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本来不是一篇典型的可以用发现式学习法进行学习的文章,
不过有个孩子恰好刚学完这课,所以姑且用这篇文章做为实例。
首先,怎么认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时代的产物,写于50多年前。如果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
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这一点。因为本文背后藏着历史。结合着历史读这篇文章,
会让孩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篇文章。
好处是,会比较客观的评价这篇文章,不会因为这篇文章与今天的审美趣味
大相径庭而将其贬得一无是处。
的确,从今天的审美趣味角度讲,这篇文章的抒情方式,写作方式都有些
不合时宜。就像汪国真的诗歌,已经成了矫揉造作的代名词。
如果谁在今天还用这种方法写作,估计很快会被冠以芙蓉姐姐的大名。
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篇文章,就会产生一种美感。
会为那个时代的真诚,激情而感动。这是结合历史产生的一种美感,
如果不结合历史,仅仅从现代人的视角看,就可能给这篇文章加以做作,
高调的标签。
这也是上面这个老师的失职之处。他完全脱离了本文的时代背景,而是将本文
当作了今天这个时代学生应该膜拜的范文。大讲其写作手法的巧妙,
而完全无视今天社会审美趣味已经大相径庭的现实。
即便从应试的角度,这个老师的讲法也是不合适的。因为作为应试作文,
应该符合今天社会的审美趣味,如果模仿这种写法多半会吃亏的。
从写作手法上,那个时代,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比较喜欢用这种借物抒情
的方式,类似的有《荔枝蜜》等,而且有时候故意搞一点比较含蓄的话,
如“山那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等,
这种写法今天的人们看来会觉得比较幼稚,也是杨朔等人的文章被诟病
的原因。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种写法也是时代的产物,就像我们
看黑白电影中人物的对白一样,今天的人们也许会发笑,但如果设身处地
那个年代,就可能会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审美。
今天,谁还会用那种老电影的手法,对白方式拍电影呢?同理,
也不会有人用这种手法写文章。通过这种对比,跟学生讲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某种意义上,这才是这篇文章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成了一种参照物,
可以看出在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是不断变化的,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
不断变化的。老师应该把这种东西讲出来,这才是在提高孩子的高级思维能力。
而不是让孩子成天在课文里寻找现成答案,这不是小学五年级孩子应该做的事,
是低幼孩子应该做的事。
根据这个意思,可以设计如下发现式学习的教案:
找来荔枝蜜,海滨仲夏夜,白杨,
对比这三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
给孩子这三个作者的背景。会发现,都是写于五六十年代。
写作手法上也有一些共同点。时间有限,不能详细叙述了。
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一些比较浅显的题目,大家可以看到,
我是把这篇文章当作了一个研究对象,而不仅仅是一篇课文,
要引导孩子不要把思维局限于课文的分段,总结段意,
中心思想等等,由于这些分析都是有现成答案的灌输,不会提高
孩子的高级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评价等等:
要引导孩子从历史,地理,生命,生活,修辞等维度看待问题,
这样,一篇文章就鲜活起来,变成了一个可供探索的信息宝库。
由于时间有限,只设计了几个题目,将来会设计更多题目,
比如,会把上面提到的那个历史分析的题目进一步补充。
也会设计一些更复杂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题目。
下面这些就算给大家一些开胃小菜吧。
题目1:
阅读《白杨》这篇课文,研究下面这个问题:
文中这个小男孩最有可能是哪个地方的人?单选。
A:辽宁
B:新疆
C:西藏
D:青海
说明:
要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首先要有下面这些知识或能力:
阅读课文时能够敏锐的找到答题线索,“做火车需要几天几夜”
通过中国地图查看各个省市的位置
搞清楚火车每小时能开多少公里?那么,几天几夜大致要开多少公里?
然后算算各地到新疆大致需要多少时间?
让孩子抽时间独立完成这个题目。可借助互联网查火车时速,也可以在网上查地图。
当然,也可以对大人进行采访。
通过这个题目,一方面,
让孩子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对于文章的理解。
比如,认识到新疆是个极为偏偏遥远的地方,离开家那么远,肯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人们不得不这么做,所以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
家长的反馈:
孩子从棋院回来后, 今天晚上让他先读了一遍课文,解决完了第一个问题.
他选的是辽宁.
做这题时,他的确注意到课文中的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再坐几天的汽车这一句话.
首先的反应是要求看地图册. 翻到了全国铁路地图那页.
地图册出版得比较早, 那时还没有青藏铁路 .
他运用的排除法.
新疆境内的铁路, 不需坐要几天几夜.
西藏那时没有通铁路.
只有青海和辽宁的可能性了.
孩子说青海的条件本来就艰苦,所以应该不是那儿.
只有可能选辽宁.
他设计的乘车路线是: 沈阳至北京, 北京经银川至乌鲁木齐.
题目做得比我想象的要快.
让他上网查看了新疆建设兵团的历史. 看看知识青年支疆的历史.
题目2:
对于动物,植物来说,下面哪些自然环境属于特别艰苦,特别难以生存的?并说明原因。
山区
沙漠
戈壁
草原
平原
高原
说明:
这个题目可以让孩子孩子深刻理解什么是艰苦和环境恶劣,
如缺水,缺阳光,缺土壤,酷寒或者酷热。
题目3.
对于仙人掌这种植物可以用下面哪些形容词来形容?
软弱
坚强
娇嫩
顽强
能吃苦
不能吃苦
动摇
坚定
适应力弱
适应力强
找出两种以上跟仙人掌类似,可以用上述形容词形容的植物
说明:
通过这个题目,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是借植物来赞颂一种精神,
同时,让孩子掌握更多其他类似的象征物,这样,孩子将来写
作文歌颂顽强,适应力强这种精神的时候就可以自由选择意象,
如仙人掌,骆驼刺,芦荟等等。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3-8 02:0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