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538|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6 00:2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0 11:31  中国青年报     我特别期待中国产生各式各样的民间办学机构,也特别期待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各式各样的学生,使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能够得到哪怕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实现。但是,我对男博士做全职爸爸,一心一意培养女儿成为“早熟博士”的教育教学方法却不敢苟同。   有报道说,今年47岁的袁鸿林拥有北京大学硕士和南开大学博士学历,会英、日、法 、俄等多国语言。中年得子的袁先生认为幼儿园不适合女儿,决定把女儿袁小逸带回家,自己实施对女儿的早期教育计划。为了多给女儿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袁先生还张榜招收五六个同龄孩子给女儿陪读。   按现行教育体制,一般博士生毕业时已经快30岁了。而按照袁先生的教学计划,袁小逸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可博士毕业。至少可以比同龄人提前七八年。袁先生的目标是把她培养成反应敏捷的同声传译,或掌握多种语言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遍育天下英才,却往往不敢教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有“易子而教”之说。为什么?因为师生之间,适当地留一点距离和神秘感是必要的,距离和神秘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师权威的源泉之一。因此,袁博士敢于亲自当自己孩子的老师,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但却未必是科学的、最有利于女儿成长的。   在孩子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自老师的赞许、同学的钦羡等等。可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却被袁先生抽成了一个真空,来自家长的压力毫无疑问将成为袁小逸未来学习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快乐成长、快乐教学,不过是家长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成为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更重要?还是成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独立、心智健全、善于合作的人更重要?把孩子包裹在真空里,她的智力可以得到不断开发和刺激,但是她的情商呢?她如何与同伴们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虽然眼前有孩子“陪读”,但这却更强化了袁小逸众星捧月的“中心地位”,将来,她又该如何面对失落?我想起了人称“浙大第一愤青教授”郑强手舞足蹈的演讲:   “我们系里有一个女同学,一天到晚没有笑脸,就是为了得到高分数、得到高额奖学金,我很痛心!我和她说,你这是在用青春换荣誉、争光环,你今后的心灵是要受创伤的!我希望她不要看重明年从第一名掉到第二名,后年从第二名掉到第三名……也许,分数越高,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三分之二已经‘精神残缺’。”   袁博士坦言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现代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件。然而,从孩子5岁开始,袁先生就已经按自己的设想给她设计好了未来的道路,并且一路怎么学习都已安排好,这难道不也是在按自己的模子将孩子铸造成另一种“标准件”吗?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高中之前的所有教育,都只是为这种可能性打基础。情商、智商、身体素质,这些基础打得越牢越深广,未来的可能性越多。从小被人为设计了惟一一种可能的人生是可怕的,也是有99%的可能不适于当事人的。这种学习的“功利目的”越明确,就越悲哀。况且,袁博士辛辛苦苦读了个博士,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社会再培养一个博士?从社会和人生设计上,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当然,如果袁博士兴趣在此,权当我是废话。但起码要考虑一下女儿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因为这也是她的“发展权”。 (童大焕)            
        作者: 60.163.9.*     2004-12-20 22:37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注意到童先生好发评论,有些评论也确有见地。但有时也不免有失偏颇。比如“易子而教”,恐怕更多原因是出于一种封建的心态,——说穿了,是要摆一种“父为子纲”的架子,犹如红楼梦中的贾政之于宝玉。与当下提倡的亲子教育相比,是何等的落后。拿着这种落后的东西,当作宝贝来提倡,还要棒杀他人,可笑。不知童先生有没有孩子,——只是我希望他没有,怀着这种心态的父亲,会把他孩子有限的可能性都会扼杀了。          
        作者: 60.163.9.*     2004-12-20 23:16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引领世界的两大育儿新时尚〔美〕乔·富兰克(节选)           美国流行“全职爸爸”养儿育女在美国曾完全被当成母亲的职责,后来,女权主义者从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角度出发,呼吁父亲多分担育儿义务。可是,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家与儿童发展专家逐渐发现,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因而成为一种时尚,在关心子女成长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为流行。在美国,很少见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母没有抚养孙辈的义务。又因为佣工贵,只有极为富裕的家庭才请得起保姆,因此育儿的担子只能落到父母身上。已婚美国人休闲活动通常以家庭为主体,周末在餐馆、购物中心、各种游乐场所,到处可见抱着、用小篮提着、背着、或是推着孩子的大男人。甚至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我也曾多次见到妈妈专心开会而爸爸在旁照顾婴儿的场景。爸爸们做的还不止这些,有的爸爸与妻子平分育儿任务。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我很喜爱的一本育儿杂志的编辑——特丽莎和弗莱德。他们两人是真正的合作者:两人在杂志上的署名是“联合编辑”,在生活中则联合育儿,每人都上两星期班,在家带两星期孩子。两人轮换,所以他们的一双女儿常问:“这周是爸爸还是妈妈?”从这种安排里,他们觉得获益匪浅:他们得以亲身体会不同环境中的父母的感受,促进了他们的编辑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孩子从这种安排中获益良多。孩子吸取双方的优点,充满了活力。据报道,有两百万美国父亲选择留在家里带孩子,而让妻子去工作养家。有的家庭这么做是因为妻子收入比丈夫高,如妻子是律师而丈夫是教师;有的是因为丈夫更有耐心,更喜爱教养孩子的经历,这些“全职爸爸”乐此不疲,还利用互联网互相鼓励,组织“全职爸爸协会”呢!          
        作者: 60.163.9.*     2004-12-22 22:52   回复此发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07:48:42 | 只看该作者
woodgarden+-->引用:woodgarden

美国的法律各州不尽相同,不知这位朋友谈到的是哪一州?但纵观美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历程,法律也是落后于生活实际的。好像同中国一样。

我曾说过,现在仍作如是观:我提倡的现代私塾,定位是主流教育的补充。

个性化的追求举个例子:Luis, 女,十岁半,刚来我这里不久,理想是当作家。我的培养方式:除了给她买了网上同龄孩子应学的所有主课外,外语跟着英语角的课程(英、法、日语),阅读写作和研究性学习单独辅导,目前确定的主题是韩寒研究,因为从学校退出和想当作家,是他们的共同点,自然也就兴趣浓厚。这样的安排,学校能做到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5-3-26 01:45:10 | 只看该作者
阿门+-->引用:阿门 看来美国的教育环境和中国差不多啊?
也有这么多家长不满意学校的环境、品德教育和教育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5-3-26 01:28:01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原创】3,应当鲜明地倡导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宗旨,在学科基础较全面的平台上,积极倡导自主自由学习、研究性学习、应用性学习,直接面对社会与实践;
您都钦定您的女儿将来做个同声翻译了,那她还如何自主自由学习?,看来您从没有把对媒体说过的话认真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3-25 16:24:5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数据,我再说几句:Dr.Ray是在美国研究Homeschooling的一个权威,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他明知美国官方的数据而不用,重作统计,得出了在2002-2003年度约有170至210万的数据。而且,我比较仔细地看到其他的一些研究者,也选择使用这个数据,想必有他们的道理。可惜我没有闲钱,否则买些资料进来是可以把这个情况搞得很清楚。好在我与这个数据没有任何利益,只是择善而从。而且,我原话只说,现在约有200万的家庭学校学生,也想到现在又过了两年,无论如何,于事实应当是没有多大出入的。应为这是关于美国家庭学校的一个重要事实,不妨搞细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5-3-25 15:17:17 | 只看该作者
看来美国的教育环境和中国差不多啊?
也有这么多家长不满意学校的环境、品德教育和教育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3-25 13:32:02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自己读吧: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CES) released in August a report dated July 2004 entitled “1.1 Million Homeschooled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3” (by Princiotta, Bielick, & Chapman) in which the authors estimate the number of homeschooled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e., homeschool population size). Dr. Ray, however, still estimates that there were 1.7 to 2.1 million K-12 homeschool students in the US during the 2002-2003 year Consistent with Dr. Ray’s findings ( see Worldwide Guide to Homeschooling),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homeschooling has grown about 7% per year during the past 4 years. http://www.nheri.org/
谢谢袁博士,博士就是博士不会乱搞,这么多英文,又赶上我这一介草民不识得几个英文大字,咬着牙硬着头皮和博士讨论吧,不过这坛子上还有很多美国的朋友呢。 搞数据当然以准确为上,您引的NHERI的那段字连在一段,容易给人一个误解,那就是后面这个数据和上面那个数据一样是NCES的数据,不过真要找数据何必去这种Institude,直接去NCES多好,那可是官方的数据,更有说服力的。 其实从上面那段袁博士引用的数据像我这种不认识英文的人大致也能看懂,其中数据有两个,一个是官方认可的110万,一个是Dr. Ray研究的170万到210万,相差快两倍了,我信谁呢,还是相信官方数据把。那咱再看看官方的数据是咋说的,贴个图吧,大家容易看明白<img src="http://nces.ed.gov/nhes/homeschool/images/tab01.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这是到2003年的,让大家看一下,是其中还分了4类,纯粹在家的,占其中的82%,其余的还是部分时间上学校。 增长比例我算了一下约是6.05%,和袁博士引用的数据接近,不过这个比例的基数是Homeschooled人数,是相对比例,可参考性较小,比如说去年袁博士私塾人数是1人而今年是6人,则相对增长比例是500%,很吓人吧。 另外一个增长比例是基于全部在学学生的NCES给出的比例是4年的增长比例是0.5%,每年应该约是0.125%。 袁博士有一点说对了,是在增长。那我们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 英文咱也贴一段,看看家长为什么选择HomeSchooling Parents’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Homeschooling Their Children In the 2003 NHES, parents were asked whether particular reasons for homeschooling their children applied to them. Parents were then asked which one of those applicable reasons was their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homeschooling.  Thirty-one percent of homeschoolers had parents who said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homeschooling was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 of other schools ([url=http://javascript<img%20src="/images/smilies/redface.gif"%20border="0"%20alt=%20title="困窘"%20smilieid="2"%20class="inlineimg"%20/>penWin('figures.asp?PopUp=true&FigureNumber=fig02')]<font color="#0a0a4d">figure 2[/url]). Thirty percent said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to provide religious or moral instruction. The next reason was given about half as often; 16 percent of homeschooled students had parents who sai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academic instruction available at other schools was their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homeschooling. 本人英语太差,袁博士给大家翻译一下吧。人家国家有人家的情况啊。 其实HomeScholling和袁博士的私塾也没啥共通之处,非要拿那个数据说明问题,选一些高的数据也可以理解。之所以和袁博士探讨此问题,是因为袁博士毕竟是博士,说话比较有依据,不会信口胡说,因此探讨起来才有意思。只当是我们小小老百姓向博士请教吧。 相关网址:http://nces.ed.gov/nhes/homescho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3-25 10:50:11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引用:jerryhao 要是随便说说那就罢了,要是成为研究文章,那真的要认真些了,如果是引用,最好找出该数据的出处。美国是很重数据统计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基础就是建立在统计数据中的,如果是正规统计数据,很少出现约…的说法。如果仅是某个网页上有,我只能说,尽管美国人都很严谨,也会有个别随口乱说的人。就好比,尽管国人习惯随口编数据、编故事,也不排除有个别严谨的研究者一样。

如果你告诉我那个数据是美国某个学术杂志上的,我就信这个数据。

在没证据的时候,我只能相信自己的计算,列个算式 5%*(1+7%)^n=1,大家帮我解一下这个方程,我手头没计算器,心算了一下,应该是在n=44左右,大家算个结果告诉我,别算出来是20年,那我可真的要晕倒了。

自己读吧: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CES) released in August a report dated July 2004 entitled “1.1 Million Homeschooled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3” (by Princiotta, Bielick, & Chapman) in which the authors estimate the number of homeschooled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e., homeschool population size). Dr. Ray, however, still estimates that there were 1.7 to 2.1 million K-12 homeschool students in the US during the 2002-2003 year Consistent with Dr. Ray’s findings ( see Worldwide Guide to Homeschooling),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homeschooling has grown about 7% per year during the past 4 years.

http://www.nheri.or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5-3-25 00:49:11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按7%的速度递增?我数学学得不好,粗算一下,看来再过44年美国学校就没孩子了,厉害呀,也许我还看得到” ——除非美国人自己的数据有问题,否则我为以上的所有数据负责。
要是随便说说那就罢了,要是成为研究文章,那真的要认真些了,如果是引用,最好找出该数据的出处。美国是很重数据统计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基础就是建立在统计数据中的,如果是正规统计数据,很少出现约…的说法。如果仅是某个网页上有,我只能说,尽管美国人都很严谨,也会有个别随口乱说的人。就好比,尽管国人习惯随口编数据、编故事,也不排除有个别严谨的研究者一样。 如果你告诉我那个数据是美国某个学术杂志上的,我就信这个数据。 在没证据的时候,我只能相信自己的计算,列个算式 5%*(1+7%)^n=1,大家帮我解一下这个方程,我手头没计算器,心算了一下,应该是在n=44左右,大家算个结果告诉我,别算出来是20年,那我可真的要晕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3-25 00:2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美国的家庭学校与我国传统私塾散论 袁鸿林

--------------------------------------------------------------------------------

1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No.1,在各个方面都会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和研究了解的兴趣。国人日下大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认同“科教兴国”的作用,那么,美国的科教对当今美国国势的强盛,究竟起到何种作用,有何具体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题目,我有点害怕,先从小的做起吧。先谈教育,而且选一个小一点的题目:美国的家庭学校。我这样做,一则是自己的兴趣,二来也是想引起同好者的共同参与,所谓“抛砖引玉”也。

由于我的时间比较零星,所以,也只能一边了解,一边讨论,浅薄和错误自当难免,欢迎大家指教。是为开场白。

2
美国的家庭学校,也有译作“在家上学”,以有别于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在英文里作:home schooling, home education, home educating(children)等。能看英文的朋友,可以在网上用这些词语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很多资料。美国的“家庭学校”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它是指适龄儿童少年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的教育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在家中完成初等教育的学习课程。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在社会融入这方面,家庭学校的学生似乎比学校学生在总体上也更胜一筹。所附赵立芹的文章对此略有提及。这方面美国近年来就有很多的研究和资料。比如有一位就以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名字叫:Larry Edward Shyers,他的论文是:Comparison of Social Adjustment Between Home and Traditrionally Schooled Students,长达299页。
有很多人对我的质疑,最集中的是如何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社会融入问题。我曾说过,我的教育也有社会融入的内容,而且我相信,我可以做得不亚于现在的学校。美国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就是一个有力的旁证。

3
虽然,家庭学校在美国历史上应当早于近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但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家庭学校,一开始就是作为主流教育——现代学校体制的对立物而产生的,而且是作为一场基层的教育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式掀起,迄今也仅半个世纪的时间。在1986年,估计约有20万的孩子在家学习。但到目前,已发展到约有200万,而且,其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强劲,近四五年来,每年以7%的速度在迅速递增。若单从速度来讲,家庭学校教育无疑已成为美国教育样式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块了。不仅如此,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模式,已开始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在提出现代私塾模式,可有益地作为我国现行主流学校教育模式的非主流补充时,既考虑到我国历史上私塾的传统价值,也曾拿美国的家庭学校作为现代观念的参照系。

纵观半个世纪来美国家庭教育运动的发展轨迹,确实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尤其是从总体上看,美国社会对这场运动,能够用一种民主、包容和务实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4
那么,为什么家庭学校能够成为气候呢?当然是因为学校令人失望。有观念上的问题,比如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的取向;有民族问题;但更多的是对学校制度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不能认同,对学校环境的担忧,家长们想给孩子提供一种比学校更适合于孩子个性发展的教育。有趣的是,根据最新对这些经过家庭教育至少七年以上的孩子,所作的具有社会统计学意义上的研究,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总体上家庭学校出来的孩子,在学业方面远比学校学生强。

5
在研究美国家庭学校时,我认为最突出的是美国人的务实精神和包容精神。家庭学校在六十年代出现后,因为它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势必会遭到极大的反对。但它却在争论中发展起来,当它的实际效果逐渐显露出来后,社会舆论也就更为宽容。当初却也有争持不下而上法庭的案例。直到1993年,在全美国的所有五十个州,都确立了家庭学校为合法的法律,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我想,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个性的崇尚、自由精神所汇聚而成的那种务实、包容精神,是可以通过这个案例得到验证的。
我们国人对于现今的教育,有那么多的不满。如果搞个投票,我想会有一亿以上的人会否定现在的教育体制。但是大家都会满足于骂骂娘而无所作为。确实,在中国要改变一点什么是太难了。其实,体制内解决不了的,完全可以从体制外去想办法。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告诉我们的一条最朴实的道理。在教育上,我们千家万户的父母,完全有能力来给孩子创造一种比现今教育更好的教育。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家庭学校和我们的传统私塾,对我们会有很重要的启示。

6
我也记得FM曾提到过美国的homeschooling,这个话题对我们颇有借鉴意义,希望FM加入讨论。FM因为担心不好解决孩子的社会化问题,不敢把孩子接回家来。但从美国的经验看,家庭教育安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从某种角度讲可以解决得更好,无非是因为家长充分重视,而且孩子离开学校后有充分的时间可以直接地介入社会;而所谓学校,在理论上讲,除了学生群体的社会性,只能折射社会,并不影响离开学校的孩子直接地接触社会。我看现在的学校脱离社会的倾向日益严重,还不如毛时代的学校。对那些所谓的专家为我的孩子离开学校而担心其缺乏社会性,我从内心觉得他们是有点滑稽的。

7
确实,美国家庭学校的很多家长学历比较高,而且也有时间。但从很多个案看,有些父母并不是高学历的,也做不到完全全职。但他们有很好的氛围和支持系统。在同一个社区里,有几家孩子在一起学的,几个家长联合起来,分工合作。有关家庭学校的组织、网站、杂志、课程以及各种课程的家教老师等等,应有尽有。这就为很多家庭学校的进行给以了有效的支持。我在想,主要的问题还是观念。观念到位了,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8
无论是美国的家庭学校还是我国的传统私塾,能吸引人的另一重要性,就是他们的成本,都要远远低于学校教育。
据一美国研究家庭学校学者的说法,美国的家庭学校学生只花了大概十分之一学校学生的费用。因此,家庭学校运动的发展,倒使美国政府节省了教育开支。现在已有美国人提出,美国政府应该向实施家庭教育的家庭返还部分缴税。
至于私塾的成本远远低于现在的学校,似是不用证明的事实。钱的问题肯定是中国教育必须考虑的大问题。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无论如何是中国教育应当追求的。

9
我国几千年的私塾传统,到了新中国诞生,就被切断了。近年来似乎有人想要复兴它,但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又都只是与读经相联系,缺乏时代感和科学性,不理想。我提出现代私塾的观念,至少具有以下内涵:1,虽然可以传承传统蒙学的合理精华,也主张读点经,但反对照搬传统的私塾;2,教学内容无疑应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人文学科为主体;3,应当鲜明地倡导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宗旨,在学科基础较全面的平台上,积极倡导自主自由学习、研究性学习、应用性学习,直接面对社会与实践;4,具有超前性。

----------------------------------------------------------------------------------------
“按7%的速度递增?我数学学得不好,粗算一下,看来再过44年美国学校就没孩子了,厉害呀,也许我还看得到”

——除非美国人自己的数据有问题,否则我为以上的所有数据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00:57 , Processed in 0.12721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