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962|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害虫益虫--说说Critical thinking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1 02:0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坛中以前有不少朋友涉及过这个问题。

老易更是很推崇这一思想,在他早期的帖子
知识与能力 就提及了这一事情,后来更有谈谈批判性思考   关于思维训练  等多个帖子讨论这一思维方法。

子不曰也在一个帖子
Critical Thinking 里转贴了关于这一概念的定义

本人尽管多年前就对这一国外广泛应用的方法进行过一些研究,但限于自己缺乏更为实际的了解和实践,因而在上述的帖子里我一般只是回帖简单说了些自己的看法,没有太多的叙述关于这一理论的东西。

今天看了老易的新帖
【卖艺拉票贴】小作文藏着大问题:批判性思考的一个实例  后,感觉自己还是有些话要说说,因为我觉得这个理念对于国人的理解力,确实还存在了一些望文生义和似是而非的理解,故下决心花一点时间写一个帖子,再说上几句。

先就老易上一个帖子,说一些题外话吧,咱先说说害虫和益虫。害虫和益虫这个概念,几乎影响了中国的好几代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前几天我写了一个帖子,专门讲国人的功利性,还提到了类似的事情。中国人是很讲黑白分明的,因此在开始接受科学以后,就把动植物截然分为了两个阵营。其分划的方式自然是以人的利益为根本。

简单的说就是,一些食用植物的小动物、鸟类和昆虫,因为和人抢夺有限的食物,几乎统统被划为了害虫。而肉食为主的小动物及其鸟类,因为它的食物主要是“害虫”因此就被划分为了益虫。对大型的动物则相反,凡是可能吃人的,都被当作了害“虫”,而食草动物可以被人“吃”掉的,则又成了益“虫”。

一旦做了简单的划分,国人就开始无止境的消灭那些所谓有“害”的东西,以至于由于食物链被破坏,很多物种不断减少甚至面临灭绝。

俺们小时候就参与打麻雀,打得多的就得到奖励,哪里像今天物质丰富了,扑杀鸟类还会犯法。

同时我在对比中西文化的时候还发现,在英语里,Insect,Bug这些纯描述的词汇,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往往被译作了害虫。可惜国人不知道,在西方从来不存在我们这类极端的说法的,即使是pest指的也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那些东西。

国人这种独特性,除了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外,功利性的看待事物,而不是从多个角度、如生态、平衡、经济等角度去研究问题的结果,这个事情也说明了Critical thinking在中国是多么的缺乏和需要。

说了这个问题,我还要给老易提出一些小意见,那就是上面我说的老易的“小作文藏着大问题:批判性思考的一个实例”这个帖子里,无论是举例还是描述,都存在了一些硬伤。

首先说那个孩子的作文属于一篇记叙文,即使在西方,记叙文也不是运用Critical thinking的场所,适合于Critical thinking的都是议论文和我们认为很深奥的论文。

当然我知道老易的意思并不是说那篇文字不好,而是对文字里孩子的思维方式表示担忧,这个说的没错,我们在那个孩子的文字里,看到了很多成年人灌输的不太妥当的思想,以及导致的行为。但很遗憾的是老易后面那段描述并不很恰当
我们查一下资料就会发现,对农作物来说,蜗牛就像丫头在书上看到的,是害虫。但是,对于人体而言,蜗牛又是益虫。

蜗牛全身都是宝。可以用来做药物,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等。吃蜗牛,可以清热,消肿,解毒,美容,益寿,还能改善人的视力,食欲,睡眠等等。在世界高寿区的英国和法国,甚至到了“缺少蜗牛无好菜,离了蜗牛不算席”的地步,并堂而皇之地列为世界四大名菜之首(即蜗牛、鱼翅、干贝、鲍鱼)。此外,蜗牛还有一项本领,就是能够帮助人们发现土地污染的情况。法国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蜗牛消化腺中的金属污染物含量是反映土壤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看完这段资料,大家说说,蜗牛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


老易试图说明蜗牛不是害虫而是益虫,这就把方向搞错了,不仅没把孩子从传统思维中解脱出来,而且又把孩子带回去了。这段话论据明显不足,他的立足点和那个孩子没有分毫的差别。只是认为找到了蜗牛的一些用处,就可以片面地去断定蜗牛属于益虫了。如果那个小朋友来反问一句:“听说现在有人养殖苍蝇,还把苍蝇的蛆当作高蛋白食品,是否苍蝇也是益虫了?”,想必就把老易给驳斥回去了。

老易的问题在于喜欢Critical thinking,但却不了解如何应用Critical thinking。

如果可以不把思路放在那个虫子对人是否有用上,而是把它放置在一个生物链中,放在一个自然的大系统中。就可以去启发那个小朋友思考以下的问题:如果蜗牛全被消灭了,以蜗牛为食的那些动物是否会因为缺乏食物而消亡?蜗牛的行为是否会协助植物种子的传播,促进物种的繁衍呢?……


如果能让孩子去思考这些问题,那才真的有一些Critical thinking的味道了。

不过老易认为那个孩子的行为过于残忍,这一点我是支持他的,我们应该从小孩子开始,避免把这些残忍东西带给孩子。

老易后面有一个结论
第一:看问题要全面,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A有害的,可能对B有益。在A时间有益的,在B时间可能就是有害的。范蠡有句感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正是这个道理的写照。
第二:要学会质疑。质疑是批判性思考的一个核心内容。看到书上的内容,看到电视上的内容,不能偏听偏信。要占有更多的资料,全面考察。我国大思想家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说明我国也不是没有批判性思考的存在,只是没有像西方那样系统地总结为教学理论。

我觉得这两点和Critical thinking的理念则是完全背离的。

Critical thinking要的不是全面看问题,而更加强调从某一个单独的角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我们国民的思维崇尚全面,是因为我们只允许一个观点一个思想,因此希望一个理论是终极真理、无所不包,面面俱到的。可惜的是终极真理不存在,因而所谓的追求全面实际上是极端的片面。Critical thinking讲求的是多种角度看问题以及不同的观点,没有标准答案。最终无数的角度的结论的共同存在,才会展现出其全景。

同时Critical thinking也不仅仅是质疑,所以我不用批判性思维而喜欢用评判性思考来描述这一方法。因为这个方法并不是让我们去批判以前旧有的说法,而是从多种可能中,分辨出自己认为更加合理准确的说法。

老易上面那篇文字的后半段,关于尊重生命的说法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下面我就斗胆以我个人对于西方Critical thinking理论和实践的理解,来讲一讲这个评判性思考方法。

先说说由来,这个评判性思考方法,在西方也是近期的产物,大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了现在在西方教育界泛滥成灾。所以它的历史大约和我们坛子上一些孩子父母年纪差不多。目前在西方Critical thinking与其说是思维方式,不如说是教育方式。尤其在历史、经济、社会学学科里,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对学生的一个评价手段,类似我们的考试。

为什么现代社会会出现这个呢?主要原因是由于教育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

西方人在几百年前有些方面和中国是类似的。那就是全民教育水准比较低,存在大量文盲阶层,知识被少数人占有。因此大众也会过于信奉智者、专家和思想家,那时候的人们也是动辄亚里斯多德、培根……。就如同我们当今的社会中大量渔民存在的状况下所表现的现象。

但是随着西方全民教育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民众发现我们不再需要什么权威了。我经常在坛子里看到网友哀叹说中国现在没有大师了。这事情在西方会被人家笑歪了嘴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大师级水准,而不是去盲目的听信某一个大师在那里呓语,所以他们从来不去盼着那位大师出世,来指点人类。

同时信息的爆炸,导致每时每刻人们都会见到前所未见的事情,遇到闻所未闻的观点。在各种文化渠道里,作者们都试图让他的听众们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好象在我们的坛子里,就有老易在哪里大讲网络和游戏对小孩子的成长如洪水猛兽。这边就有QQyou在哪里鼓吹用常态去对待游戏,才是避免孩子今后沉迷于游戏的最终方法。于是其他网友看了会莫衷一是,到底支持谁的观点比较好呢?

所以在现代社会,就如同老易在“知识与能力”那篇帖子里断言的那样:知识越来越没用了,现在需要的是方法和能力。

关于这一点,很多网友是认识不到的,他们沉迷于传统的理念,意识不到如今时代的发展。他们觉得让孩子背越多的东西越好,甚至在孩子尚不能理解那些东西的小小年纪就去背诵。我在一篇帖子里说我不试图让孩子过早的接触那些历史书籍,因为里面太多谎言,马上就有网友说,不管是真是假,只要是知识让孩子学了就没错。

这些父母填鸭式的喂养,最终培养出的无非是一个个超重的肥胖儿童,其中还会有一些因为要减肥还得了厌食症。一身的知识大约也就是一身肥肉,根本无法转换成人生所需要的能量,只能去向别人炫耀:“看我的孩子养的又白又胖。”

西方的人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有了评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孩子真正运用海量的知识,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理念,成为在现代生活的技能。

Critical thinking的一个通用定义是这样的

评判式思考是一种脑力程序,包括分析、评估信息,尤其是那些通常被当成真理和常识来推介的一些判断和陈述。对那些证据、推理进行重新检查,反省那些判断的原意,然后对于某些信息和事实提出自己的评判。


所以Critical thinking不是批判,不是否定,而是依据事实和规则,合理的推论出一个结果。

Critical thinking的核心是没有权威,没有标准答案,有的是事实和数据,以及一个合理的逻辑推理。

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某些结果完全可能有悖于常理,甚至可能让人感觉荒谬。但在西方已经形成了定式,我不去评价你结论正确与否,而关注你的事实和数据的正确性,以及推理过程的合理性。

我下面简述Critical thinking方法的一个基本标准

1: The Benefit of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2: What Are the Issue and the Conclusion?
3: What Are the Reasons?
4: Which Words or Phrases Are Ambiguous?
5: What Are the Value Conflicts and Assumptions?
6: What Are the Descriptive Assumptions?
7: Are There Any Fallacies in the Reasoning?
8: How Good Is the Evidence: Intuition, Appeals to Authority, and Testimonials?
9: How Good Is the Evidence: Personal Observation, Case Studies, Research Studies, and Analogies?
10: Are There Rival Causes?
11: Are the Statistics Deceptive?
12: What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is Omitted?
13: What Reasonable Conclusions Are Possible?
14: Practice and Review


考虑到很多朋友最不喜欢英文,我指着劫掠翻译一下,不见得恰当

1、学会提问
2、问题和结论是什么?
3、论据是什么?
4、有无语义模糊的地方?
5、价值冲突和价值的取向?
6、世界观取向?
7、论证过程是否有谬误?
8、论据的质量:直觉,个人经验,证实和诉诸权威?
9、论据的质量:个人观测,研究报告,案例和类比?
10、是否有其他原因导致该结论?
11、统计数据可信否?
12、有哪些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了?
13、论据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结论?
14、实践与反思

以上是评判性思考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也是西方教育界评价孩子是否可以掌握这一方法的原则。

其实Critical thinking就有点像我们在坛子里的一些辩论,非常遗憾的是在国内这种思维方法能够掌握的人还很少,大家们都还习惯于凭借直觉和以前被灌输的“正确观点”去思考问题,大量的信奉和采用不真实、不可靠的依据。

关于Critical thinking我先介绍这些吧,简单一个提纲,大约也没法子把问题说清楚。但确实在国内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愿意了解和掌握这一方法的人并不多。部分人讲这个事情,也多是喜欢采用一些新名词来展现一下自己理论的现代性而已,真正能理解少,更多的是望文生义和按自己的思维去随意解释。

真要表述清楚这一方法,恐怕还需要结合一些实例来讲解。

遗憾的是最近没有写长贴子的时间和精力了,如果有哪位朋友对这些理论性的东西有兴趣,那就容我有时间了,按照以上的14个问题,慢慢地往下写吧。

但我估计和我前面那个说逻辑的帖子一样,会半途中止。

因为改变自己习惯的思维方法,对一个成年人,无疑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夜也深了,就此打住,赶快去睡觉。

评分

参与人数 10威望 +41 金币 +41 收起 理由
swanhu + 2 + 2 这样的文章太有用了。喜欢
风中白杨 + 2 + 2 学习一下。
hi5 + 2 + 2 精品文章!
颀颀妈妈 + 3 + 3 学习一下。
hubaichun + 10 + 10 有见解!
hq1966 + 10 + 10
我爱飞飞 + 2 + 2 学习一下。
flycloudjhy + 2 + 2 精品文章!
pianocrazy + 5 + 5
happy_99 + 3 很有启发性,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2-1-13 17:47: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8-11 13:24 发表


这帖虫子比较多,得一个个捉。先捉第一个。

我文章里写到:
看完这段资料,大家说说,蜗牛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
我本来以为孩子都能读懂这句话的意思,没想到还是引起了QQ的歧义。
这句话的意思我认为 ...

这贴既然虫子比较多,帖主怎么只抓一只虫子便不接招了呢?期望、支持老易版主出来抓抓别的虫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9-8-14 11:33:28 | 只看该作者
喜歡看這樣的激烈討論貼,讓偶長了不少知識,偶以為事物、事情都是多面性的,這點是隨著閱歷改變的,所知有限時以為它是有害的,可以認知增長,在一定的環境又是有利的,所以要辯証地看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9-8-14 01:30:38 | 只看该作者
害虫就得除去

                                                    服装搭配技巧   http://hi.baidu.com/1y14
                                                     dapai.blogbus.com   dapei.blog.hexun.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9-8-14 01:08:09 | 只看该作者
看的晕晕乎乎的
收藏关注
楼主多举一点例子
照顾一下我们这些智商不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9-8-12 23:39:58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这样的讨论,无论谁的发言我都仔细看过,我觉得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思考的存在,当然我们不能说动物就不思考了,好在我们是高级动物,思考的也就高级一些了。关于人到底是先天作用,还是后天补足,我更在意后天一说,我觉得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的作用要大于遗产的因素,脑瘫的孩子在乐观向上的父母照顾下可以健康成长,而投入狼群的健康孩子却很难回到正常人的行列,同样都是一张白纸,怎么会有如此的差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9-8-12 22:05:23 | 只看该作者
QQ说的对我很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8-12 15:22:26 | 只看该作者
看晕了,好象没理解,再看一篇看能不能获得一个方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14:3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我爱飞飞 的帖子

你所说的那个现象是完全存在的,不过容易忽略的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父母和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也会是不一样的。

我真的不否认你说的遗传对人的某些性格的影响,肯定是会有的,但我依然认为是后天的影响才更为主要。

不过有可能更加支持你的论点的,会是国外对于双胞胎子女的研究,尤其国外悠然专门研究那些从小失散而很多年之后再次团聚的双胞胎的情况,研究发现,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于双胞胎高矮胖瘦的影响,远远要小于遗传带给他们的影响。这一结论给予减肥爱好者们以沉重的打击。而这些双胞胎的价值取向,应该也有一些研究的结论,但我从来没关注过。

对于你说的第三点,其实这正是Critical thinking里所说的What Are the Value Conflicts and Assumptions?里面的问题,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我的假设是错误的,我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否则我会根据我的价值观,坚持我的意见。

同时我也不会去否定你的看法,因为这个事情确实是没有定论的东西,恐怕还会研究上几百年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8-12 14:16:44 | 只看该作者
哈,既然QQ认为讨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最后再说几句吧。

我说过了,我不是专家,所以不可能从研究的角度给出任何有意义的东西。我只能从自己的生活观察中,从个人的体验,说说我的看法——这个看法也很可能全是谬误。不过我并不打算用以给他人任何影响,仅仅说说个人看法,有人采信固然可以引为同道,不同意也没关系,我可没有证明自己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兴趣。

一是孩子性格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主要在孩子2-4岁之间....

2-4岁之间?这个,我可不敢苟同。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观察未必清楚。但是过去的多子女家庭,你能说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有很大区别么?为什么不是所有孩子性情相同,智商一样呢?我一个亲戚,有个早她一分钟出生的哥哥。她和哥哥的性情就迥然相异。一个非常立足于现实,一个却完全是艺术家。他们都在父母身边长大,外部环境应该差不多才是呀,可见在这一点上,遗传至少还是起了作用的吧?基因的遗传密码我们现在还如读天书,所以你和我争辩,说到底很难彼此心服,因为这在科学上尚无定论,只能自说自话,看谁能自圆其说而已。

你说的第二点我很认同,不过这无助于支持你的观点。

至于第三点,我觉得,要说说形式逻辑的QQ,你自己怎么都逻辑混乱了呢?
我们探究一个问题该用什么方法?因为某个观点可能引致某个普遍认为不对的结论,那么这个观点就不能去研究了吗?因果颠倒,恐怕不是科学的方法喔。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swanhu + 2 + 2 我很赞同。
hq1966 + 10 + 10
qqyou + 3 + 3 支持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00:58 , Processed in 0.099316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