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41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轉貼]牟先生一瞥(全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24 12:2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牟先生一瞥(全文)


像我這樣三十歲出頭的人,照理說是不太可能見過牟宗三先生的。



我大二那年,隔壁寢室幾個大四學長,組了個讀書會,看我好像可堪造就似的,便問我要不要參加,──我當時頂著「資優保送生」頭銜,實際上肚子裡可一點貨都沒有,心虛得緊,只能一天到晚下苦工囫圇吞棗增長知識,好滿足別人異樣眼光和過度期待。──我也沒問要讀些什麼書,只認定這種可以增長見聞的機會可千萬不能錯過,就應允了同去讀書。



邀我同去的學長,其中有一個是香港僑生,人極胖,經常來我們寢室清談,他滿口廣東腔國語,嗓門大到連在走廊中間浴室裡洗澡的人都能聽到他的聲音:「我告訴你先,人生的首要課題就在於能否結悟,如果結了,精神自然清明了!」我同寢的學長趕忙模仿他的口音:「你這樣要是能『結』的話,我們就『覺』不了!」大家笑成一團時,僑生學長還不明究理,急著往下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就全在一個結字……。」



讀書會並不在師大校園,而是在羅斯福路上,每個禮拜六下午(當時禮拜六上午要上課),我都跟著三個大四學長一起步出宿舍,走過和平東路,接羅斯福路,快到南門市場前,便轉進一棟白色公寓,爬上三樓,一進門就看見客廳,並無沙發、電視等傢俱,而是排滿桌椅,充當講堂之用,有一間小房間擺放一套橢圓形會議桌椅,其餘幾間則堆滿打包好的過期雜誌。學長熟門熟路的,一下子就在小房間內的會議桌前坐定,僑生學長走出去拿了一套書給我,說是等會兒上課要用的,我一看《佛性與般若》的書名,頭就大了,居然連書名都不懂,還跟人家參加什麼讀書會,更誇張的是,讀書會除了三個學長之外,加上我,只有四個人,我又完全不懂要怎樣跟人討論?不一會兒,走進一名理平頭的中年男子,學長都叫他:「學長!」我也跟著叫,這位學長要我們翻到先前教到的某一頁,接著他便一句句地講解裡頭文意,當時這位學長口才極生硬,語調又平淡無奇,活像催眠曲兒,而且他好像很害羞似的,不敢與人眼神相對,只是一直盯著書本前的桌面,直到現在我仍清楚記得當天講到:「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學長光講這八不中道就說了半個多小時,其他三個學長聽得津津有味,我程度差聽得昏昏欲睡,又不敢睡,很是辛苦。



這個學長就是後來在台灣各地推廣兒童讀經班極為成功的創始人,王才貴先生(日後學長口才練得挺好已不可同日而語了);這層簡單公寓原來是鵝湖人文書院所在地,我當時孤陋寡聞,連鵝湖的典故、鵝湖月刊的來龍去脈絲毫不知,只是每個禮拜六下午隨著三個師大學長到書院去,昏昏然地聽王才貴學長平靜無波地講解《佛性與般若》,日復一日,周復一周。如今猶記得兩事是印象極為深刻,其一是經常感覺上課小房間裡的空氣是凝滯不動的,好像只有我可以置身凝滯空氣之外,旁觀著橢圓桌上的講者和三個學長,後來我回想起來這般出神狀態,也許是當時想藉由神遊來打消睡意,或者是根本整個人就已經進入半夢半醒之域了。其二是下課空檔時,偶而會和王才貴學長的兒子聊天,當時他好像在讀建中一年級,自幼經過他父親的極力栽培(還是實驗?),他成了兒童讀經班最佳代言人,也是最傑出的模範生,讀高一的他已經能滾瓜爛熟默背四書、老莊、唐詩、宋詞三百首等等,著實讓我這個冒牌貨的資優生打從心底佩服、羨慕,每回我誇他這麼厲害時,他總是謙和地笑著不答話,臉上浮現一絲不好意思的神情,同時稍稍晃動他微胖的身軀。



當時推廣兒童讀經班正處於起步階段,完全不像現在社會已能普遍接受,才貴學長經常利用假日號召一批有興趣的民眾,集結在書院客廳講堂宣傳自己理念,同時免費訓練讀經班師資,我有一次幫忙排完桌椅、招待來賓之後,也坐在下面聽學長講解,當中他說了一段話立刻就說服我了,他說:「為什麼小孩子要讓他們從小背些長大以後不會用的文章,國小學生上了國中、高中,寫作文絕對不可能引用『國小課本說』,同樣要背,為什麼不讓我們的小孩背些以後一輩子都受用的經典,不但寫文章可以用,做人處世也一樣有用,一舉數得的事為什麼我們卻不肯做呢。」有人問:「我們沒讀過那些經典,讀了也不一定讀懂,要怎樣教小孩?」才貴學長好像講過太多場了,這種問題早在預料之中,只見他不慌不忙地解說:「只要看得懂字,只要會帶領著小孩一遍又一遍地唸,唸到滾瓜濫熟,這樣就可以當讀經班的老師了。」又有人問:「要不要講解啊?」學長答說:「不需要講解,以後小孩長大慢慢就能體會、慢慢就能領悟,不用急於一時。」這樣的解說會,一個月有好幾次,才貴學長就這樣不厭其煩地一場接一場宣講,而第一個兒童讀經班是在書院裡開辦起來,領讀的老師有時是財貴學長、有時就是我那三個師大學長,我當時直覺這不就是古代私塾啟蒙教育的重現嗎?而且我隱隱然感覺到才貴學長心中似乎還有一個更大的願景,他彷彿要憑靠一己之力振興起已然中斷數十年的古代私塾經典啟蒙教育方式,並且不斷推而廣之,說不定不只是全台北市,很有可能是要推廣到全台灣,──只是沒想到他現在真的完全做到了,且範圍更大,如今連中國大陸都趨之若鶩,離全球華人兒童讀經風氣大概也不會太遠了。──我當時雖感受到他的堅持,卻說不上來那背後的力量根源是什麼,但我現在我約略可以描述一些,很有可能是他作為一個讀中國文化的知識份子(新儒家的傳人)渴望在現今西洋教育體制的教育環境中注入傳統中國文化的美善良能,而這樣的堅持,在我看來其實就是古人所說的三不朽之一,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功」大業!而我何其有幸,居然在現場見證了事功的起初種種。



有一天,僑生學長跑進我們寢室,顫抖著聲音對我說:「牟先生要來演講了,下禮拜天中午在鵝湖,千載難逢的機會,你要去,一定!一定!」我看著學長這樣難掩興奮的神情著實有些不解,牟先生的《佛性與般若》,裡頭每個字我都懂,組成句子後我就完全不懂了,也許是學長程度好能領會,這倒又顯得我水準差了。我便趕緊到圖書館找了本牟先生《五十自述》來讀,一讀便知牟先生是位理性極強、思辨極其捷敏深刻的人,他常在許多極其幽微的情感覺受中出奇冷靜地分析其型態、來歷、後果與價值,比方說第一章〈在混沌中長成〉提到他幼時曾在家鄉看馬戲團表演,「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騎在馬上,繞場一周,矯健的身段,風吹雪凍得紅紅的皮色,清秀朴健的面孔,正合著上面所說的清新俊逸的風姿,但是可憐楚楚的,是女性的,不是男性的,我直如醉如癡地對她有著莫名其妙的感覺。……我一看見了她,就有著異樣的感覺,既喜悅又憐惜。」沒想到牟先生真情流露,寫道:「我不知不覺地偷去了好幾次,我一看見了她,就有著異樣的感覺,既喜悅又憐惜。」可是結果(或者說是結論)卻出人意表:「事後我每想起,這大概就是我那時的戀情,一霎就過去了,這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次愛情之流露,此後再也沒有那種乾淨無邪而又是戀情的愛憐心境了。」這對當時陷入戀愛的我簡直無法置信,為什麼愛情的感覺就此消失、不復出現?那後來的太太呢?當然牟先生是不會聽見我的疑惑,他很自然地又切入了思辨:「以上是我自然生命在混沌中所放射出來的一道一道的清光,那光源是一個神秘莫測的深淵。每一道清光代表一種意境,是了解我的生活形態之線索,是決定我的意識生活之緣由與背景……」其實這本書我有一半以上是讀不懂得,牟先生在寫完幼年鄉村生活、情感之後,進入了讀書階段(第二章〈生命之離其自己的發展〉)從革命運動中的氾濫浪漫轉向而為一般思想觀念的氾濫與浪漫。後進入北大預科、北大哲學系,讀《朱子語錄》感覺到「這氣氛下的道理,使我的生命,我的心覺,有一種超越的超曠,越過現實的感觸的塵世之拘繫,而直通萬化之源。」潛讀懷悌海的書,「懷氏美感強,直覺尤強。他的美感既是內容的(強度的),又是外延的(廣度的)。他的直覺所悟入之事理,亦既是內在的,又是外在的。」其後在北大畢業時寫成《從周易方面研究中國之玄學及道德哲學》一書,「特別表現了想像之豐富、直覺之解悟。我所以能有宇宙論之興趣,就《易經》而彰羲、和之傳統,全該歸功於懷悌海。」(第三章〈直覺的解悟〉)之後再透過康德哲學的消化與重新詮釋,完成了自我的架構的思辨(第四章)。實際上,第三、四章有太多超過一個大二學生所能體會的哲學問題與論辯,我讀得很疏隔、也很吃力。



但到了第五章,突然變得有趣起來,因為這張少了義理討論,大多是憶敘師友情誼,好些段落還非常精采,令人難忘。如介紹老師熊十力出場的一大段:「第二天下午,我準時而到。林宰平先生,湯用彤先生、李證剛先生俱在座。不一會看見一位鬍鬚飄飄,面帶病容,頭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在寒氣瑟縮中,剛解完小手走進來,那便是熊先生。他那時身體不好,常有病。他們在那裡閒談,我在旁邊吃瓜子,也不甚注意他們談些什麼。忽然聽見他老先生把桌子一拍,很嚴肅地叫了起來:『當今之世,講晚周諸子,只有我熊某能講,其餘都是混扯。』在座諸位先生喝喝一笑,我當時耳目一振,心中想到,這先生的是不凡,直恁地不客氣,兇猛得很。我便注意起來,見他眼睛也瞪起來了,目光清而且銳,前額飽滿,口方大,權骨端正,笑聲震屋宇,直從丹田發。清氣、奇氣、秀氣、逸氣:爽朗坦白。不無聊,能挑破沉悶。直對著那紛紛攘攘,卑陋塵凡,作獅子吼。」簡直就像《世說新語》裡頭走出來的人物,更像虯髯客初見唐太宗的氛圍重現。又好比有些段落是寫朋友張遵騮(張之洞曾孫)在牟先生因抗戰退避昆明時無業又絕糧的情況下持續對其資助,「我雖對遵騮之友情坦然受之而無愧,然吾帶累朋友,吾心中不能無隱痛。彼之經濟並不充裕,彼為吾奔走著急,而不露聲色,吾雖不露聲色而受之,吾心中尤不能無隱痛。……暑過秋至,遵騮須返滬一行。吾送之車站。彼即留下七八十元,並謂若有所需,可向其姑丈相借,吾即領而受之。吾並非一感傷型的人,然當時直覺天昏地暗,一切黯然無光。淡然無語而別。當時之慘淡直難以形容。我事後每一想及或敘及,輒不覺泣下。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下林沖,臨起程時,林沖問曰:『兄長將何往?』魯智深曰:『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愚兄放心不下,直送兄弟到滄州。』我每讀此,不覺廢書而嘆。這是人生,這是肝膽。我何不幸而遇之,我又何幸而遇之。事後每與友朋笑談,大家皆目我為林沖,目遵騮為柴大官人。」其後段落雖說還有唐君毅先生出現共同切磋精神哲學等問題,但在我腦海中,久久感動的仍是熊、牟兩先生的師生情誼和張、牟的患難真友情,幾乎就讓一個紅了眼眶的大二學生漩下淚來。



很快地,禮拜天到來,原本冷清的客廳講堂忽擠爆一大票聽講的人,好些個遲到者只能挨擠貼站在牆邊,動彈不得。不一會兒,才貴學長攙扶著一位老先生從房裡出來,只見老先生個頭短小清瘦,短髮齊整,前額略禿,身著藏青長袍,拄著杖,緩慢前行,恰與尋常老人無甚差別。老先生坐定小椅後,喝了口前方小桌上的熱茶,便開始講起話來。先是談笑風生說了些簡單開頭,──老先生口音極重,要聽仔細還有些吃力,──忽聞老先生隨口引了《道德經》某句,才貴學長忙在其後白板上寫上原文,老先生只是昂著頭演說下去,忽又隨口引了西方哲學某術語,另一學長(據云乃李明輝先生)急至白板左方寫上英文,隨著老先生說講越多,兩位學長輪番錄寫,後方的白板上便密密麻麻擠滿中、英原文術語。老先生,不,是牟先生即從原本尋常老人端的一變,神情忽變得健旺舒暢,面色飽滿紅潤,眸子轉為清明透徹,口說指劃之間自有一種洋洋神采。牟先生當時年紀頗大,形骸雖老弱卻毫無衰敗之氣,舉手頭足間反倒似有股煦煦和風,暖暖拂來。我當時自然聽不懂牟先生所說內容,卻一點兒也沒有像聽才貴學長上課時所滋生的無聊感,只感覺牟先生身上有某種說不上來的感覺,不斷在他短小身軀中來回鼓蕩、翻騰,湧出,我整個人就完完全全徜徉在那種氛圍之中,久久不能自己,且心裡受著極大的震撼。──這種震撼,一直要到了很多年之後,我因緣際會得以親聆毓老師說講經書,才恍然大悟那是什麼,而且在毓老師那裡我感受到更多、更深、更廣,最終讓我真真確確地覺察、理解、感受到那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巨大力量。



牟先生演講後,我們又回到《佛性與般若》的世界,過沒多久,學長全都畢了業,我和才貴學長還沒來得及建立感情,也就不好意思再去,自此和鵝湖斷了因緣。學長臨回香港前,拿了兩本牟先生的書給我,一本是《中國哲學的特質》,另一本是《中國哲學十九講》,情意殷殷地對我說:「做為一個讀書人,不能沒有自『結』心,牟先生的書全在『逆結體證』上,你要好好體會。」雖然學長始終把覺說成了結,但我在大二臨結束前,方才真切地感受到學長學弟間切磋琢磨、提撕愛護的情義。上了大三,我很快地把學長所贈兩本書讀完,裡頭全是牟先生演講紀錄稿,讀來較為輕鬆,後又自行讀了《才性與玄理》和《心體與性體》,深深驚訝於牟先生極其深刻又條理清晰的見解,好比說我當時頗喜《世說新語》風流雅事,但卻透過牟先生的講解才恍然風流背後的人生悲哀之處。



我大四那年(1995年),報紙報導了牟先生病故消息,牟先生臨終前曾向門生索紙筆寫下:「你們這一代都有成,我很高興。我一生無少年運,無青年運,無中年運,只有一點老年運。無中年運,不能飛黃騰達、事業成功。教一輩子書,不能買一安身地。只寫了一些書,卻是有成,古今無兩。現在得了這種老病,無辦法。人總是要老的,一點力氣也無有。你們必須努力,把中外學術主流講明,融和起來。我作的融和,康德尚作不到。」我看著這段話,不知怎得就又回想起鵝湖的講堂上牟先生炯炯有神的樣子,以及所謂聖賢相傳以道的話來。



後來讀研究所遇到了林安梧先生,他是牟先生的學生,正直敢言,又深具社會責任感,經常保有一股「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氣魄;更後來因緣得以和王邦雄老師同遊江西十日,王邦雄乃牟先生大弟子,為人謙和溫煦,坦誠無做態,有長者風範。兩位先生氣象雖不相同,然一登台說講,端的忽又變成另一人似的,慷慨激昂,雖千萬人吾往矣,神情忽變得健旺舒暢,面色飽滿紅潤,眸子轉為清明透徹,口說指劃之間自有一種洋洋神采,──不知怎地,我又想起了牟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10-24 23:39:48 | 只看该作者
听过很多大师的讲道,感觉坐在上面的是神,在说一些极致的道理,尽其一生都不可能企及的境界。现实的问题最终要到对岸才能解决。

而听王教授讲课和读牟先生的书,总让我血脉贲张,烫贴无比。这是“人”在讲话,充满着对人性的体贴。很多问题,天地犹所憾。极致的至善,尧舜其尤病诸。

不再陷解脱坑,还我朗照活泼的清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23:57:35 | 只看该作者
是啊 您说的极是,这便是人道人文的价值和真实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4-24 08:50:09 | 只看该作者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5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3:40 , Processed in 0.11391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