是在封闭无援,无时无刻的承受全部的折磨,车轮战的被虐中面对母亲的。

心理阴影有多可怕。如我大学里有个男性朋友,因为父亲暴躁经常打他,他养了条小狗,就为了毒打虐待它。长的高大健壮,朋友都评价为独立,勇敢,讲义气的男生,只要谁一不小心提到他父亲,立刻条件反射的下泪,根本止不住。这都不算严重的心理阴影,很容易治疗好的。那些严重的呢?




【在(SHPX)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孝道中,有非理性的极端,必须抨击。然而,今天这些非理性的极端现象基本绝迹。而,更多的是凤凰们自己的问题(在凤凰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1:11:28 | 只看该作者
一,老人赡养问题,我认为该诉诸于健全的法律制度。

目前,大量老人基本的生存和医疗还是得不到保障的,如你之前也说过现代社会的现状,“孝道”在利益面前起不了太大作用了。

二,有关未成年子女教育的问题。

你可能觉得,让上一代人代为思考比无脑状态好,但历史发展的规律却是——该培养的是他们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前提是有合理的社会规范和保障。

倚靠“孝道”同样无能为力,你说服不了现在的年轻人,能被说服的,只是被洗脑受害造成自身更大痛苦的,如凤凰们。

PS:你说的那种父母和子女的奇妙对应,我称之为“共生关系”。




【在(SHPX)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我很赞成对亲人要用理性,不过我觉得你同时不反对“孝道”,这两者很矛盾。因为推崇孝道的环境,会压抑子女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1:11:03 | 只看该作者
我很赞成对亲人要用理性,不过我觉得你同时不反对“孝道”,这两者很矛盾。

因为推崇孝道的环境,会压抑子女的理性光芒。更严重的,如我说的从3岁以前就长期遭受精神虐待,而无人干涉的环境,孩子大多一辈子都和理性无缘了。说最简单的,如果作为家长,经常对幼儿怒吼,呵斥,冷眼,甚至唾骂,而他(她)又自感不被爱也得不到支持,那一生都难以摆脱敏感懦弱的悲剧性格。

然后你反复以自身做例证,想说明如你这样的能摆脱,如你弟妹那样的无法摆脱,是天性的差异。然后子女成年后能经济独立,就得噶本儿一下消除心理阴影,然后谅解父母。。。呵呵

这么说吧,天性是有差异的,而且很大,如流体智商的高低,如某些特殊天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性格也有很大差异,如天生敏感内向和天生活泼外向的。但是否有个健康的心理,是否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是否有正常的社交功能,绝对是和生长环境密不可分的。

同样是精神暴力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如“起什么呢称好呢”这个板油,她的叙述有个要点——虽然和你所处的环境类似,但她母亲在那个时段是无时刻的贴身折磨她,既没有分担者,也没有庇护者,连逃避都找不到点的。看到那段喝农药自杀未遂后又被母亲拎起来毒打辱骂,真是让我心里落泪。真如“无间地狱”一样,无间是指无间歇。

车轮战是最恐怖的,要不警察审讯犯人都用这个手段呢。

你对这种遭遇的人,是不该用“蔑视”和苛责的,因为那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的痛苦。


【在(SHPX)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继续一段。我妹生了儿子后,把儿子丢给我父母,小夫妻外出打工挣钱。那时,我妈才45岁。我非常担心,建议我妹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1:10:1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在爷爷奶奶身边呆到五岁,而妹妹一直在母亲身边哈。那很多问题就有解释了。

别小看这最初的几年,很重要,我也是在外婆身边呆到六岁,才有了反抗不合理对待的心理基础。

你妹妹真的很可怜,她小时候那些让你厌恶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幼儿承受着情绪上巨大的痛苦,而作的不合理宣泄。

尤其是0~3岁,如果经常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比如你母亲打,骂,看她和家人争吵,歇斯底里的精神宣泄),那这辈子,都难以摆脱那种说不出来因此也难以解决的心理阴影。

现在还是有那种非常情绪化以及歇斯底里的幼儿的,除了要查是否缺微量元素这种生理因素之外,就要好好审视,一,胎儿期母亲的情绪,二,三岁以前的生活环境。

你弟弟的情况,你从两个角度想——你母亲已经控制了一个,分到另一个身上的宣泄就少了一部分,而你那时候又能回家支持他了,虽然你也很幼小。但你妹妹在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几年,真是赤裸裸的完全暴露在精神伤害中的。




【在(SHPX)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我出生之后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一直到我弟出生,那时我已经5岁了,才两家合并,和父母共同生活。我妹是一直跟着妈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1:05:5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个体差异的不同,导致同等伤害下,结果不同,举《犯罪心理》中的一个例子,专案组的特工摩根,童年时受到过成年男性的性侵害(他不是唯一受害人),这也促使他走上了跟连环罪犯对抗的路。而同类经历的一些人,则由被害人变成了施害人。

那么造成这不同的结果的,有天性的不同,也有细微环境因素的不同。我称之为内因和外因吧。

那么相同的是什么?——抹不掉的心理阴影,被一些刺激触发的时候,那种内心极大的痛苦和狂躁。那么人性驱使下,共同的选择是——释放痛苦。只不过有人坚强,选择了“不让其他人受害”,从打击施害人中得到发泄。而有的人脆弱,选择了“让别人也尝尝这种痛苦”,从成为施害人中得到发泄。

那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既然有人抗过来了,所以这种伤害就不是罪恶因素吗?甚至可以说是证明一些比另一些优等,而劣等的活该受害么?

而亲子关系,就是人格塑造的第一步。还有,注意一个细节,摩根是被外人所害,当时他身边还有爱他的亲人;而那些由被害人转为施害人的,大多都是被自己的亲人或“监护人”所害。这带来的心理刺激又是不同的。

除了有天生的犯罪基因(这个复杂了,涉及到基因学),和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大多数暴力罪犯,都有其童年阴影。这也是我坚持要拷问亲子关系的原因。家庭是社会最阴暗的角落,因为隐蔽,彼此间又亲密,所以伤害会被扩大。

所产生的结果不止限于家庭本身,还会危害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6 16:15 , Processed in 0.08479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