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education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的学习与概念的学习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9-25 15:58:34 | 只看该作者
这应该还是两种语言的不同造成的,汉语是象形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的字,有着形象和意像,只要会认,它就能望文生义,包含了概念。。。而英语,它只代表一个音,会读了,但你肯定不能知道它的意思,所以要再学概念。。。
  就如老虫说到的“论证”,望文就能生义,就代表了你议论的逻辑,你的证明过程。。。。
   两位对英语的推崇,估计和鲁迅想到一块去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还是喜欢不要专门了解概念的汉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9-25 16:02: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5 15:56 发表
看过一些关于美国学生作文的文章.

大意是,美国作文要求按照一定的8股格式写,只要满足了这个格式,基本上就及格了,至于topic-reason-supporting evidence 是否正确,严谨.只是关系到能否得高分.而想我们这样的所 ...


在美国,及格是很低的标准吧。
具体标准可参考GRE的AW的评分标准。AW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9-25 16:09: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5 15:54 发表
中国学生考过GRE,GMAT才会明白什么是“论证”。
中国教育缺这块。

不过说实话,没法教。因为一教思想就乱了。前些日子我不是评了一篇梁启超的文章吗?
如果按照美式的论证方法剖析这篇文章,这文章简直漏洞 ...


你在误解我的意思

小说,逻辑差点没关系,议论文不行.

我一直认为高考应该开设逻辑考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背多分得高分的可能性,让真正的高智商中学生成为高分主力.逻辑靠背是背不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9-25 16:09: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5 15:56 发表
看过一些关于美国学生作文的文章.

大意是,美国作文要求按照一定的8股格式写,只要满足了这个格式,基本上就及格了,至于topic-reason-supporting evidence 是否正确,严谨.只是关系到能否得高分.而想我们这样的所 ...




负责任地说:不知道。
我没有走遍整个美国,我的经验只在于我的孩子和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连新概念作文咋个新概念法也不知道。

但不负责任地推测一下:
我的历史研究项目,老师严格要求格式,强调introduction 、conclusion之类,但重点还是citation格式。他声称,只要格式对,就可以及格,高分与不高分则看其它。
我的写作考试,据我的感觉,“格式”也要求,但更重要的看实质。如果拿两篇格式没问题的文章,文彩飞扬,寓意深刻的肯定得分要高。
虫子的作文曾被她的老师贴到墙上去,听过老师的评点,她非常强调格式的运用,topic-reason-supporting,还有transition paragraph,这是对三年级孩子的要求。
至于中学生的要求怎样,我不清楚。但你说的情况是有可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9-25 16:10:50 | 只看该作者
论点:topic-reason-supporting evidence并不十分好
论据:美国人常用此骗人
论证:举例说明美国人是怎么用此骗人的。 美国有段时间有大量的报道说是中国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许多人生了女儿后扔到开水里烫死,扔到河里淹死。。。总之,很多办法。这些报道的结果是大量美国的中产阶级人士到中国领养孩子时只领养女孩。他们的supporting evidence都是事实,但反映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吗?没有,因为中国还有更多的人无论得到男孩女孩都宝贝着、爱护着。但他们的报导让所有没有到过中国或者来过中国但不愿意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国的人觉得中国落后、贫穷、愚昧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也认为中国人残忍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这是中国的事实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7-9-25 16:19: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9-25 16:09 发表




负责任地说:不知道。
我没有走遍整个美国,我的经验只在于我的孩子和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连新概念作文咋个新概念法也不知道。

但不负责任地推测一下:
我的历史研究项目,老师严格要求格式,强调 ...


这么来说,已经是从不同渠道得到同样的信息,基本可以认为美国的作文和古代的8股有相同之处.

无严格逻辑关系推导.现在学生作文能力不行,成人论文能力不行,是反8股过头的不良反应.

另现在很多高考作文争论很大,也是因为无严格标准造成.

结论:在中小学应该加强8股训练,考试作文中的"除诗歌外题材不限"也应相应修改.新概念作文不应作为考试参考.

不过这样也有问题,现在的应试教育不支持考试外的创作,两难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9-25 16:19: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5 16:09 发表


你在误解我的意思

小说,逻辑差点没关系,议论文不行.

我一直认为高考应该开设逻辑考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背多分得高分的可能性,让真正的高智商中学生成为高分主力.逻辑靠背是背不出来的.




逻辑课好象更能提供逻辑分析的工具,当然也能强调注重逻辑的观念。
但若是逻辑素养,好象还是要在实战中磨。
其实写文章真是能磨炼逻辑的。但问题咱们的评价尺度不在这里。
我的印象中好象老师更注意语病、词汇,以及文字的美感,逻辑这里,好象他也不太在行呢。

我这印象可能有失偏颇。过去当律师的时候,每办离婚案,最怕对方的代理人是“老师”(那年头律师素质不高,经常有老师去当兼职律师的)。这种代理人经常是不着边际热血澎湃地讲一大堆,你和他讲逻辑根本就讲不通,被他缠死,烦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9-25 16:1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不会忘了在什么地了吧?

学习一下:


聋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浅析



湖北省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强



摘要 聋校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既要进行语文的训练,又要进行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德育因素的渗透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本身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目前教育形势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应遵循什么原则呢?有些什么方法呢?及要实施什么方面的德育内容呢?下面就我个人的想法,与大家一同探讨。

关键词 聋校 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又称为隐形教育。人们常说:“文以载道”,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渗透性,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来实现。例如《周总理的睡衣》,课文紧紧围绕睡衣加以叙述,通过讲周总理的睡衣上已有好几个补丁,七十多岁的邓奶奶还在给周总理补睡衣,说明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又通过讲年轻护士手捧睡衣,感动得眼睛湿润了,表明年轻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十分敬佩,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对课文的内容给以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习周总理、邓奶奶艰苦朴素的精神。

  2.概括性原则

  语言文字中渗透着德育因素,有一些并不明显,我们应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加以概括。在词语的运用中,我们应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概括,如“喜欢与讨厌”“美丽的与丑陋的”。

  课文的主题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因素,主题的概括过程实际上是语文学习、思维训练与德育结合的过程,特别是那些思想内容深刻的课文尤其需要概括。例如《莹莹长大了》教育学生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奶奶,您吃》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

  3.准确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进行成功的德育教育,首先取决于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深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德育作用。

  教材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凭借,在正确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把握其德育因素的重要性。如《王冕学画》《聪明的华陀》这类赞扬人物的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德育因素。王冕是通过自己的勤奋的学习才成为画家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华陀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才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教师要通过此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动脑筋。

  聋校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谁勇敢》的课文时,课文讲述的到底是小松勇敢,还是小勇勇敢呢?马蜂窝是小松捅下来的,马蜂炸了窝,飞出来蜇人,他只顾自己抱着脑袋跑,看见明明哭了他也不管,这不是勇敢。而小勇呢?他为了保护明明,扑打马蜂时被马蜂蜇了。在危险的时候,他不顾自己,保护小朋友,是真正的勇敢,所以大家都说他勇敢。

  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德育因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把德育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受到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如《不要乱扔果皮》《我自己做》《帮助李奶奶大扫除》等。


二、语文课实施德育的方法

  1.正面析理法。有的课文的内容就是极好的德育教育题材,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充分的对学生渗透,联系学生实际,从正面给学生分析道理。如《奶奶,您好》教育了学生应养成尊敬老人的好品质。

  2.潜移默化法。讲授山水课文,能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美化灵魂,并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家乡的高尚情操。如《我的家乡》讲述了我美丽的家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

  3.寓教于乐法。语文课进行德育渗透,决不能板起面孔,训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等特征,创造出快乐有趣的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受德育熏陶。《好朋友》在教学时,老师可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不是像严良和陆英俊一样,让学生对内容进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了教育。

  4.实践活动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以获得教育效果的方法。例如《帮助李奶奶大扫除》教育学生帮助、尊敬老人,在生活中,也应该这么做。

三、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其主渠道,语文学科是其主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明。(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英雄人物。(5)教育学生知道祖国的过去,热爱祖国的现在,开创祖国的未来。例如课文《天安门前看国旗》《北京天安门》《小八路》《补丁》。

  2.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指以增强民族意识、民族责任感和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心,传授国情知识为内容的教育。语文课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有机地加以渗透,发挥感染、陶冶作用。我国历史悠久,国情非常复杂,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为此我们应深入钻研,理解和反复推敲《纲要》(请讲明是哪一个纲要)和教材,正确理解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将“渗透”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例如,课文《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长城故宫》《红绿灯人民警察》《大熊猫》等。

  3.民族精神教育

  弘扬和培养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是学校教育的义务。语文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酷爱自由的思想、勇于抗暴的品格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以自强不息、不畏强暴、英勇奋斗、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优秀文化传统,铸成了我们的民族的伟大精神品格,造就了千千万万民族的脊梁。我们语文教学有责任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品格,造就出一大批民族新一代的脊梁,使我们的民族发放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灿烂的异彩。例如,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4.革命英雄人物榜样教育

  语文课本里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革命英雄人物,他们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悲壮,可歌可泣。教师在授课时,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让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再现,让革命者的豪言壮语再震神威,让先烈的崇高思想再闪光,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目的。例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

  5.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纳》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但要靠教师去认识、去感受、去利用、去创造。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体验汉字美、书法美。(2)理解和感受语言美。(3)进行语言美的教育。例如,《我的爱乡》《春天来了》《到海边去》《迷人的天山牧场》《桂林山水》等课文。

  6.健康人格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课堂教学是语文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必须要准确地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在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意境,以情动人。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起共鸣。还要注意找准突破口,找准突破口,也就是找到了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切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语文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这个最佳切合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例如,课文《诚实的孩子》《好朋友》和《奶奶您好》。

  7.“五心”教育

  “五心”即:爱心、关心、忠心、虚心、信心。“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要选准最佳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联系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要注意情感体验,以情理动人。“五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育活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实实在在的教育、影响。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五心”教育放在首位,使“五心”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例如,课文《我选我》《送雨衣》《帮助李奶奶大扫除》等。

  总之,“教无定法”,语文课渗透德育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国际国内 的形势,采取灵活的方式渗透德育。我们既反对“硬贴式”(牵强附会),又反对“游离式”(各不相干)的渗透,我们崇尚的是“水乳交融”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联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德育渗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9-25 16:22: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9-25 16:19 发表




逻辑课好象更能提供逻辑分析的工具,当然也能强调注重逻辑的观念。
但若是逻辑素养,好象还是要在实战中磨。
其实写文章真是能磨炼逻辑的。但问题咱们的评价尺度不在这里。
我的印象中好象老师更注意 ...



逻辑是基础,现在基础的没地方学.
实战的除了初中的几何证明和一些议论文也没地方练.如果整体教育不提供,咱只有自己在家里给孩子上逻辑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9-25 16:26:01 | 只看该作者
俺们的语文很沉重,俺们读经的XDJM更沉重,外在的环境很重要,慢慢来,辩子才剪了不到一百年还能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2 15:47 , Processed in 0.09871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