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新新唐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7-12-2 10:2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7 jiangying 的帖子

矛盾就是矛盾,糟粕就是糟粕.没必要辩解
==========
坚定相信这个观念是您的权利,但是我非常反对这种对待学问的态度。
每个人都是受着自己的经验、观念限制的,无条件的接受自己的经验和观念的限制,而用这种限制去套经典的思想,不论是佛经也罢,儒经也罢,圣经也罢,现代学者的书籍也罢,都不是求真的精神。

古代中国人表达的方式,只适合真正的修道人的互相对话,而不是公共讨论或者学问的讨论。所以我是提倡用西方人的公共讨论方式。理性的讨论通常都是:1,承认自己所知有限  2,尽可能理解他人的意思,同时用一切有效、合理的表达方式,尽可能详尽、精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newagua1 于 2007-12-2 10:2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07-12-2 10:23:47 | 只看该作者
轉王教授最近對另外一個問題的答復
==========================

[這篇文章最後由季謙在 2007/12/01 09:19pm 第 3 次編輯]

十幾年前,我剛推廣這種教法時,即用「讀經」之名。但此名曾引起許多誤解,帶來不少麻煩。

最大的誤解是「讀佛經」乎?「讀聖經」乎?這是因為在「宗教界」,一直還保持著「讀經」的傳統之故。

其實,「讀經」是任何一種「智慧教育」的重要方式,故宗教教育必著重讀經。我們可以檢查看看,不論任何時代,只要一個宗教逐漸喪失了它讀經的傳統,則必走入所謂「末法時期」(如今日之佛教及基督教)。

中國的文化,雖不是「宗教」,卻在在是智慧,故要傳承中國之文化,也必須「讀經」,可以說不讀經,中國文化必亡。

所以「讀經」一詞,應是中性的,到處可用的,而不限於宗教。但因文化的讀經傳統已為五四所斬,世人習於五四八股,誤會甚深,一時無法化解,我總是必須耐煩一再解說。因此有許多人都勸我不如改用其他名號。

尤其初在大陸推廣,因「破四舊」之餘悸猶在,一聞「經」字,忌諱更深。所以,首先在「希望工程」中開展時,徐永光陳越光諸先生善巧地改稱「名著選讀」,那時南懷瑾先生在香港,為應時機,很慎重地發明了「中國文化導讀」「西方文化導讀」之稱。後來越推越廣,即有人說成「經典誦讀」,讓沈寂了數十年的「經典」一詞,浮上枱面,如北京四海,廈門紹南等。以上諸號,可見創用者用心之苦,其委曲求全之意,值得敬佩。

只有我從此岸到彼岸,一直用著「讀經」兩字。如今,大家都知道,名異而意同。而「讀經」兩字,因為簡捷恰當,台灣推行久了,誤解的人就少了。大陸由於政治日漸清明,不再有「文字獄」的恐怖,也漸習於用「讀經」兩字了。

其實,如果就「教育」的本質,以及我原初推廣的構想說,其全稱應是「兒童讀經」四字。「兒童」,是指此種教育之恰當時機,「經」,是此時教育之主要內容,而「讀」是其最恰當的教法。「兒童讀經」四字指出了教育的「時機、教材、教法」三大原則,望文可以知義,實是最合適的稱呼。

了解了「讀經」原來是為「兒童」而設,就可以省去許多爭端,---如近日本網中的有關「讀經要不要講解」以及「讀經要不要御心」諸質疑與諍辯,其實都因不知此教育的原初只為兒童設計也。

究實而論,唯兒童「須要」如此的「老實讀」「大量讀」。也唯有兒童「能夠」如此的「老實讀」「大量讀」。更要聲明的是,如果在兒童期,如此「老實讀」「大量讀」了,那就夠了,一輩子都用不完了,不必再那樣讀了。

現在,如果有青少年乃至於成人,他生理和心理,都已經進入「理解」的年齡了,已經開始須要「面對自己的生命」,須要「駕御自己的心猿意馬」,須要「啟德」「悟道」表現其「人格」以「成人」了,才警覺自己的「底子」不足,也學此法去「老實讀」「大量讀」。這都是一種「亡羊補牢」的動作,都是「死馬當活馬醫」的不得已。這時,諸「憂世人士」「善心人士」當然會有要不要「理解」,要不要「御心」的考量,而一向為人真誠的弘毅先生,也要擔憂那「經典」中的「道」是否可以真正被「實踐」出來了。

我以為:對一個正處在「醞釀期」的孩子,要求他們「出酒香」,是有些過份的。若時常掀蓋去看望看望,恐怕酒釀不成,都成酸醋了。

誰也不能保證只是這樣「老實」的「死讀經」的孩子,將來的「語文的理解程度」會不會比較好,甚至能否「豁然開朗」。更不能保證這樣「老實」的「死背書」的孩子會不會成聖成賢。我認為「讀經」只是打個底,可能是比較好的底而已。孩子的生命還很長,他的命運是很神祕的,我想,我只能給他一些「底子」,期待著他的自我發展,因為我不能「做盡一切」。

要求「理解」,要求「學以致用」,都是無條件的對的,這樣主張的人,是「立於不敗」之地的,誰也不能和他辯。要求讀經的人都「中規中矩」,誰能說不好?但這個時候就向他講解治國平天下之道,一些「日常瑣事」,都要注意起來,實在是很煩難的,而且對整體「生命」教育的成效,可能並不很真實。甚至可能是「妄想」!

要求讀經的家長及教師都「以身作則」,誰能說不對?但,請睜眼看看,這是什麼世界?如果教師家長(或社會上的成人們)都能以身作則了,還要我們大聲疾呼嗎?

個別的要求一些家長老師,多自我勉強,作點「示範」,是很好的,很令人感佩的。但,這不是一個從整個時代整個民族甚至整個人類思考「教育」問題的重點。

一切的好心好意,都是對的,尤其是關於「道德教育」,講得愈高,愈對,愈沒有人可以反對,也沒有人敢反對。但,我常說:如果「連鐵都沒有」,還口口聲聲要「煉鋼」麼?孟子所謂「養生送死之不暇,奚暇治禮義哉!」

話講得比較白一點,就是:如能「萬事俱備」,當然甚佳,沒有人會故意不讓他了解的,沒有人故意排斥好老師的。但,「如果一時不能了解」,「如果一時求不到經師」,也要讀經,「如果一時規矩尚未建立」,「如果一時求不到人師」,也還是要讀經。期待二十年,三十年,一百兩百年之後,這些讀經的孩子自己領悟,成為比較好的經師和人師。孔子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風氣之運,非一蹴可及也。雖一蹴既不能及,但天地依然在轉,孩子依然在長,你豈可等待?

現在也只好一面讀經,一面求良父良師了。而其中的本末先後之序是:「讀經」是求則得之的,是輕易可得的。「良師良父」是求之不必得的,至少是難求的。故讀經,是非做不可,理解不理解,有沒有良師表率,倒成其次了。

至於要讀什麼「經」,或什麼才是「經」?那是很輕鬆的問題,只要誰認為那本書對人生有益,有最大的益,就是他要教的經了。所以,論語是經,易經是經,就連三字經弟子規唐詩宋詞,都可以是他的經,更何況道德經?更何況詩經?

我每次宣導,當然都會依照我的觀念,一再強調要從真正的「大經」讀起,即一定要從論語讀起。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大打折扣的情形是常見的。莊子說「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說「如果沒有成心而還有爭端,那是不可能的事」,人既都在「成心」中過活,又怎奈何呢?所以,我們建議,是我們的本份,至於他聽不聽,是各人的「自由」,我們又怎管得那麼多?你又何必探討得那樣認真?非要有個「了斷」不可?

如果是有益的,至少是不至於有害的,先讀起來再說吧,管它什麼「經」!現在不是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孟子曾說:「放飯流醊,而問無齒決」,不從大處著眼,只斤斤乎小處之精緻,此謂不知類也。

「讀經」,只是給兒童讀讀經,背背好文章,這種教育,有什麼不好了解的呢?有什麼困難的呢?有什麼可質疑的呢?

人走了第一步,自然容易邁出第二步。不要管第一步走得正不正,在「讀經」範圍內,只有比較正,比較不正,沒有真正「不正」的情況。人會修正自己的,社會會修正自己的。

當然我們希望大家第一步就踏上「正途」,但他們都還沒走一步,你就為他們想那麼多,那些不曾完整想過一遭的不明究裏人,便開始躊躇,無意之間,被你那「熱心腸」給耽誤了前程。此謂「愛之適足以害之」,其過大矣,可不慎歟?

我對「讀經」成效的所求不多,我教他們「死讀書」,只期待或者能給出比較好的「底子」,等你來「講解」時,等你來「御心」時,等你來「開悟」時,或者可以方便些,如此我便算盡了我的責了。

不過,話講回來,我還有重申,我不是不滿有人對讀經議題作「討論」,我認為所有關心這塊的人都已是朋友,都啟發我的思考,都值得我敬佩。「精益求精」是一好的品德,「給出一個至善的標準」是一種最高的理想。但法華所謂「我若讚佛乘,眾生沒在苦」,在某些情況下,事情含糊一些反而好,籠統一些反而是難得的糊塗。

我常引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說:

儘管向前走吧,不必採拾路畔的花朵來保存,一路上,花兒自會繼續地開於哩!

易傳云:「鼓之舞之以盡神」,吾人唯盡情鼓舞之,過化存神之力,或當自在其中也。

慮事太精詳,只怕耽誤眾生了。

(如果連自己都因此而耽誤了,那就更加遺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07-12-2 11:05: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1 22:54 发表


佛经没读过,经典读过一些.

矛盾就是矛盾,糟粕就是糟粕.没必要辩解


算了吧,你也算是读过经典的?是经典把你读过吧。嘿嘿。。。

在中国文化面前最好谦虚点,免得把尾巴露出来。

我为什么要跟你辩解?我根本没有跟你辩解的欲望,你懂就懂,不懂拉倒,我可没有子君的耐心,指望去开导一榆木疙瘩脑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07-12-2 11:07: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1 22:35 发表
信是盲目的证据确凿,到读经版看看,头脑清醒的人都明白

不信是盲目的,拿出证据来?在下小时侯也算是自己读过点点经的



你们这些头脑清醒的人呀,就让我们“盲目”吧,只要你们不盲目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07-12-2 11:1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6 jiangying 的帖子

但是对王教授的方法,我觉得是要误人子弟的.所以就要出来说,我自认为这也算是"义".
==================================

你先把“义”字搞明白了再“出来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07-12-2 13:0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2 天涯在小楼 的帖子

前几天去了几个儒学论坛,看到有很多成年人热爱中国文化,也钻研很久,但是谬论云杂。让我想起先生在一次演讲中痛心的感慨:“出不来了,出不来了。”这句话我每次听了都会感到心在绞痛,目前中国各个领域都没有大师产生,大人才出不来了,出不来了!!!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

为什么?因为没有“底子”,所谓“绘事后素”,孩子如果没有了“素”的底子,能绘出什么?还在要不要讲解,还想“精益求精”,正如先生所说:“對一個正處在「醞釀期」的孩子,要求他們「出酒香」,是有些過份的。若時常掀蓋去看望看望,恐怕酒釀不成,都成酸醋了。”岂不痛哉。

然此纷扰经久不衰,我辈行人只要广交好朋,做好自己即可,莫管太多闲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07-12-2 15:2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6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正是如此。“精益求精”不是不需要,而是现在最急迫的事情不是这个。
我不喜欢逛中国的思想论坛,即是因为这个原因。儒学论坛就不提了,即使是西方思想的论坛,谈及文化的高层次问题,仍然是让人心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07-12-2 23:2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0 newagua1 的帖子

反对的是理论,不是人.
相反,这些天来,对读经届一些人.真觉得他们很好,赵升君.清羽等等.

"但是并没有想到”信“王教授观念的人,本身也有看到事实的依据,否则读经是不可能有人去做的。"

在论坛和现实生活中,看了这么久,赞成读经的且有收益的有几种
1.如果行,实际不是读经的功劳,但她认为是读经的功劳.
2.本坛的柳爸等,试问,用的是王教授的方法吗?
3.自认为有收益的人,沉迷于孩子背了多少书,读了多少遍这样的无意义的功利思想
4.在国外的,如您,在国外确实需要读读经
5.真正读经获利者,极少数而已.

我的观点很明确,反对拨高经典,它不过是白花中的一枝.更反对死记硬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07-12-3 04:50:35 | 只看该作者
身在国外直接信基督教得了,在美国至少身安,我干嘛要读经?

大部分人连读经到底是为了什么都不知道,怎么批评经典?难道读经是为了学几句古文,学点处世待人的观点,跟别人交谈可以炫耀一把?

我在中国的时候已经接触牟宗三先生的书,这是我自己的内在渴求,因为我遭遇到“无路可走”的情境。每个人生命都会遇到抉择的疑难,遇到自己生命的困惑和缺憾,遇到“该怎么办”的困境。但是我已经读得太晚了,没有一点文化的基础读牟宗三的书,得不到多少东西,只是解渴而已。这是我们国家的悲哀,而我只能悲叹自己的生命格局太小了!

在美国我第一遭遇的宗教经验是对上帝的仰赖。我曾经差点成为一个基督徒,不光是因为西方科学哲学的理性教养,更加因为基督教透显出来的生命的庄严,对终极的拷问。大陆华人来到美国,很少有不成为基督徒的,这跟49年以前的华人是不一样的。

我同学来到美国,她曾经是道家的信徒,但马上被西方的伟大文明所摄住,认为西方已经具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需求。“欲望”“思想”“灵魂”,三个坐标,足够成为人的归依了。相比之下,中国文明讲了半天“心性”,除了玄谈之外不知有何意义?

我这位同学对文明的直觉力是很强的。她的评价都没错,因为她评价的是中国人的现状。

我不想仔细讨论读经在教育层面的问题,因为从您的一些想法看来,这根本就不是教育层面的问题。但我也不想说出我对读经的理解,这对您没什么意义。现象本身反而是比较有意义的。如果我让这边的华人读经,他们在面对基督教的时候仍然是感到软弱无力的,他们在柏拉图、康德面前还是要下跪的。这个不是因为西方文明比中国文明要伟大,而是因为我们中国自己的文明早就衰败了!在这样衰败的文化环境中出来的人物,思想的能力太脆弱,他们立不起来。

但是最后我还是没有成为基督徒,我也没有在西方文明的“理性”光辉中找到归宿。这跟读经无关,只跟生命有关,我遇到了真正能“弘道”的人。

没有人能够拔高经典,也没有人能贬低经典。您连读经之为何迫切,读经为何是一种真实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表面上的“有文化”“有人文素养的大人才”(我一向讨厌这种世俗的说法,没有一个大人才是没有深厚的文化陶养的。不懂得教育的人才会说这种话),都不了解,怎么“反对拔高经典”?

牟宗三先生的一句话:no idea therefore no life. 这句话我感受特别深刻,因为我看了太多海内外的华人都没有idea,包括自己。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而不是什么名著,差别就在这里。

这次我不采取分析式的语言,因为那个已经没有意义了。感谢jiangying先生的真诚讨论,我这个回帖跟讲解不讲解没有关系,也有一点关系,但这都不重要了。

[ 本帖最后由 newagua1 于 2007-12-4 16: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007-12-3 09:48: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newagua1 于 2007-12-3 04:50 发表
大部分人连读经到底是为了什么都不知道,怎么批评经典?难道读经是为了学几句古文,学点处世待人的观点,跟别人交谈可以炫耀一把?


这却恰恰是大多数人读经的目的.

[quote]原帖由 newagua1 于 2007-12-3 04:50 发表
这个不是因为西方文明比中国文明要伟大,而是因为我们中国自己的文明早就衰败了!在这样衰败的文化环境中出来的人物,思想的能力太脆弱,他们立不起来。
quote]
这话说得相当好,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文明会衰败?同样为什么埃及,印度文明也会衰败?而古希腊文明会和古罗马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结合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我不是研究历史的,给不出答案.但我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8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3:10 , Processed in 0.07605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