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溪流水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溪水长流——女儿的成长日记(2001.9.17)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4:28:0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在1122爸的楼里转载的文章。很值得学习了解,先转过来,仔细的学习。为我所用。

中学生需要学习语法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汉语规范化的教学,它担负着提高全民语文素质的神圣使命。中学毕业生应该具有相当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有一个较好的语文基础。可现在有相当的中学毕业生达不到这个要求。学了十几年语文,有很多不能准确无误地将自己地想法表述出来,不能写一篇文辞通顺,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的文章。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是语文语法教学存在缺陷。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讲授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无论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是促进全民族语言的健康与纯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积极的作用。我有过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语法在语文教学的地位也“几度沉浮”,语法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可若干年后,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一度取得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近年来中考语文不再考语法,语文教育界发出了“淡化语法”的呼声。导致现在很少有人提及语法,甚至有的学生对语法一概不知。

人教版初语新教材在每册的《说明》中,都明确注明各册教材“汉语知识短文安排在最后”,“学生结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随意阅读,不考试”。

这些“汉语知识”有:七年级上册:汉字、语汇知识:检字法、词义与语境、词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修辞知识:比喻、拟人。
七年级下册:语法知识:实词(名、动、形、数、量、代)虚词(副、介、连、助、语气、叹)。
                     修辞知识:排比、反复。
八年级上册:语法知识: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修辞知识:对偶、设问。
八年级下册:语法知识:主谓句与非主谓句、句子成分、句子的主干、长单句的分析。修辞知识:反问、夸张。
九年级上册:语法知识: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复
                     句与关联词语、多重复句的分析。修辞知识:汉语常用修辞格。
九年级下册:语法知识:结构要完整、搭配要得当、语序要合理、句式要单一、表达要合事理。


那么语文教学究竟需要不需要语法?
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教语法,学生也迫切需要学语法。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语言作为人们思想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必须有一定的法则。否则,甲说的是这个意思,而乙理解成另一意思,就达不到自由正确交流的目的。语法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而一旦形成了“语言法则”,就谁也不能违反。这犹如有了交通规则而不严格遵守,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一样。主张不学语法甚至取消语法,与上述情形有类似之处。语法是规律性的东西,从我的教学过程来看,语法教学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好处的,学会了将受用终生。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漠视本民族的母语教学,我们也不能例外。学生不学语法,连句子的结构、主干都分不清楚,不能很好的把握句子,他们怎么能更好的去运用语言呢?时下影视语言,网络语言来势汹涌,需要规范。因此,我个人观点认为语法教学是应该的。语文教师不熟悉语法或不教语法而能把语文这门课教好是不可思议的,学生不学习语法要学好语文,需要很深的语感积累,费时费力。


对于缺乏文化熏陶的大部分学来说,学好语法的一般知识,是有很大好处的。最基本的是:

 1.有利于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对于课文实质的把握又离不开各种汉语语法知识。阅读一个长句,学会利用语法中的句法知识对其进行阅读,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就能准确理解起含义。一篇好的文章,一些精彩的段落,教师分析如果没运用到有关的语法知识,恐怕在教学中难以胜任。例如:《春》的语言运用准确、巧妙,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动态感和形象感。“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里的“欣欣然”;“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涨”这些动词的巧用。“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用“卖弄”而不用“夸耀”。再如比喻排笔的修辞运用也非常有特色。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就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具体展现了春雨多、细、柔的不同特点。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三个比喻连用,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突出了春天的“强壮”。


至于词序的变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更有一种奇妙的艺术力量。以上描写中有关语法修辞知识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假如撇开不讲,哪怕是再优秀的教师,也不会分析得精彩、生动和成功的。

2.有利于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是当前进行语文教改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实际上,衡量一个学生乃至一个成年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作文能力就是一个重要标准。而目前我国中学生作文的突出毛病是错别字连篇,辞不在意,病句多,常见的修辞格不会用,更谈不上有什么文采可言。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平时作文训练得较少外,不会语法是主要原因之一。如:“大家交换了广泛的意见”,“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的赞扬”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误用词语等语病经常出现。要求学生写日记注意成语、修辞的运用,可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这些恐怕与不学语法,或语法学得少掌握得少不无关系。不讲究语法,做教师的又怎样告诉学生哪些句子是比较好的,那些句子是不恰当的呢?

3.有利于其他学科教学。不可否认,语文是一门工具课,是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因为其它各门功课都要用汉语准确地表述出来。如果一个学生连数学试题都读不懂,你又怎能要求他学好数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学不好汉语,又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即使是学习外语,也要先学好汉语,因为你要翻译,就离不开汉语,离不开规范的汉语。所以说,汉语学不好,第二语言的学习也会成问题。

 虽然在新课标中对语法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并不是要求不再掌握。不直接的考查语法,也不单独的出语法题,而是在语言的交际和交流过程中全面的考察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法在考试中不重要。新课标中明确:“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外中的表达效果。” 要求学生对语法要掌握和了解,如何体现出学生对它们的掌握了解呢?就只能通过考试来进行评价。近年的试卷中,有关的语法知识的试题屡见不鲜。有例为证:

1、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对“花”的想像描写。(2005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

2、下列两个句子中都有语病,请在原句上修改。
①扬州城近几年的巨大变化对于广大市民是非常了解的。
②大学生徐本禹远赴贵州山区大石小学支教,经过他的努力该校办学状况有了提高。(2005年兰州市中考试题语文考试试卷):

3.修改下面的病句:
(1)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使大家熟练掌握了使用电脑的技术。
  (2)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聪明,而是努力不足,毅力不强( 陕西省200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4.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生活像一首歌,五彩斑斓,让我们学会品评,学会联想,学会咀嚼,学会欣赏。品评每一朵牡丹与茉莉,国色天香与暗香浮动自是不同的境界;联想人生的起伏与变化,既使天又刮风,天又下雨,也潇洒而坦然;咀嚼生活的平凡和伟大,豪迈壮阔是大海的生活,悠闲灵动则是小溪的生活,欣赏月亮的阴晴圆缺,欣赏世间的悲欢离合,每一种景至都是一种美,每一种感悟都是特别的收获。(2005年天津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05年5月28日,全国第十五届书市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
B.据报道,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
C.日前,法国和荷兰先后就是否批准《欧盟宪法条约》举柠全民公投,由于反对票过半,而且未获通过。
D.联合国把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6.下面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茫茫的草原上,嫩绿的小草编织出色彩斑斓的毯子,一直铺展到天边。
D.知识如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C.姑娘从泉边汲水回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盛开在她的眼睛和眉毛上。
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不用多举例,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划分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很有帮助。全国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察。然而,要正确的解读这类试题,前提是应读懂句子,理解句意,弄清了句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就能正确划分了。例如,

1、 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陕西省200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2、请用“/”给下段文字断句
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总之,只要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也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重视这些知识的教学,并不是等于过分的强调和纠缠,甚至夸大它的作用,在教学中挑选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来讲解。凡事皆有“度”,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好比盖房子中的打地基阶段;中学语法教学,当然也只是给学生在这方面做点铺基石的工作。看起来学的只是些最基本的东西,但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是最有用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法不是一次完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材料的丰富,理解能力的提高,他们会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加广,领略与研究语法各派学术的奥妙。

既然中学不是学习语法的“终结”,那么,中学语法究竟该学到什么程度,就应该牢牢把准。看来问题不在讲不讲知识,而在于怎么讲;要在方法上改革,而不是釜底抽薪,淡化或取消知识。只要老师们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目前新课程有清醒的认识,在教学中做到灵活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处理,要有合适的语法教学方法与过程。那么,汉语语法教学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句子成分、什么是病句、病句类型、怎样让句子更通顺、更有表现力等这些内容。如果学生有兴趣,时间又允许,教师不妨在这方面给学生做一点辅导,紧密联系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实际,多举实例来说明问题。例如在作文讲评课和作文修改课中,教师要对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运用情况作讲评,运用课本所提供的语法知识,归纳出学生作文中带有普遍性的语病,并从学生作文中举出典型实例加以分析,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方法。在修辞方面,也应结合学生的作文,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格。这样,才能使语法修辞知识学有所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大力加强汉语语法的教学。

上面谈的一些看法有不妥贴之处,请专家及同仁们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小溪流水0 于 2011-12-16 14: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5:06:38 | 只看该作者
孩子的语文学习一直在关注着!也是东一耙子西一榔头,想一出是一出。

看了 1122爸转载的文章,我好像有点方向了。

字、词、句、成语、语法等这些都是需要加强和拓展的地方,而且一直也是女儿需要的。

想以 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 为基础,扎实的进行。

每天一点,天天进行。问题是,要先调动她的积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5:09:2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要学习、转载!

成语是在语言中经过长期实践,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繁、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因而正确地辨析和运用成语也一直是历年高考试卷上的必考内容。
  重视成语学习,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中学生在这方面却不懂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成语学习上盲目随意,而且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也显得模糊混乱。本文就此谈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中学生一把钥匙,以打开高考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

  一为“解字”。
  即对成语逐字解释。尤要突破难点。这是理解整个成语意义的基础。有不少成语往往“一词当关,万夫莫开”,如“暴殄天物”的“殄”(糟蹋)、“不刊之论”的“刊”(删改)、“文不加点”的“点”(点除)、“吊民伐罪”的“吊”(慰问)等,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全词的拦路虎,必须学武松打虎,整体意义才能迎刃而解。当然,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对待,勤查字典。否则,就要望文生义,贻笑大方了。不信猜猜 “不名一钱”、“不足为训”的意思,再查查词典,是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呢?

  二是“本记”。
  即识记原意或本意。成语的语意是比较丰富的,但它的所有意义都由原意或本意经由引申、转移、比喻等途径演变而来。理解并记取成语的本意,对理解其今意或它意很有帮助。如“对牛弹琴”,原意是用来讽刺“牛”(喻指谈话对象)愚蠢的,今意也用来讥笑说话做事不看对象,这是对原意换位思考的结果,这样一想,不仅几个意义都理解记住了,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花花世界”原指繁华的都市,后来指 “表面繁荣的社会”,今又指花天酒地的生活环境,细一想,这两个后起意不是对原意的否定和扩大而产生的吗?

三为“温故”。
  温故而知新,多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寻根探底,大有裨益。成语都是有来历的。它们的来源和出处主要有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民谚俗语、诗文典籍。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借助这些背景知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三人言虎”、“独占鳌头”、“东施效颦”、“汗牛充栋”等,这些成语字面上的解释并无困难,可是整合起来还是不得其解,这时就必须要了解其来源和出处了。“三人言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说,三个人谎传城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把谣言当事实;而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里有:“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之句。成语“独占鳌头”就语出于此,可见,其意为“中状元,居首位”。一般较大的成语辞典都会尽可能的列出成语的可靠出处。余例不再赘述.

四为“分析”。
  即要注意分析成语词语间的语意关系、语法结构。成语是当时的情态语言直接保留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结构短语,一定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结构,才能避免误解。2002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对“道听途说”提供的解释是“在道路上沿途听说的没有根据的消息”,迷惑了许多考生,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把“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说”这样的顺承关系误解成了动宾关系!

  成语的语法主要有并列关系(如:披荆斩棘,防微杜渐)、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出奇制胜)、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杀一儆百,越俎代疱)、因果关系(如:捉襟见肘,水落石出)、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关系(如:得天独厚,不见经传,棋逢对手,如释重负)、补充关系(如: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寿比南山)、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守口如瓶)、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引狼入室,转危为安)、偏正关系(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彬彬有礼)、变式关系(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唯我独尊)。
  而相当多的成语,都能够用“先分析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再综合词语整体意义”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是指人工的精巧而不是天然的了,所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2000年高考题)这句中的成语“巧夺天工”就是使用不对了。

  五为“辨异”。
  对成语,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之上,还要重视成语在句子中的实践运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成语之间的差异。
  1. 感情色彩方面。
  不常用的成语,不要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吊民伐罪”、“不刊之论”、“文不加点”、“不孚众望”“不足为训”等含有否定意义词的成语不一定是贬义词。而“目光如豆”、“一团和气”、“与世无争”等有肯定意义词的也不一定是褒义词。1997年高考的“趋之若鹜”、1998年考到的“处心积虑”就属于贬词误用。
  2. 词义轻重方面。
  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既“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其实该用“无可厚非”。这就是不分轻重,错用了成语。2000年高考成语“洗心革面”的误用也属于这类错误。
  3. 适用对象或范围方面。
  如:1999年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美仑美奂”形容房屋多而高大华丽,用以形容商品就不合适。2000年的高考题A选项用“汗牛充栋”形容“古人中刻苦学习的楷模”, 2001年高考D项把谦词“蓬荜生辉”用于他人居室,也都是用错了对象。
  4. 与句中词语的搭配方面。
  这类错误很多,也很复杂,尤其要注意。如2003年的高考题:“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手表,每当他向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如数家珍”与句中“介绍这些宝贝”重复。1997年高考的“莘莘学子”也不能与句中修饰它的“两人”、“一位”搭配。
  5. 是否符合惯用句式。
  如1998年高考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而选项中却用于陈述句,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国的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近年来高考成语的考查又由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重点考查学生对书刊报纸等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只有把文中所谈的基本方法灵活掌握,综合运用,不断积累,才能真正拥有并运用好中华语言中的这块艺术瑰宝,并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
学校教学要求
小学中段:以读写为主,学校老师可以不予解释,学生有兴趣可查字典。
小学高年级:学校老师稍作解释,但不深入。
初中:学校老师侧重整体解释,不进行细究。
高中:深究其理。
==================================================================
作为家庭辅导
适当超前,持续渗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 本帖最后由 小溪流水0 于 2011-12-16 15: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5:36:21 | 只看该作者
诱之以利不如诱之以梦,诱之以梦当诱之以美梦。

这是在博客上看到的,讲的是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的创业故事。用美梦来吸引同伴来创立公司。

可是想想,它对我得教育孩子又何尝没有启发。
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孩子的天性使得孩子并不听从我们的建议。
于是母女激战的场景也经常出现,可是结果又如何?
用美好的理想、梦想引导孩子,给孩子以希望和目标不是更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5:42:22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诗歌作为文学中的精粹,读来容易,读懂不易。如果不能读懂一首诗,不能真正了解诗人所要
表达的情感,那么,读诗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欣赏,这样的意义是不够的。所以,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我的建议是知人论世,抓住文眼;反复诵读,激发想象;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知人论世,抓住文眼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该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
和创作意图。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就是这个意思。读诗首先要“知人”,如《孟子·万章下》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又如鲁迅在他的《题未定草(七)》中所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一般来讲,一首诗的产生都会有它的一个背景,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

    举个例子,清朝诗人龚自珍《已亥杂诗》的其中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是龚自珍在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所做。当时的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他看到了中国当时的局势。在清政府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祖国大地到处呈现昏沉、庸俗、愚昧、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有感于清朝这种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他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已亥杂诗》。在这首出色的政治诗中,龚自珍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九州大地涌现大量杰出的人物,呼唤变革,渴望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着当时那个沉闷和迟滞的局面。全诗除了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重要的是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可见,当我们联系了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社会背景时,理解诗的文眼、主题就不难了,这对读懂一首诗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我们看到,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等许多的诗歌,采用这种方法去分析、鉴赏后,读诗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诗歌的阅读,反复诵读是一个极好的方法,读多了,读深了,自然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了。当然这个读,不是像古时候先生教学生摇头晃脑那样读,要带着想象的翅膀去读。通过恰当的联想,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形象。
    我们看到,有些诗,诗人描绘了具体鲜明的形象,我们可以借助诗中的形象来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但也有些诗,它没有给我们描绘出具体形象,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唤起自己的想象,通过想象,帮助自己形成可理解的具体形象,然后深入理解诗人的感情。
    比如说,在品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你可以跟随诗人的笔触“假如我是一只鸟”,想象自己是那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却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号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都起来奋力抗争。这样一来,你就更能体会到诗人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所以,我们在阅读、欣赏、感受的时候,读到一句就要去想象这一句的意象。大胆自由的想象,想象诗中所说的那个人、那个物是你眼前的人、物,与诗人流露出来的感觉和深挚的感情感同身受。总之,激发自己的想象,让自己身临其境,如此一来,当你读完全诗的时候,你就会感觉不解自通了。
    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形式。它以抒情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歌的语言贵在含蓄,令人回味无穷。优秀的诗歌总是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所以,很多的诗人都不会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意象来浸染诗人的感情。
    可以这么说,一首诗,如果没有艺术特色鲜明的意象,就不是一首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好诗。那么,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我们在阅读、鉴赏一首诗的时候,就要善于把握诗中的意象,并体会意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才是成功阅读诗歌的重要因素。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里,月亮这个意象就是诗人思乡的具体表现。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来传达诗人与友人的伤别情怀。
    其实,在诗歌中,我们有很多的意象已经被默认为一种情愫的代名词。比如,柳条是依依惜别的深情;梧桐代表的是凄苦愁思之情;菊花是清高脱俗的君子代表;红豆则是女子的相思之物,眷恋之情……拿到一首诗,我们如果能够准确把握其中的意象,在鉴赏时就会得心应手。
    诗歌之情,总藏在意象之后,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人的情感总是借助意象来表现,给人以回味,为了探得诗人的情感,我们需用心细细体会。
    诗歌作为文学上最精粹最深刻的文字,读诗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学情趣,而且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又如朱自清所说:“诗歌要体现出一种价值观,而在这种价值观的背后立起的是一定的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通过他的诗作传达的意蕴又不可能完全属于他个人的,触动诗人的不仅是带着同辈人的骨血去写作,而且会带着整个民族的情感,尤其是自己祖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传统去写作。这种永恒与暂时相融一体的历史感就是作家的传统,它促使作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时代和自己在时代中的地位。”所以,我们要多读诗。读诗多了,自然会让你变得博识、聪明,富有文采和情趣。久而久之,会提升你的气质,让你更具魅力,让你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美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5 金币 +25 收起 理由
青春已过 + 25 + 25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4:39:49 | 只看该作者
想让孩子了解一下近代的历史,可没有什么合适的资料。
前几周买了《京华烟云》,自己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才知道赵薇版的电视已经改的几乎面目全非,无论是故事情节的表现,还是人物的刻画。感觉最深刻的就是莫愁,在小说里,莫愁是那么的知书达理,贤惠、大气,真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可在电视剧里,是个没有什么思想的富家女。
所以,看原著还是最过瘾的啊。

在我的影响下,女儿也抱着书看了一阵,但是没看完。不过故事的大概和对人物的浅层描述基本可以。这样大部头的书,还是要时间的。

关于近代的小说,还有一个就是《穆斯林的葬礼》。记得这本书在大学宿舍里传读的时候,我们争抢着,而后看到静静地流泪。深深为那感人的故事吸引,也为那动荡的历史感叹。其实,也感人的故事背后的历史时间,也可以让孩子了解的。

呵呵,昨天下午放学,我告诉女儿,如果各项作业做好,琴弹好,就可以奖励看一半的《穆斯林的葬礼》。女儿乖乖的完成任务,甚至要求在多学点英语。
看了一半的电影,非常感人,女儿非常感动。而故事的表述方式也可以作为孩子写作的方式啊。
而里面的历史时间的体现也非常的明显,比如一开始的五四运动,日本侵华。

如果合适,今天晚上看完下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08:05:10 | 只看该作者
昨晚,孩子做完作业,弹琴,没有学英语、看书。

我们继续看《穆斯林的葬礼》,感动的我用了不少的餐巾纸擦泪。呵呵,女儿每看到感人的地方就回头看看我。呵呵,那是什么的情景呢?反正我的眼也是很红了。

整个感人的故事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进行,韩子奇和玉儿逃亡英国,奥利弗被炸,韩子奇回家门上贴着“欢庆抗战胜利”的对联,这就是整个的抗日战争或二战的史实。

我趁机和自然的和孩子聊起了抗日战争,日军的侵华进程,国民政府的抗战,和逃亡重庆,解放战争,台湾等等。在《京华烟云》中也有一些这样的背景事件,和孩子一起聊,相互印证,解释。

不知女儿能理解记住多少,但至少有了一些这样的了解,慢慢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08:14:39 | 只看该作者
有朋友说,让孩子看成人的这些电影是否有些早,不合适?

什么不合适?我想。是成人的这些感情故事,还是觉得这些历史孩子不容易理解?

我经常给孩子推荐一些电影看,我们一起看,有的也有一些不适合孩子的场景。但是,这些优秀电影里所体现的真挚的感情和表达方式,是打动我们的。这种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就自然而然了。我们没觉得什么不自然,当然,我也经常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有亲昵的动作。这样的共看引导方式,比让孩子随意的看电视好多了。现在甚至儿童片里都会一些不合适的镜头呢?我们阻止不了,只有用合适的方式引导了。

我也是很谨慎的。呵呵。

反映现代历史的电影《活着》,我还没看过,先审查一下,如果适合,和孩子一起看。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5 金币 +35 收起 理由
青春已过 + 25 + 25
menghuan + 10 + 10 活着的小说我读过,太惨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6:13:00 | 只看该作者
周末过去了,孩子正常的做作业,学琴和画画。

没给孩子加什么作业,但是老师要求做一张数学试卷,自己主动的做了。
不给孩子要求什么任务,感觉自己很轻松,孩子也少了我的唠叨,反而学习很主动。

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6:16:02 | 只看该作者
孩子表姐在青岛上大学,这周五放假。
女儿再三打电话要她放假先来我们家,而后再回老家。
孩子的那个兴奋劲,让我感慨。表姐和她年龄差距这么大,竟然聊上了。
而且,回家过年,她还要给她的表姐、表哥准备礼物呢!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么渴望有个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 14:32 , Processed in 0.100662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