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52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教女儿学论语》:用孔子的方式解读孔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5 22:0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图书商报》(2007-7-24)-> 阅读周刊 -> 特别关注

《教女儿学论语》:用孔子的方式解读孔子

□采访人:谢迪南(商报记者)   受访人:陈小云


情景化解读《论语》


商报:其实关于《论语》的解读读本现在已经很多了,首先跟我们介绍一下《教女儿学〈论语〉》的特别之处?


陈小云:《教女儿学〈论语〉》这部书,是在尝试用孔子的方式解读孔子。从形式上讲,传统的《论语》解读著作,一般都分成几大块,首先是字词注释,然后是白话翻译,最后是作者评论。这种解读方式,说实话,阅读时的感觉有点支离破碎,很不方便,这一点,相信多数的读者都有体会。《教女儿学〈论语〉》采用的是对话体,将字词注释、白话翻译、时代背景以及结合现实的点评,都统一在对话过程中,这就增加了阅读时的连贯性和整体感。另外,对话体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文体,不单是中国古代,西方古代如《柏拉图对话集》等典籍,也采用这种形式。对话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引起思考,从而避免单向的灌输和说教。《论语》的主体就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对话的过程,本身就贯彻了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育”的思想。


商报:除了对话体这样一个特点,在内容上有什么新的尝试?


陈小云:简单说,就是“情景化的解读”。《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日常言行的记录,不是孔子个人的理论著作,也不是一部格言集。孔子大多的言论,都针对具体的事和具体的人。传统的《论语》解读著作,往往不太注重孔子言行的背景,而把孔子的言论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言,进行微言大义式的阐发。相比之下,《教女儿学〈论语〉》更注重呈现孔子的言论是针对什么情况、什么人讲的,以及他为什么要这样讲的理由。比如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急躁,子张激进,子夏保守,曾子鲁钝……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孔子给出的教导都不一样,这就要求在解读孔子语录时,始终把握他“因材施教”的特点;即使有些看似没有情境的语录,其实也应该从这方面思考。同样地,女儿自己,女儿的老师、同学,今天社会上的不同人等,也有各自的特点,解说时,有意识地与现实相对照,这样就可以加强对两千年前的经典的理解。可能是因为本书具有这些特点,据出版社的同志介绍,该书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肯定和欢迎,很多家长、老师都认为这种经典解读方式很具原创性,一些学校、私塾以此为教材,一些家长参考本书的解读方式,给孩子讲《论语》,出版社在半年不到时间里,已重印了三次。


商报:《教女儿学〈论语〉》是你跟女儿的对话结集出版的,我想在这种一问一答、解疑释惑之中,父女之间肯定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给我们讲几个。


陈小云:呵呵,这部书可不是我们父女对话的实录,写成书,一定是作了加工的。不过,有些场景还是很真实的。比如孔子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的言语应该迟钝而行动应该敏捷。在讨论时,我问女儿,在大人或老师面前,言语迟钝是不是会吃亏啊?她有点懵了,问我,那该怎么办呢?我说我也没有办法啊,即使在单位里,似乎也是能说会道的更占便宜呢……很多讨论都是这样,引发思考,注重过程,但并不太重结论。另外,在讨论时,我还故意常常举出他们学校的老师、她的同学的例子,与孔子的教导进行对比,她也兴趣盎然,评论这评论那,可是到我写作时,她认真地关照我说:千万不能把真人真名写上去啊。


商报:您希望您的书能让读者获得一种什么样的阅读体验?


陈小云:我希望,读者不要把阅读《论语》当作一件很严重的事,就像孔子和弟子对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他采取的态度从来就不是那么严肃、那么一本正经和高深莫测的。日本作家井上靖晚年写了名为《孔子》的小说,非常棒,他说他阅读《论语》时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当然,这是一种有所领悟之后产生的“愉快”。我希望读者在阅读《教女儿学〈论语〉》时,也有这样一种心情。


如果读书在一个民族中成为一件日常的事,“经典热”不会如此引起争议


商报:您自己有着很深的国学修养,现在关于国学尤其是《论语》解读的书有很多,您对这些书的整体印象如何?

陈小云:说我“国学”修养很深,实在是不敢当的。虽然由于专业关系,过去受过一些经学的训练,但总体来说,我们这一代人,比起我们的前辈,在“国学”修养方面真是非常惭愧。历代解读《论语》的著作太多了,我相对比较看重严谨、扎实的一类,古代的不说了,当代的包括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等,都给我以很大的教益。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解读《论语》,最好结合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个性,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就是“知人论世”的方法。《教女儿学〈论语〉》虽然看上去蛮轻松,但说实话,背后的功课还是做了不少。这本书于2006年完稿,2007年1月出版,之后几个月,也许是因为于丹的效应,又有很多《论语》解读著作出版,因忙于其他事务,大多没有读过,所以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最近北大李零教授出了一本《丧家狗——我读论语》,我稍微翻了一下,感觉还是不错的。李零教授是考古和古文献学出身,功底非常扎实。尽管对书名有些争议,但说实话,大多的争议,都是出自不读书的误解和瞎说。


商报:目前关于国学的书有很多,在国学是否需要平民化上也产生了很多争议,这归根结底涉及到一个如何选经典、读经典的问题,您认为读者应该按照什么标准来选经典、读经典?

陈小云:现在“国学”这个概念有点宽泛,似乎就是指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传统文化的典籍,当然需要“平民化”,因为“平民”有这个需求嘛。要说有什么标准,这很难回答。近代梁启超、胡适等学者,都开过“国学必读书”之类的书目,但也有许多学者反对开这样的书目。我觉得,社会的需求是多元的,读者的选择也应多元化。唯一的要求,就是把工作做得尽量扎实一点,而不能因为有市场就粗制滥造。至于我为女儿选择《论语》,是因为我想到,《论语》倡导的是一种积极、明朗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信念的坚持精神,这一点,我觉得对于孩子健康心智的形成,还是有些意义的。至于是不是马上要她接着读《孟子》、《老子》、《庄子》什么的,我还是有点犹豫。说不定,我会让她读《红楼梦》,她马上就要上初一了,应该可以读了吧。我是觉得,只要是凝聚了人类文明精华的书,都可以读;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重要的是养成阅读的习惯,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想,如果一个人一生必须读50本书,《论语》是应该包括其中的,因为那是中国文化基础中的基础。目前之所以有所谓的“国学热”、“经典热”,并且引起争议,无非因为大家都不怎么读书了,所以有人读经典就成了一个奇怪现象,就象出现什么“野人”、“尼斯湖怪”一样,才会引发讨论和关注一样。如果读书在一个民族中成为一件日常的事,恐怕不会这样。</P< p>


《教女儿学〈论语〉》陈小云著/团结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38.00元</P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7-8-5 22:1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结绳记忆之然然 + 2 + 2 谢谢,现在暂还未有计划,呵呵,力有不足
jenniferchina + 10 + 10 欢迎来到读经专栏!!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8-6 16:56:5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写的的确不错,看过了。大家可以先去新浪读书体会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8-6 22:37:28 | 只看该作者

对话体,当然不失为一种有效提升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
但,却不是“以孔子的方法”解读孔子。


所谓“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假设:孩子是不喜欢读古文的。
当然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大量地、老实地读经,是可以迅速而显著地,提高孩子各方面能力的。
关键是要老实,也就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方法”操作。

另外,解读孔子,在儒家一路,最靠近孔子自己方法的,有孟子,陆象山、刘蕺山和王阳明等人。
他们都是从心性(第一义谛)直接纵贯下来的,比如王阳明,就是直接从“良知的呈现处”下手。
当然,这是上根利智者途径,难。

不是贬低对话体,只是解释“孔子自己的方法”。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10 + 10 我很赞同。
爱读 + 1 + 1 请问:严格按照“一定的方法”操作,可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8-6 22:53:35 | 只看该作者
想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8-7 19:1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爱读2007-8-7 17:02威望+1请问:严格按照“一定的方法”操作,可 ...
爱读2007-8-7 17:02金钱+1请问:严格按照“一定的方法”操作,可 ...

实际上,这个方法很简单。
越简单的东西,越能接近本真。

1、声音平,气息连续。一口气接一口气地读,换气时意念还在继续往下读,只是不出声而已。
2、时间长,一个小时为一个节拍。
3、读速快。(熟能生快)

理由嘛,今天鸟儿时间紧,明天来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8-8 11:34:52 | 只看该作者
上接5楼:

之所以要“这样读”,首先我们必须认定: 专注力,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就。人绝大部分潜力,来自于“专注”的引发。(天才除外,但是天才天生就会对某一领域十分专注)

专注有两个层面。
1、通过外部设定的引诱,引发孩子的兴趣,这个兴趣,引导孩子专注于某事。这是由外而内的,是通过“他律”,引发“自律”。


2、孩子自觉意识到“专注”的身心状态,并停留其中。这是由内而外的自律。

但是,第一种专注并不能自然转变成为第二种,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很多家长停留在“引发孩子兴趣”这个层面,往往就随着孩子走了。
兴趣是会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是他律,靠不住的。

因此,培养孩子的第二种专注,最好不要以“兴趣”为引导点。以兴趣为引导点,有流弊,可能导致孩子“习惯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习惯不见得好。
这类似于为泳池加明矾,明矾起作用时,水清。明矾效应过期时,渣滓又起。


最好直接从“孩子不思考”处下手。
让他重复去做一件适合他成长规律的、真正有价值的事,反复又反复,自然可以沉静下来。
这如同让泳池静置,久而久之渣滓自然沉淀,让它自行筛滤(因为自觉,故能自行筛滤)。


用5楼的方法读经,就是直接从“不思考”处下手的好方法,既培养了孩子的定力,又为孩子提供了人生必要的文化生命材料,一举多得。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10 + 10 谢谢!
爱读 + 1 + 1 “不思考处”,感谢!后学在楼下继续请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8-8 17:1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谢谢您的经验分享,我准备自己先按此方法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8-8 17:46: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8-8 11:34 发表
最好直接从“孩子不思考”处下手。
让他重复去做一件适合他成长规律的、真正有价值的事,反复又反复,自然可以沉静下来。
这如同让泳池静置,久而久之渣滓自然沉淀,让它自行筛滤(因为自觉,故能自行筛滤)。

用5楼的方法读经,就是直接从“不思考”处下手的好方法,既培养了孩子的定力,又为孩子提供了人生必要的文化生命材料,一举多得。


非常感谢天高任鸟飞先生的解释和指点。

家有小女这个月满三岁,论语前六篇已能流利背诵,后学在指导孩子读诵上,还有问题,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

(1、声音平,气息连续。一口气接一口气地读,换气时意念还在继续往下读,只是不出声而已。)
孩子基本上是一口气一口气在读或者背诵的,换气时会吞掉几个字,说明她在换气时,意念还在继续往下读。关于换气,是否孩子自己能慢慢找到比较正确的方式,而不至于伤气?

(2、时间长,一个小时为一个节拍。)
目前孩子一次读背半小时以内,一天两、三次,听CD也有半到一小时左右。

(3、读速快。(熟能生快))
孩子读和背都很快,我的疑问是:孩子可以一边左看右看,身体也会动来动去,但一边可以飞快地背诵,并且不出错。这种情况,似乎是有口无心,孩子这时一边背,一边打妄想了吗?如何对治?      您说:“反复又反复,自然可以沉静下来。” 是孩子背诵的量不够吗?

因为以前没有特别教孩子识字,所以她认字不多,虽然基本知道读到书的哪个段落,该翻页了也知道,但是自己不能指读。我和她一起读时,因为她念得很快,我基本是划读。孩子基本是先听CD,内容比较熟悉之后,才开始读的。需要在新学阶段让孩子慢些读以便心眼口都专一吗?

这些问题,包括还有您看出来我却没问出来的问题,请您多多指教!
感谢再感谢!

[ 本帖最后由 爱读 于 2007-8-8 17:5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8-8 23:33: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爱读 于 2007-8-8 17:46 发表
孩子基本上是一口气一口气在读或者背诵的,换气时会吞掉几个字,说明她在换气时,意念还在继续往下读。关于换气,是否孩子自己能慢慢找到比较正确的方式,而不至于伤气?
...


如果真的是气息接续,则一般不会出现“东看西看”的问题。
之所以要如此“气息接续”,是因为“气息接续”比较容易导致孩子进入“定静状态”。
但“定静状态”分多层次,层次越深,气息越细,则渐次无声,渐次入定。

孩子读经,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深层入定”情况。
一是因为延续时间不够。
二是因为监督者要提醒孩子持续出声。(为什么要这样,以后再说)

持续、稳定的配合呼吸进行读经,还不至于伤气。
一是还不到那个“伤气”所必需的程度;
二是按此方式读经(换气时只要意念到即可,不要“随换气”而吞字),培养的正是元气,无有损伤一说。关键是要老实执行方法。


原帖由 爱读 于 2007-8-8 17:46 发表
目前孩子一次读背半小时以内,一天两、三次,听CD也有半到一小时左右。
...


如果孩子读半个小时,即行主动停止中断,说明还没有体会到轻安状态。(我太太带一严重多动症孩子读经,那孩子经常说:哇噻,怎么一个小时这么快)
不知道孩子几岁,也不知道他的根基,我只能说,读经的过程,是以孩子“是否喜悦安乐”为标准。(这是对上根利智孩子的标准,普通孩子,能读就好)

但是,读半个小时,也是非常好的。
您严格按照这个方法实施,细致地、慢慢地观察孩子的根基。



原帖由 爱读 于 2007-8-8 17:46 发表
我的疑问是:孩子可以一边左看右看,身体也会动来动去,但一边可以飞快地背诵,并且不出错。
...


这很正常,一般的孩子都这样。熟练了脑子就容易七七八八转悠。
一方面说明孩子没进去;
另一方面说明孩子很聪明。

但这个聪明是“逐物”的外放式聪明,俗话就是“反应快”,不见得是好事。
却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个聪明,也是很难得的,也是悟性的启动处。

这样的孩子,家长比较累(我的孩子就是这样)。要求家长要细致盯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渐养成习惯,也就好了。(我的孩子每天读经十好几个小时呢,老师盯得都累死了)


孩子还小,不要着急,慢慢来,慢慢上路。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8-9 07:2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10 + 10 谢谢你了
爱读 + 1 + 1 学习、体会、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8-9 03:57:5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初看“天高任鸟飞”之行文风格,隐隐若似曾相识。再看下文,果然是全球读经网的某君。

好指导,学习了,收藏了。

[ 本帖最后由 石心 于 2007-8-9 04:0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如是如是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05 , Processed in 0.097597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