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钱穆《国学概论》勾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11-28 14:37:52 | 只看该作者
6 东西之争



新文化运动对本国旧有文化思想道德,多有抨击,笃旧者颇反感。欧战以后,运动中人也有自揭其短的,间或也称道东方文化。于是起东、西文化之争。



最先发起有力议论的是民国九年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言及西洋物质文明之流弊,及东方文化未可全弃之意。他说:“我在巴黎,曾会著大哲学家蒲咤罗(柏格森之师),他告诉我说:‘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挥光大,因为他总有他的特质,把他的特质和他人的特质化合,自然会产生第三种更好的特质来。中国著实可爱可敬,我们祖宗裹块鹿皮拿把石刀在野林里打猎的时候,你们已不知出了几多哲人了。我近来读些译本的中国哲学书,觉得他精深博大。望中国人不要失掉这分家富。’”又说:“国中那些老辈,故步自封,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沉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谈得一钱不值,好偈我们几千年来,就像土蛮部落,一无所有,岂不更可笑吗?”同年秋,梁漱溟在北大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表达对全盘西化的不满。虽于新文化运动有补偏救弊之意,然而于西方化之科学、民主,则根本都无所反对。对东西文化的区分也不太严密。



梁任公于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在南通为科学社年会讲演《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其中说:“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能承认。拿我们战国时代和欧洲希腊时代比较,彼此都不能说是有现代这种崭新的科学精神。彼此却也没有反科学的精神。秦汉以后,反科学精神弥漫中国者二千年;罗马帝国以后,反科学精神弥漫于欧洲者也一千多年。两方比较,我们隋唐佛学时代,还有点准科学的精神,不时发现。只有比他们强没有比他们弱。我所举五种病症(笼统、武断、虚伪、因龚、散失),当他们教会垄断学问时代,件件都有。直到文艺复兴以后,渐渐把思想界的健康恢复转来。所谓科学者,才种下根苗。讲到枝叶扶疏,华实烂漫,不过最近一百年内的事。一百年的先进后进,在历史上值得计较么?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祝祷中国文化添入这有力的新成分再入异彩。”反之,梁漱溟先生则多少受陈独秀独断论影响,缺乏细密的证据。



稍后有吴宓、刘伯明、梅光迪等人主办的《学衡杂志》,介绍美国的“人文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对抗。但议论杂芜,旗鼓不相当。介绍美国人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也因零篇短章而不为读者所注意。







7 科玄论战



民国十二年,张君励、丁文江开启科学、玄学之争。起因于张在清华演讲《人生观》:“人生观之所在,曰主观的,曰综合的,曰自由意志的,曰单一性的。唯其有此五点,故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科学与人文承担的责任本来就不同,张之观点无可厚非。但随后,丁道于《努力周报》发表《玄学与科学》一文,致以非难。一时学才,皆加入讨论,达



万多字,然而又方都无辩难的中心,可想而知是自话自说。《胡适文存》二集《科学与人生观序》说:“假如当日我们用了梁任公先生的《科学万能之梦》一篇作讨论的基础,定可以使这次论争的旗帜格外鲜明,至少可以免去许多无谓的纷争。”又说:“君励的要点,是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国。我们应该先说明科学应用到人生观是否可以成立,是否可以解决人生观的的问题。是否像梁先生说的那样贻祸欧洲,流毒人类。”于是推荐吴稚辉的《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以下是其轮廓。



一、根据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令人知空间的无穷。



二、根据地质学及古生物学知识,让人知道时间的无穷。



三、根据一切科学,令人知宇宙及其中万物的运行变迁,皆是自然的,自已如此的,正用不着超自然的主宰或造物者。



四、根据生物学知识,令人知生物界的生存竞争的浪费与残酷,因此令人更明白并具好生之德的主宰的假设不能成立。



五、根据生物学,及人类学、人种学、社会学知识,令人知道生物及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和演进的原因。



六、根据生物学和心理学,令人知道一切心理的现象都是有因的。



七、根据生物学及社会学知识,令人知道道德礼教是变迁的,而变迁的原因,都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寻求出来的。



八,根据新的物理化学知识,令人知道物质不是死的,是活的。非静而动的。



九、根据生物学及社会学知识,人们知道个人小我是要死的,而人类大我是不死的,不朽的。叫人知道同种万世的生活,就是宗教,就是最高的宗教。而那些替个人谋死后的天堂净土的宗教,乃是自私自利的宗教。(考古及现见许多物种的灭绝,人类的大我也是可能死的,且除了个人的小我这个种概念,人类的大我这个属概念是不存在的。此处的论证有误。)



双方的争论在于,一方反对以科学为武器包办宇宙、人类,一方则则主要以科学的人生观为做人类人生观的底线。至此以往,主张科学人生观者,也未尝统一于绝无异见的一致之下。这是东西文化之争的余波。尔后,国人精神关注的是返入政治一途,新文化运动走向衰落。







8 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深闳博大,足以鼓动全国,以开未来学术思想的新机运。其以革命活动经验,创“行易知难”之说(见《孙文学说》),又定“三民主义”为救国方针(见《三民主义》)。对于恢复民族固有道德知识能力,恢复民族固有的精神,尤其深切明著(见《民族主义·第六讲》)。



自清末以来,外侮日益紧逼,国人急激求变。举凡文字、学术思想、国家社会伦常日用,无不在变革之列。独有徘徊瞻视不忍骤变的,便是我民族文化之自信。因自古以来,我族群独创文化,远过周边各族。虽屡遭外患侵凌,也只屈于武力,常伸于文教。因此,不足以摇撼文化自信于万一。只有佛教来华,足以与我固有文化相抗衡,而能转移我人之视听。然服赝其说者,不必畏其力,可以从容承受消化。近现代则不然,彼方不但炫耀其物质文明之盛,有我们历古相传引以为自豪而不及者,而且肆其暴恶之能事,使我们望而生畏。当此民族消沉、国家危亡之秋,自发地会思考历古相传的文化,是先民所郑重宝爱以相授受的,它还有兴国保种的效果吗?还是将沉沦不复,当舍弃而求自存?西洋文化与我传统文化如此之不同,我们能不能消化它?这是当时学者所困惑争论的。也是全民所迷惘不安,朝夕在念,以求一切实的解决之道的。数十年求变争取的,不过一“救国保种”而已。意见不同,而归宿则一。为了救国保种,尽变国种之故常,又因此转而对其国种不甚爱惜,甚至深恶痛绝,而求一变为快。



这一心理转变,从陈独秀一人前后之态度而可知。《新青年》发刊,还带有热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与钱玄同书有尽废汉字之主张,以为彻底废孔学张本。与吴稚晖书则说:“鄙意以谓今日国家、民族、家族、婚姻等观念,皆野蛮时代狭隘之偏见所遗留,根底甚深,即先生与仆亦未必能免俗。此国语之所以易废也。倘是等观念,悉数捐除,国且无之,何有于国语?”于此又见尽废一国故常之不易,其病根在于人人有爱国之一念。



“三民主义”的精神,始终在于救国,而成以“民族主义”为纲领。若民族精神既失,则民权、民生皆无可附丽。民有、民治、民享者,也有赖于民族自身的要求和努力。对中山学说发挥得透辟的,是戴季陶。略述如下:



①中国国民自信力消失。



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云:“中山先生说:‘中国国民的自信力消失了。’照现在这一个思想界的民情形,正是证明中国国民自信力消失的真像。在一般反革命的顽固保守的人,他们固然不晓得文化的意义是什么,也不晓得孔子思想的本体是什么;而在一般革命的青年,虽然从科学的智识里面了解了多少文化的意义,但是并不能忠实地用科学方法来观察中国的文化,和中国固有思想的价值。一味认中国的文化,都是反科学的,而加以排斥。于是在思想上面,革命与反革命的分别,几乎变成中国的与非中国的区别。这是我们所认为很痛心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现在要改革的是中国,如果中国的一切,直是毫无价值;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毫无存在的意义;中国的民族,也没有创造文化的能力。那么中国人只好束手等毙,就算完了,还要做什么革命呢?”



②忘却人的意义主做人根本。



其《青年之路》:“前后三四十年当中,我们细细审查中国的国民,尤其是改革中国志趣的青年,他们的思想上,有两个最彰著的特点。第一:对于指导中国革命救国的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主张,只是在向欧洲文化前进的一点,盲目地追随着。第二:我们看这几个时期当中,中国人对于欧洲文化的认识,地于救国方法的认识,除了孙先生一贯的‘三民主义’而外,一般者是忘却了人的意义,忘却了作人的根本。第一个时期,只看见枪炮兵舰,不看见人。第二个时期,只看见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曾看见人。第三个时期,把一切唾弃干净,连作人的必要,也一气抛却。第四个时期,几乎要看见人了,又被一个社会的假面遮住,于是只看见了社会的幻影。中山先生说:‘国者,人之积也。而人者,心之器也。’既不曾看见人,自然失了心。连人心尚且失却,还从何处建国,何处救国?”



③“三民主义”的原始目的,在于恢复民族的自信力。



中山先生说:“民族主义,就是要中国先恢复中国民族的能力,要恢复中国民族的能力,先要恢复中国民族的自信心。”



《日本论·昨天的田中中将》:“我们看出一个民族的生命,最要紧的是他的统一性和独立性。而这统一性和独立性的生成,最要紧的是在于他的自信力。日本民族之所以强,与中国民族之所以弱,完全以此为分际。总理此四十年的努力,要点在何处呢?就是要唤起中国民族的自信心,造成中国民族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我们把日本的维新来看,在思想上,中国人普通总晓得日本人是受西洋很大的感化。但是始终日本的重心是日本,日本的基础是建设在日本。巴黎、柏林并没有一天能够指挥日本。”又同书《信仰的真实性》:“一个民族如果失却了信仰力,任何主义都不能救得他起来。要救中国,要把中国的自信力恢复起来。这一个伟大而深刻的精神教育,在今天总应该有人明白了罢!”



④ 恢复民族文化自信,然后民族复兴。



同上书:“民族盛衰,是在民族对于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民族的自信力,才能创造文化。要能够不断继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才有民族的生命,才有民族生命的发展。”



⑤ 民族复兴而后世界和平。



同上书:“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是全世界文明史上最有价值的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要求全人类的真正解放,必须要以中国固有的仁爱思想为道德基础,把一切科学的文化都建设在这一种仁爱的道德基础上面,然后世界人类才能得真正的和平,而文明的进化也才有真实的意义。”



⑥ 中国的乱源。



《青年之路序》:“今天中国的乱源,静的方面是在物质文明的不兴,动的方面是在道德的堕落。道德问题的重要点,这几年来,简直没有人讲究了。要晓得这是作人的根本。先要把自己作成一个好人,然后才可以说到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作革命的事业。如果一肚皮藏著私心,而个人的欲望,由著感情的冲动,胡行乱为,自己的本身是一天比一天衰弱,一天比一天腐败,社会的病态,只有随着加重起来,哪里建设得什么事业来呢?”



因此要达到三民主义的目的,第一是恢复民族的道德,第二是努力学西洋的科学。



⑦ 民族的结合,非唯理智,抑亦信仰。



《日本论·信仰的真实性》:“如果人生是不可打算的,我们何必要科学?如果人生是可以专靠打算的,人们的打算,自古来没有完全通了的时候。我们如果知道人生的是力的作用时,便晓得信仰是生活当中最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信仰才能永生,才能合众。人的生活,是时时在死灭的当中。如果人人专靠着一个打算时,何处去生出死里求生的威力?”



⑧ 最近数年间思想知识的成绩:不明确的精神、物质之争,有气无力的东、西哲学之辨,盲目守旧或失心趋新。



以上是戴氏持论的大旨。
后跋



钱氏写至此。北伐告成,军事将结束,政治渐入轨道。想来学术也将重新步入光明之途吧,所以信心百倍地认为戴氏所论将成为今后的司南。理虽如此,事实不然。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到现在也没完全现实。二十余年后,大陆盛行马列主义,又半个世纪后,三民主义在台湾也荡然无存。诸势此消彼长,历史如泛滥的河流一样没有河床规定的走向,固非天意难测,只是时局与人心混乱耳。



钱先生于新儒十家未及细论,当时固未成形,后事殊难逆料。改革开放后,国学重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基本上是于新儒十家接着讲,以因应西方文化在各方面的强劲挑战。虽仍未得到话语中心权,而已闻呼声一片。吾未详研,无力论述。愿搁笔以俟来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2-1-15 17:13:5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似乎没有看过,赶紧补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2-1-15 17:14:59 | 只看该作者
还有接力,谢谢子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2-3-11 21:13:39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子,顶起来.十分喜欢钱穆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8 , Processed in 0.07259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