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402|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小羽吟诵小组记事(诚邀吟诵宝宝加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4 10:5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可能是由于我锲而不舍的宣传轰炸,很多妈妈都对吟诵产生了兴趣,每日里和我吟诵长、吟诵短地聊,我觉得不过瘾,不如把聊天阵地移到这里做个记录。大家有空就进来八个三言两语,可以是自己的吟诵流水账,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感悟,总之,有关吟诵的内容统统都可以谈。
....................................................................................................................................................


     最近我一直迷吟诵,每天放《我爱吟诵》光盘听,听到入迷处自己还跟着吟一吟,大概我的调子不太好听,小羽在旁边总是冷嘲热讽,我吟得有那么难听么,这不是在打击我的积极性么。冷嘲热讽不算什么,后来人家还有意见了,说是我的调子影响他听Percy Jackson了。确实,两个机子一起放音是很吵,这边厢《诗经,木瓜》悠扬婉转,那边厢Percy Jackson在上天入地,哇塞,一般人是没有两者兼听的定力的,在这种状况下我只能忍痛让步,把我心爱的吟诵关掉,没天理呀。
      好几个群友都反映吟诵调像鬼叫,拖长声,不好听,想不通好好的诗词为啥要这么鬼叫着读;我老公的评价稍微好一点,说是像和尚念经嗡嗡嗡哼哼哼,他竟瞎说,和尚念经有平仄么,分四声么?不管这帮反对派如何挖苦、嘲讽,我自岿然不动,照样听,照样吟,用老公的话讲,我这是陷进去了.
我就不觉得吟诵难听,听过陈琴吟诵《木瓜》、《乌夜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以后,我就开始到处找陈琴的吟诵和素读讲座视频。光听吟诵调本身你很难领会吟诵之美,只有在完整地听完一堂吟诵课,知道这些调式的来龙去脉,并且跟着学吟之后,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吟诵诗词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我现在才明白,古人,不对,应该是五四以前的人吟诵诗词歌赋时摇头晃脑、拖长声调是有原因的,人家真的是乐在其中。
      啰嗦半天其实我就是想说,诗词、韵文甚至散文都是可以吟诵的,把吟诵方式适当地引入到儿童的古典文学学习那是大有好处的,注意啊,我说的是适当,凡事过犹不及。吟诵有助于记忆,给你一首诗词,吟出来就比干读有感觉,你一边吟,一边找调子,定了调子又琢磨如何给加工一下,让整首诗词听着更流畅更动听,这么三吟两吟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沉迷进去,对一首诗你都进去了能记不住么。用陈琴的话讲,语文课就是文化课,文化课也可以讲好,试想,上课有音乐听,有节奏打,有平长仄短可吟,这节课能没意思么,孩子会不喜欢上么。
昨晚我牛刀小试和小羽童鞋共吟了《诗经,卫风,木瓜》,听了两个版本的吟诵调,一个是陈琴的,我比较喜欢;一个是徐教授的,小羽喜欢,说是调子更简单,只有平长仄短,平高仄低,没有尾音的花腔(花腔指的是陈琴的“永以为好也”的“也”字的长长的转折音)。不服老不行,我听音频无数遍,最后离了音频还是记不住调子;小羽只听了三两遍就能吟下来,调子也不错,当然他自己也不太谦虚,总觉得自己吟得好,不肯反复听音频。
      对吟诵我是抱着玩一玩儿的心态,没敢奢望真能学会它,这东西太难了,要掌握好诗词格律才行。这几天我在看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每次看几页就停下,看太多了就懵,啥也记不住,需要看一点消化一点。前几天光看“诗韵”这一章就觉得头大如斗,平水韵太多,记不住,古今体诗的用韵也让我眼花缭乱,今早看“诗的平仄”分类也吃不消,种类太多记不住。以后还是分专项,先找一首诗,比如五绝,就光看五绝的用韵和平仄,然后再跟着音频来吟。诗词格律这东西能领会一点是一点。


[ 本帖最后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1-9-22 12:0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36 金币 +36 收起 理由
学而妈妈 + 10 + 10 看看你的影响力吧,俺这么懒的人也计划 ...
海边人家202 + 1 + 1 今早在当当下单买了《我爱吟诵》。跟小 ...
子川妈 + 10 + 10 学习一下。
hlp525 + 3 + 3 学习一下:)
木兰花慢 + 10 + 10 小羽妈开贴,庆祝一下。。。
peng312 + 2 + 2 我完全是文盲,对格律。。。。崇拜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1-10-29 00:19:04 | 只看该作者
做个记号,有空过来慢慢学习。我家读完了第一册《我爱吟诵》,但还没让他学吟诵调,给他听过几首,只是觉得好玩,尤其是诵调,滑稽的很,比如徐健顺老师诵的《登鹳雀楼》、《江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15:46:35 | 只看该作者
刚刚看了看云的《行行重行行3》611楼,感触颇深。看云写的是《孩子成长历程》读书笔记,我呢想写的则是“读楼笔记”,触动太大了,真是太大了。看云笔记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更像孩子”,这部分文字深深打动了我,现摘要如下。

     “从精神发展的角度看,人类记忆分三种,其实也是三个级别:定向记忆、韵律记忆和抽象记忆。定向记忆是动物也有的,对于亲身经历事件的经过、环境及当时情绪、身体感觉的记忆。韵律记忆为儿童所特有,突出表现为幼儿和低年级小学生对于儿歌,尤其是传统歌谣的喜爱。抽象记忆能力,一般从四年级或10岁开始萌芽。当抽象记忆开始发展时,定位记忆、韵律记忆依然存在,并且作为土壤或底层叶片,滋养、支持着抽象记忆的发展。这就是‘生活’和‘韵文’对人类精神发展如此重要的原因。一个问题:有这么一个小孩,相对于实际年龄来说,智力明显超前发展,记忆、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完全没有问题,成绩单上的成绩总是很好,显然一副学有余力的样子,好像应该因材施教,优先发展他的抽象记忆能力了——请问,这时候,老师、父母应该怎么办?”

     “对啊,应该怎么办?”电话里的声音是急切而热诚。

    “小龙,请听好并牢记了!”停了停,等电话那头呈现出凝神谛听的寂静了,看云一字一句地说出,其实是背诵下面这段震撼人心的话:

     然而,老师应给他们施加一些外力,强迫性延长他们依靠孩子式韵律记忆的时间,从教育角度来讲,这种做法是合理的。经验表明,如果老师坚持做这些努力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将更像孩子,他们将保持天真烂漫的本性,而且他们的物质身体也会更健康。
     如果抽象记忆被开发得太早,它就会削弱孩子以后的记忆能力。如果孩子的记忆负担过重,孩子就会不情愿去做,孩子更愿意去直接感知一个意象或者一个词语。(P145)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接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每一个在一年级带着学生做过《日有所诵》的老师,都对孩子诵读儿歌、童谣的幸福情境难以忘怀。那是自由玩耍的节奏!“中国语文”是从最抽象、最古怪的拼音字母开始的。这种从音素开始的“语文教学”,与儿童朦胧、整体、充满情感的认知特点背道而驰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此背景之下,《日有所诵》里儿歌、童谣,对于成天苦学“画符”“念符”的一年级新生,简直就是救命的甘霖。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和孩子的国学之路,我一直朦朦胧胧地觉得孩子就是孩子,不应该一开始就接触四书五经,以前就是凭直觉认为,孩子喜欢形象的东西,喜欢故事、歌谣,但没注意去找相关的理论依据,现在看了看云的文章,顿时心里敞亮起来。古代的孩子也需要启蒙,所以先用蒙学开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韵文,吟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里面包含很多的故事、典故、成语,故事性很强,这些都是孩子所喜欢的,看来古代教育也是很注重儿童心理的。
     想想我们国学版的一些家长,一开始就给几岁的幼儿听四书五经,连蒙学都不屑于一读真是让人担忧,难道她们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欢歌谣、故事么,孩子不像个孩子,真是杯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11:05: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1-10-2 16:16 发表
真是很好听的。
有时候我想,以这种吟诵的方法来学习国学是否太慢了,因为吟一首比读三首可能还要慢,这样的速度能学到什么时候。

新叶,此言差矣,如果你坚持吟诵个几个月就会发现,吟诵法比朗读法效率高,这是我和小羽的亲身体验,至少诗词方面是这样的,吟两遍就能把诗词记个大概,但读几遍就不行,前读后忘的,这一点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更明显。当然,如果你考问孩子一首诗,他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这首诗的调子,他需要吟出来,而不是朗读出来,而且发音很准,平声、仄声、上声、入声基本不差,最有趣的是还带着感情,是迂回低婉还是豪迈奔放,都会随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1-10-2 16:16:01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很好听的。
有时候我想,以这种吟诵的方法来学习国学是否太慢了,因为吟一首比读三首可能还要慢,这样的速度能学到什么时候。
但是,像我自己这样的诵读速度,和以往的速度相比又何尝不是一比三,慢是慢了点,乐趣多多了啊!
恭喜小羽妈找到适合孩子的国学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1-10-2 14:24:59 | 只看该作者
小羽同学吟诵得真是棒呀,好听好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1-10-1 17:59:53 | 只看该作者
听了好几遍,很喜欢哦。

小羽学了多录点,影响更多的宝宝喜欢上吟诵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 17:23:4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安装了一位朋友推荐的录音软件Audacity,折腾半天总算学会了外录,内录还是没弄明白 ,电脑这方面我真是菜得不能再菜了。
    今早我就连哄带劝地让小羽录了王昌龄的《从军行》,因为没有古琴伴奏,小羽同学放不开嗓子,请大家多包涵。小羽同学是个完美主义者,生怕吟得不好丢人,所以惜字如金,只肯录这一首,请大家多多支持他的这首处女录。
http://www.tudou.com/v/pO0ovGgAem0/&rpid=15395668/v.swf

[ 本帖最后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1-10-1 17:5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70 金币 +12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小羽真是上道了,恭喜小羽妈找到了适合 ...
果行育德 + 10 + 10 我好喜欢。。。
Xieno + 50 + 100 奖励小羽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09:37:4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还是没有音频拿上来,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录音软件,以前曾经有过一个,重装系统以后那个软件让重新注册,所以再也不能用了,有高手家长给推荐一个吧,我这里先谢谢了。

前几天我们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我选了琴歌调,不是吟诵调,因为上古琴课时老师曾经当场唱过这首琴歌,清新、婉转、一波三折的歌声现在好像还回荡在耳边。

正好昨天群里几个家长很兴奋地谈论这首诗,感觉很有趣,就放上来一点。

........................................................................................................

小羽妈:
前几天学《送元二使安西》,是琴歌调,太有味儿了,要是会古琴就好了,自弹自唱,自得其乐

S:
这个标题是,送元二//使安西
这样断句才对,对吧?

小羽妈:
我上古琴课时,老师就唱了这首琴歌,琴声和歌声都是细细滴,
对,是这么断句

S:
嗯,前几天和儿子也读到这首,以前从没注意过断句
小羽妈:
前面的题目有朗诵,

J:
送元二(这个人)(出)使安西(地方)

L:
凡训梦,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S:
名句读也不一定肯定明白,如果这个人叫元二使呢?

L:
动词呢?

J: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诗中看,西出阳关,显然是出使,显而易见使是动词
另外,王维的诗写景不错,这首难得婉约一会。
婉约才是重点,前面的景色描写不过是个人风格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09:57:33 | 只看该作者
光说不练是没有说服力呀,放心,等国庆长假,我一定让小羽录两段儿让大家乐呵乐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7 00:05 , Processed in 0.092748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