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36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教兴国】新课改做成了一锅夹生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16 21:3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教兴国】新课改做成了一锅夹生饭? ?教育观察 ?性格内向的孩子无法融入"花哨"的课堂教学;心急的家长们在课外忙着给孩子补课;老师们手里准备好几套教材,一套应付课改检查,其他的用于正常教学。旨在减负的课程改革却在一些地方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新课改做成了一锅夹生饭? ?●记者 樊未晨 甘丽华(中国青年报 20041215)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   上星期,为了准备期中考试,一年级的楠楠连着好几天都是晚上11时左右才睡觉,负责楠楠日常学习的奶奶赵女士说:"海淀区用的是新课程的教材,拼音的教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只教孩子们念,不教他们写和拼,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家长再教一遍。"其他家长也有同感,每天放学,等在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交流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辅导孩子学拼音。   从2001年起,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1600多个县区参与了新课改的实验,近4000万名中小学生在使用新课程教材。   就在一些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忙着制定"新课标"、"新教材"时,一些他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发生了:性格内向的孩子无法融入"花哨"的课堂教学;心急的家长们在课外忙着给孩子补课;老师们手里准备好几套教材,一套应付课改检查,其他的用于正常教学……   于是,不少关心教育的人士忧心忡忡:课改的推行者与课改的真正参与者好像走在两条路上,这种推行者独自唱卡拉OK的局面,暴露出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强的越强 弱的越弱:课改加大了教育的两极分化   "现在新课程的设置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的,农村推行比较困难。而且它更适用于中等偏上的学生,而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则会跟不上。"某省教育厅基教处的彭处长说得非常直率。   近一段时间,记者观摩了很多节"新课改"的公开课,这些课留给记者最鲜明的印象是"眼花缭乱"。一节课上,老师不仅要不断地使用"提问"、"引导"等教学手段,还要使用各种实验器材,制作很多教具,电脑辅助教学也几乎每节课都出现。   这种教学在农村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是不可能进行的。   记者在湖北省一所小学看到,不大的教室里坐了93名一年级同学,最后一排学生的后背几乎贴在墙上,稍一动就会蹭到黑板报上的粉笔灰。一位旁听课的专家在那堂课上调解了3起"纠纷":后排认为前排挤了自己的位置、前排一不小心弄掉了后排的书、左边同学一走动磕着了右边。在这样的班级里,连正常的教学都很难完成,更何况是组织学生们讨论,使用各种教具。   据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12个课改实验区进行的一次调查,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明显低于省会、市县和乡镇的教师,他们中认为新课程理念"完全可以实现的仅有5.6%,认为受到条件限制暂时不可能实现的达到了44.4%,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教师"。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教育优势更加强化,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劣势则更为明显,部分专家担心,我国教育界会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同一省内也出现了。   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方红峰说,浙江有90个县区,其中25个欠发达,现在90个县的差距已经越来越明显。   部分老师也开始担心,课改会加大班级内部的两极分化。   一位教师介绍,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参与越多收获越多。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形成,打破这种习惯不是一两个文件、一两节公开课能够起作用的。再加上孩子的性格存在一定差异,孩子们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积极参与其中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在几次公开课上,记者都发现了几个游离于热闹讨论之外的静静的孩子。   一个小学生周末参加7个培训班:旨在"减负"的课改却一定程度上起到"增负"效果   小易是武汉市一所省级示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现在最不愿意过的是周末,因为"周末比平时还累"。据了解,小易的妈妈在双休日为他报了7个培训班:奥数、英语、语文、阅读、基础数学、美术、古筝。   一位学生家长坦言,课改是好,孩子在学校学习变得快乐多了,但相比以前,学校教的课也变得容易多了。自己的孩子如何与那些还没有进行课改的同龄人竞争中考、竞争高考?"学校面对的是众多学生,可以改革,可以实验,但我一辈子也只有一个孩子,容不得实验,时间也容不得我们从头再来。孩子要出人头地,只好在课外下'苦功'。"学校不布置作业,家长自己布置;学校不发辅导资料,家长掏腰包购买;学校不补习,家长带孩子周末奔走于各种补习班。   武汉市武昌区新华路小学的一位老师介绍,别看孩子们在新课改的课堂上那么活跃,他们回家后可不轻松。她所教的班有30多人,周末不参加任何补习或所谓培训、培优学习的学生只有3个。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要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那么为什么这个旨在"减负"的改革并没有真正实现减负呢?   用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室一位老师的话来说---课改倡导的价值观念与现在家长和社会秉承的价值观念之间存在分歧。   浙江省某所小学曾经实行过"分层作业",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了3个层次的作业,学生只要将自己那个层次的作业做好,就可以拿到优、良。但是这种因材施教的做法,却遭到家长们的反对,他们觉得这种做法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降低了教学质量。   高考考出好成绩是多数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因此,成绩是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惟一评价指标,家长的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同课改的做法,于是"你改你的,我做我的"。   上边来检查老师才拿出新课程教材   老师是课程改革的最关键因素,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但是,一位老师却告诉记者,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课,我做课。很多老师是"做"好一节课等着,有人来听课就把这节课拿出来。记者在听课的时候常常听到专家们这样介绍:×××老师的这节课是绝对没有准备的。   北京一位搞调研的老师向记者透露,"做"一次课要花很多时间,正常的备课除外,还要查资料、做教具,一些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老师,还要把所有的讲课内容做成power point(幻灯片),这样下来通常要准备半个月的时间,为了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一节课要在班里演练好几次,有人开玩笑地说,这个过程就像"排戏"。   据了解,一些老师手头准备着好几套教材,上边来检查的时候拿出新课程的教材,等到"检查的"走了,还用原来的教材。   虽然新课改以来对教师的评价又增加了很多新的指标,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老师最重要的指标。   因此,对于部分老师来说,所有与高考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都是负担。   据2003年底湖北省在对25个课改实验区进行的调研,86.6%的教师认为实施课程改革后,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觉得,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新课改的教材不好把握,又担心自己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而耽误了学生,心里没底。"今年秋天开始实施新课改的湖北某中学的校长李华斌说。   另外,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改实行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校本课程由各校自行决定,自主研发,开发的主体还是老师。   但是,在老师承担如此大工作量的情况下,这种研发根本无法完成。   课堂上端出电饭煲 某些老师为了探究而探究 追求的只是形式   在一次课改经验交流会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节课。为了让小学生分清楚米和米饭的区别,老师特地带来了一个电饭煲,里面有一锅还在飘香的米饭。课堂上老师几次让学生品尝米饭,"引导"学生们"探究"米饭和米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场的很多教育专家对此表示疑义:"已经上学的孩子对米饭早已有了感性认识,这种做法大可不必。"一些专家认为,老师的这种"引导"和"探究"其实反映出他并没有领悟课改的实质,而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的只是形式。   方红峰指出,课堂教学其实是一个"开处方"的过程,因此"如何诊断"、"如何开方"要靠老师的真本领。   现在,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为了追求课改的效果,课堂的形式也在"追风":这一段时间流行探究式教学,所有的课就都用这种方式来上,过一段时间又在流行合作式教学,大家又都开始跟着这股"风"跑。   不少老师表示了担忧。湖北省教育厅教研室胡老师担心:课改如果流于形式,可能会成为"邯郸学步","自己的优势丢了,别人的优点也学不到"。   正如海南一位专家所说,课改是在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开始推行的,虽然,不少专家都坚信,改革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好的,但是现在"条件的短板正在阻碍着课改优越性的发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21:40:21 | 只看该作者
【科教兴国】教育改革需要文火慢炖
 ?●李丽萍(中国青年报 20041215)
  2004年秋季,新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这一重大改革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时期。
  部分学校、家长对新课程改革表达了一些疑问,这并不奇怪。因为,两个阶段衔接之时往往是问题暴露最多的时候。新课改正如农业上推广良种种植,处在一个从大面积试种到全面种植的衔接点上。此时此刻,不论改革事业本身还是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最需要的已经不是为改革唱赞歌,细数改革带来的变化,而是反思!反思改革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
  教育的对象是成千上万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任何一种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个体的全部需要。因此,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必然的,而适时地进行反思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一个必经阶段。只有认识到问题的存在,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改革才能顺利推进下去。
  就这一点而言,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都是理性而清醒的,他们并不讳言这一改革的问题、困难、阻力,并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这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理想,如果和现实没有距离就称不上理想。所以,改变现实,实现理想的过程必然是一路坎坷、历尽风雨。而教育改革比起其他领域的改革要更为艰难和漫长,因为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文化系统,具有内在的保守性;而且教育改革直接影响的是学生,改革举措一旦存在问题,则会影响那一拨学生的成才和未来。
  所以,尽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非常美好,但是,改革的推进还是应该步步为营,不能操之过急。就如同煲汤,急火大火虽然很快就能把汤煮熟,但原料的精华却不能化入汤汁,而文火慢炖才能让汤既味道鲜美又营养丰富。
  新课改,因为它的推行者有反思精神,未来才更显光明。
  
  记者手记
 ?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在艰难跋涉
 ?●记者 樊未晨 甘丽华(中国青年报 20041215)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
  前两天,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国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按照记者的经验,这种会通常是"开会为辅,旅游为主",但是,此次会议共安排了两天半,内容全是"交流"、"讨论"、"听课",而且连晚上也安排了论坛。
  早上8时30分记者准时赶到会场时,这里已是座无虚席。
  这两年经常听到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消息,但大多是抱怨。这两天真真切切与这些课改实际操作者接触后发现,这是一群充满激情的人,他们在为"理想"工作。
  一位参与化学课程改革的大学老师告诉记者,在"下面"调研时,通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苦是很苦,但觉得"很有成就感,自己干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儿"。
  但是,是理想就会与现实产生差距。
  最主要的表现是"不信任"。
  一线的教师对他们不信任。很多老师把推行课改当成负担,因为,在他们看来高考是惟一的任务,他们对所有可能对高考产生影响的因素会有天然的抗拒心理。
  一位课改参与者告诉记者,他们最怕的就是媒体对课改的负面报道。前不久一家中央媒体报道,课改在某地遇到阻击战,结果很多已经决定推行课改的学校开始动摇,"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都会让学校开始观望。"首都师范大学参与课改的董老师说。
  家长们对他们不信任。据介绍,在某地的一所重点学校里,以前家长们总是把孩子送到实验班,因为,孩子在这种班里"学得更快"、"考得更好",但是现在家长们纷纷把孩子转出实验班,因为这个班是"课改班"。
  更让这些教育"理想主义者"们不安的是,这种不信任似乎也在他们中间蔓延。一位研究者介绍,她自己的孩子正在上小学六年级,一直以来她都由着女儿的兴趣发展,但是眼看着女儿就要上初中了,她开始怀疑:"我的女儿会不会成为我这种理念的牺牲品?"
  应该说,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这些参与者们之所以对这个事业充满激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但是,在发展极为不均衡的中国,进行改革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这种困难又使这些坚定的"理想者"们异常脆弱。
回到目录

【科教兴国】教育思维模式因新课程改革转变
 ?教育思维模式因新课程改革转变
 ?专家指出:多难,也要进行下去
 ?●记者 樊未晨 甘丽华(中国青年报 20041215)
  本报北京12月14日
  "宁夏一所学校校领导的办公室全都换成了小间,腾出来的地方变成了几间教室。这种变化是新课改带来的。"这些变化让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王海燕副教授非常兴奋。新课程改革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因此,任何一点小小的成效都会让参与新课改研究的"改革者"们欢欣鼓舞。
  "新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基本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是可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参与化学课课程改革研究的董素静老师说,她的观点在课程改革专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一位教师说,为了研究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老师经常集体备课。湖北省最新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实施课改以来,93%的老师认为教师的教学交流增加了。
  据介绍,为了推进新课程,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三级教师培训模式:一是教育部对各省、地教育部门及国家级实验区的骨干进行培训;二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新课程推进的骨干人员培训;三是各实验区负责对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全体校长、教师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近两万名教师直接参加了国家级的培训,还有200多万人参加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这些培训主要是在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董素静老师说。
  "正在出现着的以反思、探究、分享为特色的教师行为,预示着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历史性转变"。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说,由此连带的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变化。
  再有,课改还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有人说,中国人在小学是"天才",但是到了成年便成了"庸才",无论这种说法是否有失偏颇,"以前那种只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位专家说。
  新课改在学习方式上强调的就是"自主"、"探究"、"合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北京一位教研员介绍,刚开始实行课改的时候,老师设计了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但是很多学生对这种方式很不习惯,经常出现"冷场",现在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学生们逐渐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
  所有这些变化还都只是出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场合,"但是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意味着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形成。"王海燕老师说。因此,在很多参与课改的老师和专家口中听到最多的是这样一句话:无论多难,都应该把课改坚持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12-16 22:38:4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觉得在经济发达的地方还行,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就不行了,还会成为这些地方人民的负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12-19 10:00:40 | 只看该作者
听过余世伟讲课吗,他虽然是企业,但在课程中有许多关于教育见解。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17 02:23:38 | 只看该作者
改变考试的机制,应试教育的本质才是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29 18:45:03 | 只看该作者
各个地区,因地制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31 00:27:36 | 只看该作者
4楼能把你说的好文章拿上来让大家看看吗?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0-17 15:33:33 | 只看该作者
应试教育的体制没变,课改就没有什么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0-21 10:00:1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教育缺少创造力的培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0-26 04:26:29 | 只看该作者
应试教育的体制没变,课改就没有什么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6 14:11 , Processed in 0.14069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