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1104|回复: 10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关于读经的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6 09:1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帖由 春花 于 2011-9-25 10:49 发表
幸勿早熟

  早熟,代表天份高,本来是可喜的,但因为太早熟,还没到熟的时机就熟了,有些地方总照管不到,尤其是深度恐怕不够,但既然熟了,而且这样的年纪而熟,自己也会有自得之感,所以往往持着这一份早熟,过一辈子,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从人生的整体历程来看,那是得不偿失的.

  我认为胡适之便是一个例子,胡适十一岁就读资治通鉴,读到魏晋时代范缜的神灭论,说人的身体消亡了,精神就没依托了,也消亡了,读到这里,胡适忽然有一个大了悟,他从此就是一个无神论者,直到老死.


  有人问我胡适为什么自己小时读经长大还反读经,我说胡适之的母亲为了催熟胡适之,暗地里送钱给私塾老师,让老师提早给他”开讲”,他的聪明被开发的太早,太早熟了,所以一生的思想没有深度,只会耍聪明,而又因缘际会,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走了偏执之路,造成浩刧一百年,至今犹未已。


所以,如果这是孩子想出来的,而他是一时兴起,随便问问,我们大人就哈哈一笑即可.但如果是深思熟虑,若有所悟,那是相当危险的.子张问善人之道,孔子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一个自然成就的善人,因为不是学来的,没有经过圣人的启发,则他只是一般的善,有限的善,在德性世界里,不能登堂入室,是很可惜的.自悟的善孔子都觉得可惜了,何况自悟的如果不是往敦厚好善的方向走,而又没有人调教,那岂不可怕?


此所以吾人强调对儿童只老实教他读经,少做人为的开发,也不想让他太早开发之故也.



季谦先生谈才艺,聪明与读经的关系


   (先生于暨大演讲完回住所。有问:老师,读经的总体课程如何安排,如何把握读经与才艺及其它课程的分寸?)


   读经教育的课程安排是读经、体能、阅读、才艺、功课。
   其实有些地方条件够,有些地方条件不够,都没有关系。读经,如果条件都不够,只要读经就好,那么体能呢,假如没有好的体能教育,只是跑跑跳跳就够了,如果有,那体能最好比较好的设计,如果没有也比较没有关系,因为这是额外的。


   但是身体活动一定是要的,至于用什么身体活动让它更好,有就好,没有也没关系。因为这时候还比较没有训炼也没有关系,十三岁以后再训练;或者说,读完相当的经典以后再说,还来得及。



   那么再来是阅读。那现在阅读也可以,但现在阅读会妨碍读经,不仅会妨碍读经的时间,会妨碍读经的心。因为他喜欢读嘛,他喜欢“驰聘”嘛,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不仅是现实的驰聘,你在心里也在驰聘。那也是令人发狂。

   (那才艺如果去学也比较会分心。)
   诶,会分心。所以说不要占太多的时间。假如有,不要占太多的时间。那没有,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饱读诗书之后再来学,他也很快会进步,所以条件也可以,不禁止,但是不可以过度。一个度不能超过。那象有人说小朋友只是在那个环境看一看,也不一定要操作,因为如果让他操作了,他会进步。为什么会进步?阅读课外读物会进步,他知识量很快会进步。一个人就很高兴很高兴。人是求学的,人是读书的。因为人是喜欢满足他的好奇心的。他的好奇心的无穷无尽的,所以他追求无穷无尽,照老庄来讲这就是向外“追逐”,所以要虚其心嘛,要实其腹嘛,实其腹就是你的心灵不要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去掉。那么实其腹就务了本。那这样都是一种警告。佛教有所谓的知识障。但是呢,其实知识不应该障,但是一个心灵要有主从本末,教育要有本末先后,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为本什么为末,那这样排好了,你随时要观察孩子,看看有没有因为别种学习而心神动荡,因为他的本还没有固住以前,就象一颗树种下去,他的根还没有生长很好以前,你就摇一摇,它就死掉了,不生长了。所以树根都长得很好了,树干长粗了,然后开花结果了,然后到处生枝都没有关系,风吹雨打也没关系,所以本先固住。因为一个孩子,他自己不知道他的心灵怎么去把握。这就要我们来保护他的心灵,往一个地方去深入,那么将来要发展出来这些所谓的知识是很容易的,所以第一个,知识是令人很有感觉的,会产生很大兴趣的,会想要去追求的,因为它会让人得到很大的满足,会很快乐,所以读书变得很快乐,所以他就天天想去读书。所以有些人说,唉哟,我的孩子不喜欢读经,他喜欢听故事,他喜欢阅读故事书,哇,这个很好啊,这个孩子知识量大,这个孩子会讲很多的东西,我们家长老师都不如他,那家长和老师也都很满意,结果他的心灵的深度10.05  就停留在那个地方了。最怕这个。所以不可以去一直开一直开,如果有的话也要浓缩,也要缩紧,甚至完全拒绝,完全断绝,因为我们很难把握这个心会不会跑出去,很难把握的,它跑出去了,你很难抓回来。


   然后呢,才艺也是这样。才艺的学习会使人很快进步,比如他会弹琴,不管弹什么琴,弹钢琴,弹小提琴啊,他只要弹个三五天,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唉呀他进步很快同,本来1、2、3都不会弹,现在KIKIKAKA他会弹了,呵呵他高兴了。就好象一个孩子,去学骑脚蹋车,他一学会了,就想天天骑给大家看,这个骑脚蹋车有什么好表现的,但是他就想表现出来,以为他得到一个人类最高的技术了,就这样。因为他很容易得到。所以,知识与技能,很容易让人进步,为什么?因为它们是累积型的。我今天读一本书,明天读一本书,明天总比今天认识多一点,日知其所无嘛,我是累积的嘛。那我去学弹琴,我越学越会进步,只有进步不会退步的嘛,而读经呢,当然只有进步不会退步,但是,读经他不知道自己在进步,你去读很多的课外书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进步,我昨天不懂今天懂了;那读经只有,这本书我本来不会背,现在会背了,但是这种进步他比较不容易知道自己在进步。所以读经是很难引导的,但是一个聪明而好学的孩子要指导他阅读是很容易引导的,所以不用指导,那一个聪明而好学的孩子要引导他学习各种才艺技能是也是很快的。那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的孩子才艺一般他也很不喜欢呢?每次回来家长都去批呢?那就是,第一个,他不聪明,第二个不好学,所以最重要是培养聪明和好学,而不是培养他去学什么。问题在这个。培养聪明和好学你就按最好的办法。因为有一句话说,学音乐的孩子都变聪明,这句话是对的,所以很多家长就让孩子去音乐,果然比较聪明。但是很少家长知道,读经的孩子也会聪明而且比弹琴的孩子更聪明,还有,弹琴弹好的,孩子他几乎不可能读经了,但是读经读得很好的孩子,他很容易就会弹好钢琴,你想一想,这个是算盘可以打出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可以想出来的,但是很多家长都想不到,而且你跟他这样讲,他说我的孩子学钢琴学了几年了,不能不学啊,大家都在学钢琴啊现在不学怎么办,他老是不知道,你三年五年之后再学,很快就超过,这个速度很快.



   所以知识技能,这是西方的学问,总之,因为西方人是以人类的认识心为主所开发出来的学问,这个认识心简称识心,那么认识心在佛家来说呢是错误的心,是污染的心,是烦恼的心,是假的心,它必须转的,所以说转识才能成智,所以修行的最重要的一个目的,一个要领,就是你的识心转掉了没有。而西方人呢这几千年来一直发展识心的能力,所以如果用释迦牟尼佛的眼光,西方是要走向毁灭的,西方人的学问是没有意义的,叫做戏论。但是西方的学问你不能说完全没有用,因为人活在现实中,这个识心就是现实的心,那活在现实中你没有识心你变成呆子嘛,你的识心发展不好,你的科技发展杯好,你落后,这是人类的命运啊,所以人类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我发展识心但是不被识心所淹没,我还能够掌握这个识心,这个识心只是帮助我们现实生活的方便,但是我们生活方便的目的是要我来认识智慧。


   但是现在孩子呢,你如果开发他的识心呢,他智慧的基础就太少,结果是发展了识心浪费了智慧心,你这种教育叫做得不偿失啊。何况你发展识心他也不让你发展,他不喜欢读书,他不喜欢思考,那你更糟糕。所以我们用智慧的教育,不仅是储藏了智慧的基础,而在储藏智慧基础的时候,他又累积增进了智(ZHI识)心的能力,所以将来是智慧的能力跟认知的能力,是同时并进,同时作用,而到最后,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一定能够掌握他认知心的运用,所以他也会很有才华,但是这个才华归智慧所用,这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这个很简单啊,我们应该把整个教育整个人性,全部讲清楚了,然后我们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犹其是一个孩子在比较小的时候,或者说不要说一个孩子,一个人在还没累积材料的时候,你去做那些认知心的发展,第一个,你发展得不好,第二个,你发展以后啊可能也会给世界带来祸害,何况如果是一个儿童的话,你的认知的能力,他是有关于你聪明不聪明的,聪明不聪明是有关于脑神经的发展不发展,而你的认识的能力是要运用于脑神经去运作,而脑神经怎么运作,脑神经发展好,运作得快,脑神经发展得不好,运作得慢。而你去发展认知心,它不能够增加脑神经的发展,不过你去诵读,是可以增加脑神经的发展。所以读经可以让一个孩子聪明,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能够让他聪明的时间只有十三年,就不够再聪明了。那么这个老是讲老是讲,讲那么多了,每一次都讲这样,于是了解的人都知道,十三岁之前,就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提升一个孩子将来认知的能力,就是聪明。那么你知道聪明之上还有一种智慧,那么让他聪明又有智慧的方法,就是用经典来涵养他的智慧,用读诵的方法增加他的聪明,而且只有读诵的方法,它的智慧的语言才能深深地埋在心灵里面,他将来才有酝酿、成熟的可能,就这样子,所以讲来讲去,就一定,这条路只有这样走,人人只有这样走,那么许多人都认为,那么人自然会有喜欢认知的心,小孩子也喜欢认识啊,是,所以我们没有把它降低到零。




原帖由 春花 于 2011-9-25 10:49 发表
读经的孩子也会聪明而且比弹琴的孩子更聪明,还有,弹琴弹好的,孩子他几乎不可能读经了,但是读经读得很好的孩子,他很容易就会弹好钢琴...


从来没见到过读经读得很好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就会弹钢琴,但是见过弹琴弹的好的,长大后读经更有感悟。

用事实来说话吧,让我们看看春花和王老先生的钢琴是如何进步神速的

[ 本帖最后由 学而妈妈 于 2011-9-27 07:0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5 + 5 。。。。。。。。。。。。。。。。。。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14-7-10 19:43:47 | 只看该作者
杳林春晓 ,我得说我同意你的观点。读不读经并不影响了解自己文化的寻根之旅,况且不读经的孩子仍然有很多优秀的。而且读经知识基础而已代替不了所有的学习和成长。读经的孩子仍然需要良好的引导和教育。
还有一点,现在读经的宣传的确是很功利,很容易误导大家。居然有人认为阅读会影响读经所以要取消阅读,这样的论点是不经过实践想象出来的。
我女儿读经也有三四年了,我得说经典诵读的确让我们的学习成长变得容易和快乐了许多,但是我仍然不认为毒读可以替代其他的学习,更不认为不读经就无法了解自己的文化。
我女儿是边读经边阅读的,阅读不但没有影响读经,反而我可以从女儿的阅读变化中感受读经所起到的作用。当我女儿第一次告诉我她明白了德道经的内容的时候,我也同时发现她在阅读中的进步。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不再像以前一样让孩子自由阅读了,而是增加了必读书目。

引导与教育同样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而这些读经都没法替代。
我感谢经典诵读,但是我不赞同现在读经宣传的那种功力扭曲的语言和方式,那样只会让经典诵读变得歪曲。诵读本身并没有错,重要的是人。
    我不赞成一某种功利的心态来进行读经的做法,更不赞同所谓小时候背会以后会受用一生的宣传说法。要想一生受用,就得一生诵读。哪里有小时候背会了以后一辈子都受用的谬论。
这纯粹是误导。

读经是习惯,只有习惯才能出现量变到质变的现象。成不了习惯,现在背会了以后也会忘记,更别提受用一生,了解文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14-4-19 00:21:48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讨论继续。我觉得经典要读,但是全天候读不符合孩子发育心理。如此,不应该送孩子进入读经私塾。想听听大家对伏羲教育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11-12-4 11:31: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青空 于 2011-11-30 11:14 发表
再回到读经上,我的感觉是,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帮助孩子度过最开始不适应的阶段,读经时间从短到长,慢慢适应,一定要多观察孩子的变化,适时引导。母亲是最重要的,孩子的眼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父母,他就会去做成什么样的人。我的理解是,教育,实际上是整个家庭的成长,而读经教育会让整个家庭静下心来,共同营造一个书香氛围。读经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寻找自己的根。


其实读不读经并不影响了解自己文化的寻根之旅啊。

过去的人从小是读经的,那是因为读经才是正途,才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读过《红楼》的人都知道,贾宝玉为什么被贾政打?不就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读经吗!
但贾宝玉的诗词歌赋啥的,比我们今天的十几岁孩子懂的不知道多到哪儿去了。
所以感觉现在这个读经倡导得有点怪,似乎在读经这个大口号下面,什么沾点边的东西都成了了不起的东西了,碰不得、说不得了。
书当然是要读的。但读经是不是万能良方,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觉得还要想想。

另外,关于读经,还有一些很有趣的问题:
比如,什么是经典?由谁来界定?
再比如,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和西方经典是什么关系?既然这些都当成经典来读了,其实应该好好讨论一下。
怎么塑造孩子的品格,读经,读什么经,读几遍、多长时间,能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平衡孩子的时间,只读经是不是能解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

我的问题比较多,先就这么提几个吧。
同为读过几天经典的同学,大家不妨“学而思”一下。
须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可不要只学不思啊。

[ 本帖最后由 杳林春晓 于 2011-12-4 11: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11-12-4 11:16: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青空 于 2011-11-30 11:14 发表
有心理学家就说,孩子在五到十岁,一定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你给他什么,他就变成什么。举例来说,以前看电视,无论你怎么说教,制止,效果都不是很好,现在对于看电视,我就把我的观点摆给他看,我说妈妈不喜欢这些电视节目,它不教人好,把我的孩子都教傻了。孩子很快就能理解这些话的含义,再想开电视的时候就会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打开电视看一下,看它是不是教人好的,如果不教人好,我就不看,教人好,我就看。他还说过一件事情,说在幼儿园里他们几个小朋友曾经偷偷地看了手机游戏。我问为什么要偷偷的?他说,因为游戏不教人好,乱七八糟的。这些事情都说明,五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反省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 而且这个时候通过“打”的方式让他去遵循一些暂时不能理解,但是必须要好好做的事情,已经可以见效了,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并且根本不需要多打,一次两次足矣。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跟孩子商量,只需要把父母的态度摆出来,孩子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这个也很赞同。
不过,把你的观点摆给他看,貌似还是说教啊?
以前他不理,可能是脑子还没发育到能理性分析和接受说教的地步吧。

我们家是除了放碟片之外从来不看电视,所以我跟孩子之间从来就不会为电视争吵。最多他想看奥特曼这类节目,我会跟他说这个不可以,也不需要特别的解释。我们做父母提供他饮食日用,当然可以决定他某些活动的范围界线,这是父母的天职和权柄所在,不需要去解释说教。
孩子也不是非要奥特曼不可,当他有丰富的活动可以选择的时候,奥不奥特曼就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我这个做法只限于孩子小的时候。他现在大了,我就会跟他说明理由,再限制。而且随着他长大一些,我还在进一步放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他现在是可以给自己选择电视和游戏的。
以后的限制当然会越来越少,逐步过渡到他完全自主。
当然,在那之前,我会给他提供丰富的高质量户外、室内、桌面游戏,以及优秀的电视电脑游戏,让这些好的东西占据他的视野。孩子的胃口养刁了,自然就不会去玩弱智的、无聊的游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11-12-4 11:03: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青空 于 2011-11-30 11:14 发表
我的孩子五岁了,读经快一年了(是在一个全日制私塾读书),直到最近一些日子,我才欣喜地发现,孩子已经渐渐步入佳境。

这可真是太好了,恭喜恭喜,现在找到一个好的私塾可不容易,前段日子还在不少地方看到不少人说私塾老师素质低下、只能用暴力手段镇压孩子、在私塾里伙食不好、老师处事不公平等等很多问题呢。

比如晚上回来读书,慢慢可以从我的陪读、领读,到现在完全不管。其实也不是不管,我在一边读我的书,比如一些佛经,中医经典,他在一边就读他自己的书,并且很有感觉,读书声音也很大,效率很高。原来需要磨磨蹭蹭读一个小时的书,现在半个小时以内就解决了,最主要的是大家感觉都轻松。之后还可以念首唐诗,念几个成语,真的很快乐,晚上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孩子都不想睡觉。我感觉孩子是喜欢认字的,认字读书能够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而且他看到妈妈也在读书,所以他也很想跟着念,让妈妈教他念。还有一个发现是,经常这样不断地读古文,语感绝对是锻炼出来了,举例来说,我有一次在读《传习录》,里面的文字有的比较接近白话文,孩子正读他自己的书呢,突然就扭头问,妈妈,你怎么读这个?他一定是感觉到了韵味的不同。所以孩子真的很敏感,对文字,对感情,都是那么地细致入微。

这个我很赞同。
同样,我们也从小就陪着孩子读书,孩子也逐渐养成了没事就自己读书的习惯。
孩子碰到睡觉的问题也是这样的,临睡觉的时候就要求多多,尤其是突击读书,因为觉得我们最希望他读书,为了不睡觉,什么书都愿意试试去读的。
不过我们基本上不读经,都是白话文、英文绘本,从故事入手挖掘触动孩子的东西。比如孩子听了伊索寓言就会分析其中的包含的意义,思考该怎么行为是比较好的。有一次孩子听了熊为什么没有尾巴,就分析说,熊听了狐狸的话,把尾巴都弄掉了,这个故事里讲的就是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进一步还说,倾听是没错的,但听了之后要分析,想清楚对方为什么要那样说话。
当然现在孩子识字量慢慢上去了,学校里也会接触古诗、三字经这类内容,所以我们也在家里散放着这类书,他有兴趣的时候自己也会去翻,自己去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墨宝贝儿 + 5 + 5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11-11-30 11:14:34 | 只看该作者
真正读经了,才意识到很多事情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家长,尤其是母亲,以敏感的心去感觉孩子的变化,并及时引导,及时改善自己及孩子。
我不太认同“快乐读经”的说法。读书,在现在这样一个诱惑纷杂的社会,是很难让一个孩子老老实实坐下来并快乐满怀的,尤其在读书习惯没有养成的时候。如果读书习惯养成了,可能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识字量增多,对字渐渐有了感觉,对书渐渐有了感觉,一切就都会渐渐快乐起来。
我的孩子五岁了,读经快一年了(是在一个全日制私塾读书),直到最近一些日子,我才欣喜地发现,孩子已经渐渐步入佳境。比如晚上回来读书,慢慢可以从我的陪读、领读,到现在完全不管。其实也不是不管,我在一边读我的书,比如一些佛经,中医经典,他在一边就读他自己的书,并且很有感觉,读书声音也很大,效率很高。原来需要磨磨蹭蹭读一个小时的书,现在半个小时以内就解决了,最主要的是大家感觉都轻松。之后还可以念首唐诗,念几个成语,真的很快乐,晚上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孩子都不想睡觉。我感觉孩子是喜欢认字的,认字读书能够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而且他看到妈妈也在读书,所以他也很想跟着念,让妈妈教他念。还有一个发现是,经常这样不断地读古文,语感绝对是锻炼出来了,举例来说,我有一次在读《传习录》,里面的文字有的比较接近白话文,孩子正读他自己的书呢,突然就扭头问,妈妈,你怎么读这个?他一定是感觉到了韵味的不同。所以孩子真的很敏感,对文字,对感情,都是那么地细致入微。
对于五岁的孩子,我还感觉到了一些变化,他好像开始对周围的世界有了不同以前的认识,可能开始了所谓“秩序感的建立”,对父母的言行,说教,慢慢能够观察吸收进去,所以有心理学家就说,孩子在五到十岁,一定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你给他什么,他就变成什么。举例来说,以前看电视,无论你怎么说教,制止,效果都不是很好,现在对于看电视,我就把我的观点摆给他看,我说妈妈不喜欢这些电视节目,它不教人好,把我的孩子都教傻了。孩子很快就能理解这些话的 含义,再想开电视的时候就会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打开电视看一下,看它是不是教人好的,如果不教人好,我就不看,教人好,我就看。他还说过一件事情,说在幼儿园里他们几个小朋友曾经偷偷地看了手机游戏。我问为什么要偷偷的?他说,因为游戏不教人好,乱七八糟的。这些事情都说明,五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反省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 而且这个时候通过“打”的方式让他去遵循一些暂时不能理解,但是必须要好好做的事情,已经可以见效了,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并且根本不需要多打,一次两次足矣。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跟孩子商量,只需要把父母的态度摆出来,孩子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呵呵,有点扯远了。再回到读经上,我的感觉是,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帮助孩子度过最开始不适应的阶段,读经时间从短到长,慢慢适应,一定要多观察孩子的变化,适时引导。母亲是最重要的,孩子的眼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父母,他就会去做成什么样的人。我的理解是,教育,实际上是整个家庭的成长,而读经教育会让整个家庭静下心来,共同营造一个书香氛围。读经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寻找自己的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11-11-29 14:17:0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讨论贴,感谢各位高人的各杼己见,对我的启迪很大。
顶起来让更多的爸爸妈妈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1-10-11 15:1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2 杳林春晓 的帖子

我不是全职妈妈,孩子上的是吃完晚饭回来的幼儿园,每晚到家就将近7点钟,我就是什么不干光读经,四个小时也读不完啊,只能退而求其次,能读多少时间读多少时间。想多读但是没有时间,只有双休日多读一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1-10-10 02:3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0 bale 的帖子

我们只是按照春花大姐说的,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量,已经看到的好处就有识字量大增、爱阅读。


这个办法不错,每天半个小时。孩子可能也不至于反感。

你为什么不坚持每天4个小时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6 11:49 , Processed in 0.089520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