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牟宗三谈科学(摘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5 13:5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牟先生的东西太好了,抄其中一本中的几段跟大家分享:

《政道与治道》

节选:儒家的当前使命-----新开外王

   以当前的观点衡之,中国文化整个看起来,外王面皆不够。顾亭林那些人要求外王、事功业是对的。今天仍有这个要求。可叹的是,今天不仅外王面不够,内圣面亦不够,现在的儒家本身若有若无。但儒家为常道,则人类的良心不能让这个常道永远埋没下去,则的诉诸每个人的一念自觉。

------------------------------------------------

   中国人传统的风气,尤其是知识分子,不欣赏恰当意义的事功精神,此乃反映中华民族的浪漫性格太强,而事功精神不够。事功的精神是个散文的精神,平庸、老实,无甚精彩出奇。萧何即属事功精神,刘邦、张良皆非事功精神,可是中国人欣赏的就是后者。萧何的功劳很大,所谓“关中事业萧丞相”,但因其属事功精神,显得平庸,故不使人欣赏。汉朝的桑弘羊,唐朝的刘晏皆为财政专家,属事功精神,然而中国人对这一类人,在人格上的品鉴上总不觉有趣味。事功的精神在中国一直没有被正视,也没有从学问立场上予以正视、证成。中国人喜欢英雄,打天下,再高一层,中国人喜欢圣贤人物,不论是儒家式道家式的。中国的文化正视圣贤、英雄,在此状态下,事功精神是开不出来的。事功的精神即是商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卑之无甚高论,境界平庸不高,但是敬业乐群,做事仔细精密、步步扎实。美英民族是个事功精神的民族,欧陆的德国则表现悲剧英雄的性格,瞧不起美英民族,但是两次大战战胜的却是这些卑之无甚高论美英民族。所以这种事功精神是不能不正视的。

======================================================

儒家的理性主义在今天这个时代,要求新的外王,才能充分的表现。这个时代要求新的外王,即是科学与民主政治。事实上,中国以前要求的事功,亦只能在民主政治的形态下。才能充分实现,才能充分被正视。在古老的政治形态、社会形态下。瞧不起事功,故而亦无法实现。这种事功精神要充分地使之实现,而且在精神上、学问上能充分证成之,使它有根据,则必得靠民主政治。

==========================================================

另一面则是科学,科学是“新外王”的材质条件,亦是新外王的材料、内容。科学的精神即是事功精神,科学亦是卑之无甚高论的。英雄不能做科学家,圣人则超过科学家,故亦不能做科学家。天天讲王阳明、讲良知,是讲不出科学的,因为良知不是成功科学知识的一个认知机能。然而科学家亦为儒家的内在目的所要求,儒家并不反对知识,在以前的社会中,那些老知识也就够应付了,然而今天的社会进步。往前发展要求新知,亦属应当的要求。儒家的内在的目的即要求科学。这个要求是发自内在的目的的。何以见得呢?讲良知、讲道德,乃重在存心、动机之善,然而一个好的动机却无知识,即此道德上的好的动机亦无法表达出来。所以,良知、道德的动机在本质上要求知识作为传达的一种工具。例如见人病重哀号,有好心救之,却束手无策,空有存心有何用?要有办法就得有知识。所以有人说西医中发明的麻醉药者是大菩萨,菩萨讲慈悲,然空讲慈悲有何用?发明麻醉药,使人减少痛苦,不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吗?所以,不论佛教表现慈悲,或是儒家表现道德动机,要想贯彻其内心的目的,都得要求科学,肯定科学。

===========================================================

科学知识是新外王中的一个材质条件,但是必得套在民主政治下,这个新外王的材质条件才能充分实现。否则,缺乏民主政治形态而孤立的讲中性的科学,亦不足称为真正的现代化。一般人只从科技的层面去了解现代化,殊不知现代化之所以成现代化关键不在于科学,而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所涵摄的自由、平等、人权运动,才是现代化的本质意义所在。

假如在这个时代,儒家还要继续发展,担负他的使命,那么,重点即在于内在的目的,要求科学的出现。要求民主政治的出现,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一袋子宁静 + 2 谢谢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9-25 13:56: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果行,中秋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9-25 14:06:3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有点意思,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9-28 18:51:2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哲学的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一)

希腊最初的哲学家都是自然哲学者,特别着力于宇宙根源的探讨,如希腊哲学始祖泰里士(Thales)视水为万物根源,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归万象于抽象的数(数目Number或数量Quantity) ,德谟克里图斯(Democritus) 则以为万物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

    至希腊第二期的哲学家才开始注重人事方面的问题,如苏格拉底所言正义、美、善、大等概念,柏拉图所主的理想国,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所讲的至善、中道(Mean) 、公平、道德意志、友谊与道德之类,都是人类本身而非身外的自然问题。

    然而,他们都以对待自然的方法对待人事,采取逻辑分析的态度,作纯粹理智的思辩。把美与善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实与真正的道德无关。由于他们重分析与思辩,故喜欢对各观念下定义。

    自苏格拉底首先肯定( 形而上的) 理型(Idea) 的功用,柏拉图继而建立理型的理论(Theory of Idea) ,由之以说明客观知识之可能。并研究理型之离合,由之以说明真的肯定命题与真的否定命题之可能。如是遂建立其以理型为实有的形式体性学。亚里士多德继之,复讲形式与材质的对分,上而完成柏拉图所开立的宇宙论,下而创立他的逻辑学。

    他们这种理智思辩的兴趣,分解的精神,遂建立了知识论,客观而积极的形上学——经由客观分解构造而建立起的形上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9-28 19:04:59 | 只看该作者
儒家与科学民主,有意思。

再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9-28 19:09:5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哲学的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二)




  中国的哲人多不着意于理智的思辩,更无对观念或概念下定义的兴趣。希腊哲学是重知解的,中国哲学则是重实践的。

实践的方式初期主要是在政治上表现善的理想,例如尧、舜、禹、汤、文、武诸哲人,都不是纯粹的哲人,而都是兼备圣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这些人物都是政治领袖。与希腊哲学传统中那些哲学家不同。


在中国古代,圣和哲两个观念是相通的。哲字的原义是明智,明智加以德性化和人格化,便圣了。因此圣哲二字常被连用而成一词。圣王重理想的实践,实践的过程即为政治的活动。此等活动是由自己出发,而关连着人、事和天三方面。所以政治的成功,取决于主体对外界人、事、天三方面关系的合理与调和;而要达到合理与调和,必须从自己的内省修德作起,即是先要培养德性的主体,故此必说「正德」然后才可说「利用」与「厚生」。中国的圣人,必由德性的实践,以达政治理想的实践。

  从德性实践的态度出发,是以自己的生命本身为对象,绝不是如希腊哲人之以自己生命以外的自然为对象,因此能对生命完全正视。


这里所说的生命,不是生物学研究的自然生命(Natural Life) ,而是道德实践中的生命。在道德的理想主义看来,自然生命或情欲生命只是生命的负面,在正面的精神生命之下,而与动物的生命落在同一层次。


老子说:「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 。所谓「有身」的大患,便是植根于自然生命的情欲。耶教所言的原罪、撒旦,佛教所说的业识、无明,均由此出。佛道二家很重视生命的负面。在他们的心目中,人的生命恒在精神与自然的交引矛盾之中,因此如要做「正德」的修养功夫,必先冲破肉体的藩篱,斫断一切欲锁情枷,然后稍稍可免有身的大患,把精神从躯体解放出来,得以上提一层。


可见释、道两家的正德功夫是谈何容易!

儒家则与释、道稍异其趣。他们正视道德人格的生命,使生命「行之乎仁义之涂」,以精神生命的涵养来控制情欲生命,所以儒家的正德功夫说来并不及佛道的困难。另一方面,儒家的正视生命,全在道德的实践,丝毫不像西洋的英雄主义,只在生命强度的表现,全无道德的意味。西方英雄的表现,大都为情欲生命的强度,而中国圣王的表现,是必然兼有而且驾临于情欲生命强度的道德生命强度。


  中国哲学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的意识。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由此种忧患意识可产生道德意识。忧患并非如杞人忧天之无聊,更非如患得患失之庸俗。只有小人才会长戚戚,君子永远是坦荡荡的。他所忧的不是财货权势的未足,而是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他的忧患,终生无已,而永在坦荡荡的胸怀中。


    文王被囚于羑里而能演易,可见他是多忧患且能忧患的圣王。

圣人不能容许自己「无心」。天地虽大,人犹有所憾,人生宇宙的确有缺憾。圣人焉得无忧患之心? 他所抱憾所担忧的,不是万物的不能生育,而是万物生育之不得其所。



    这样的忧患意识,逐渐伸张扩大,最后凝成悲天悯人的观念。悲悯是理想主义者才有的感情。在理想主义者看来,悲悯本身已具最高的道德价值。天地之大,犹有所憾,对万物的不得其所,又岂能无动于中,不生悲悯之情呢?


       儒家由悲悯之情而言积极的、入世的参赞天地的化育。「致中和」就是为了使「天地位」,使「万物育」。儒家的悲悯,相当于佛教的大悲心,和耶教的爱,三者同为一种宇宙的悲情 (Cosmic feeling) 。然则儒家精神,又与宗教意识何异?

  儒家从正面正视主体性与道德性的特色,在忧患意识之与恐怖意识和苦业意识的对照之下,显得更为明朗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一袋子宁静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13:08 , Processed in 0.249596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