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诗的方法是简单的
1.和学生一起读,和学生一起背。所有教过的诗,我基本上都能背,这是我和学生一起读、一起背的结果。和学生一起读诗是我教学生活的一大快乐。早晨,我走进教室,环顾四周,手指窗外高远的天空,大声喊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孩子们立刻心领神会,齐声回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然后,我们师生一唱一和地背下去,当背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时候,我们都用手做杯子状,然后相互碰“杯”了!
每教一首诗,我都要先带孩子们读,然后师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连接着读,最后我们一起背,背的时候,我很兴奋,手舞足蹈。孩子们自然大受感染,也开始手舞足蹈,我们都沉到诗里面去了。
2.单刀直入,抄读积累。我上课没有精巧的构思,我的导入很简单:“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先请把它抄在你的诗歌本上…一’抄完了同桌相互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好,跟我读!”三年级伊始,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本厚厚的本子,然后。让孩子把所学的诗,全部抄在这个本子上。我不推荐他们去买古诗词书籍,当然后来很多孩子都买了这方面的书,那完全是出于自愿。我们抄一首学一首,三年下来,就积累了厚厚的一本,我相信这对于孩子是一笔财富。我国著名史学家胡道静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抄书的作业,是读书学习的奇妙绝伦的方法。”’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孩子的古诗本上除了我教的诗,他们也抄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诗。养成了一个自觉积累的习惯,终身受益1
3.长诗分句教。在九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教过几首长诗,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效果非常好。首先我告诉孩子们这些诗很长,能背下来是个挑战,愿意接受挑战吗?如五年级上学期我说要用一首长诗挑战他们,一直到五年级下学期才教,吊足了孩子们胃口,孩子兴趣高涨。然后每天教几句,一首《蜀道难》足足教了四个礼拜,每个人都背得滚瓜烂熟,我相信他们这辈子是忘不了了。
4.适当地讲解古诗知识(对仗、押韵、平仄)。汉语的形式美在古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美在我们现代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了。清代的一本小册子《声律启蒙》,作为私塾教材曾经风靡全国,300年来,私塾学童几乎人手一册,、我把《声律启蒙》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对仗和押韵,进而学习作诗、作对联。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这种需要,但是让学生感受汉语的形式美,仍然有必要,为此,我在教诗的同时花r五年左右的时间,收集了150余种诗词、对联书籍,编写J一本小册子《小学对课》(此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垓于们一起读读背背,感悟汉语的对仗和押韵:
干对百,两对三,塞北对江南。山村对海岛,旷野对平原。花烂漫,月婵娟。草木对山川。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点水蜻蜓争款款;浮波莲叶自田田。
这是其中的一则对韵,总共32则,孩子们喜欢背,没用多久,就都记住了。这时我读到了刘永翔教授的《蓬山舟影》,里面有一篇谈姓名的文章很有意思,我便利用姓名的读音和孩子们讲解平仄的搭配。我说我的名字叫丁慈矿,代号“平平仄”,有谁是“平平仄”的?哗啦一下,站起来七八名同学。
看来“平平仄”还不少啊!接着问“仄仄平”有没有?又站起来五六个同学。还有“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去找和自己姓名相同平仄的朋友吧,教室里乱作一团。待大伙儿平静下来,我又让他们去找和自己姓名平仄相对的朋友,励页奇和葛胜陶走到了我跟前,我们相视而笑。
一个来自日本的孩子也走了过来,说:“老师,我是不是‘平平仄仄’?…‘你叫滨田林奈,不是‘平平仄仄’,是‘平平平仄’。”孩子们都笑了。
我告诉他们平仄相间读起来才好听,并且名字也能凑成诗句,我用四个孩子的名字凑了一句:“邱深——全白露,陆远——张一遥。”诗虽不通,但孩子们对平仄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统计了自己全家人的姓名平仄,评选出了最好听的名字。由姓名的平仄生发出去,再讲一点诗句的平仄知识,孩子们便不觉得枯燥了。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情趣是读写听说实践的原动力,如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将使主体的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它,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满足这一要求,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鉴赏口味,不断进入新的接受境界。语文情趣基于爱美的天性,是形成于后天的对语文之美的爱好和追求。”
九年来,“每周一诗”的教学实践,逐渐验证了王老师对“语文情趣”的定义,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情趣,并从这一语文情趣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