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返回首页

好奇宝宝小乐乐的个人空间 http://www.xetjy.com/?11621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世界范围内认字和阅读最早的,就应该是中国孩子。如诺不是,除了叹息就是遗憾!》

已有 534 次阅读2018-9-15 23:59 |个人分类:育儿谈

中国汉字,虽不能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唯一一个象形文字,但肯定是现存所有文字中,象形特征最明显,最具代表的文字。且没有之一。而2-6岁的幼儿,正处于图像记忆能力最强的黄金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解图拆图,以及根据图像编故事的能力,不是我们成人能比的。一个是象形文字,一个是具有很强解图、拆图的图像记忆脑,这两者关联后,那逻辑的必然就是四个字---"黄金绝配"。而其他国家的文字结构,比如英语,文字不是图形演化而来,属于拉丁文字符,称它为字符,因为它就只是个单纯的文字标注符号,不但无法像汉字一样通过一副图、一故事就能直接深深的映入孩子的脑中。而且,26个独立的字母不具备任何表事,表物等实际表达意义,要想记住一个实际意义的词汇,还需要将其他字母组合在一起。如果牵强地说,单个英文字母还具有一点点象形记忆特点,比如,可以把大写的A想象成火箭,B想成是一只耳朵,D是一张弓......但关键这些记忆一点用也没有,它不是最终要记住的词汇,其实26个字母,基量很小,直接背,一天背一个,1个月里也把26个字母给背下来了,根本也不需要什么图像记忆。但是,就因为基量小,大量的词汇都需要用26个字母去组,所以在词汇的记忆量上面,反而比中文量更大,这就是为什么中文基础汉字只要掌握2500个左右就能顺利完成98%的阅读,而英文你辛辛苦苦死记了5000个词汇,也只能阅读些比较简单的文章。因为汉字具有字的基量大,且每个字本身就有其特定的词义,比如,“比”字,它不像26个英文字母不具备本身含义,而“比”字,虽然只是字,不是词,但“比”字有一较高低的意思在其中,而且这层意思是比较固定的。所以组词时候,只要有一较高下的意思,就会用到“比”字,新词汇里,看到这个字就理解了什么意思,也就能很方便快速学习和记住新的词汇了。(比较,比一比,比赛,攀比,比力气,比聪明.....)。再举个例子:汉字中的猪肉是由:猪+肉 两个汉字组成,学会2个汉字就有了“猪肉”这第三个新词。而英语猪是“pig”,肉是“meat”。但“猪肉”这词美国人不读成“pig meat”。可能是这样读,发音音节太多,读起来用时太长。我这种猜测是有根据的,试想一下,所有词汇都这样组合的话,很多词汇的音节会多出很多,那美国人说一句同样的话,或读一篇同样的稿子,所需用的时间就更长了。所以你想记住“猪肉”英语发音,就要重新记一个新的单词“Pork”。汉字“计算机”是由“计算+机”组成这一新词,意为--会计算的机器。英文“计算”是“Calculation”,“机器”是“machine”,“计算机”你不能偷懒读成“Calculation machine” 因为太长,读起来也实在拗口,所以为“计算机”重新创造了个新词汇“Computer”。所以得出个结论,看似26个英语字母很好记,且笔画简单好写(所以图像解读能力差),看似汉字基础字至少有2000多个,且像画画似的,看着就眼花缭乱(通过引导,孩子真就能从复杂的汉字中看到一幅幅画,产生一个个故事,因为汉字就是由画中来的),这样初步比较下来,的确汉字成为公认的世界上最难学文字之一,实则,一旦学会2500多个基础汉字,后面新词汇的记忆压力,远远比记英语单词小多了,而且汉字后期新词汇的习得,不但能大量反复运用到所学基础的2000多汉字,还可以利用造字结构中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合运用帮助轻松记住新的词汇。正是基于此,中国的孩子只要学会2500个基础汉字,阅读大量书籍都不在话下,无非就是这些基础汉字的不断组合吗?而英语记忆方式不适合小孩子,同时需要记住和理解新词汇量也会大很多。这样看,是不是中国孩子有提早阅读的先天优势?

那如何尽快给孩子学会2500个基础汉字呢?恭喜你,世界上所有文字,只有汉字是最适合2-6岁幼儿学习的。我们先回忆下,小学时期的我们,是怎么学汉字的?看着黑板上写的一个生字,老师在字上面用拼音标注,然后大家一起跟读,有木有?完了后,回家还要对这个字抄写个三五十遍。有木有?不断这样反复学习,才习得一个汉字。那问题来了,这种学习过程,跟学英语有什么区别?既然两种文字具有这样鲜明的不同特质,为什么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更适合那种文字的习得?学汉字是否能利用本身区别其他文字的特点,加以充分利用,而让孩子学汉字变得更轻松,学得更快,更扎实呢?再思考下,拼音标注是从1958年开始的,之前的人们难道会因为没有拼音,就学不会汉字(古人都是繁体字,结构上更难),寻根问源,再往前推,仓颉造字时,能让大家看得懂,学得会,难道是要靠拉丁文符合去标注其发音,要靠大量书写才能认出这个字怎么读吗?对,追根溯源,往往是离真相最近的,汉字的发明就是一幅幅画,一看就懂,何必绕这么大圈子,把象形文字字符代码化去标音呢?明明生在象形文字的国家,孩子又处于图像思维最旺盛的年纪,中国孩子学会汉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全世界少有的优势,再结合我前面说的,汉字基础字只要认识2500个左右就能基本通读所有的绘本了,中国的孩子们学汉字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多少家长是感悟到,并好好利用了?舍近求远,一窝蜂的把黄金时段都投在了学英文上,可能这种做法背后的支持论调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早晚会学会,何必先学。”。看似挺有道理,实则,是拱手出让了作为中国孩子所特有能早学会汉字,早阅读的先天优势!

现在市面上很多直映认字法,再配合孩子现年龄阶段的大脑记忆特点,两者是黄金搭档,是绝配。低龄儿童一定要早学字,且用对方法(象形文字一定要用画面方式去记忆)。如果晚了,这种图像直映能力会随着年纪变大,理性分析能力的提升,而慢慢变弱,另外还有个要学就趁早的原因,随着孩子岁数变大,眼界也自然更开阔,会对这种相对他们来说认为太简单,太“弱智”的“动画片”不太感兴趣。因为欣赏能力上去了嘛。一般,4岁以上的孩子,相对2岁左右的孩子,更喜欢看《海底小纵队》《帮帮龙出动》,而对于这种画风较为简陋,故事情节较为牵强的直映汉字教学动画不太感冒。我家儿子是2岁多开始用动画片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认汉字的,那个时候看得那真叫一个认真,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要看。偶尔挡了一下他视线,就大呼大叫“走开,我看不见了”。而且每次看完都会对我们说这个“动画片"里说了些什么。还时不时得加上些我们不太理解的故事情节在其中,变的喜欢开口,不停地自说自话,对发音器官和说话能力也是一种锻炼。现在,已经快4岁了,对这种汉字象形类的动画教学视频已不太要看,更倾向于喜欢从绘本中认识新的字词。你会发现,后面想让小朋友继续学习新字,会变的很轻松,途径方式也变的多元化了。虽然原先方法可能不管用了,但因为已经会了不少汉字,只要看到了就不会像以前一样视而不见,很自然的就会去认、去读出来,对不认识的会问。通常我们说,这些孩子对汉字比较敏感,我一直相信孩子对字的敏感性与否,只有少部分是天生的,绝大部分还是与有没有教过或引导过有直接关系。学过,看得懂一部分字,而对字产生兴趣,兴趣将成为推动孩子继续进步的源动力,前行的方法与方向,孩子们自己会做出选择。这时,看到孩子这么小就喜欢看书,或问问题,父母是欣慰的。


中国的孩子很幸运,他们绝对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更早学会自己国家的文字,且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比,中国的孩子应该最早进入独立阅读的童话世界中。这是我的观点,也是由汉字可以拆解成图画和故事,非常适合这个年龄孩子大脑记忆方式所决定的。网上搜索下孩子没学过拼音,还不会拿笔,就已认得大量汉字的例子有很多。试想下,很重视阅读的美国,假如他们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他们的父母会在孩子解图能力最强的时候给白白浪费不去学习?而到了这种能力变弱的时候,再通过大量音标标注和书写来学认字吗?他们是没办法,而我们呢,有这么好的优势,有多少父母想到了,而去好好利用,大部分都轻中文,重英文。 在某网站看到一篇题为“我培养了一个双语儿童”,文意是,作为孩子的爸爸,从孩子一出生就没有给孩子讲过一句中文,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我感觉这位父亲其实是在弱化自己孩子的成长年龄所应有的语言能力,就算这个爸爸英文口语水平很高,完全英语生活化,是可以培养孩子较为纯真的美语口音、语感、和较为准确的英语语法结构。但这都属于技巧培养,思维可不是培养的出来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没那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如何产生有他们一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共鸣?同样大家都5岁了,大洋彼岸的同龄孩子他们玩些什么,看些什么动画片,吃的又是什么,在一起经常喜欢聊些什么话题,口头禅是什么意思,家庭氛围和社区文化是什么?这些不经过那边很长时间的生活,光靠言语发音标准化是无法了解到和学得会的。很多海归那边不适应,有些都拿了绿卡或国籍,最终还是选择回国发展,并不是能力或语言障碍,而是从小就因生活环境不同,而深深植入骨子里的生活习惯理念,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都格格不入,除非在那边出生的下一代,从小就完完全全看那边大家都看的动画或书籍,吸收当地的文化思想,聊那边喜闻乐见的话题,做那边大家都爱干的事,参加那边人人都津津乐道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思维统一,一种英语思维~!正因为缺少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这位父亲其实是弱化了这个孩子这个年龄应有的语言能力,比如同样是5岁,你敢说通过你的一人之力,把孩子的英文词汇表达能力,甚至英文思维培养的和美国同龄孩子一个水平吗?我家乐乐今年快4岁了,英文词汇量,语言结构水平,可能只相当于美国本土孩子的1岁半水平。试问这位父亲,孩子英语表达能力(包括词汇量,和表达结构组织),以及你说的英语思维能达到美国同龄孩子水平吗?你可能会说,可能达到英语国家4岁孩子的水平是有的,这个已经是非常非常不错了,毕竟这是以一人之力在人为的创作一个全英语氛围,但缺少那边同龄孩子自然就有的英语大环境,这是弥补不了的事实,更别说生活背景,生活观念都不一样,不同的语境下,对句子结构和语态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相对那边同龄孩子应有的表诉能力,还是要弱很多。与中国孩子比英语,那肯定是强些,可能能达到美国4岁孩子的表诉能力,但还是低于5岁同年龄平均水平啊,而中文是母语国,有习得的大环境,却拒绝不说,那这样看来中文表述能力和语言结构,词汇量,又会低于国内同龄孩子的正常水平。所以我说,这种极端做法,会两头都习不精,学不实。是对孩子语言能力的一种弱化。用英语来说,还是用中文来表达,本身不是主要的,因为语言就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背后所表达出的意思,与结构组织的复杂程度,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体现,语言能力也是思维逻辑能力最直接体现之一,先培养起这些能力才是重要的。小的时候可以说“车车”“猫猫”,要3岁了还这样简单复语表达,那在语言表达方面,思维模式上就相对同龄孩子要弱了一些。英文很重要,要学,要早播下种子打下基础,我们家也重视英语,但孩子生下来就一句不说中文,偏重英语这么厉害,我各人观后感是觉得有些极端化而过之必反了。也想借此机会,用我家儿子学汉语的切身体会,和一点经验感悟,来为汉语学习重要性说几句,希望大家不要听风就是雨的被误导,孩子黄金时段就一次,容不得选错或错过。

    那在孩子语言敏感期,学语言最佳时段,重点是放在学中文,还是英语上呢?我个人是偏重于孩子先学中文的,语言大环境对正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其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再有,我又要重复罗嗦一次,汉字实在是太好了,只要用对教学方法,中国的宝宝可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孩子提早进入自主阅读阶段!汉字结构和孩子的大脑思维方式相得益彰,不充分利用,等于是给你一条捷径,你不走,非要绕远路去学连英语母语国都无法很快教会洋娃娃的英文书面文字,那就太可惜了!而且中文更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有四声之分,有很多同音字,同音不同意,这其实很锻炼孩子的分辨和记忆能力,还有很好总结了天文气象、中国历史地理、立法节气的千字文,如:道德经,三字经。更有国外都很羡慕的成语,谚语。这些学习帮助孩子锻炼大脑思维,强化语言输出能力,其作用是英语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当然,哪种语言先后、轻重都没关系 只要不是跷跷板一边倒就好,重点是父母先要通过一种语言教学,让孩子在尽快提升认知力和理解力的同时,扩展词汇量,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思维逻辑能力的最直接表现),还有养成学习习惯。这些能力的培养比选择学哪种语言或进度更重要。以这些能力培养为主要学习目的,父母觉得哪种是你优势教学语种?哪种语言是孩子更容易锻炼到以上能力的语种?就应该选这最容易让教学双方上手的语种去开展学习就对了,汉、英如能两头同时兼顾更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7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57 , Processed in 0.038137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