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15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式学习实例之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7 22:5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杨 课文原文

作者:袁鹰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3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一叶小舟 + 10 + 10 谢谢你了
颀颀妈妈 + 3 + 3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22:54:1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典型的接受式学习(灌输)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老易点评:

这个教学目标“体会思想敢情,学习好品质”都是比较抽象玄虚的,
语文课不应该把这种东西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这是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这种目标应该是潜移默化的,直接灌输效果未必好。

除此之外,一些本该列入的教学目标没有提到,实际上,从这篇小文学生本可以学到更多,
详见后面老易的发现式学习教案。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老易点评:

从这个教学重点可以看到,这个老师把“思想灌输”作为了教学重点,
而不是启迪孩子的心智,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
这种思想观念的灌输比纯知识的灌输更加低效。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老易点评:

这三个问题都不是启发型的问题,而是让孩子
直接去书本里找答案。这锻炼的是孩子低层次的思维能力。
孩子的高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评价等)并没有得到锻炼。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老易点评:

这种分段是我最反感的一种教学方式。中国老师好像对付这种文章除了分段就无计可施,
不分段好像就填不满这两个课时,围绕着分段扯来扯去,时间倒是一会儿就过去了,
但是对于孩子的思维水平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帮助。

这种分段非常主观,因为作者写作的时候思维是流动的,尤其是这种散文,讲究的就是一个散字。
而后现代的写作,已经完全打破结构的束缚。

从文学评论的角度,这种结构主义的解读方法早就已经过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还要奉其为圭臬。

语文教育的思维方式的确需要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惊叹,在整个世界已经狂奔入信息时代,
后工业社会的时候,在我国小学生的课本里还能找到这种几十年不变的古董。

这种分段,由于标准含糊,每篇文章都是不同的标准,学生摸不着头脑。既不能增加知识,也没法
用于指导具体的写作,更没法提高思维水平。我不知道老师们花大量时间弄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
即便从应试的角度,这些东西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连考查都没法考。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老易点评:

整个过程都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来复述这篇课文。整个过程,包括所有问题都不是启迪,
而是让学生不断重复认知课本里的信息。诸如白杨树长得怎样?神情怎样?争论怎样?
书上都有,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直接到课文里找答案就可以了。

整个课程孩子们就练习了一个根据老师的问题找答案。这是一种极为低级的思维训练,
类似于训练小狗去找卡片。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老易点评:

学到这里,孩子们的脑袋已经完全成了一种容器。老师按照自己的意图
拼命往里面灌。连个性化的情感也要控制,对白杨树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难道除了崇敬就不会产生其他感情?诸如怜悯,同情,惊讶?
想象一下,孩子们机械地用同样的语调朗读课文的情景,
再想象一下,为什么我们的老百姓那么容易被各种虚假广告蒙骗?

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被这样固化的。孩子们所有的个性与自己的想法最后都被
这个老师用各种方式否定掉,然后把他自己的标准答案拿出来,告诉孩子,
你们想的都是错的,只有老师的是对的。久而久之,既然我们想的都是错的,
老师想的都是对的,我们干嘛还要去自己想?老师征服孩子大脑,塑造孩子
大脑的目的达到了。

小学五年级,外国小孩已经开始写作带有批判性思考味道的小论文了,
我们的孩子还继续徘徊在低级思维的训练中,并且,雪上加霜的是,
质疑,好奇,想象,独立思考的本能被无情的扼杀。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3-7 23:5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2 + 2 很赞赏老易这堂现场讲课。
zyfh + 2 + 2 学习一下。这种形式好!
颀颀妈妈 + 3 + 3 进来学习^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23:19:14 | 只看该作者

老易的发现式学习的实例

这篇课文,本来不是一篇典型的可以用发现式学习法进行学习的文章,
不过有个孩子恰好刚学完这课,所以姑且用这篇文章做为实例。

首先,怎么认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时代的产物,写于50多年前。如果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
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这一点。因为本文背后藏着历史。结合着历史读这篇文章,
会让孩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篇文章。

好处是,会比较客观的评价这篇文章,不会因为这篇文章与今天的审美趣味
大相径庭而将其贬得一无是处。

的确,从今天的审美趣味角度讲,这篇文章的抒情方式,写作方式都有些
不合时宜。就像汪国真的诗歌,已经成了矫揉造作的代名词。
如果谁在今天还用这种方法写作,估计很快会被冠以芙蓉姐姐的大名。

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篇文章,就会产生一种美感。
会为那个时代的真诚,激情而感动。这是结合历史产生的一种美感,
如果不结合历史,仅仅从现代人的视角看,就可能给这篇文章加以做作,
高调的标签。

这也是上面这个老师的失职之处。他完全脱离了本文的时代背景,而是将本文
当作了今天这个时代学生应该膜拜的范文。大讲其写作手法的巧妙,
而完全无视今天社会审美趣味已经大相径庭的现实。

即便从应试的角度,这个老师的讲法也是不合适的。因为作为应试作文,
应该符合今天社会的审美趣味,如果模仿这种写法多半会吃亏的。

从写作手法上,那个时代,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比较喜欢用这种借物抒情
的方式,类似的有《荔枝蜜》等,而且有时候故意搞一点比较含蓄的话,
如“山那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等,
这种写法今天的人们看来会觉得比较幼稚,也是杨朔等人的文章被诟病
的原因。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种写法也是时代的产物,就像我们
看黑白电影中人物的对白一样,今天的人们也许会发笑,但如果设身处地
那个年代,就可能会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审美。

今天,谁还会用那种老电影的手法,对白方式拍电影呢?同理,
也不会有人用这种手法写文章。通过这种对比,跟学生讲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某种意义上,这才是这篇文章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成了一种参照物,
可以看出在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是不断变化的,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
不断变化的。老师应该把这种东西讲出来,这才是在提高孩子的高级思维能力。
而不是让孩子成天在课文里寻找现成答案,这不是小学五年级孩子应该做的事,
是低幼孩子应该做的事。

根据这个意思,可以设计如下发现式学习的教案:

找来荔枝蜜,海滨仲夏夜,白杨,
对比这三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
给孩子这三个作者的背景。会发现,都是写于五六十年代。
写作手法上也有一些共同点。时间有限,不能详细叙述了。

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一些比较浅显的题目,大家可以看到,
我是把这篇文章当作了一个研究对象,而不仅仅是一篇课文,
要引导孩子不要把思维局限于课文的分段,总结段意,
中心思想等等,由于这些分析都是有现成答案的灌输,不会提高
孩子的高级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评价等等:

要引导孩子从历史,地理,生命,生活,修辞等维度看待问题,
这样,一篇文章就鲜活起来,变成了一个可供探索的信息宝库。

由于时间有限,只设计了几个题目,将来会设计更多题目,
比如,会把上面提到的那个历史分析的题目进一步补充。
也会设计一些更复杂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题目。
下面这些就算给大家一些开胃小菜吧。

题目1:

阅读《白杨》这篇课文,研究下面这个问题:

文中这个小男孩最有可能是哪个地方的人?单选。

A:辽宁
B:新疆
C:西藏
D:青海

说明:

要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首先要有下面这些知识或能力:

阅读课文时能够敏锐的找到答题线索,“做火车需要几天几夜”

通过中国地图查看各个省市的位置

搞清楚火车每小时能开多少公里?那么,几天几夜大致要开多少公里?
然后算算各地到新疆大致需要多少时间?

让孩子抽时间独立完成这个题目。可借助互联网查火车时速,也可以在网上查地图。
当然,也可以对大人进行采访。

通过这个题目,一方面,

让孩子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对于文章的理解。
比如,认识到新疆是个极为偏偏遥远的地方,离开家那么远,肯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人们不得不这么做,所以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

家长的反馈:

孩子从棋院回来后, 今天晚上让他先读了一遍课文,解决完了第一个问题.
他选的是辽宁.

做这题时,他的确注意到课文中的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再坐几天的汽车这一句话.
首先的反应是要求看地图册. 翻到了全国铁路地图那页.
地图册出版得比较早, 那时还没有青藏铁路 .
他运用的排除法.
新疆境内的铁路, 不需坐要几天几夜.
西藏那时没有通铁路.
只有青海和辽宁的可能性了.
孩子说青海的条件本来就艰苦,所以应该不是那儿.
只有可能选辽宁.
他设计的乘车路线是: 沈阳至北京, 北京经银川至乌鲁木齐.
题目做得比我想象的要快.

让他上网查看了新疆建设兵团的历史. 看看知识青年支疆的历史.

题目2:

对于动物,植物来说,下面哪些自然环境属于特别艰苦,特别难以生存的?并说明原因。

山区
沙漠
戈壁
草原
平原
高原

说明:

这个题目可以让孩子孩子深刻理解什么是艰苦和环境恶劣,
如缺水,缺阳光,缺土壤,酷寒或者酷热。

题目3.

对于仙人掌这种植物可以用下面哪些形容词来形容?

软弱
坚强
娇嫩
顽强
能吃苦
不能吃苦
动摇
坚定
适应力弱
适应力强

找出两种以上跟仙人掌类似,可以用上述形容词形容的植物

说明:

通过这个题目,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是借植物来赞颂一种精神,
同时,让孩子掌握更多其他类似的象征物,这样,孩子将来写
作文歌颂顽强,适应力强这种精神的时候就可以自由选择意象,
如仙人掌,骆驼刺,芦荟等等。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3-8 02:0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7 金币 +6 收起 理由
zyfh + 2 + 2 好啊!
颀颀妈妈 + 3 + 3 谢谢你了
千江有水千江月 + 2 + 1 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3-7 23:57:2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课本上还有这类的文章呢?

把这么差的文章写入课本,实在是一种悲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颀颀妈妈 + 3 + 3 我倒是很喜欢这篇文章. 因为有在三线兵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3-8 10:12:57 | 只看该作者
找来荔枝蜜,海滨仲夏夜,白杨

问个问题,楼主不要见怪哈:
记得小时候另两篇文章也是课文,
那学另两篇课文时怎么办?
把白杨拿来做对照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老易 + 5 + 5 为什么不能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3-8 10:19:10 | 只看该作者
老易呀,你可能方向搞错了,你的教案设计得牵强附会得厉害,好像是为了思考而思考,这是语文教案还是博物学教案?

其实,我认为小学教育,不是老师水平低,我见到很多负责任又高水平的老师,他们拿着这样的课文也是无计可施的。就像你,绞尽脑汁捣腾,就变成了科普、历史教育。老师们可没有你那样的能动性,上有学校教委,下有要升学率的家长。所以一般我从不苛求现在的老师,他们真的不容易。

你不觉得是教材的问题吗?这种课文能挖出什么?

这里有一篇60年代的语文课文,你看看怎么教?所以有位老师曾感叹的说: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四个活饭桶

天还不大亮,炊事员秦德林同志挑着两个空饭桶从第一道火线上送饭回来。

突然,他发现前边有两个东西摇动。仔细一看,两个美国兵端着枪,枪口正对着他。他想:“这一定是被打散的敌人,可惜自己没带武器,就暂时躲一下吧!”可是回头一看,后面也有两个美国兵,端着枪向他走来。

眼看敌人越来越近了,这怎么办好呢?“跟他们拼了吧!决不能作俘虏,给志愿军丢脸!”聪明勇敢的秦德林同志把挑子往地上一摔,高声一喊,抡起扁担就向对面的敌人打过去了。

前面的两个美国兵见秦德林站住了,又听见“当啷”一声,一条长长的黑影在天空飞舞,以为是什么新武器。可把这两个害吃惊病的家伙吓坏了,他们立即高举着枪跪下了。

秦德林收了他们的枪,就去对付后面那两个。没想到那两个看到前边的情况,早吓怔了。一看见秦德林向他们走来,就急忙丢下枪,两手抱着头跪下了,畏缩成一团。

“真草包!”秦德林想。他手里提着一支枪,背上背着三支枪,叫个子最大的一个俘虏挑着两个空饭桶,把这四个“活饭桶”押回部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11:0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我们能有办法把这篇课文从课本中取消吗?
不要去想这种不可能的事情。要面对现实。

开头已经说了,这不是一篇适合做发现式学习的教案,
但既然孩子已经学了,姑且拿来作为素材。

面对这种文章,不可能完全弃之不管,毕竟大考,小考还要围着这些课文转。

我设计课程的一个原则是,发现式教育不要过于发散,完全脱离应试
教育的背景,否则,这种发现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要学会戴着镣铐跳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11:08:14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点:

当然,如果孩子能够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体系,
走留学之路,走私塾之路,那样就可以另起炉灶。
用另外一种思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3-8 11:2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老易 的帖子

的确要面对现实,能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我也非常敬佩。在K12语文教育论坛里,我就看到了这么一群好老师,对于“语文形式训练模式”前些年他们争论得很厉害,我倒觉得这是一条好路。也许这些能对你有些许借鉴作用。请看: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263973-1-1.html

原来这些帖一直置顶的,有很精彩的争论。现在帖下沉了,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多搜索些看看。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3-8 11: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3-8 11:36:44 | 只看该作者
我在美国教《荔枝蜜》[方帆][转帖]

下面的全篇文章。谢谢红霞斑竹转贴第一部过来这里。我一直都没有过来这里看。在这里向各位语文老师问好、请教。希望多多提出批评,让我们可以改进我们的中国语文教学。先谢谢啦。

课堂实录:我在美国教《荔枝蜜》

杨朔的《荔枝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篇散文,也是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国语文课程第二册课本中的一课。在说这个故事之前,先介绍一下我的班上的学生:

旧金山林肯高中的中国语文1/2C,是一门加州大学承认的,相当于国内高中程度的中国语文课程,我们主要提供给高中第一年的学生选修,但高中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选修。能选修这个课的学生,必须要通过一个汉语水平考试,及格以后才能上这个课。在全班28个学生里面,有一半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或者台湾的移民学生,另外一半是美国出生的华裔,只有两个同学不是华裔。美国出生的同学,多半是来自旧金山校区著名的中文双语沉浸计划,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读中文,一直读到初中毕业,高中就来到林肯。

我们的中国语文课程是学校中英双语计划的其中一个组成部份。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中英双语、双文化的人材。因此,学生每天都会上一节课中国语文,一节课用中文来教的生物学,其它的课全用英语上,包括数学,英语,艺术和体育。

林肯高中虽然不是根据成绩来选拔学生的,但是因为所在的区的关系,学生大部份都来自中上阶层的家庭,对学习非常认真,因此,林肯高中在全市目前是成绩排前三名的高中,也是最热门的高中。每年都有几千个学生争五百多个学位。这已经是在美国西部一个众人皆知的新闻了。

介绍以上背景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我在下面的课堂实录,并不代表美国的普遍情形,我所用的教学法,也不会在美国大多数的高中看得到。在美国大多数的高中,你们大概会看到的是我的另一篇小文《我在美国教高中》里面的学生和课堂的混乱情形。林肯高中是加州优秀学校。能被评为全州优秀学校的,全加州只有五十所,而全加州有三千五百多所公立高中。

上课铃响,学生陆续走进课室。课室有四张大桌子,学生分成四组围坐在这四张大桌子周围。课室前面有一块很大的白板,有一张长桌子,我的平板电脑和电脑投影机已经打开,投影在白板上面的是《荔枝蜜》三个字。在白板的一侧,我用中文写了日期,星期和下面的标准板书(全校大部份老师都使用这个格式):
现在做:(意思是学生一进来就要做的东西)
资料管理员取出电脑,开机。
今天的学习目的:
1.新课文的作者
2.预习新课文
3.新课文的讨论
家课:
预习的练习1,2,3

我们有一个无线流动电脑车,哪个老师上课需要用到电脑,把电脑车推到课室里面,电源线一插,然后把以太线一插,电脑车里面的十五台手提电脑就可以使用了。因为是无线的,学生们从车里面取出手提电脑,打开就能上网,无须接线。学校有三台服务器,学生自己都有用户名和密码,可以把自己的文件存在学校的服务器硬盘里面。

我一边点名,一边就听到不同的机器响起来视窗启动的音乐声。“有问题吗?”

最近,在学校周围的住家很多人都安装了无线宽带家庭局域网,在一年前,根本没有干扰的问题,但现在已经出现接入点干扰的问题了,有时会掉线。因此,我决定把电脑车接入点的无线标准从社会上普遍使用的802.11b 标准改成很少人使用,覆盖范围小的802.11a标准。从学生们摇头晃脑的样子看来,他们都已经上去了,没有问题。

“我们今天的新课的作者是杨朔。大家是想看了课文再了解作者呢,还是了解了作者再看课文?”

“先看课文吧。”大多数人对于新课文有着很大的好奇心。

“那好,大家自己读课文,在小组里面把值得讨论的东西拿出来,然后我们在班上面解决。时间监督员,对表,我给你们十分钟。”

学生们哗哗地翻开书,翻到课文那页,开始读起来。课文很短,大部份人不到几分钟就读完了,开始在小组里面讨论起来。每一个小组的记录员也开始在电脑上记录起来。我打开新的一页,准备接收小组讨论的结果。

十分钟到了,我举起手,时间监督员发现了我的手势,全班都安静下来了。

“好,各小组把你们的记录传给我。”

每个小组的记录传到了我的电脑,通过投影,投在了白板上面。一共有四个问题:

第一组:作者是文章里面的“我”吗?假如是,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的?理由:文章提到热情的“同志”为他弄到了一瓶荔枝蜜。

第二组:“温泉公社”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组织?我们有一半人认为是地名,一半人认为是组织。

第三组:我们上一课学的《丑石》,贾平凹用的是咏物抒情的方法来写散文。这课,杨朔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吗?假如是,为什么题目不是《蜜蜂》,而是《荔枝蜜》?

第四组:我们感觉到杨朔好像在写游记,而且,好像他很悠闲,有点像林语堂的风格。他这篇文章究竟想说什么?好像不仅是赞美蜜蜂。

大家都看到了第一组的问题,顿时笑翻了天。“有知道第一组的答案的吗?”

有一个广州来的同学举了举手:“从前大陆的人互相都称呼同志,据说是一个革命称呼。”

“真的?!”香港和台湾来的同学觉得不可思异,互相拍起肩膀,用怪声叫对方“同志”。

“好……大家从这个词学到了什么?”我在电脑荧幕上面写了很大一个“同志”,投影在白板上了。平板电脑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当投影仪用,还可以记录写过的东西下来。

“不同的地方用的词语不同。”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相互了解来自更多的语言交流。”……

“第二组的问题有人会答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我简单地告诉他们“公社”是什么东西,很快,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三组和第四组的问题。对于第三组的问题,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比如作者喝到很好喝的荔枝蜜,本来写蜜蜂的,结果变成把印象最深的东西写了出来;比如这大概是作者一贯的风格?比如……大家说得热闹,我微笑着听,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想过。一个学生建议:“方先生,还有杨朔其它的文章吗?给我们读读,大概就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命题了。”另外一个学生说:“杨朔还在不在?最好请他来自己告诉我们最好。”

“好啊,大家去去图书馆,找找杨朔的其它散文。”我们经常使用网上的书库,学到一个作家的时候,大家可以马上上去读这个作家的相关文章。

不到一分钟,此起彼伏的声音就响了起来,“我们找到了《海市》!”“《茶花赋》是不是他写的?” “这里也有一篇……” 学生们两个人用一台电脑,紧张地看他们找到的杨朔的其它散文。

“好,大家看一下,我觉得第三组和第四组的问题是相关的。看完你们找到的杨朔的散文,你们可以跨组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共同的地方,猜猜作者究竟想说什么。我给25分钟给你们。”

这回,学生们没有刚才那么静了,一边看,一边已经在发表意见:

“我认为他还是像林语堂,吃海鲜就写得那么高兴……”

“不对,他写的东西是有骨的,共同的特点都有歌颂新生活的主题。”

“对呀,跟闻捷的诗的主题很像啊,也是歌颂那个年代的幸福生活!”

“老师,我有问题了:上学期我们学散文的时候,你先给我们讲了词语,然后分析作者的中心,段落大意,文章修辞欣赏。为什么上节课的散文和这节课你都不讲这些了呢?”

“好问题。你们上学期已经学了一个散文单元,学过怎么分析散文了,这个学期假如还教你们同样的东西,不闷吗?该让你们来分析了吧?”

“可我们不知道标准答案啊?”

“大家想想,文学分析会不会有标准答案,为什么?”

“我认为肯定有标准答案,否则老师你就不要考我们了,我们回答什么都可以了。”

“我认为看分析的对象……”

“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作者大概在写的时候都没有想让我们怎么分析的。”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班里面吵得一塌糊涂,学生们没有按照原来的组,而是东一堆,西一堆聚在一起,激烈的争论,我在每个组都旁听一阵,偶然发表一下意见:

“你们为什么会这样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我要你们从课文里面或者作者的其它作品里面找根据来支持你们的观点。”

二十五分钟以后,每个组开始向全班报告他们的发现。我规定别人报告过的观点,其它组不可以重复,因此,每一个组都设法多找几个值得报告的发现。

第一组的报告:我们主要的问题是:究竟作者想通过荔枝蜜抒发什么感情。我们研究了几个网站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找到了大陆希望学生掌握的标准答案(理由是好几个语文参考资料或者课本参考资料的网站说的都一样,因此我们怀疑这就是标准答案。)。这个答案,虽然他们说的不清楚,但是我们的总结就是:荔枝蜜是一个象征,象征生活像蜜一样的甜。使用荔枝的原因是因为荔枝是名贵的水果(对杨朔来说,因为他是山东人,那边没有荔枝。)。而甜蜜的生活需要像蜜蜂一样辛勤工作的人们去创造,或者,酿造的。所以,作者是通过了荔枝蜜去赞颂了创造蜜一样生活的劳动者。其中包括了对劳动者性格的赞扬(证据是蜜蜂光劳动不问报酬;遇到外敌一致对外;宁愿死在外面也不弄脏自己的窝等)。跟杨朔的其它散文一样,最后也有对文章的点题:他看到了在田里面工作的农民,让人很自然联想到蜜蜂。最后,他甚至梦见自己变成了蜜蜂,更深一步点题。不用《蜜蜂》作题目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歌颂的是新生活,蜜;蜜蜂只是实行新生活的手段。

第二组的报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我们认为,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讽刺当时的政府的。政府就好像什么都不做的蜂皇,让工蜂们拼命给她劳动,而且,还让可怜的工蜂们相信不计报酬地劳动是创造荔枝蜜—好生活所必须付出的牺牲。我们可以看到,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有意把镜头投向了在春天的水田插秧的农民:表面是说他们很勤劳,其实,在广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春天插秧的时候水田的水是非常非常冷的,其实那些农民是非常辛苦非常惨的。但是,作者不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只能通过这样的暗示。

第三组的报告: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61年。根据我们在网上面刚才查找的资料,中国当时遭受自然灾害,农民普遍过着很穷困的生活,所谓“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然而,在杨朔的文章里面一点都没有看到农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情景。他的这个时期的散文全都是描写农民们的生活像是天堂一样,为什么会这样的?根据我们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我们发现他很早就加入中共,而且在延安的党校学习过,一直是随军记者。我们认为,赞扬党的领导,赞扬政府政策的正确,已经成了他的职业的一部份,他不可能,也不会反映社会的黑暗面的。因此,我们认为杨朔在这段时期写的散文,都很假,并不是真的悠闲,而是有意赞美政府的领导有方,这跟林语堂、梁实秋他们那种悠闲、舒适、小资式的散文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组的报告:我们的发现是比较了杨朔的网上的几篇散文以后作出的:他的散文的写作方法比较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变化。总是看到了一个景色,然后设法进入了这个景色,然后深入了解这个景色背后的故事,最后抒情,顺便点题,而且,点题的结果总是歌颂生活,歌颂普通人们,歌颂党的领导好。都是按照这个格式来写的。相比之下,同是大陆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变化就多很多,写法也没有那么单调。不过,我们也在想,是不是作者有意这样写,让大家看到他独特的风格呢?比如我们学过欧.亨利的小说,他的小说的结尾全都是一个风格的,也没有人说他单调、闷啊!

“老师,我们几个组的报告,哪一个对?” 报告完了以后,就快下课了,按照平时的上课安排,该我小结了,大家都想知道。

“什么是标准答案?我个人的意见是:最能让证据支持你的论点的答案,就是最接近正确的答案。刚才几个组的报告都非常精彩,而且,都有支持你们论点的证据。但是,我们从报告中看到什么呢?”

我在平板电脑上面写了“色调”和“感情”,投影在白板上。“还记得什么是色调,什么是感情吗?”

“记得,色调就是tone,感情就是mood。”

“告诉我英文翻译没有意思,我要内容。”

“色调是读者从作者的文章中看出来的思想和感情。感情是作者试图呈现给读者的思想。”

“色调和感情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或者说,不一定会一样。”

“为什么?”

“时代不同就不一样。比如,杨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真的是真心歌颂新生活,但因为我们跟他的时代相隔了两代人,我们看到的色调竟然是讽刺和灰暗的,也有可能。”

“太好了,你们已经帮我做了小结了。回去以后,还想做我布置的今天的课文练习吗?”

“当然!不过,现在我们大概可以试一下不看书做练习了,呵呵……”

“回去想想,下节课我们该做什么?”

下课铃响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happy_99 + 2 + 2 我好喜欢。。。
一叶小舟 + 10 + 10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4 21:25 , Processed in 0.104883 second(s), 3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