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76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推荐:《论语》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00:0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跋-《论语》与2007年春天

    某日,云萧、启嘉与景春先生论及传统文化,痛感今人徒守其表、不明其实的误区,决计从真理大道出发,全新阐释主要经典的本质意义。第一对象,即为《论语》。
   
   大纲议定,启嘉在宏观理论的架构方面,支持颇多。景春先生负责“选文”、“简注”、“意译”及全书校对。云萧则负责“理释”、“例述”、章节小引及统稿。
  
    成书在2007年春节前后。当烟花爆竹彻夜不息之时,大家仍在各自的处所伏案疾书。冬去春来,能与圣人如孔子交流、经典如《论语》沟通,着实惬意。我们均可乐见,无论早晚,此书的体系与内涵,终将深入读者内心,并在《论语》的研究领域,因其独异而卓著。
  
    我们却不想被人简单纳入某一体系或流派。我们要表达的是真理,所以不受任何外来的框架圈套。在当前时代,中国与中国人的误区已经太多,所有还想清醒一些的人们,大可从内心深处去体悟至理,而不必受后天与他人的观念所左右。
  
    思想必须自由,精神必须独立,取舍必须智慧。我们所有想说的,不过如此。
  
    2007的春天已至,关于中国与整体人类的春天,其实也越走越近。以此,与读者共勉
  

   特别感谢巴丁教授,对书稿提出不少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1](春秋)孔子著,唐松坡注释.论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魏)何晏注,(宋)邢
疏.十三经注疏
·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宋)朱熹.四书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清)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王健,等.儒学三百题[M].上海:上系古籍出版社,2001.

[8]王兴康.论语:仁者的教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赵广忠.一字经[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

[10]赵海燕.论语全释[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11]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12]董子竹.《论语》正裁[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13]东方桥.《论语》现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儒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新亚洲文化基金会编辑委员会.仁爱者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6](台湾)傅佩荣.四书小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17](美)刘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8](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9](日)林下胡人.论语故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

[20](澳)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网址:





[ 本帖最后由 twwtwwimb 于 2007-8-4 00:1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00:08:1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悟 道

人因何而活?人人都想知道,却非人人都能明白。不明存活之要义,生必迷茫,死必恐惧,所行所言必铸大错。
    至少,人均须询问:人从何处而来,人往何处而去;个体与宇宙之间,到底如何沟通?
    无此,荣辱、得失、生死等等,都不足以依恃。人生如白驹过隙,一切都剧变于须臾,如何依恃?
    唯有悟道,从人体、生命、宇宙的整体、终极关怀切入,了知生前身后的因果,洞察天外有天的真相,悟会宇宙万物的规律,才能拨云见日、心明眼亮,才能谨遵人伦与天道,活出真正的清醒。
道即宇宙的根本特性及规律。老子多论天道,孔子多论人道;释迦与耶酥,则为众生提供由人而神的修习途径。天地人道,由宇宙的特性一脉贯穿。
    所以,《论语》之“道”,自天道而出,从天道而行,以人道而表述天道,以做人的准则而展现天地的规律。
   
1.得道无憾

子曰:“朝闻道[1],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简  注】

[1]道:道理、主张,此指真理。

【意  译】
    孔子说:“早晨能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不怕了。”

【理  释】
   生死于人,无疑是大事。如果人已无惧于死亡,那就没有任何物什可以使他惊怕。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怎样才能做到不计生死?
   有一种人轻死,比如自杀与横行无忌一类,他们以为,人死如灯灭,再也没有任何知觉,此前的一切不幸或罪恶,都可一笔勾销。此系浅见,纯属自欺欺人之谈。因为身后,究竟有没有天堂和地狱,究竟有没有生命的轮回与延续,究竟有没有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真实展现,他们全不清楚。倘若生前的一切言行都将在后来被天地自然清算,人们又坚信如此,那就没人不忧惧于死亡。
    孔子指出最正确的途径——闻道。道即天地人道,天道即宇宙大穹的根本特性与运行规律,地道即世间万物的自然状貌与生息法则,人道即为人处事的纯正心性与正确做法。天道一以贯之,地道与人道俱是天道在尘世之中的体现;只有首先符合了天道,才有所谓地道与人道存在;倘若把握了人道或地道,其实也就把握了天道。把握了天地人道的表现在于:确知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准则,足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确知此生是从何而来,因何而来,又将去向何处;确知世间的生死,仅是漫长生命历程中的一个转折,决非永恒的生死。
    人多以为,孔子之论,只为成就完美的人格与人生。孰不知,人格与人生的完美,并不仅仅为了此生与此世,而且为了给自己奠定一个更好的入道得法的基础,给他人提供一个可资修身养性、建功立业、出神入化的参照,给社会营造一种正己正人、比学比修、返朴归真的教化氛围。唯其如此,死才无所谓恐惧与遗憾,生才无所谓兴奋与留恋。
因此,人生之要义,即在闻道、得道与行道,从做人的正道切入,与自然万物相和谐,进而契合天道,远远超越生死与得失。

【例  述】
    岳飞风波亭含冤,岳飞却慷慨无惧。何以知之?他临刑前手书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他深知赵构可以昏聩无知,秦桧可以奸诈无度,河山可以一去不还,生命可以遽然而逝,然而天地有知、有忠、有数、有恒,决不因为人间的任何障碍,而失道义与标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他的“精忠”无以复加,他的言行无可挑剔,自受天道的佑护与嘉许,因此人可以夺取他的性命,人却无力影响他在天道之下的自在与恒在。
    文天祥临刑,同样大义凛然,明白晓畅。人们记得他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们也记得他的绝命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说他“大义”,在于他的一片丹心、一腔仁义,足可惊天泣地。说他“明白”,在于他晓知身后,所行已是万世的楷模,所往已是永生的境界。人多赞同前一句,忽视后一句。其实他最后一次入狱不久,即遇一道家高人破空而来,授他以大光明法。他有儒家的长期修养作根基,故能迅速同化道家求仙向道的精义,以至胜境。
    他们都死而无憾、无迷、无苦。原因只是,他们闻知、践行儒家之人道,或者一心坚信天道,或者亲身证悟天道,所以生得堂堂正正,死得光明磊落。

2.道在,一切皆在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2]。君子忧道不忧贫[3]。”——《卫灵公第十五》

【简  注】
[1]馁:饥饿。
[2]禄:俸禄。
[3]忧:忧虑、担心。

【意  译】
    孔子说:“君子谋求真理,不谋求衣食。耕种,有时会挨饿;学习,却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真理不能畅行,却不为贫穷忧愁。”

【理  释】
    常人所重者,在于功名、富贵与情感,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如果仅限于此,却不获知真理大道,则其已得的外在之物,极易失去;则其所求的外在之物,极难得到。
    道,既是宇宙万物的特性与规律,必定无所不包,无所遗漏,也必定从根本上决定着得失及其转化的因果:所行合于道,一切皆在其中;所行悖于道,一切皆不可得;得道者多助,也就包括了身外之物的获得;失道者寡助,也就包括了身外之物的散尽。
    君子洞察此理,所以一心谋道。得道,内心无限欢畅,肢体无限舒展,根本不屑计较缺衣少食的贫困;其他如生老病死等等俗世的痛楚,也都与大自在者没有关联。相反,那种以为心中有对物质的追求,手中有对物质的劳动,外物也就自然而然得来的人们,往往奔波一生,算计一生,强求一生,却终落魄潦倒,一无所获,甚至赔上卿卿性命。原因主要在于,他不明白道与得失的关系,只知追随外物而痴求。
    虽然民以食为天,衣食诚是大事,但天道的规律之一必是:顺天承道,道必安排生存的基本环境与条件;逆天背道,道必剥夺与他并不相称的任何拥有。

【例  述】
   范蠡位极人臣,富甲天下,何也?他知人道:患难时与勾践同心同力,既助其报仇雪恨,又助己建功立业,还使自己与西施的爱恋,得以延续;富贵时不辞而别,远离不仁不义之君,终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的下场。他知商道:纵横五湖四海,三次巨富,三次散尽家财;财至不为己用,财散不为己忧,始终作了财富的主人,而非奴才。他知天道:骄者必败,哀兵必胜,故助越吞吴,一举成功;一子惜钱,以致一子丧命,妻子哭泣,他却先已自知,因而无悲。
    和珅也曾大权在手,大宠在身,大财在室,却一朝倾倒,一朝失尽。其中缘故,只在他为权所迷,为宠无恐,为财蚀心,全不知这一切的获得,都不足以依恃;世间真有可依恃者,唯道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00:13:40 | 只看该作者

部份目录

部份目录

《论语》智慧_终极旨归

·10.归真者如天,默化万物(31) ·9.归真大境界:无可无不可(26)
·8.真人不矫不曲(27) ·7.真人性情不伪(32)
·6.真人无愧于行(32) ·5.归真者自乐(29)
·4.归真者无惧(32) ·3.归真者无忧(31)
·2.真如春风化雨(32) 更多......   





 《论语》智慧_核心标准

·4.行义,必定从善弃恶(20) ·5.有义,方能大勇(20)
·4.行义,必定从善弃恶(16) ·3.行义,决不伤天害理(18)
·9.忍小而不失大(18) ·8.忧己而不忧人(24)
·7.决不趾高气扬(18) ·7.决不趾高气扬(22)
·6.决不拒人千里(22) 更多......   





 《论语》智慧_修养正途

·8.独善其身,即济天下(12) ·7.见贤思齐(13)
·6.闻过则喜(11) ·5.大惧,唯恐有失(11)
·4.大忧,忧在自身(16) ·3.君子求诸己(14)
·2.君子九思(15) ·1.吾日三省吾身(8)
·第十章 慎 独(13) 更多......   





 《论语》智慧_如意身心

   10.言笑,必得其时
   9.正行,直指偏颇
   8.劝善,进退有度
   7.事人,不可烦琐
   6.行政,留有余地
更多......    





 《论语》智慧_评价、留言

   -跋-《论语》与2007年春天

[ 本帖最后由 twwtwwimb 于 2007-8-4 00: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20 , Processed in 0.07239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