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42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原创】探讨袁博士的幼儿“超前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27 19: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jerryhao+-->引用:jerryhao 说英语角也好、补习班也好、私塾也好、homeSchooling也好、民办教育也好、解决农民读书也好、培养天才也好、个性化教育也好,其实袁博士都沾点边,又什么都不是,所以非要问袁博士是什么目的,他自己也说不上来,算一种尝试把,摸着石头过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3-27 19:46:58 | 只看该作者
>忽略幼儿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的累积过程进行压缩式的“超前教育”,会不会剥夺了幼儿独立
>思维与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机会,从而使儿童的创造思维潜力被压抑?

你为什么认为袁博士的教育是忽略幼儿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的累积过程进行压缩式的“超前教育”,
给个理由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3-27 19:56:47 | 只看该作者
心里最重要了,呵呵什么事都是从小抓起来的,很多都是要看大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28 21:00:05 | 只看该作者
linkspeed+-->引用:linkspeed 你为什么认为袁博士的教育是忽略幼儿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的累积过程进行压缩式的“超前教育”,
给个理由先?
第一, 实施良好的早期教育:至迟从3、4岁开始学习包括中文、外语和算术(四则运算)等内容,在6岁时达到和超过现行小学2、3年级的程度。
第二, 科学调整和压缩现有课程内容,再用约3年时间完成全部小学课程并部分延伸至初、高中课程。在各用2年时间(合计4年)学完初、高中课程。再把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的10年压缩至8年。其连续的程序和时间表就改变为:3、4岁开始早教,6、7岁达到小学低年级,9、10岁小学毕业,13、14岁高中毕业,16、17岁大学本科毕业,18、19岁硕士毕业,20、21岁博士毕业。即便再加上3年左右的工作时间(如在本科或硕士毕业后参加社会工作等),那么也能在25岁前就结束至博士的全部学业。
第三, 围绕着上述合理的时间表来改进教育体制、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关键是实施良好的早期教育,重新研究和改进现行小学至博士的课程结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3-28 22:15:33 | 只看该作者
读经教育是袁博士后期开始的,最早还是以外语为先,最近袁博士还在钻研Doman以及其他的理论。

楼主其实还忽略一个方面,那就是袁博士还在进行音乐的训练。

袁博士似乎唯一还没有涉足的,是绘画训练,忽略的是身体训练。

这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原因所不及,如果有人能帮袁博士一吧,把美术课开起来,尤其在那么优美的环境里,当然最好是学国画。再请一个教头教教孩子武术什么的。这培养出来的可成为完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3-28 22:49:11 | 只看该作者
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小心拔苗助长!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3-29 08:14:21 | 只看该作者
我只看到他超前的学习计划, 看不到他"忽略幼儿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的累积过程".
为什么不能说他是"适应幼儿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的累积过程的超前学习"呢?

>在学龄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这是直接经验。上学之后读书,书中讲的就
>是间接经验。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要想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直接经验,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间接经验。

你不觉得袁博士的孩子直接经验并不少么? 他可不是关起门来读书的.

你最好给点直接理由,上纲上线的东西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3-29 15:40:28 | 只看该作者
linkspeed+-->引用:linkspeed 我只看到他超前的学习计划, 看不到他"忽略幼儿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的累积过程".
为什么不能说他是"适应幼儿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的累积过程的超前学习"呢?

>在学龄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这是直接经验。上学之后读书,书中讲的就
>是间接经验。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要想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直接经验,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间接经验。

你不觉得袁博士的孩子直接经验并不少么? 他可不是关起门来读书的.

你最好给点直接理由,上纲上线的东西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一个简单的直接经验就是,孩子缺乏在团队中的生活,在团队里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20:17:25 | 只看该作者
linkspeed+-->引用:linkspeed 我只看到他超前的学习计划, 看不到他"忽略幼儿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的累积过程".
为什么不能说他是"适应幼儿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的累积过程的超前学习"呢?

>在学龄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这是直接经验。上学之后读书,书中讲的就
>是间接经验。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要想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直接经验,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间接经验。

你不觉得袁博士的孩子直接经验并不少么? 他可不是关起门来读书的.

你最好给点直接理由,上纲上线的东西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20:11:41 | 只看该作者
近年来,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本来是个好现象。然而,由于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有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了误区。应该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早期教育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

  记者(以下简称记):有人把早期教育说得神乎其神,甚至挂出了“神童教育”的牌子,他们的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怎样看待这些现象?怎样评价早期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赵忠心(以下简称赵):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没有错,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利的。确切地说,科学、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仅无益,而且还是有害的。科学、良好的早期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片面化、绝对化。有人说“早期教育没做好,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还有人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这些观点都太绝对化了。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不能说哪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哪一个阶段是不重要的,应该因人而异。北大的副校长陈章良7岁以前一个字都不认识,可他29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从这个例子来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比如,长跑起跑时慢了一两步、两三步是没有关系的,关键是中途要有实力,最后的一两百米能够很好地冲刺,开始落在最后也有可能得第一。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是这样,把人的成长过程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正是“早期教育决定论”的错误所在。

  记:有不少家长都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请你谈谈两者有什么区别?

  赵:“超前教育”是将教育时间大大提前,比如让孩子在3岁以前掌握3-6岁孩子的知识,3-6岁孩子学习小学的课程,小学时学中学的课程,中学时学大学的课程等。这种教育对个别人可能适应,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行不通的。

  当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越超前越好”的倾向。有的省市“家庭教育大纲”甚至把“超前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提出来,有的商家也跟着推波助澜。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超前教育。比如,刚刚学会说话就教孩子背唐诗、学英语;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攻读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有人甚至主张“0岁识字,3岁扫盲”等等。

  我认为,0-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要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两者之中他更看重“成熟”。

  早期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不能跟学校教育(即正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也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能把教育过早地正规化。我们不能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记:除了一些家长急功近利、将早期教育变成了“超前教育”外,你认为目前在早期教育方面还存在哪些误区?

  赵: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两大误区:

  一、严重的过度教育。目前,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学龄前儿童除了上幼儿园之外,还要上各种学习班和特长班。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其实,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充分展示爱玩的天性。不能把学龄前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和上学的孩子一样(特别是0-3岁的孩子),要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

  二、复杂的知识教育。有人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早学算术、早学外语等等,这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识字、算术确实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但人的发展基础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局限于识字和算术。如果过于强调某一个方面,比如强化识字、学算术等,必定是以牺牲其它方面为代价的。另外,早期教育还存在其它一些误区,比如重智轻德,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营养保健忽视体育锻炼等。

  记:既然早期教育不提倡大量、机械地灌输知识,那么,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赵:我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要学好母语,三是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

  在学龄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这是直接经验。上学之后读书,书中讲的就是间接经验。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要想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直接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间接经验。生活常识就是感性知识,感性知识越丰富,

  将来学书本上的理性知识时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力。所以,过早地让孩子读书或识字,灌输一些抽象的知识,而不是先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实际上是违背认识论的,也是行不通的。

   

  专家简介: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1980年开始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是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现任《中国家庭教育》杂志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兼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等职。他是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2000多篇,出版著作60多部,共1500多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5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22:21 , Processed in 0.08222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