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981|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按年龄管教2岁的孩子(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7 01:3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最突出的表现包括:

“不”字当头
打滚撒赖
一意孤行
占有欲强
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书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0-6-8 09:46: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53:33 | 只看该作者
激动啊!俺上一年级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52:51 | 只看该作者
弊端

    1、以成人为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和创造自己精神模式最佳时机,造成厌学。

    2、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被破坏,不能建构起扎实的内在基础,将来一遇到问题,就会崩溃。

    3、由于违背了儿童内在精神的愉悦需求,使孩子产生巨大的痛苦,造成心理扭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52:20 | 只看该作者
名词解释

    有利能力:由于环境的刺激作用,一些孩子会被某些事物吸引,利用它发展自己的某些能力。对于人类来说,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能力就是有利能力。如有的家长认为看电视不利于有利能力的发展,因为一个看电视长大的孩子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写不出来。由于没有亲身经历带来的行动体验,电视的刺激使他们对身边的真实事物不感兴趣,不能获得有关真实事物的概念,将来他们的行为设想就会是幻想式的。当他们以行动实施这种设想时,就会遭遇失败。所以看电视不能给孩子带给有利能力。

    自居作用: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中都有一种自居形象,这种自居形象会产生一种作用,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儿童早期会以自己的父母形象自居,少年时期会以自己崇拜的偶象自居,青年以后,会将自己的诸多偶象的优秀特质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特质整合,再加上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自居形象。这个能力需要在完全隐秘的情况下,有一定的独立空间下形成。一个被他人组织,精神内容完全被他人控制的人,无法形成自居作用,也无法完成每一阶段的自居过渡。

    有效防御:一个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取决于这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如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大量时间和机会被别人左右,无法自然地经历环境冲突,不能成长起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或者在遇到困难时,都有他人教授解决措施,儿童就无法成长起属于自己的有效防御能力,无法应付变化无穷的冲突和危机。

    成功升华能力:当一个人被一项事物所吸引,就会由此产生体验的愿望,这个愿望会使人设计一个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如果这个人认为行为过程的设计是可实施的,并且达到的结果令他想往,那么他就会实施这项设计。如果实施成功,他就会受到鼓舞,将成功因素提取出来,带着巨大的动机去进行下一个行动,下一个行动就成为上一个行动的升华。如果实施失败,这个人就会去修正失败的因素,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成长,同时获得问题圆满解决的鼓舞。他也会将这些的因素提取出来,带着巨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个目标。这就是成功的升华能力。没有成功的升华能力,人类就不会产生内在的发展动机,而被迫的发展也就是没有动机的发展,一般都会流于形式,成为一种表面现象,得到的内容无法被学习者所利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51:47 | 只看该作者
重结果   轻过程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岁之前是一个形成过程,在六岁之后是一个成熟过程,形成过程从无到有,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在经历生命已经设定好的所有过程后,才能出现最终结果。

    正如青蛙的孩子是蝌蚪,而蝌蚪的外形离青蛙差得很远。如果蝌蚪出生后,青蛙妈妈发现它们不像自己,而要掀起外面的黑皮看看里面是不是绿的,那么所有的蝌蚪都不会变成青蛙。好在青蛙妈妈们不会这么做,而好奇的人类却有可能这样。设想人类的宝宝如果不是在人类的腹中完成物质胚胎过程,而是也像精神胚胎一样在人类制造的外部环境中形成,那爸爸妈妈可能每天都会掀开盖子翻看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宝宝。他们怀疑,我们的正在桑椹期的小宝宝会不会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类?由于我们无法相信自己的判断,也无法相信这个桑椹体将来的结果,就天天忍不住去翻看,想:是不是该加水了,腿怎么还没长出来呢,眼睛怎么还没睁开呀?天天去研究婴儿的这个部分会是将来的哪一部分,并且想方设法地给他各种各样的催长素之类的营养品,希望自家的胎儿比别人的发育更早更好。这时大家不再专注于这个胎儿,却转而去关注那些能使胎儿成长得更快的各种药类。

    事实上儿童的精神胚胎正在遭受这样的命运,由于必须得在母亲的体外形成,其发育过程总是受到父母的各种干涉。我们看到养育孩子的成人们,正是像我刚才所假设的那样来对待孩子的精神胚胎。由于不信任孩子会按照上苍给他的自然密码发展成适合于生存的人,家长总是试图迫使他在生长期内就出现最终的结果。这样,当孩子还处在精神胚胎期的时候,就已经是体无完肤、伤痕累累了。

    有这样一对夫妇,在生下孩子以后,就发誓要好好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将来考上名牌大学。两口子从孩子两岁起就开始教他英语,到了三岁又加进了德语。三岁半的时候,奶奶来了,开始教他上海话。姥姥看了不服气,又教他闵南话。孩子每天在五种语言中不断地切换。父母对结果的重视使这个孩子成为神童。四岁生日时,这个孩子的神童名声已经在他生活的区域内传开,人人羡慕。爸爸妈妈受到鼓舞,更加兢兢业业地每天给他按时上课。有一天在英语课上完,要开始上德语课的时候,小小的孩子突然目光呆滞,脸上肌肉抽搐。妈妈问他话的时候,他根本无法回答,嘴里发出任何人都听不懂的哇哇的声音。经医院检查,这个孩子大脑语言区域发生紊乱。这对父母无视孩子的发展,一心想得到一个自己设定的结果,由此而害了孩子。

    许多家长并没有如这位家长一样苛刻过度,但也同样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设定了一个结果:幼儿园要成为什么样,要考上一个什么样的小学,要考上一所什么样的初中,要考上哪一所大学……然后就开始按照这个目标训练孩子。由于过程并不是目标本身,而父母心中却只有目标,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个基点都感到不满足,只有达到目标的那一天父母才能感到满意,暂时的满意后又开始向下一个目标奋进。这样,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展自己,而成为一个达到家长目标的工具。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由于作为一个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没有自然地成熟,一个发展水平向另一个发展水平的过渡没有自然地完成,所以在有利能力、有意义的自居作用、有效防御、成功的升华能力等方面都建构不够,更无法将这一切整合在一起,将对自己的外在要求与自己的本质合而为一。这样即便是结果已经达到了,但是由于人格不完善,也会给孩子生存带来困境,使孩子一辈子都找不到幸福感。而完成了结果的父母会在回味自己成功的喜悦中渡过一生,失败的父母则会在谴责孩子和失望中渡过一生。

    如果我们不为孩子设定结果,而是抱着喜悦的心情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里程碑,我们就会把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当作成功,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过程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这样,家长和孩子才会真正地沉浸于成长的快乐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50:45 | 只看该作者
以家长为本



    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接受的养育方式和幼年时所处的成长环境通常是不完善的,因而带有一些人格问题和心理问题,再加上成人在学习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困难,种种因素使得家长从自身出发教育孩子,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设计孩子的教育方案。“望子成龙”多出于这样的心理,用对孩子的期望弥补自己过去的缺失,结果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这样肯定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困难。

    祥祥的妈妈有一个脾气暴虐的父亲,十五岁之前,她是在打骂中渡过的,这样的生活给她带来了严重的自卑感。上中专之后,童年情感的缺失使她很快沉入到恋爱的情感之中,中专没毕业就先怀孕了。这件事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更加重了她的自卑感。祥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她发誓将来要让孩子特别出色,而出色的具体表现就是讲礼貌、讲文明、学习优秀。她不断地这样要求孩子,并跟老师沟通,使学校的老师这样配合她。了解到一些赏识教育的知识后,她也懂得了赏识孩子,只要是符合传统中“好孩子”要求的表现,就拼命地夸奖。

    有一次,祥祥因为老师要求的一篇课文没有背会而不敢上学,这不符合优秀学生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妈妈的标准,他不敢向妈妈说出真实情况,同时又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罪过,感到内疚自责。几重压力之下,他的精神崩溃了,最后医生诊断他为精神分裂。

    后来在调整中,祥祥重新获得了爱和自由,没有人按照一个事先制定好的框架来要求他,他表现出与以前优秀学生的表现完全相反的行为:开始用恶毒的语言挖苦别人,在背后说每一个人的坏话,想尽办法向父母要钱,购买那些花花绿绿的垃圾食品……而我们发现这些行为全来自于他母亲的行为特征。所以家长如果以自身的需求为本,不以儿童的成长和建构为本,就会造成儿童发展的扭曲。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个漂亮女孩子的,幼儿园的小朋友管她叫“蝴蝶王”。在她出生之前,奶奶盼孙子都快盼疯了。她出生的时候,在产房外焦急等待了好几个小时的奶奶,一看她是个女孩,一句话都没说,掉头离开了医院。这一天,蝴蝶王的妈妈,紧紧地抱着女儿发下重誓:一定要把女儿养育成世界上人见人爱的孩子。四年里,妈妈将自己需要呵护和珍惜的心理全部转移到蝴蝶王身上,每天把孩子打扮得一朵花一样。虽然家境不太富裕,但蝴蝶王光公主裙就有好几件。在人群中,蝴蝶王确实引来了很多注目,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像欣赏一只美丽的蝴蝶一样注视着她,使她觉得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舞台上,一言一行都用舞台动作表演着。

    有一天,妈妈突然发现,其他孩子对事物关系的辨别能力要比蝴蝶王强得多,而且蝴蝶王的数字概念还不如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她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四的数字和四的数量配对。这时妈妈开始着急了,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规划,每天拼命地在家里一遍一遍地教女儿。这样的教学活动使蝴蝶王这个一向娇惯的小公主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每次教学活动都在孩子的大哭和母亲的心痛中结束。

    在后来的调整中,我们给蝴蝶王穿上普通的运动衣。不到两个星期,蝴蝶王就像成了另外一个人,她行为粗暴,打遍了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而且满嘴脏话。她从一个假公主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由于去掉了虚假做作的外壳,她无法找到真实的自我,自然地表现出过去从周围人身上注意到的不良行为。

    蝴蝶王的妈妈无视女儿自然发展的精神气质,而以自己的需求来设置女儿的发展方向,几乎害了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49:30 | 只看该作者
以成人为本的教育

    用以往的教育观念来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听不懂别人说什么,也不会自我表达,更无法回答我们的问题,甚至于连自己脸上的肌肉都不会使用,而教育需要将成人认为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们,这个传授的方法就是讲解、演示和提问,而他们则用听讲、抄写、回答的方式来学习。一个不能做这些事情的婴儿是无法对其进行教育的。成人通过提问来检查儿童是否将我们教给他们的东西学会了,儿童通过回答来展示他们从成人处接受的内容是否都记住了。这样的教育模式中,成人决定教育的内容,处于主导地位,儿童成为被动的接收者。然而问题在于每一个成人都会忘记自己六岁之前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需求,在不懂儿童的基础上,成人就会选择自己生活中认为有用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完全不同。

    前些年,全国兴起了神童热,许多成人认为要想在社会中很好地生存就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生存技能,可以通过知识的积累达到这样的目的。出于这种观念,许多父母按照某个神童的模式塑造孩子,孩子刚刚呀呀学语,就马上教他们认字、背诗、学算术,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与同龄儿童相比较,发现经过训练的儿童确实比未经训练的儿童掌握了更多的具体知识。但很多孩子在七岁之后,开始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有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成绩极其优秀,但升入初中之后,无论怎样用功都学不好。还有的神童虽然小小年纪就可以提前进入大学,但其心理状态远没有发展成熟,终身痛苦不堪,无法享受正常生活带来的幸福。

    在这场全民运动中也有一些成功案例,但为数太少,与大量失败的不成比例。

    最终大家发现,许多没有经过这种特殊训练的孩子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技能水平,与早期训练过孩子完全一样,甚至超过了早期训练的孩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在1929年作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格塞尔选择了一对双生子进行对比研究,在试验之前,他已经肯定双生子的行为发展水平是相当的。在双生子两岁零两个月时,研究人员对双生子A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B则不进行相应训练。这种训练持续了六周,其间A比B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六周过后,当B内在的能力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时,才对其进行训练,发现只用了少量的时间,B就达到了A的熟练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取决于他的生理成熟,如果教育以成人为本,儿童成长的真理就会被忽视,非但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反而会遭到破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47:42 | 只看该作者
李跃儿,一个把画布变成立体乐园的人


尹建莉




    我和李跃儿没见过面,也没联系过。但她对于我来说不是陌生人。

   早在几年前,我在一家书店看到一本书,是一位画家谈她如何教孩子们画画,如何和孩子们相处的。那本书图文并茂,很独特的开本,更独特的内容,充满教育智慧。于是李跃儿这个名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我对她的理解是“一位对教育有兴趣的画家”。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对那所叫巴学园的小学心仪不已。它作为一个教育样板,给我示范和鼓舞,让我怀揣理想;但是,我也和很多人一样,从未有勇气在现实中去实现它。因为我知道,把一个理想从蓝图上搬到现实中,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决心,需要力量,需要智慧,需要魄力……后来,我知道,居然有人就去干这个大活儿了,真的在北京办了一所“巴学园”,这个人就是李跃儿。

    其实,办个仅在大门口挂块“巴学园”牌子的幼儿园,这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把牌子后面整个学园的气氛一并做成“巴学园的味道”。

    名称有时是个唬人的东西,它经常会让人产生幻觉,以为挂了羊头的地方卖的应该就是羊肉;但事实证明,现在教育上的“狗肉摊”实在是不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办学者的动机,二是办学者的素质。胡萝卜穿上锦盒也变不成人参,教育说到底不是牌子的事,不是围墙的事,也不是教室的事;教育是理念的事,也是信仰的事,没有虔诚之态和感悟之心不可能做好。

    巴学园,让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李跃儿。

    从媒体对她的幼儿园的报道中,从她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我看到了她的一片赤子之心,她是个真正懂教育和爱教育的人。她的巴学园表里如一,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独树一帜,自信地坚持着自己的教育风格。

    李跃儿作为一名画家,从教孩子绘画开始,发现教育中的问题,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于是开始去做——当她的画布已放不下她的教育理想时,她把画布变成了一座立体乐园,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来,和她一起去实现一种理想教育。她从绘画转行去做幼儿教育,这一转身可谓“华丽”,现在的李跃儿,已变成了一位“懂绘画的教育家”。

    李跃儿在办幼儿园的同时还在写书,她用这样的方式把“李跃儿教育”这个品牌做出影响,这不知会让多少孩子受益。我相信,作为一个良好的范例,她的影响将会更大。

    我们年龄相差不远,且对教育有共同的爱好,在教育价值观上有共同的取向。尽管我对她的了解都是从各种媒体上来的,但隔着纸张和电脑屏幕,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份熟悉和知心。

    所以,当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希望我能为她的这本新书写几句话时,我是非常乐意的。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向李跃儿及其所做的事业表达敬意,同时也用这些文字对她的新书出版送上我的祝贺和祝福。

    (注: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47:07 | 只看该作者
给读者的问题






1.女孩一周岁了,一直吃手,怎么办?

    嘟嘟已经十三个月零十天了,还在吃手。不是一直吃,闲下来就吃手,只吃右手大拇指。

周岁前,我一直都没有干预过她吃手,我是一个粗心的妈妈,我都记不起来嘟嘟是什么时候开始吃手了。

    嘟嘟在二个月的时候,得了肺炎,然后断断续续在医院住院三个月,痊愈的时候,都半岁了,似乎是半岁以后开始吃手的。那段时间在医院中天天打点滴,因为吃手,这丫头牙齿都是歪歪的,而且大拇指的指甲总是秃秃的。我都快崩溃了。

    这该怎么办啊?


2.我女儿现在17个月了,我也很关心吃手的问题。

    琪琪婴儿期的时候,没有吃手的习惯,记得那时我还担心她不吃手呢!因为看了孙瑞雪的书,知道吃手是孩子智慧发展的一个标志。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就开始吃手了,现在我也想不起来了!因为我们这儿都认为吃手不是一个好习惯,所以几乎所有的大人,看到琪琪吃手,都好心地劝告我,要让她戒掉这个习惯!听说有一个小孩到小学一年级还吃手呢!

    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可是家里的其他人就不那么定心了,但也不至于阻止她(至少我在的时候没看见),我一直相信她会自己停止的。可是前一阵子,琪琪的爷爷和外公,都同时采用一种办法,就是看到她吃手,就微笑着说:“不吃手!”结果有几次,琪琪真的把手从嘴里拿出来了。这下,他们看到了希望,就坚持采用了这个办法。不过,当时我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果然,现在琪琪一听到他们说“不吃手!”就很难过,不肯把手放下来,还哼哼。我想,她是心里知道,如果放下手,我们就会高兴,可是她真的不想放下来吧!所以,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不要说了,不要用这种方法了!

    现在我有时心里也在想,会不会一直这样下去呀?会不会真的到小学呀?记得孙瑞雪的书上说过,小巫也说过,吃手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只要找到这个原因,解决了这个原因,吃手的问题自然就取消了!可是,怎么找这个原因呢?是什么原因呢?


3.我家豆豆也在吃手(快2岁女孩)

    我家宝贝儿叫豆豆,现在马上两岁,平时都很好,就是睡觉前一定要吃手,一会儿就睡着了。我自己想想好像豆豆也不属于没有安全感或是有其他心理因素,有点不明白,希望大家给点建议。谢谢!




4.请问孩子吃手,我该怎么办(2岁多女孩)


    在这里问这个问题真的是有点傻的,但我实在是没招了。关键在于,我的半通不通的理解使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如果是按老的方法,我应该是制止她吃手的,但我却记得按蒙氏的方式,应该是让她吃个够,但是吃手的敏感期我记得似乎是在1岁之前,我女儿现在已经两岁多一点了,现在有点累的时候就开始吃手,咬自己的手指甲,脏且不论,我认识有不少女孩子都成人了,一紧张也啃手指甲,我不想给她养成这个习惯。但我不想用什么打啊,涂东西啊的方法,我现在是发现之后就把她的手拉开,然后用正常语气告诉她吃手会肚子疼的,指甲不是用来啃的,妈妈会帮她剪。但通常是不起作用的。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没有改变。

    亲爱的朋友们,请问我该怎么办才好呢?让她吃还是不让她吃?不让她吃的话,我应该怎么做呢?非常感谢!


5.如何彻底让孩子改掉吃手的习惯(2岁半男孩)

    儿子两岁半,从小个性敏感,胆小,不大敢尝试新事务。

    从几个月大就开始吃手,也曾经尝试很多办法,比如涂抹手指水或者转移注意力等,现在白天已经基本不吃了,但是遇到闹脾气、睡觉之前或者是睡觉中间要翻身的时候,他就不可抑制的又吃起来,很用力的吃,只吃左手的大拇指,这个拇指已经被他吃出了一块很硬的茧子并且有两层指甲!

    他自己也知道吃手不好,但是我觉得他控制不了自己,尤其是睡觉过程中翻身的时候,他就习惯性的把手放到嘴巴里要吃一会,等又重新睡熟了才自己放开。如果这个时候我拉着他的手不给吃,那他就会大哭大闹,直到哭的精疲力竭才又抽噎地睡去。

    请帮忙分析一下,我应该怎样纠正他呢?


6.30个月的宝宝吃手,最后再试一次,不行只能来硬的了

    宝宝30个月了,还是有吃手的习惯。

    白天还好些,安静下来的时候就要吃,尤其睡觉前更加是不吃不行的。我老公和我还是想用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一直没有很大的效果。现在奶奶爷爷都说一定要戒了,我老公也说来一次硬的算了,包个橡皮膏什么的就好了。我想再试最后一次吧,不然我也觉得实在不大好了,人大了,手毕竟也比较脏啦。

    宝宝白天由阿姨和奶奶带,应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晚上我和老公自己带,每次睡觉我们都会陪,但是陪着还是要吃手。我实在也找不到什么原因,还是觉得毛头的时候吃惯了,所以变成习惯了。

    大家帮我看看还有什么好办法,不然,哎……


7.还是吃手的问题,都6岁了!

    小龙从小爱吃手指,大拇指关节前的老茧一直都在,指甲也有点破损。

    4岁多的时候,请教过各位妈妈。关于爱,关于安全感。我也做了。可是小龙一直还是吃手。总是在睡觉之前,包括午睡前。现在发展到躲着我吃。

    上周,带他到麦当劳,让小龙向大家宣布“从此不吃手了”,如果实在忍不住,马上去喝点水,或是酸奶。

    自宣布后,吃手次数少了些,但还是有。大家都鼓励他:“比以前少了,加油!”

    今天午睡,我已进入睡眠,但仍能感觉到小龙在吃手,持续了很久(约10分钟),于是我爆发了,狠狠打了他的手心。

    真是失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3 22:47 , Processed in 0.07876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