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所以不出現逻辑数学科学之故 (牟宗三)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2-29 16:07:14 | 只看该作者
牟先生的文章发人深省:中国式思维擅长智的直觉,因此是顿悟式的;西方人擅长逻辑分解推理判断,是渐悟式的。而渐悟与顿悟应是有一通路,渐悟穷理,顿悟穷智,无论走哪一条路,都应殊途同归。中国人要开出科学民主,必须有西式的训练;西人要达到圆智,则须转上一层,达致道德智慧。
谢谢果行的分享,我最近也非常希望讨论讨论牟先生的思想。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2:03:08 | 只看该作者
既然有人喜欢,再转个浅显一点的姊妹篇:

牟宗三 《几何型的文化与数学型的文化》

  关于这两个名词,我不能从字面上去解析,也不能从这两个名词的分析研究上去抽绎本文所指谓的思想。这两个名词纯系象征语的用法。但读者若于中西文化有根本上的认识,必可知这两个名词是最恰当不过的。

  我将说中国的文化是几何型的文化,西方的文化是数学型的文化。普遍都知几何学是研究空间之学。但数学却不是研究时间的,然而每一个哲学家却都知道数学是与时间有相当关系的。如是,我们从几何型与数学型这两个名词,可以转而说中国文化是空间型的,西方文化是时间型的。这种名词的用法,可以指谓生活之全体,亦即由之可以总观生活之全相,而不流于偏执或边见。如普遍所谓精神的与物理的,科学的与道德的,动的与静的,此种种对比皆不无所见,然皆流于边见而不能总持。故每起误会,易生无限之争论。


     如说中国是精神的,西方是物理的。但他人即可这样反驳:第一、精神与物质分不开;第二、西方才是真正精神的。当然这种反对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中国是精神的,此中「精神」一词,其意义绝不同于与物质分不开的精神,也更不同于西方才是真正精神中的精神。关此我们可不必深究。但是有一点,即纵然我们真正契会了「精神的」一词之涵义,而精神与物质的分法也是不能把握著中西文化生活之底蕴的。至于科学与道德之分,更不恰当,可不深辨。动的与静的亦不甚宜。如不能指出西方是怎样的动法,中国是怎样的静法,徒说动静之分,是很无头脑的。黑格尔说中心文化是没有自觉自我的文化,这也是只见其表,不见其里。我们若抓住文化生活之底蕴,这些说法统是不对的。若能从全体上抓住其根本点,则这些说法亦未始不可予以适当之地位。

    文化是一个总体,它代表生活之全面。若从全面中执其一以推其他,无不掩埋真相而复至于乖错。全体的东西,要从全体去看它。我不能从字面上去解析几何型与数学型这两个名词,就是因为这两个名词是象征生活之全面的。我们须默察中西文化生活之整全的动态,然后可以了解这两个名词的涵义。

  西方的音乐是当作一支文化去研究,所以它是有文化性的;中国的音乐则缺乏这种陶养。然无论有文化性或无文化性,皆足以代表民族文化生活态度则无疑。


     我听西乐不很多,也未到过著名的大教堂参过礼、拜过神;然而,听过几阕名曲的演奏,也可以彷佛一二。它们所表现的那种力量简直非中乐所能企及,不但不能企及,而且在中国根本不能有这种情调。它们当抑郁的时候,可以抑到深渊,其幽深隐微之感在时间上是无底止的,好像我们静观济南的黑虎潭一样。可是当它奔放的时候,它可以冲到霄汉,其磅礴漫涌之象,是一直的上升而无底止,好像我们想像中的荆轲刺秦王,长虹贯白日一样。你们曾听见火车当开动时,汽笛的声音吗?那碓是令人感到力量的伟大。当我听西乐中抑郁而奔放之时,我不由的讥出这是火车头的文化。这种力量纯是上升的情绪。它能令人生一种严肃之感,不但是严肃,而且是一种战栗听说大教堂作礼拜的那种情绪,是与此同一情调的。你在此当可以悟到这是一种数学型的情调。壁立千仞,任何摇他不得。这是如何的有强度!如何的有力量!我们都演算过数学,那是纯出于理性的推衍,旁若无人,一直向上发展而无有底止,这也是一种强度,一种力量。

      反过来看中乐,它不是上升,而是下沉。老子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中乐的使命就是教你的情绪慢慢向下静而至于湛然澄清。如果中乐是陶冶性情,那么西乐便是刺激情绪。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中乐要发展一个和谐的深潭,而西乐要发展一匹磅礴的瀑布。中国的古乐已经差不多死亡了。在有大皇帝的时候,一切婚丧朝拜祭祀大典,皆演奏音乐。我们现在已听不见了。而祭孔大典,常有所闻,这也许能代替一二。但是它所表现的不是力量,而是肃穆,八音克偕,和鸣锵锵。它是一种十分均匀的配置,它后很曼的向外散布,它是既强度而又广度,它的强度在广度里蕴蓄著、弥漫著,个个分子都是照顾著其他分子,个个分子都是清醒而有力。如果这是摄强度于广度,则西乐便是摄广度于强度。前者是摄时于空,摄动于静;后者是摄空于时,摄静于动。在此你可以看到流行的说法是多么的不对。


      我们也演算过几何,也知道一点解析几何。你知道几何的主题是图形是座标。图形讲组织,讲布置;座标讲对待,讲方向。此义尤其深远。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摄时于空,摄动于静,摄强度于广度。这是一种庄严肃穆的几何型文化。在此我不知道:什么叫精神?什么叫物质?什么叫科学?什么叫道德?什么叫动?什么叫静?至于还有什么直觉理智之分,这也是徒然的。孟子说:「所恶于智者,以其穿凿也。如行其若无事焉,则亦无恶于智矣。」然则这个分别还有什么意义么?

  由此你可以悟到为什么中国人是礼教型的文化,西方人是宗教型的文化。宗教的情绪就是一种战栗的情绪。不战栗,他不能紧张,他也不能兴奋。他战栗紧张兴奋,是一直向著上帝而攀缘的。太史公司马迁就说过:「人于疾病困厄之复,未尝不呼天地,未尝不呼父母也。」我们在防空洞里,闻著弹如两下,声震天地。煞那之间,破瓦颓垣,血肉横陈。你看我们那时候的精神是怎样的战栗兴奋而紧张。所以我们满街上的口号是愈炸愈强。我们在此愿意大家吸收一点数学型的生活。



     但是在收拾残局,重新建设的时候,我们仍须保存我们的几何型的文化。那时,我们不看天,我们要看人。不必依靠神的支配,而要依靠理的支配。见义勇为,义无反顾,摄强度在广度。这也是愈炸愈强。在此,你又可以见到几何型或礼教型的文化又是如何的庄严而伟大,高遭而有气魄。此时,我们不战栗了,不紧张不兴奋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下学而上达。」英国人对付希特勒就是这个光景。

   
     老实说,英、德两国虽同属西方,而英人较偏于几何型,德人则是纯粹的数学型。大家都知道音乐与数学是德人最擅长的。然而他将敌不过一个摄强度于广度的英国。一个老谋深算、经常丰富的人是很可以受一个年轻人的挫折,但是若说这个年轻人能逃出那个老成人的掌握,这却是很难的。当年的小周郎与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周瑜是数学型的,诸葛亮即是几何型的。大概我们也可以说,孟子是数学型的,孔子即是几何型的。我们这样说下去,就远了。


      我们再回来说英国。英国人偏于几何型,而我们这个纯粹几何型的国家,为什么这样不行呢?其故即在他有一个逻辑的成分,而我们正缺少这个成分。你须知道几何型的生活,一念之差,可以成两个极端。最好的一端是集大成的圣人,最坏的一端是德之贼的乡愿。一般人则游于两端之间,而无所可否,以承受成习之薰陶。若没有一种逻辑的训练,则向往圣人的很少,倾向乡愿的却不计其数。此孟子所以极急于见性立极也。然见性立极,陈义高而收效少;逻辑的训练则切实际而收效大。英国人并没有明心见性,然而他们却没有中国这么多的乡愿。其故盖可深思。一个重经验、善经营、长逻辑的民族,它自然可能屹立于天地之间的。而我们于此方面则显然太差了。我们若再参加逻辑的成分以立论,则可知西方是数学而逻辑的,中国则只是几何的。无论数学或几何,若没有逻辑为其底据,则数学型的即为盲动,几何型的即为乡愿。

  日耳曼人对英国言,自是纯数学型的;若对中国而言,则又是比较数学而逻辑的。但我们现在仍不妨从德国方面讨论数学型。辩证法单单在德国生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可以说辩证法的思想地道的是数学型的表现。但是若成为唯物的,则却半文不值,而一无所有。可是若在黑格尔的说统或布接得赖的说统,你当可看出辩证法的丰富意义,你又可看出它是如何的影响于日耳曼人的生活或文化。他不断地肯定自己,否定自己,一直地往上升,不断地超越,不断地毁灭。


     他要希求那个绝对的圆满。但是绝对的圆满是不能达到的,也是永不能实现的。如是,你可知希特拉将怎样的在辩证法之下成功,又将作样的在辩证法之下毁灭。他成功了一切,他毁灭了一切。他所以一起成功的,将于一起毁灭。你看这幕大悲剧将是怎样的生动丰富而有义蕴。但何以必是悲剧?此亦有故,盖一种数学型的情绪、辩证法的生活态度,是永远在战栗兴奋而紧张之下的奔波。他将时时刻刻向上超越而得不到一煞那的安定。因为他们的希望在前面,而后面却没有一个根据。


     友人唐君毅先生曾向我言,若将绝对的放在前面,是永远不能企及的。这在道体上是说不通的。他赞成布拉得赖的归消的辩证。照这种讲法,我们一切的发展都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绝对的圆满。一切的发展都是阐明此绝对,这就是所谓步步自觉;一切的发展同时也就是归消于这个绝对,这就是所谓归根复本,故扩充即是复初。这当然有点中国儒家的味道,但这种归消的辩证必须先明心见性、建体立极而后可。


     这点,在日耳曼精神里,甚为欠缺。他们的思考没有见到这一层,而他们的生活也作不到这一步。因为若见到了这一步,则他们的生活必是步步开展,同时即步步稳定。他有了个主宰。但是,他们不能。他是一种战栗的宗教情绪序永远向上看而无一定停止。读者将见注定他们的悲剧的原因,即在他们缺少了一种几何型的稳定。若是他有了这个成分,日耳曼不是从其历史到今日的日耳曼,他的贡献与成就将更大,他的政治措施决不在英国下。但是他不能。我们不能不替他抱无涯之憾。

  但是,反过来看中国,正与此相反。中心人是喜欢喜剧的,这就是他们喜欢稳定的表示。他们有安心立命之处,他们正符合了那个归消的辩证。他们的根据在后面,不在前面。他们认识自己,且亦认识他人。他们自己一切的发展是稳定的,同时他们发展时又必参照他人。所谓絜矩之道,即表示须在规矩里面发展。这个规矩不在天上,而在人间;不在外,而在人类相与之内。这是一种极其优美肃穆的几何型的生活。



     黑格尔说中国文化是儿童期的文化,没有自觉,没有自我,而喜欢浑沌、全体,隶属而非对待。这种说法若限于表面或某种特殊时代的现象,也许是对的;但于中国根本精神,则毫不著痒。他殊不知这是一种有座标有方向的几何型的絜矩之道。我们并非无自我,但是自我必须是在组织中;我们更也不是无自觉,自觉须在忠恕中。这不是服从隶属,而是真正的相对之间的和谐。


    我们要充实并保证我们几何型的文化须吸收两点精神;是不只言扩充,发挥归消辩证之数学型精神;二是于几何型数学的合一,须有一逻辑陶养为其保证此是中国文化的前途。吾且志于今日以验于他日。

原载《再生》第54期 1940年11月1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22:32:27 | 只看该作者
提上来自己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12-31 14:25:25 | 只看该作者
谢果行分享。这篇文字是浅显些,论义理不在上一篇之下呢。实在好文,会一读再读。

另外,看牟先生提起音乐,他虽自谦不懂音乐,但见地如此之高,不能不让人慨叹。我想起一个人来,不知果行可否读过木心?他可说是近代的异类,文学、音乐、美术兼通,贯通中西,相信亦读过哲学,譬如尼采和维特根斯坦也会出现在行文中。时人多称许他的文字,清冷睿智,毫不受当代粗糙汉语的侵染,但我觉得,赞美者、诋毁者大部分也是破四旧之后的国人,也缺乏对西方文化深切的了解,因此既不能全然领会他文字的高妙,也不能理解他的艺术立场是有哲学基础的,他们的称赞和批评都还离“靶心”差的远。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我就能,但我相信像木心这样的背景、悟性与他到达的高度,我们读经的孩子这辈,是有希望的。木心就是他们的榜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2 + 2 好眼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20:2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paisley 的帖子

好眼力呀!牟先生提起音乐那段,精准得很呢。牟先生如果致力于文学,也必定是个大文学家,看他的《生命的学问》和《五十自述》,都美得不得了。

说起来我也算是贪书之人,看来看去,还只有牟先生最能扣动我心弦。看有些高人的书,些许还能知道某某高在哪里,虚弱处何在。然,牟先生的书,于我如壁立千仞,挺拔高峻,巍峨不见顶啊。

木心先生的书看过一些,艺术家哲人的心灵,敏感透彻干净爽朗,即算是悲观主义的表达,他也表达得清脆唯美。木先生作品我觉得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悲,但不惨;表达悦乐,但不喜庆。我喜欢木先生的书,远远欣赏的那种喜欢。不过,时时也被木先生笑倒,有些句子看了几遍还觉得好笑,他的幽默简直是透着画笔的故意俏皮,还是透射出美感。当然,对艺术,我没多少细胞,纯粹个人感觉而已。

举一段我看一遍笑一遍的:

培根言也善“学问变化气质。”学问可以使气质转好,好上加好。成不了格言的是“学问恶化气质”,但此种实例是明摆着的,气质本来不良,学问一步步恶化气质,终于十分坏了,再要扳回到九分坏也不行,因为彼已十分有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1-2 17:09:04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美文节选。少有得醍醐灌顶的感觉。

对中国文化及其事物的分析还是需要联系“形而上”的部分的,但是这“形而上”的恰恰是被那些自认不必了解的人所诟病的。于是原地打转,永远讲不清楚... ...

而牟先生却能十分精辟地洞察其理,善巧平衡地论述中西之间的差异。

谢谢楼主了。谢谢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说得真好!
果行育德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1-2 19:33:2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我来学习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1-3 15:1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汗哪,我也是不懂艺术的人。如此欣赏牟先生好文,是因为他的评论超乎普通的(甚至是优秀的)艺术评论文章之上。细节分析、技巧评论固然是需要的,但高屋建瓴的眼光,却不是每个艺术评论家都具备。果行说得对,即使牟先生改行,也是大家。

我喜欢木心,还因为深受他艺术态度的震撼——他在接受一次访问时,用两个字回答他的艺术创作原则:“诚吧。”想他在音乐、美术及文学上造诣深厚,品味纯正,兼之通读哲学,要想自成稀奇古怪一派,专事忽悠人一职以保持大众对他的敬畏,何其容易;偏偏他宁可秉持如此老土过时的宗旨。如他的“艺术有蒂”说,使我相信他是真正将经典融化到血液里的。

对了,看了上面回帖,有个问题想请教。如果说牟先生的书,如壁立千仞,挺拔高峻,巍峨不见顶,那么比如论语,是不是也在这样的地位呢?我不知我这样提问是否恰当,但当时起了这个比较,一时有疑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1:04: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09-1-3 15:11 发表
如壁立千仞,挺拔高峻,巍峨不见顶,那么比如论语,是不是也在这样的地位呢?


我觉得论语是亲切的,体贴的,平实的。对于我来说,论语相当于圆教,无须辗转腾挪,无须另觅净土,论语已经道尽人间最高智慧,并消归朴实无华。

牟先生的人生正如他老自己所说,是奋斗的。他老的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是历史上儒家从未有的。先生力避往贤之指点说,新开儒家理论架构。几百年出个牟宗三,下一个牟宗三恐怕又得几百年。所以能接触到一等智慧,是件幸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9-1-5 09:40:56 | 只看该作者
明白了, 多谢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5:10 , Processed in 0.10386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