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eala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谈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10-24 10:3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梦幻妖精 的帖子

主意不错,等待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10-24 11:16:01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章呀,我下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1:32: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10-24 10:02 发表
就等着你这样的朋友 ,看不到这么大的西瓜[小学生用功术]只看到用来打比喻的[房中术],看人家昙花姐姐多好多认真,要研究的是[小学生用功术]与现实之联系性

PS:你们家都清理书楚了,我们还可 ...

你夸我呢损我呢。

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10-24 11:32:38 | 只看该作者
不想让孩子大量做题,还有其它好办法吗?如提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1:47: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梦幻妖精 于 2007-10-24 10:28 发表
小学就那么点知识,不需要反过来复过去的复习预习,功夫在课外

我最近在琢磨一件事,估计得到小学高年级才能实施

让孩子选1个主题,研究这个主题至少3年,然后在这方面成为一个“专家”(比其它学生、所有 ...

是个很好的想法,好象以前坛坛上介绍过的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这样。很实际也很综合。

不过,能不能做得到还真没啥底气。毕竟没啥环境,没啥动力,也没啥外援,俺们也不知咋帮上孩子的手。

眼下觉得还是要以博为主,多学点东东,学得宽泛些,到时再实施就可以有触类旁通的感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7-10-24 16:45:57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这个有点这个意思

但仍略显仓促了些

转贴:记华东师大二附中的一堂课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首席语文教师魏国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分成两个部分:用于学习统编教材的称为"规定动作",用于学生自己进行拓展性阅读研究的称为"自选动作"。这个主意不错,我有幸实地观摩一次,当然是看学生的"自选动作"。他们的办法是:高一新生一入学,先各自按兴趣选一个研究课题,然后在课余时间整整研究一年;到了高二,写成数千字的研究报告,利用每周五的语文课,轮流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报告你的研究成果。同时答复同学们的质疑;最后由同学选出的"5人委员会"为你评定。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操持,老师"靠边"坐在旁听席上。由于每周一堂课只有两个人报告成果,所以全班40多名学生需用20多个星期才能讲完,但对全班学生而言,每堂课都是一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我听的这堂课,先由一位女生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相约星期二〉为什么会成为畅销书》。她预先制成光盘,在教室的大屏幕上放出该书的几种不同版本的封面,然后简略地介绍该书的内容,以及自己调查所得的市场销售情况与读者的反应。她也坦白承认找不到很多的参考资料,靠的是反复阅读文本,说得很沉稳,看起来的确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我料不到的是同学的质疑都是"真刀真枪",毫不含糊。有人问:"余秋雨的序言是不是一种商业炒作?"有人问:"你怎么理解书中作者的名言:"与生活讲和"?"还有人问:"这种与老人谈生和死的书对我们青年学生有什么意义?"更有人问:"这部书与中国作家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有什么异同?"——老实说,能提出这一类问题的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虽未专门研究这一课题,但他们涉猎的知识面必定是很宽广的。我以为,正是这种"一人读书,众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才能打开每个同学的视域,形成"事事关心"的习惯。
  
  第二位走上讲台的是一位老实巴交的男生。他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古代货币文化》。他称自己用的是"文献研究法"。从介绍"开元通宝"到"交子"与欧洲的同时代货币的比较,这个男孩倒也成了一个小小的"钱迷",是兴趣在驱使他在钱币的王国里上下古今地漫游,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
  
  这一堂课,魏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由于电脑没有调试好,影响了表达效果,向同学们致歉。他似乎是个"局外人",但正是他在无形地影响着这一群学生,使他们能凭自己的兴趣去追求知识;又通过同学之间的切磋交流,把知识与见解融合在一起,积淀为文化修养。我料想,这些孩子们长大之后,不论是做工、务农、从商、治学,或者进入政界军界,直到告老退休,都不会是一个乏味的人,而必然是一生都有所追求的人,因而是精神上富足的人。
  
  听完课,我问魏老师自己的感受,他笑笑说:"他们在逼我读许多书。"
  
  [附:本文写成后,偶然在《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卷》中发现一篇文章《教育哲学》,是191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作演讲时,胡适口译的记录稿,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最好除正课外,不要大家用一样的书,每人各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向大家来报告。这事得益最大。"想不到杜威八十几年前在北京的讲话,今日在华东师大二附中得到反响,真令人鼓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10-24 18:1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梦幻妖精 的帖子

这个,在美国很常见,操作也很有章法。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这种作业。

我夏季的课程之一是美国历史,第一节课,老师一般要下发大纲,大纲上把每节课的上课内容,整个学期的测验时间,期中考和期末考的时间地点,各种考评项目所占的分值比重,全部都列得清清楚楚。
还有关于一些研究项目作业,具体要求,交稿时间,测评方式也列出来。
有的教授,会用三天来解释研究项目的要求,每次都请一位同学上台讲,同学在下面提问。这样尽最大的程度避免了因不清楚作业要求而失分。

虫子在芝加哥小学期间,经历过四个这类的作业。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丰富。
有一次研究项目是女性传记,虫子选的是Pavlova,作presentation的时候,虫子穿上了足尖鞋和演出服,在演讲之后为同学表演了一段芭蕾。
这可以说是有始以来班上最精彩的演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10-25 11:4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 dawnch 的帖子

国内学校不提供这些

这些东西锻炼了很多方面的能力

所以最近在琢磨我们自己来的可操作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10-25 12:59:11 | 只看该作者
对俺来说,集中精力是最难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10-30 15:43: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0-24 18:13 发表
这个,在美国很常见,操作也很有章法。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这种作业。

我夏季的课程之一是美国历史,第一节课,老师一般要下发大纲,大纲上把每节课的上课内容,整个学期的测验时间,期中考和期末考的时间地 ...


老虫,可否详细介绍一下操作的章法以及你女儿的作业的内容?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1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23:51 , Processed in 0.075489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