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96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职业是父亲(蔡笑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31 15:4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星辰在线6月2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谭琳静)昨天下午,“蔡笑晚神奇教子报告会”在长沙砂子塘小学举行。报告厅里两百多个座位早早就被慕名而来的家长坐满,家长们仿佛都回到了“学生”时代,每人都在本子上奋笔疾书,生怕漏掉蔡老师说的任何一个字。
    神话:他培养了五个博士一个硕士
  2007年,蔡笑晚,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在全国悄然走红。他的六个孩子中五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的教育神话,让他声名远播,被媒体誉为“人才魔术师”。
  蔡笑晚说:“如果有一张名片,我一定会在正面印上:蔡笑晚——头衔——父亲;名片的背面印着: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蔡笑晚花了6年时间,把自己的教育经验写成新书《我的事业是父亲》,上市不到半月便加印两次;全国各地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他家里,请他当老师。已年过花甲的蔡笑晚不禁感叹:“当医生一辈子都没红火过,当父亲却当红火了!”
  经验 :父母要主动帮孩子跳级
  报告会上,蔡笑晚总结了他的八大教子经验,其中有“五主动”“三反对”。他说,孩子3岁以内,父母要主动开发孩子智力,尤其是数学思维;5岁左右,父母要主动让孩子尽早上学读书;发现孩子智力超常,要主动帮孩子跳级或进入少年班;主动为孩子创造没有压力的外部环境;要主动告诉孩子,考上大学是求学的开始,早早准备考研或留学。
  蔡笑晚同时提出了“三反对”:即反对“顺其自然”、反对“平常心”,反对“眼前虚荣”。“反对顺其自然,理由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所有天才都是管教出来的,顺其自然无非是家长为自己的懒惰和不负责任开脱!”蔡笑晚解释说,“我们把平常心看成是胸无大志。”
  热议:他的经验适合每个孩子吗
  听报告的家长中,王女士对蔡笑晚提出的“跳级”和“少年班”表现出浓厚兴趣,报告会一结束,她就跑到蔡笑晚的跟前:“我的孩子也很聪明,是不是也可以直接跳级呢?”
  也有家长对蔡笑晚的教育神话提出疑问: “蔡老师一家要是生活在现在这个年代,可能就不会成功了吧?”“蔡老师的6个孩子是天生就聪明吧,不然怎么能3岁学数学,更不可能跳级啊。”
湖南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认为,蔡笑晚的8条经验是他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而自成体系的,只能供家长参考借鉴,家长不可生搬硬套。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资质、家庭环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蔡笑晚一家在浙江瑞安市赫赫有名: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将子女们一个个送上精英之路,今年66岁的父亲蔡笑晚功不可没。“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经营”是蔡笑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对于一个未能亲自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父亲’就是我的终身事业,子女就是我的最大荣耀。”
  为了把子女们培养成材,蔡笑晚牺牲了一些别人不愿牺牲或不敢牺牲的东西,尝试了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事。
  ■他感到前途渺茫,就决定多生几个孩子,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成材梦
  蔡笑晚从小热爱读书,考上重点高中后,因为政审不合格,被学校除名了。当时正值1957年“反右”,而他的父亲曾担任国民党的法医。年轻的蔡笑晚开始自学,用一年的时间把高中的课程全部修完,并参加了当年的高考。然而家庭出身好似一道铜墙铁壁,再一次阻断了他的求学路。
  大伯劝说蔡笑晚先参加工作,只要工作表现好,读书还有希望。于是他进小学当了一名老师,并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被评上先进青年。在学校的推荐下,蔡笑晚终于凭借三门科目满分的成绩被当时的杭州大学物理系录取,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1962年,父亲的去世让蔡家陷入了困境。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但作为留在家中年龄最长的儿子,蔡笑晚不得不从杭大退学,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正是踌躇满志的年龄,却被无情的现实一次次打击。蔡笑晚不愿服从命运,他一边跟人学医,一边继续自学。
  不久“文革”袭来,动荡的时代让蔡笑晚感到前途渺茫。得知妻子怀孕后,“多生几个孩子,把他们培养成材”的念头占据了他的脑海,“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转化为下一代的发展优势。”
  蔡笑晚作为父亲的事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现在的“笑晚”,寓意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之间,蔡笑晚和妻子共生育了六个孩子,五男一女。
  ■与很多人主张语言教育不同,他教孩子数数,一直念到千位数
  蔡笑晚说,因为自己没有成材,追赶时间的紧迫感很强,所以长子一出生他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那个年代不流行早期教育,可能连这个概念都没有,至少我自己就不知道,对第一个孩子的做法纯粹浅鲇谧犯鲜奔涞男奶?!?br>   蔡笑晚在孩子三岁以前实施的教育手段主要依靠数字,这与很多人主张的语言教育有所不同。儿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蔡笑晚就用手指在他的下巴上划一下,嘴里念“一”,或是拍着他的小手有节奏地数数。八个多月时,老大天文就能按顺序念出一至五,一岁多就能认识一至十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中文数字和大写数字。
  “一般的家长只从一教到十,但我一直教他们念到千位数,让他们对大数字也很熟悉。等到他们会写的时候再教加减乘除法,因为有了大数字的基础,多位数的运算就便利一些了。一年级学生最多就是进行两位数的运算,但我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会算四位数的加法了。”
  曾经有从事教育的朋友反对蔡笑晚的数学训练方法,并向他介绍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教育要与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相一致,不能超前,也不要错过最佳教育时间。但蔡笑晚坚持自己对“最佳教育时间”的判断,孩子们两岁半后,他开始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训练,不久就惊奇地发现,即使在幼儿阶段,孩子也具备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教得越多学得越快,根本不存在卢梭认为的“理性”睡眠问题。
也许正是幼年阶段开始的数学训练,给老大天文埋藏下了强大的数学因子,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蔡笑晚说,他对自己的资质没有怀疑,对子女的资质也从不怀疑,而且他觉得天底下所有孩子的智力,如果不是先天存在什么疾病,都不会相差很大,关键就看早期教育的开发。
  ■立志教育,把《荷马史诗》写进家训
  孩子们一过三岁,蔡笑晚的育才策略里又增加了一项立志教育。他坚信“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不会满足于现状,取得成绩后,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蔡笑晚刚行医的那几年,全家人住在农村一间租来的百年老屋里,楼下是店堂,楼上是一家八口的卧室兼书房。蔡笑晚在墙壁上贴满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一有空儿就给孩子们讲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每天清晨,他在楼下拉起二胡,孩子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起床。接着他又打开广播,调到播放英语和日语节目的频道。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等到夜幕降临后,全家人围坐在灯下,蔡笑晚看专业书,孩子们读课本,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在蔡笑晚一手营造的氛围熏陶下,小女儿四岁就告诉爸爸她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我鼓励孩子长大以后干大事业,读博士、做科学家、成名成家,我觉得这特别重要。我经常教他们背诵《荷马史诗》中的一段:莫辜负你一片聪明美质,你须抖擞精神,留个芳名在青史。还把这段写进了家训里。”
  引导孩子树立远大抱负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蔡笑晚多年的经验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我第一次带大儿子去给他爷爷扫墓时,他才三四岁,他问我墓里面是什么,我告诉他爷爷躺在里面睡觉。他问爷爷还会出来吗?我说等他读了博士爷爷就出来了。他又问博士是什么,我就说读书一直读到顶就是博士。我还告诉他,爷爷读了中央法医研究所,名气很大,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很尊重他。以后每年天文都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去上学。”
  ■简单的说教培养不出伟大情怀,而旅行是很好的励志手段
  蔡笑晚还相信旅游可以在孩子心灵的图纸上描绘出永远不褪色的美丽图腾。上个世纪70年代,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形成,他已经带着孩子们展开了自己的旅行立志计划。
  蔡笑晚曾利用暑假的一个月时间带孩子们游览了东北三省、天津、北京等地。“我们用最节省的方法,大部分靠走。孩子们也就10岁左右,两个人抬一个包,我们大人一人背一个。每到一个景点,我就给孩子们讲解有关的历史故事,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
  令全家人都难忘的是山海关和北戴河之行。“孩子们早就背过毛泽东的诗词《北戴河》,只是一直没有身临其境。到达北戴河时,恰巧下起了倾盆大雨,他们亲身领略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景色,体会更深刻了。”
  “通过旅游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么大这么美好,中国的历史这么悠久,在他们心里从小就有了对伟大和高尚的追求,这是当时一般的孩子无法领略的。”蔡笑晚一直很重视孩子们的旅行计划,小女儿天西读科大少年班时,就在他的鼓励下游览了众多名山大川。
  “我始终认为伟大的情怀和广阔的胸襟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培养出来的,必须让美和伟大的外景、崇高的意境结合在一起才能感化出来。”
   ■孩子的能力和才华决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
  在蔡笑晚看来,通过早期教育和立志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发展基础,之后就是采取什么方法让孩子们走上成材之路。“这个方法就是培养自学能力。”
  “我觉得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能力和才华决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由于自己拥有丰富的自学经验,从孩子们小学毕业后,蔡笑晚便开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但这种培养并不是盲目的,“第一是看以前的基础是不是扎实,第二要看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第三要看他对目标有没有强烈的追求欲望。”
  如果符合以上条件,蔡笑晚就循序渐进地展开培养,在生活中让孩子独立解决各种问题,在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钻研不懂的地方,而且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
  孩子们学的研究生课本,蔡笑晚都非常熟悉,教学的进度也清清楚楚。“我不会一课一课地教他们,而是告诉他们哪些部分重要,要先学,哪些部分次要,可以晚些学。”他认为既然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追求,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不能放松。直到现在,蔡笑晚还保持着天天读书的习惯。他一直钻研相对论,把相对论的重要经典一一读遍,还撰写了大量论文,与钱学森通过信。父亲的读书、自学习惯,为孩子们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他的指导下,六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老大天文为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时间学完高中的全部课程;老二天武花四个月学完高中三个学期的课程,一举考入少年班;老五和老六小学毕业后仅用一个暑假自学完初一的内容,直接升入初二就读。
  ■为了让孩子跳级,他不惜让孩子转学,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
  蔡笑晚鼓励孩子们自学、赶进度,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打破正常的教育程序,争取更多的时间。“世界上一切胜利都可以归结为时间上的胜利。现代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小时候的一年比成人后的一年对人生的发展更加重要,因此要更加珍惜。”
  在这样的观念下,他的六名子女大多在六岁以前就入校读书,并多次跳级。天文15岁念大学,19岁读研究生,21岁开始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天武14岁读中科大少年班,18岁由国家公派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天西22岁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然而学校并不都赞同蔡笑晚的观点,认为跳级打破了教学常规,是拔苗助长,一般不予鼓励。对此蔡笑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有了早期教育,我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跟其他孩子不同,硬把他们固定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对优秀的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对差学生来说也很痛苦。所以好的学生要跳级,差的学生要留级,但学校只允许留级,这也是顾此失彼。”
  蔡笑晚说跳级也是根据孩子自己的愿望,决不强求,小女儿不读初一就是她自己提出来的。“当时她考上了瑞安最好的中学,在假期里就自学完初一的课程。我们找到学校商量让她直接读初二,但学校不同意。我们征求女儿的意见,她说先试读一天。上了一天初一的课,她回来就说不想念了,内容她都懂,没有意思。我们就给她转学到另一所学校直接念了初二。”
  因为跳级的问题,蔡笑晚跟很多学校发生过矛盾,这个学校不同意就换另一个。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按正常程序,从小学开始到博士毕业需要22年左右。我的孩子在时间上都很超前,这无疑会转化为以后竞争上的优势。”
  ■四儿子给他写了两封决心书,说今生决不读书了,要成为一代武术大师
蔡笑晚的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挑战来自他的子女。老四天润读中学的时候,社会上正流行《少林寺》、《霍元甲》这些武打片和金庸小说,练就一身无敌武功成为很多少年的梦想。原本成绩优秀的老四对读书突然没有兴趣了,一心想去学习武术。
“当时他给我写了两封决心书,说他今生决不读书了,决心成为一代武术大师,打败所有的武术高手,保卫家园,震动世界。就像现在的‘超女’一样,偶像效应让他偏离了我们原来的要求,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蔡笑晚觉得不管时代怎么发展,读书是每一个时代最要紧的事情,教育也是每个时代最重要的事业。可通过谈话,他发现老四的决心很大,哥哥们的劝说一概不起作用,他还从街上拿回江西一所武术学校的招生简章给自己看。“我是医生,毕竟懂一些心理学,勉强让他读书对他的发展也不利,干脆让他去学武。如果我们蔡家真的出一个武术大师也是很好的事啊。”
  蔡笑晚和武校的老师通了信,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后,郑重其事地为四子摆酒送行。不料没过多久,老四就写信来说他感到那不是他该去的地方。原来那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读书读不好的,还经常打架、赌博,和他完全不是一类人,而且文化课也根本不受重视。
  “老四说想马上回来,我没有同意。想去就去,想回就回,这是对自己的事情不负责任,将来还会遇到问题。既然去了就必须坚持,最后他坚持了一个学期。”返家后老四一心读书,最终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一个学期的武校经历也让他获益不少,力气在班里是最大的。蔡笑晚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小女儿就读中科大少年班时也发生过心理上的困扰,因为她是那一届年龄最小的,入学时只有14岁,同学都把她当小孩子对待。可天西的心理并不幼稚,自理能力也很强,难免认为自己被小看了。经过蔡笑晚及时沟通,这种困扰也被纠正过来了。
  “孩子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跟我们沟通,这也得归功于早期教育,早期沟通得好,就不存在隔阂。现在的父母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他们没有拿出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跟孩子共同成长,教育方法也没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教育方法必须适应孩子每个时期的成长,他才会把父母当作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和愿意商量的人。”
  ■他的孩子成材了,而他作为“父亲”的事业还远远没有结束
  看着子女们从小小的瑞安陆续迈入高等学府、踏出国门,蔡笑晚在欣慰自豪的同时,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从不借此宣扬。“不宣扬,他们就能轻松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一旦宣扬了,社会的眼睛就会盯在他们身上,成为聚焦的对象,无形中就产生了压力。”直到最小的女儿也赴美国读博士了,当地的报纸才第一次报道了蔡家的故事。天西28岁时成为哈佛最年轻的副教授更是引起不小的轰动。
  很多父母向蔡笑晚咨询取经,还把孩子送来请他辅导。“有的每星期来几次,有的暑假就住在我这里。我指导的孩子可能有上百个了,其中最优秀的一个在剑桥大学读了博士后,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
  蔡笑晚感觉自己的教育经验对社会也许有用,六年前,他开始将自己多年的实践和体会撰写成书,希望能助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一臂之力,也为自己作为父亲的事业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
  蔡笑晚一直坚持写日记,几乎篇篇都与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关。他还给每个孩子从小建立了档案,将成绩单、录取通知书、奖状、学习笔记、好作文,还有亲子通信都收集起来。蔡笑晚经常会拿出来看看,对比孩子们的成绩变化,并且通过信件把握他们的心态变化。
 子女们也非常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大儿子博士典礼后给蔡笑晚来信说,他的博士帽有一半是父母的。去年年底,三个儿子从美国募集到100万元资金,以蔡笑晚的名义在瑞安设立了“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从今年起,每年7月,“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将拿出5万元人民币奖励当地的优秀高考生和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蔡笑晚坚信,把孩子培养成材是天下每位父母最要紧的人生事业,而他的事业还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在未来的岁月里,他愿意把自己的精力贡献给那些渴望成材的孩子们。
他的长子蔡天文,一个瑞安的农村孩子,如何考上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生,后来又成为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还担任美国国家基金会的审稿工作?
  他的次子蔡天武,一个大学时倒数第一的“差生”,如何在19岁时考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主办的罗切斯特大学CASPEA留美博士班,25岁博士毕业时又如何出任华尔街基金管理经理,现又在素有“金融界哈佛”之称的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
     他的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如何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又在国内开办实业?
  他的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如何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又在上海筹备私立医院?
  他的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
  他的小女蔡天西,一个瑞安最小的小学生,如何在18岁时考上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2岁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8岁时又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她指导的博士生比她大12岁?
  他——就是蔡笑晚。

北京青年报:《蔡笑晚:做父亲是我的事业》 颜菁 (07/05/08 02:46)
  
    将子女们一个个送上精英之路,今年66岁的父亲蔡笑晚功不可没。“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经营”是蔡笑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对于一个未能亲自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父亲’就是我的终身事业,子女就是我的最大荣耀。”
    为了把子女们培养成材,蔡笑晚牺牲了一些别人不愿牺牲或不敢牺牲的东西,尝试了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事。

■他感到前途渺茫,就决定多生几个孩子,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成材梦

  蔡笑晚从小热爱读书,考上重点高中后,因为政审不合格,被学校除名了。当时正值1957年“反右”,而他的父亲曾担任国民党的法医。年轻的蔡笑晚开始自学,用一年的时间把高中的课程全部修完,并参加了当年的高考。然而家庭出身好似一道铜墙铁壁,再一次阻断了他的求学路。
    大伯劝说蔡笑晚先参加工作,只要工作表现好,读书还有希望。于是他进小学当了一名老师,并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被评上先进青年。在学校的推荐下,蔡笑晚终于凭借三门科目满分的成绩被当时的杭州大学物理系录取,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1962年,父亲的去世让蔡家陷入了困境。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但作为留在家中年龄最长的儿子,蔡笑晚不得不从杭大退学,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正是踌躇满志的年龄,却被无情的现实一次次打击。蔡笑晚不愿服从命运,他一边跟人学医,一边继续自学。
    不久“文革”袭来,动荡的时代让蔡笑晚感到前途渺茫。得知妻子怀孕后,“多生几个孩子,把他们培养成材”的念头占据了他的脑海,“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转化为下一代的发展优势。”
    蔡笑晚作为父亲的事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现在的“笑晚”,寓意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之间,蔡笑晚和妻子共生育了六个孩子,五男一女。

■与很多人主张语言教育不同,他教孩子数数,一直念到千位数

  蔡笑晚说,因为自己没有成材,追赶时间的紧迫感很强,所以长子一出生他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那个年代不流行早期教育,可能连这个概念都没有,至少我自己就不知道,对第一个孩子的做法纯粹是出于追赶时间的心态。”
    蔡笑晚在孩子三岁以前实施的教育手段主要依靠数字,这与很多人主张的语言教育有所不同。儿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蔡笑晚就用手指在他的下巴上划一下,嘴里念“一”,或是拍着他的小手有节奏地数数。八个多月时,老大天文就能按顺序念出一至五,一岁多就能认识一至十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中文数字和大写数字。
    “一般的家长只从一教到十,但我一直教他们念到千位数,让他们对大数字也很熟悉。等到他们会写的时候再教加减乘除法,因为有了大数字的基础,多位数的运算就便利一些了。一年级学生最多就是进行两位数的运算,但我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会算四位数的加法了。”
    曾经有从事教育的朋友反对蔡笑晚的数学训练方法,并向他介绍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教育要与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相一致,不能超前,也不要错过最佳教育时间。但蔡笑晚坚持自己对“最佳教育时间”的判断,孩子们两岁半后,他开始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训练,不久就惊奇地发现,即使在幼儿阶段,孩子也具备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教得越多学得越快,根本不存在卢梭认为的“理性”睡眠问题。
    也许正是幼年阶段开始的数学训练,给老大天文埋藏下了强大的数学因子,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蔡笑晚说,他对自己的资质没有怀疑,对子女的资质也从不怀疑,而且他觉得天底下所有孩子的智力,如果不是先天存在什么疾病,都不会相差很大,关键就看早期教育的开发。

 ■立志教育,把《荷马史诗》写进家训

  孩子们一过三岁,蔡笑晚的育才策略里又增加了一项立志教育。他坚信“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不会满足于现状,取得成绩后,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蔡笑晚刚行医的那几年,全家人住在农村一间租来的百年老屋里,楼下是店堂,楼上是一家八口的卧室兼书房。蔡笑晚在墙壁上贴满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一有空儿就给孩子们讲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每天清晨,他在楼下拉起二胡,孩子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起床。接着他又打开广播,调到播放英语和日语节目的频道。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等到夜幕降临后,全家人围坐在灯下,蔡笑晚看专业书,孩子们读课本,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在蔡笑晚一手营造的氛围熏陶下,小女儿四岁就告诉爸爸她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我鼓励孩子长大以后干大事业,读博士、做科学家、成名成家,我觉得这特别重要。我经常教他们背诵《荷马史诗》中的一段:莫辜负你一片聪明美质,你须抖擞精神,留个芳名在青史。还把这段写进了家训里。”
     引导孩子树立远大抱负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蔡笑晚多年的经验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我第一次带大儿子去给他爷爷扫墓时,他才三四岁,他问我墓里面是什么,我告诉他爷爷躺在里面睡觉。他问爷爷还会出来吗?我说等他读了博士爷爷就出来了。他又问博士是什么,我就说读书一直读到顶就是博士。我还告诉他,爷爷读了中央法医研究所,名气很大,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很尊重他。以后每年天文都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去上学。”

■简单的说教培养不出伟大情怀,而旅行是很好的励志手段

  蔡笑晚还相信旅游可以在孩子心灵的图纸上描绘出永远不褪色的美丽图腾。上个世纪70年代,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形成,他已经带着孩子们展开了自己的旅行立志计划。
    蔡笑晚曾利用暑假的一个月时间带孩子们游览了东北三省、天津、北京等地。“我们用最节省的方法,大部分靠走。孩子们也就10岁左右,两个人抬一个包,我们大人一人背一个。每到一个景点,我就给孩子们讲解有关的历史故事,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
    令全家人都难忘的是山海关和北戴河之行。“孩子们早就背过毛泽东的诗词《北戴河》,只是一直没有身临其境。到达北戴河时,恰巧下起了倾盆大雨,他们亲身领略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景色,体会更深刻了。”
    “通过旅游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么大这么美好,中国的历史这么悠久,在他们心里从小就有了对伟大和高尚的追求,这是当时一般的孩子无法领略的。”蔡笑晚一直很重视孩子们的旅行计划,小女儿天西读科大少年班时,就在他的鼓励下游览了众多名山大川。
    “我始终认为伟大的情怀和广阔的胸襟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培养出来的,必须让美和伟大的外景、崇高的意境结合在一起才能感化出来。”

 ■孩子的能力和才华决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

  在蔡笑晚看来,通过早期教育和立志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发展基础,之后就是采取什么方法让孩子们走上成材之路。“这个方法就是培养自学能力。”
    “我觉得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能力和才华决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由于自己拥有丰富的自学经验,从孩子们小学毕业后,蔡笑晚便开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但这种培养并不是盲目的,“第一是看以前的基础是不是扎实,第二要看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第三要看他对目标有没有强烈的追求欲望。”
    如果符合以上条件,蔡笑晚就循序渐进地展开培养,在生活中让孩子独立解决各种问题,在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钻研不懂的地方,而且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
    孩子们学的研究生课本,蔡笑晚都非常熟悉,教学的进度也清清楚楚。“我不会一课一课地教他们,而是告诉他们哪些部分重要,要先学,哪些部分次要,可以晚些学。”他认为既然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追求,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不能放松。直到现在,蔡笑晚还保持着天天读书的习惯。他一直钻研相对论,把相对论的重要经典一一读遍,还撰写了大量论文,与钱学森通过信。父亲的读书、自学习惯,为孩子们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他的指导下,六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老大天文为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时间学完高中的全部课程;老二天武花四个月学完高中三个学期的课程,一举考入少年班;老五和老六小学毕业后仅用一个暑假自学完初一的内容,直接升入初二就读。

■为了让孩子跳级,他不惜让孩子转学,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

  蔡笑晚鼓励孩子们自学、赶进度,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打破正常的教育程序,争取更多的时间。“世界上一切胜利都可以归结为时间上的胜利。现代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小时候的一年比成人后的一年对人生的发展更加重要,因此要更加珍惜。”
    在这样的观念下,他的六名子女大多在六岁以前就入校读书,并多次跳级。天文15岁念大学,19岁读研究生,21岁开始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天武14岁读中科大少年班,18岁由国家公派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天西22岁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然而学校并不都赞同蔡笑晚的观点,认为跳级打破了教学常规,是拔苗助长,一般不予鼓励。对此蔡笑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有了早期教育,我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跟其他孩子不同,硬把他们固定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对优秀的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对差学生来说也很痛苦。所以好的学生要跳级,差的学生要留级,但学校只允许留级,这也是顾此失彼。”
    蔡笑晚说跳级也是根据孩子自己的愿望,决不强求,小女儿不读初一就是她自己提出来的。“当时她考上了瑞安最好的中学,在假期里就自学完初一的课程。我们找到学校商量让她直接读初二,但学校不同意。我们征求女儿的意见,她说先试读一天。上了一天初一的课,她回来就说不想念了,内容她都懂,没有意思。我们就给她转学到另一所学校直接念了初二。”
    因为跳级的问题,蔡笑晚跟很多学校发生过矛盾,这个学校不同意就换另一个。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按正常程序,从小学开始到博士毕业需要22年左右。我的孩子在时间上都很超前,这无疑会转化为以后竞争上的优势。”

■四儿子给他写了两封决心书,说今生决不读书了,要成为一代武术大师
    蔡笑晚的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挑战来自他的子女。老四天润读中学的时候,社会上正流行《少林寺》、《霍元甲》这些武打片和金庸小说,练就一身无敌武功成为很多少年的梦想。原本成绩优秀的老四对读书突然没有兴趣了,一心想去学习武术。
    “当时他给我写了两封决心书,说他今生决不读书了,决心成为一代武术大师,打败所有的武术高手,保卫家园,震动世界。就像现在的‘超女’一样,偶像效应让他偏离了我们原来的要求,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蔡笑晚觉得不管时代怎么发展,读书是每一个时代最要紧的事情,教育也是每个时代最重要的事业。可通过谈话,他发现老四的决心很大,哥哥们的劝说一概不起作用,他还从街上拿回江西一所武术学校的招生简章给自己看。“我是医生,毕竟懂一些心理学,勉强让他读书对他的发展也不利,干脆让他去学武。如果我们蔡家真的出一个武术大师也是很好的事啊。”
    蔡笑晚和武校的老师通了信,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后,郑重其事地为四子摆酒送行。不料没过多久,老四就写信来说他感到那不是他该去的地方。原来那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读书读不好的,还经常打架、赌博,和他完全不是一类人,而且文化课也根本不受重视。
   “老四说想马上回来,我没有同意。想去就去,想回就回,这是对自己的事情不负责任,将来还会遇到问题。既然去了就必须坚持,最后他坚持了一个学期。”返家后老四一心读书,最终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一个学期的武校经历也让他获益不少,力气在班里是最大的。蔡笑晚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小女儿就读中科大少年班时也发生过心理上的困扰,因为她是那一届年龄最小的,入学时只有14岁,同学都把她当小孩子对待。可天西的心理并不幼稚,自理能力也很强,难免认为自己被小看了。经过蔡笑晚及时沟通,这种困扰也被纠正过来了。
     “孩子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跟我们沟通,这也得归功于早期教育,早期沟通得好,就不存在隔阂。现在的父母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他们没有拿出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跟孩子共同成长,教育方法也没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教育方法必须适应孩子每个时期的成长,他才会把父母当作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和愿意商量的人。”

■他的孩子成材了,而他作为“父亲”的事业还远远没有结束

  看着子女们从小小的瑞安陆续迈入高等学府、踏出国门,蔡笑晚在欣慰自豪的同时,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从不借此宣扬。“不宣扬,他们就能轻松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一旦宣扬了,社会的眼睛就会盯在他们身上,成为聚焦的对象,无形中就产生了压力。”直到最小的女儿也赴美国读博士了,当地的报纸才第一次报道了蔡家的故事。天西28岁时成为哈佛最年轻的副教授更是引起不小的轰动。
    很多父母向蔡笑晚咨询取经,还把孩子送来请他辅导。“有的每星期来几次,有的暑假就住在我这里。我指导的孩子可能有上百个了,其中最优秀的一个在剑桥大学读了博士后,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
   蔡笑晚感觉自己的教育经验对社会也许有用,六年前,他开始将自己多年的实践和体会撰写成书,希望能助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一臂之力,也为自己作为父亲的事业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
    蔡笑晚一直坚持写日记,几乎篇篇都与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关。他还给每个孩子从小建立了档案,将成绩单、录取通知书、奖状、学习笔记、好作文,还有亲子通信都收集起来。蔡笑晚经常会拿出来看看,对比孩子们的成绩变化,并且通过信件把握他们的心态变化。
    子女们也非常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大儿子博士典礼后给蔡笑晚来信说,他的博士帽有一半是父母的。去年年底,三个儿子从美国募集到100万元资金,以蔡笑晚的名义在瑞安设立了“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从今年起,每年7月,“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将拿出5万元人民币奖励当地的优秀高考生和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蔡笑晚坚信,把孩子培养成材是天下每位父母最要紧的人生事业,而他的事业还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在未来的岁月里,他愿意把自己的精力贡献给那些渴望成材的孩子们。

蔡笑晚 做父亲是我的事业

孩子的能力和才华决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
  在蔡笑晚看来,通过早期教育和立志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发展基础,之后就是采取什么方法让孩子们走上成材之路。“这个方法就是培养自学能力。”


  “我觉得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能力和才华决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由于自己拥有丰富的自学经验,从孩子们小学毕业后,蔡笑晚便开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但这种培养并不是盲目的,“第一是看以前的基础是不是扎实,第二要看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第三要看他对目标有没有强烈的追求欲望。”
  如果符合以上条件,蔡笑晚就循序渐进地展开培养,在生活中让孩子独立解决各种问题,在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钻研不懂的地方,而且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
  孩子们学的研究生课本,蔡笑晚都非常熟悉,教学的进度也清清楚楚。“我不会一课一课地教他们,而是告诉他们哪些部分重要,要先学,哪些部分次要,可以晚些学。”他认为既然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追求,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不能放松。直到现在,蔡笑晚还保持着天天读书的习惯。他一直钻研相对论,把相对论的重要经典一一读遍,还撰写了大量论文,与钱学森通过信。父亲的读书、自学习惯,为孩子们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他的指导下,六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老大天文为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时间学完高中的全部课程;老二天武花四个月学完高中三个学期的课程,一举考入少年班;老五和老六小学毕业后仅用一个暑假自学完初一的内容,直接升入初二就读。
  ■为了让孩子跳级,他不惜让孩子转学,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
  蔡笑晚鼓励孩子们自学、赶进度,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打破正常的教育程序,争取更多的时间。“世界上一切胜利都可以归结为时间上的胜利。现代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小时候的一年比成人后的一年对人生的发展更加重要,因此要更加珍惜。”
  在这样的观念下,他的六名子女大多在六岁以前就入校读书,并多次跳级。天文15岁念大学,19岁读研究生,21岁开始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天武14岁读中科大少年班,18岁由国家公派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天西22岁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然而学校并不都赞同蔡笑晚的观点,认为跳级打破了教学常规,是拔苗助长,一般不予鼓励。对此蔡笑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有了早期教育,我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跟其他孩子不同,硬把他们固定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对优秀的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对差学生来说也很痛苦。所以好的学生要跳级,差的学生要留级,但学校只允许留级,这也是顾此失彼。”
  蔡笑晚说跳级也是根据孩子自己的愿望,决不强求,小女儿不读初一就是她自己提出来的。“当时她考上了瑞安最好的中学,在假期里就自学完初一的课程。我们找到学校商量让她直接读初二,但学校不同意。我们征求女儿的意见,她说先试读一天。上了一天初一的课,她回来就说不想念了,内容她都懂,没有意思。我们就给她转学到另一所学校直接念了初二。”
  因为跳级的问题,蔡笑晚跟很多学校发生过矛盾,这个学校不同意就换另一个。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按正常程序,从小学开始到博士毕业需要22年左右。我的孩子在时间上都很超前,这无疑会转化为以后竞争上的优势。”
  ■四儿子给他写了两封决心书,说今生决不读书了,要成为一代武术大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www.6699.tv + 1 藏獒新闻 www.zhaoao.cc/xinwen/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05:01 , Processed in 0.195954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