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最正面的教育消息莫过于北京高中的教改,这次北京的改革,是全市范围的,而且北京升学率较高,适合率先突破。洋洋还小,等他读高中时,也许可以享受到这样的美好制度了。欣喜之余,突然想起高中经历的“素质”教育改革(当时还没有“素质”教育这一说法),不免心有感慨,也许现在对“素质”教育不感冒和反对,也许就来源于那时的经历。
1. 选修课和兴趣班。
88年我进入高中,这是一所二流省重点。当年的中考政策很怪,先进行中考,高中录取,一个月后中专考试,中专录取的学生可以不必告诉已经录取他的高中。开学后学校发现,原定50人左右的班级,最少的班只有35人左右。于是开学一个月后,撤掉一个班,重组为5个班。当时的学校领导还是有开拓精神的,在高一的时候,学校就准备进行改革,学校称:进行选修课改革,在高中引入选修课,每天上午早读取消,每节课由45分钟改为40分钟,上午4节课变成5节课,这样可以多出6节课(当时只休息周日),可以节约出两个下午开展选修课,课程有音乐鉴赏,插花艺术,古文阅读等。从高91级(就是我们)开始试点。消息一出,大家非常兴奋,有同学还写了豆腐块发到了XX晚报。结果此事无疾而终,原因不详。
然而,不甘心的年级组没有死心,选修课不行,就搞兴趣班,2个下午不行,就两节自习课,物理老师搞出棋类班,数学老师开课桥牌班,等等,不过这样的兴趣班也只搞了几个星期便结束了。
2.走班分层次上课
进入高二,又一个实践开始,这个实践没有脱离应试教学,但也很有意义。
按以往惯例,高二会进行文理分班和分重点班,这个年级人数少,理科未分重点,一个学期后,发现效果不好,高二下期改成分科分程度教学,物理,化学和英语三门课程分为快慢班,每两个班组合上课,学生需要换教室(和大学一样),半学期调整一次,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上来,甚至有人选择老师,说快班的老师不适应,自己跑到慢班去上。
3.高考冲刺尖子班
高三上期末,第一次诊断考试,题目很难,考的不好,学校着急了,走班分层次上课结束,学校把各班尖子和教师子弟集中起来组成新的重点班,其他人维持在原班。这是最大的败着。集中起来的人纪律混乱,大家都在玩,甚至上课的时候还在下棋,没进入重点的信心受到打击。
4.惨败结局
1991年高考,难度很简单,高考难度减负拉开序幕。高91级在考试中惨败,上线率创历年新低,最后一学期没有进重点班的仅2人上线。5多金花(5个班主任,全是女的)在下一个循环都以年龄原因退居二线,现在回想,如果没有高考的因素在里面,打死我也不信。
当年学校的实践不会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所记录,但我确实是受益者,高中阶段的走班上课让我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然而更重要的体会是,现在的高考制度在不改革或不能改革的前提下,一个学校独立搞改革,一定死得很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