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0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洋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0 12:3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fchn608 + 5 + 5 美,一个字!
朵朵仔 + 5 + 5 pp真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8-17 00:22:42 | 只看该作者
传一张俺以前照的一张照片。


可以猜出歌剧院设计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8-17 00:33:56 | 只看该作者

大洋路

去墨尔本一定要去得一个地方!凑活看,俺当时的相机不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8-28 23:55: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chn608 于 2007-8-17 00:22 发表
传一张俺以前照的一张照片。


可以猜出歌剧院设计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了吗?


125183



    两年前的悉尼奥运会,使国人对澳洲有了更多的认识,而悉尼歌剧院的壮丽雄伟则更是让我们神往不已。它是澳大利亚表演艺术中心,又称海中歌剧院,占地近2万平方米,三面环海,建筑的最高点距海平面60米,相当于20层高的大楼,门前大台阶,宽90米,桃红色花岗岩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室外台阶。主体建筑采用贝壳结构,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拼成10块贝形尖顶壳。外表覆盖着105块白色和奶油色的瓷砖。音乐厅、歌剧厅连同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基坐上,各由4 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其中3块壳顶面海依抱,1块背海屹立,其造型新颖奇特,外形宛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滩上的大贝壳,与周围的海上景色浑然一体,富有诗意,被誉为一件杰出的艺术品,也是许多来澳洲的外国游客的首要目的地。但是它的诞生,却是一波三折,充满坎坷。也许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和伟大的事物,都必须经过一些艰难吧。     1956年,丹麦37岁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约翰·乌特松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按他后来的解释,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但是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但是,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     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艺术馆大厅里,记者云集,评委会庄严宣布:约翰·乌特松的方案击败所有231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人们都为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俗脱群的设计而折服了。但是,谁又曾知道,约翰·乌特松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数评委枪毙而出局。后来评选团专家之一,芬兰籍美国建筑师依洛·沙尔兰来悉尼后,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从废纸堆中重新翻出。依洛·沙尔兰看到这个方案后,立刻欣喜若狂,并力排众议,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最终确立了其优胜地位。     1959年,歌剧院正式破土动工,此时的乌特松春风得意,正野心勃勃,预备按自己的艺术理想,大干一番。然而,这个设计表现出了巨大的反潮流勇气,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如何支撑这个不规则的屋顶?如何才能保证其坚固耐久性……此外,工程陷入了一系列的技术及经费大超预算的难题之中,并成为当时朝野两党政治权利斗争的焦点和砝码,建设工程几度停止,人们讽刺它是“未完成的交响曲”。尤其1965年支持歌剧院工程的工党政府在大选中失利下台,新上台的自由党政府继续对此工程不遗余力地批驳,指责前任政府“不惜巨额财力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歌剧院是奢侈和浪费”,拒绝为工程追加新的预算,并终止了与约翰·乌特松的合同,后者于1966年愤然辞职回国,当时工程才完成不到四分之一。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继续委任由三名本国建筑师来完成余下的工程。     直到1973年,经过15年的艰难曲折,悉尼歌剧院终于在几度搁浅后,草草建成竣工。工程总花费超过10亿澳元,是设计预算的十五倍。     意想不到的是,掀起头盖来的悉尼歌剧院立即引来世人的好评,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和艺术家们向往的地方,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出席在这里举行的各种活动,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它已经成了悉尼的骄傲、澳大利亚的象征。     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曾亲自为歌剧院落成剪彩揭幕。悉尼歌剧院承接的首场演出是根据著名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改编的歌剧。悉尼歌剧院还有一个独到之处,它不仅音响、舞台、灯光效果为世界最佳,而且如果需要,观众可以坐在剧场外面的休息室、餐厅等地听到剧场内演奏或演唱的声音,其效果如同在场内一样。     但是,对于这座伟大建筑的设计师约翰·乌特松,虽然澳洲普通市民们都认为他应该获得英女王或者国家元首级的待遇,但是他在愤然拂袖而去后却再也没有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也未能亲眼目睹竣工后的悉尼歌剧院。     建筑师因建筑而在,建筑因建筑师而在。一个伟大的建筑,无法与创造它的伟大建筑师直接交流,无论对谁而言,都是一个永久的历史遗憾。     中国网 2002年7月23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江湖 + 3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8-29 08:18:15 | 只看该作者
建筑师的女儿倒是去过几次。

建筑师至今不去看自己设计的建筑,心理未必都是愤懑。

因为他希望悉尼人记住后来帮助完成建筑的3位建筑师。因为没有他们,这建筑不会如此完美。因为他们在建筑中,解决了一些设计师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过,他不去悉尼,却成了悉尼人的遗憾。

此君现在已经很老了。

[ 本帖最后由 fchn608 于 2007-8-29 08: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3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2:32 , Processed in 0.165621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