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583|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如何育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2 13:2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本论坛浏览多日,感觉讨论孩子健康、增长孩子知识的贴子较多,但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贴子较少。其实我觉得“德先生”和“赛先生”应该是并重的。现摘录一网文,大家看后是否可以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
前不久, 在报上读到一篇文章, 讲的是在中国高校的学生普遍鄙视平凡的工作 和劳动阶层,包括含辛茹苦供养自己的父母。 今天, 恰好读到另一则报道, 讲的是一个大陆女孩,技校毕业后, 以变个更漂亮的脸蛋找更好的高薪工作为由,居然要求靠耕田为生的亲父为其整容筹资 去卖肾。如果读者留心的话,类似的例子仅见报道的就相当不少,这其中, 自然有家庭愚昧的娇宠之原因,古人说: 子不教, 父之过。 父母即使没有直接教给孩子求生之技, 至少应教给孩子质朴做人的德行。

中国古时候, 有修身齐家治国之说, 所谓修身, 依我的理解就是学做人。那时的修身之道, 是根源于孔孟之道。, 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和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当时士大夫们崇尚的是达则兼济下,穷则独善其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虽然孔孟之道的道德守则曾支撑中国几千年之久。然而, 当今大陆, 这些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已离我们远去, 汹涌如潮的西方文化却又只被模仿,复制了些糟粕。当国人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道德, 如善良, 如正直, 如真诚, 如仁爱,如守信 全部消解在无尽的物欲,人欲,权欲中时, 我们给学生,孩子们的当然就只剩下物欲横流,见钱眼开, 欺诈为荣,自私,冷血,对不公的麻木,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性的抛弃,。 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期望或目的, 不是找他人垫背,就是自暴自弃。自杀是放弃生命的极端例子。 中国各地的大学生, 海外大、小留学生中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就是眼前的沾满鲜血的残酷事实。

而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的误导 尤其是成人一代的快餐文化对孩子的恶劣影响, 无疑是罪责难逃。其中学校教育应承担相当的责任。 君不见, 中国的教育最大的悲哀和失败还不是即不成才也不成器, 而是不成人。 当一些脊椎类既不是人也不是动物的时候是什麽? 是恶魔。

近代的中国虽然推崇 “吃得苦中苦, 方做人上人”, 尚且有吃得苦中苦的前提。 现代的中国是苦也不想吃,责也不想负, 只想唯我所有,唯我所用。 从精神到物质, 从手段到目的, 拿来主义盛行, 而且全社会习以为常。 这才有了这样的故事:在大陆某高校,三位不了解中国教育真相 的新外籍女教师,在发现所教班级全班学生集体作弊后,外籍女教师们请求学校重考却被以“法不责众”为由驳回, 无奈下,三位女教师流泪向学生请求,“请你们先学习做一个诚实的人,因为所有的试题只要稍加复习都是可以通过的” 做人的教育在中国如果不是完全的失败,至少是完全的缺失。

听到过不少移民都抱怨过西方的中小学教育不及中国好。其实如果深度地比较一下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差异,我们就不难发现, 西方学校教育的前提是承认和强调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 在幼儿园或学前班 你都会看到一句话“ I AM SPECIAL。”,西方教育强调上天给予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天赋。因此, 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尊严都应平等的受到尊重和保护。

相反, 中国的教育说好听一点是“育才“教育, 实际上, 中国的育才还只停留在对死板知识“知”的层次, 离“会” 和“能”还有不小距离。高分低能是普遍现象。 然而,社会、教育体系推崇的是学业就是一切,成绩好就是成功。 进而, 工作体面, 才是成功, 人生一切的成功和失败均是由外在的评价来决定,完全没有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认同。 人生的价值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变为成绩单或工资单,这便有了得势得志的精英鄙视相对不那麽得势得志的和弱势的群体。一旦 生命的价值被华丽的衣衫取代, 那麽 披有华丽的衣衫, 就值得活, 没有它,或是巧夺豪取, 或是轻易放弃,完全没有人的概念和生命的内在价值。 很自然, 一旦当自己也处与逆境,落入弱势,则 不是唉声叹气, 就是怨天尤人, 进而瞧不起自己, 再进而放弃自己, 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

中国的教育从体制到本质都是为了让你做人上人,而不是如西方的文明教育是为了让社会最终达到人人平等的境界。什麽是人上人? 就是你的命比别人的命贵,在中国这样不平等的社会里, 贵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践踏非贵人的利益。 在这样的长期向恶, 而非长期向善的环境影响下, 年轻的生灵失去良心和人性, 对别人的生命不尊重,一旦落魄,也难对自己的生命珍惜。

我的看法是: 教育的本质目的应是帮助一个蒙胧的个体成为一个独特的有良知,有自信,对生活有感恩之心, 有公平思想的人, 是帮助一 个人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以拥有技能和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系统产品,我认为这是中国有太多不公平的甚至非人性的事,海内外有太多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太多不快乐又麻木的知识分子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认为教育应是树人为首(正直的人品),养胆(个人内在价值与自信)为次,然后才是培技(Knowledge & Skill) 。 中国是反其道而为之,本末倒置。其实当一个人确立了她或他的独特的价值, 其他的自然会水到渠成。

我们当然可以找出诸如中国的现状,制度,贫困等等种种理由来解释, 但这显然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我们不能忘了, 任何人类的文化产物都是自产自消的。

精英教育思想污染下的心灵, 既然可以因由贵贱而轻易地忽略掉别人, 也不难同样因由贵贱而忽略掉自己, 即使是来到加拿大这样以生命的价值为至高无上的文明文化和制度中。

写到这里, 我想起了早前游历英国牛津大学时看到的两句话:

一句是: The more I study, 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forget. The more I forget, the less I know. So why study?

另一句是:If who I am is what I have and what I have is lost, then who am I ?

我相信, 无论是中西教育都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小孩;接触一种文化,自然会影响一个人成就一生的IDENTITY和价值观。而一个人, 如果失去自己的IDENTITY和价值观是很悲哀的。对于海外华裔, 如能够不失去对中华古老文化的皈依, 又有西方文明的依托是非常幸运的。没有这些精神上的东西,要成为优秀自信成功的华裔,是很难的,也是极其不幸的。

人从出生便面临死亡的人生终极。 但要活得其所, 也要死得其所。 人的一生中有众多无法预料的苦难悲伤,来自健康的,情感的, 经济的,人际的,工作和事业的等等, 有时就宛如层层乌云罩顶,铺天盖地的向你压下来。 但是乌云会过的, 雨后天会晴。 重要的是坚信你自己。失败不可怕, 犯错不可怕, 潦倒不可怕,得癌症不可怕,失去亲人不可怕,失业更不可怕, 可怕的是没有珍惜生命的心, 包括别人的和自己的生命!

那麽, 让我们从珍惜生命做起。珍惜今天的每一分钟,珍惜亲人的每一份爱, 珍惜朋友的每一份情,珍惜Mother Nature的每一草一木,珍惜劳动挣来的每一个铜板, 最重要的,尊重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4-9-23 00:13:49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4-9-20 23:26:1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观点,请继续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4-9-17 11:39:59 | 只看该作者
建议,发帖给出要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4-9-16 11:17:31 | 只看该作者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目前盛行的“早期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方面,父母们为了得到一种替代满足、希望通过教育来消解自己的遗憾;另一方面,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第一至上主义”;越来越庞大的课外辅导材料市场也是成因之一。
那么,在大脑发育非常活跃的儿童时期,对孩子们进行早期教育是不是就不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育呢?汉城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徐有宪教授介绍说:“最近在美国出来了这样一个科研成果。该科研成果认为:在孩子3-6岁的时候''''负责其思考和性格机能的脑神经的发育会达到最高峰。”
可是,实施早期教育是有一定的时间上的要求的。他强调说:“本来应该在上小学时教给孩子的知识,结果在他上幼儿园时就教给他了,这根本不能算是什么早期教育。”
特别是对于像听、说、读、写这些和语言能力相关的学习,只有在孩子长到5-6周岁的时候教他,才是和孩子的成长过程相适应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所谓"适期教育"。
《好妈妈,慢慢来》一书的作者,韩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申宜真教授也对“早期教育”感到极为忧虑。她在临床过程中目睹的早期教育带来的危害,可以说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去年仅仅在汉城新村圣佛兰思医院,因为父母极端的养育方法所导致的前来接受治疗的、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儿童就达700名之多,占儿童心理科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申教授认为:“在孩子1-3岁这个时期,他们的大脑的确在飞速地发展。但是如果因此就希望使用一些人为的手段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开发,那么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她还警告说:“在孩子还非常幼小的时候,就强迫他们学习的话,很可能会增加他们的暴力倾向。同时,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压力还会对他们的大脑造成损伤。”
著有《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天才的话,首先请做一个热情的父母吧》一书的徐教授强调说:“对于父母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不急躁,使孩子能够自发地学习。”
中央大学幼儿教育系的李原英教授也认为:“如今,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们没有一定的信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说:“父母们千万不能掉进以早期教育为名,故意地造成父母们的不安感,从而试图牟取利益的各种从事教育事业的公司及其他各种机构的商业陷阱里。”
汉城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学系的赵守千博士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观察和关心。当孩子到了对某些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做父母的非常自然地给他们以这方面的刺激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直接的体验性教育也非常重要。徐教授指出:“在儿童时期,玩就是一种直接的体验,就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学习形式。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可以促进他们大脑的发育,相反强制教育则是记忆力的天敌。”
申教授说:“在儿童时期,如果可以充分地发挥孩子们的好奇心的话,就可以使他成为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在孩子长到五岁之前,与其教教他们电脑,让他们读书,还不如让他们和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尽情地玩耍、画画、做各种各样的游戏。父母给他们创造这样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延世大学社会学系的韩惠清教授通过现代社会遭遇的“动机危机”现象,指出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她还解释说:“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动机之前,父母就不断地向他们提供这提供那的话,以后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既不想得到什么,也不想成就什么的儿童。这是非常让人担心的。”因此,父母要通过和孩子们一起爬山、一起做游戏、一起做饭等这些日常事务和体验,向孩子们提供可以让他们感到成就感的机会。
                        看了这篇文章很受启发,现在我们确实有很多家长不顾及孩子的年纪与感受,硬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其实孩子们最重要的是要让他拥有一个天真快乐的童年,在玩乐当中去培养他的兴趣那才是至关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4-9-15 12:48:1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用心,可惜我实在没有时间在这里驻足,但是我会抽空来跟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4-9-15 09:37:50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这个主题,因为我个人就非常看中孩子的品德教育。但最近比较忙,一直没跟贴,今天补上。   我教育孩子品德并没有什么好方法,也没学习过系统的理论和具体的方法,就是自己跟着感觉走。我给孩子买的书讲的故事都尽量要有点教育意义,讲故事的时候也注意提问、引导,重点指出美德和卑劣,让辰辰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日常生活中,我基本是以个人的道德标准来教育孩子,咳嗽、打喷嚏要捂嘴,吐痰、乱仍垃圾是不讲卫生和没有公德,要仁爱谦让尊敬老人爱护小孩,对人要热情礼貌…… 只要我意识到的我就尽量去灌输我认为正确的道德准则。遗憾的是,我只是个普通人,品质一般见地十分有限,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怕难以情操高洁、气质典雅。所以,为了孩子我也很重视个人的修养,尽力做个合格爸爸。   有些人给我很大压力,所以我要尽力做;同时我也会给别人压力,甚至会让人难受。但我觉得,那不是什么坏事。当我为姑娘尽力做的时候,心里就会平衡、舒服很多,而懒惰疏忽的时候心里难受也应该。人是有惰性的,所以我要坚持来这个论坛,感受压力,逼迫自己学习,鞭策自己尽力用心教育辰辰。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对教育效果影响巨大。当孩子崇拜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对那个人言听计从,盲目模仿,想让他不学都不行。教育者实施教育要有激情。爱孩子,信任孩子的素质,知道什么方法能让孩子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爱心澎湃充满激情地开展的教育,孩子会很容易接受。   谈了谈个人教育孩子的一点认识,为了与大家更广泛地交流,所以有些地方不太对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4-9-15 09:21:51 | 只看该作者
冰月心+-->引用:冰月心 国人都太注重灌输给孩子知识,却忽视告诉其如何好好做人。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他方面的缺点没有人去提醒甚至去偏袒他,这样做对孩子来说并不好。大家都知道走上社会如何做人需要多方面的品质,不是学习好就万能了。
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4-9-15 09:05:09 | 只看该作者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孩子,你让我好感动!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仍会死去。 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汗,他紧握着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孩子是可以敬重的。” 这个故事更加印证了这句话。真的好感动~~~ <img src='images/smiles/frown.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img src='images/smiles/frown.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img src='images/smiles/frown.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4-8-30 19:33:25 | 只看该作者
国人都太注重灌输给孩子知识,却忽视告诉其如何好好做人。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他方面的缺点没有人去提醒甚至去偏袒他,这样做对孩子来说并不好。大家都知道走上社会如何做人需要多方面的品质,不是学习好就万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2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07:27 , Processed in 0.08540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