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牟宗三: 《孟子‧告子篇上》逐句疏解 (待續)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11-15 02:4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susan_1201 的帖子

1、水向下是因地球有重心力,人性之向善因何呢?
2、水之所以能向下,必先居高,所以人能善,人也必应象水有居高的过程。
==========
古人善作譬喻,但譬喻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而不是深究譬喻本身的内容。
人性为善跟水之居高而向下毫无关系,孟子告子不过是拿水来譬喻、辩论,进而启发而已。要了解人性之善,须老老实实实践经典,正己化人,自然而然就能触摸到性善的意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11-15 08:19:01 | 只看该作者
newagua1 君:
  我知道用比喻更容易让人理解难以理解的东西或表达难以难以表达的东西。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是譬也,譬得非常好。但这个譬只考虑了水有向下的性质,而没有考虑其它因素。其实还有许多地方象水。比如人不学不自我提高,有力气不干活,如何有为善或为更大善的能力呢?犹如水不为云不为泉又如何能够源源不断的向下的能力呢?
  
  一边说“孟子告子不过是拿水来譬喻、辩论,进而启发而已”,一边说“譬喻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而不是深究譬喻本身的内容。”,在我看来这两句话是有一定的矛盾的,进而启发就可以继续探讨下去,不是深究譬喻本身的内容就是不要再深思讨论,不深思讨论如何启发呢?我也理解你们:在你们思想里这两句话是没有矛盾的,因为你们心目中它是终点或是它在你们心目中的位置很高容不得再深究。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1-15 12: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11-17 09:5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susan_1201 的帖子

因为你们心目中它是终点或是它在你们心目中的位置很高容不得再深究。
==========
终点不在经句中。
古人不善使用逻辑工具,思辩能力不强,所以譬喻的表达是有问题的,只不过是一种言论的方式,但不是严谨的言论方式。你如果看看此篇帖子,就知道牟先生已经做了很细致的分析。如果你一定要拿譬喻来理解孟子想表达的意思,会陷入思维混乱——因为那个譬喻的内容跟性善根本不是一回事。水性向下是物性,所谓重力、流体运动都是物理性质,性善却不是物理性质。
水既然只是一个譬喻,只不过是辩论的手段,言说的手段,你还要用水的什么”居高“方能”下流“来思考性善,那是缘木求鱼。
启发是什么?启发根本不是真理,不过借某种手段来让人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把某种内容透出来。但是能够透多少?我说一个美女美得像红玫瑰一样,你就认为那个美女的脸是跟玫瑰一样红?跟玫瑰一样长着刺(因此性格不容易亲近)?美女跟玫瑰一样必然有着某种香味?
孟子说人之性善,跟水之下流一样,这只是想强调一种“本来就如此”的意思,“固有”的意思。你却还想着水要居高才能下流,因此人之性善也要像水一样居高?水之居高只不过流得更加迅猛,但是水之受重力影响、水之流动性是固有的,居高不是什么“固有之性”,不过是水的状态。人之性善如何居高?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意义,因为水和人不是什么同构关系。就好像美女和玫瑰不是什么同构关系。

当然,苏珊联想到人要有大能力,联想到水跟人之为善的相似性,确实也是一个思考的方向,但这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人要如何把性善光大?如果苏珊仔细辨析,就会发现水之居高,跟人之才能没有什么关系。水居高可以流得更迅猛,但是人有才华未必能为善。如果发扬“善”靠的是才华,孔子根本不会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譬喻的内容是不可深究的,因为不存在同构关系。

苏珊习惯用分析的思维,但是逻辑又不能做到严密细致,这样子凭靠常识、联想的“分析”经典,是很容易缠夹不清的。中国人本来就不擅长严密的逻辑思维,经典的语句因此很“散”,很没有“逻辑”,用常识和联想去“分析”,得不到什么受益。若要读中国书,还是囫囵吞枣,熟读百遍,才有点收获。

若苏珊不能坚持老实读经,一定要这种方式解读经典,不如直接读西方的论著如《理想国》,至少还能对思辩能力有所训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1-17 10:18:34 | 只看该作者
水有向下的性,这真是水的性吗?是地球引力也。
人之性善,其实也是,因为存在一个如同地球引力一样的东西,吸引人迫使必须向善。

至于水有没有向下这个过程,就看水有没有相对的高度差,
相对于人,有没有向善的行为和过程,也一样有没有相对不同的能力。


这么好的一个比喻,一个揭示善之本质的比喻,被视作“这只是想强调一种“本来就如此”的意思,“固有”的意思。”“水既然只是一个譬喻,只不过是辩论的手段,言说的手段,你还要用水的什么”居高“方能”下流“来思考性善,那是缘木求鱼。”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1-17 11: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11-17 10:32: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newagua1 于 2007-11-17 09:57 发表
因为你们心目中它是终点或是它在你们心目中的位置很高容不得再深究。
==========
终点不在经句中。
古人不善使用逻辑工具,思辩能力不强,所以譬喻的表达是有问题的,只不过是一种言论的方式,但不是严谨的言 ...

这是你对古人的评价呀,我刚好与你相反,我佩服古人之逻辑、思辨能力和严谨及其洞察力,也佩服他们文字表达的优美。
可惜呀,学习流传过程,没有发扬其逻辑和思辨,简单地把语言留下了。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1-17 10: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11-17 11:53:14 | 只看该作者
有洞察力,并不一定是思辩强。
关于性善,牟先生的解释已经很清楚,说明了其“超越性”。我也说过了,人和水没有同构关系,这个譬喻仅仅是一个譬喻。我说你缘木求鱼,思维不够严密,并没有任何不敬之意,实质还是佩服你的求学之心的,只是从我走过的弯路来说,希望你能够选择更加有效率的方向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11-17 11:59:57 | 只看该作者
无语。
有洞察力,并不一定是思辩强。

如果没有强的思辨能力,如何抓住两不同东西的一些相通的东西,或两个相似东西的之间毫厘之别?不能抓住相同或不同又如何洞察呢?!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1-17 12: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11-17 12:05:44 | 只看该作者
另外,明理是明理,建议是建议,情绪是情绪,可以不相互掺和吗?

我对你们只有学习、求教、讨论之心。

你们的建议和好意我都知道,不会想歪的。

只是我们学识不同及思维方式不同,经常感觉相互之间的交流犹如鸡同鸭讲

如果没什么变化,最终得到相互“不说什么了”的结果也是必然的。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1-17 12: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11-17 12:47:07 | 只看该作者
对了,一直忘了说,多谢果行老师的分享!我近日被research和作业搞得手忙脚乱、心浮气躁,只读了一部分(这就是没有经过读经训练的悲剧啊^_^),改日再静心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58 , Processed in 0.10633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