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7-8-3 18:04:36
|
只看该作者
写给小平:已经走得太远,甚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御风而上
应老师之约,把其近来的文章中可以让我皱眉头的地方写下来,可在这双手刚开始敲打键盘的一刹那,我的眼泪几乎要留了下来,也许这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理解,去批评一个自己深深喜爱,崇拜,尊重和信赖的人有多么痛苦,尤其是那个人的思想曾经给自己勇气,指引自己前行。我也清楚的意识到,在敲下这些文字的同时,也意味着心中那曾经巍然屹立天地间的高山,那指点一代代学子前进的启明星,也开始动摇,也开始暗淡。自做多情也好,不知天高地厚也罢,我期盼着接下来的文字,能够给那巍峨的山增加几块有力大石,能够给那天边的星增添几抹能照进学子心灵的光芒。
一 缘起:
《薛涌文章——中国的大学不能劫持学生》其中心观点是“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开放SAT考试是不公平的。”然后从逻辑上,从申请的难易程度上,从信息资源不对称上,从给中国大陆学子造成的额外的不便和经济压力上等角度进行论证,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问题的表层上来分析,可以说是有情有理有据有节。但是,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会知道,这个命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留学的层次,从根本上讲,这个命题实际说的是“一个主权国家(中国)在其全部领土范围内没开放另一个主权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SAT)是不公平的。”——这里要说明一下,目前只有香港开放了SAT考试,中国的全部领土当然包括香港,但请不要忘了,SAT是在香港1997年之前开放的,而在1997年之前香港一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完全没有自主权。
当我把这个命题的情感外衣褪去,在本质层面上去解读的时候,老师,您还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吗?
什么是公平?是中国境内开放美国高考(为了称呼方便,姑且称之高考)同时美国境内开放中国的高考!什么是公平?是中国学生可以直接拿着我们自己的高考成绩单就可以申请美国的大学,美国学生拿着美国高考的成绩单就可以申请中国大学,这才是公平!!!拿着我们进行一下大胆的设想:如果今天真的在中国的各个省市都开放了SAT,当全国的优秀学子都可以去参加SAT,然后顺利到美国去的时候,中国,是在做什么事?是在把自己培养是多年的最优秀的人才资源储备无条件的奉送给美国,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大脑。当中国最卓越的人才储备都被自己双手送给美国的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剩下什么?失去了大量的优秀生源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如何发展?当中国的高等教育死了以后,中华民族还能走多远?这样做的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美国越来越发达把世界远远甩在了后面,而中国失去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恶性循环。这是什么?老祖宗早就无数次的告诉了我们: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井底之蛙,鼠目寸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的成语太多了,是因为这样的悲剧太多了,难道我们还要再增加一个最大的悲剧吗?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进入WTO要谈判那么多年,是因为中国必须坚持要分期分批分领域分过程的一点点的开放中国市场,一下全部打开,中国的民族资本和民族企业会瞬间蒸发的!而那些发达国家却一直要求中国立刻打开所有的市场!老师,您还没看到吗?老美作梦都希望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开放SAT呢,这样他就可以不费吹灰之类就把全世界最优秀的精英都吸引到自己的麾下,而且年龄越小越好,甚至把美国的幼儿园考试都在世界开放才好呢。因为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对祖国的依赖和认同越弱啊!如果中国真的开放了SAT,老美做梦都会乐醒的,因为这是最合法的且广受受害国欢迎的大规模人才资源掠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向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主动申请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定会开放,但是那必须等到可以保证中国教育可以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开放,否则无异于自杀!引用一句话,“我从为反对改革,但要反思改革的方式”——郎贤平。而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
二 悲鸣:
“留学生是否回国是个人自由、但祖国的繁荣稳定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根本原因。”——老师,您真的这么想的吗?在上个世纪初,年少的周恩来发出了“未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而这个世纪初,您却发出了“留学生是否回国是个人自由、但祖国的繁荣稳定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根本原因。”的判断。如果当年的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等中华脊梁都这么想,早都在外国享福了,今日之中国何在?现在大家都是亡国奴了还出哪门子鸟国啊!!!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内中国恐怕都无法有美国那样的繁荣稳定,但如果中国人都有这样的判断,那直到地球毁灭的那天中国也不会超过美国!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都是从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国开始的,综观世界历史,美国最初无非是一群世界各地的流氓罪犯流浪汉聚集的国度,而如今是世界第一强国;日本二战后被打的焦头烂额,但是全民上至老汉下到刚工作的小姑娘都把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祖国的建设;德国二战人都快被打没了,但现在人家照样是世界五强。那中国呢?那中国人呢?在他们的无数先辈再牺牲了无数生命才建立起国家之后,他们的子孙却在想着,祖国强大不强大的关我屁事,强大了我再回去用美圆换人民币吃香的喝辣的,不强大我就在外面享福,我操!这都是群什么鸟!回顾中国历史,国人基本上都是采取不是过左就是过右的极端思维做事,从乾隆后期闭关锁国的盲目自大到鸦片战争的妄自菲薄;从做革命开始的左倾激进到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从“赶英超美”“多快好省”的“大跃进”到改革开放后的盲目崇洋媚外,一味抱怨祖国贫穷政府腐败。历史,在一遍遍重演着,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历史悲剧要重演到什么时代才会结束。只讲为国家做贡献不顾百姓的利益,“国进民退”是不正确的;但只讲个人利益不管国家死活,“民进国退”难道就是正确的吗?
三社会推动力:老师,您常常说人生有三大层次,而最后最高的就是社会推动力,而学生想补充一点,在具有了社会推动力之后,其实也是最危险的。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都不是人才,而是可塑性比较强,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能力比较强的人才坯子,留学只能让他们成材,这也意味着,大学生,高中生也罢,都不成熟,比较浮躁和偏激,而此时一些榜样的力量,一些具有社会推动力的人的教育就成了关键。因为这些人是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的养成和判断的。而毫无疑问的,业界翘首的新东方,“人生设计大师”徐小平您,具有这样的力量,这就是新东方和老师您的历史责任啊。用的好,则成就一批人才,用的坏,则造就一批蠢材。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在这千年世纪之初,新东方到底会成为为中国之腾飞而不遗余力的英雄,还是会成为想方设法撬开国门迎接新八国联军再进行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刽子手?曾经我很确定,但现在却没有把握了,老师,请回答我好吗?!老师,您能回答我吗!?
四 利益与道义:
站在商业角度上,一旦中国内陆开放SAT考试,毫无疑问的,在芸芸学子受益之前,新东方会有巨大的利润入帐。因此希望中国大陆引进SAT已增取更多的市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想说的是,赚钱也有高手和低手之分,您在指点一位学生的时候曾经说过: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要选择自己;在必然可以可能之间,要选择必然;在稳妥与激进之间,要选择稳妥;在长远与暂时之间,要选择长远。那在短暂的利益与长久的道义之间,该选什么呢?记得黄红小品《修鞋》里有一句话“要想守住你的摊,先得守住你的道。”有了道义,才有长远的利益,虽然大陆不开放SAT新东方会损失不少钱,但是如果新东方在正确的方向上加以宣传,加以努力,去深入的分析为什么中国大陆不开放SAT,甚至去上书到相关部门让美国的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这才是真正的新东方精神啊!虽然暂时的没有增加额外的收入,但是却赢得了人心,而且赢得的是人心之中最重要的学子之心,有了这学子之心新东方还会愁没有利益吗?在这里呼吁一个主权国家不单方面开放另一个国家的考试就是不公平的,除了让一些小人利用,让一些不懂事的孩子更加抱怨自己的国家,更加向往外国之外,有何益处?
五 往昔:
时间追溯到1996年的夏天,我记得当时在读初中二年纪,自习课看无聊,拿来班级订阅的《辽宁青年》翻看,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注定,我看到了在里面只用了小小篇幅的有关新东方的报道,那上面写着老俞和您的话,到现在我还记得给我印象至深的一句话:新东方要开成百年老店,要把新东方办成东方哈佛。记得当时,我就把这篇报道给同学们看,可他们都在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但是我相信了,从那时开始就心里就有了新东方这个名字,看着新东方的历史,关注着新东方的发展,期待着新东方的未来,从老俞被赶出北大创建东方,到跨洋飞海外请回三驾马车,到新东方遍地开花步入鼎盛,再到新东方高层分裂,重新整合,再发展,置业,上市到直到今天。这十一年间,一直寻觅着新东方的身影和消息,大学时代依然身边处处有新东方的影子:演讲说《图穷》,撬课买《黄金》,雪夜觅《驴马》,吸引我的,是新东方的精神,是三驾马车的追求,信仰,激情与智慧,我是多么想也能加盟东方在三尺讲台上指点迷津,激扬文字。然至今日,新东方越来越大,人才流失也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看不到这些精神,新东方这个曾经无数次激励我和我无数次关心和找寻过的名字,已经越来越“泯然众人”,在您的新书里,我几乎再看不到新的内容,无非是换个人名把事情重演一遍;在您的BLOG里,我也越来越少的看到闪烁着智慧的文字,更多了些口号;在您的文章中,也明显的感到越来越少了岁月积淀下来的真知灼见,多了些为写而写的痕迹,这样的东方,还值得我留恋吗?老师,请问答我好吗?您问我都有那些具体文字让我皱眉头,其实,我早都在那里留过言,或许是很快沉于数百的回帖中;或许是已经习惯了赞扬和掌声而未加注意。而其中最重要的,我都写在了这里。
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写了上面的文字,连日来的阴雨不绝也终于开始转晴,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转机,是不是另一个好的开始,也不知道老师在看过这些文字以后是会赞同还是摇头,不管如何,我真诚的希望那曾经激励了我无数次的新东方精神快点再现,东方的三架马车可以再次振作起来,让新东方不但能走出国门,更能走到人们心中。
写到这里,也该收尾了,整理了下十一年的记忆与追寻,突然想到著名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话,再适合做题目不过:“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从未听过您的课的学生 谨上
评论(22)┆引用┆阅读(122)┆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文章评论点击用户昵称前面的图标,打开用户名片,发现更多精彩!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僵硬
2007-07-09 18:09:19
从文中看,小兄弟今年大约24,能有这样的爱国热情,相当不错。
老哥我大你10岁,在一家外企工作。在外企很大的感受是老外不怎么样嘛,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落后呢?
我们比他们勤劳,比他们聪明,上班比他们累,收入比他们少。这是为什么?
思考多年,结论是我们自己问题。我承认即使我这样在外企的人对国外的先进思想,理念,流程,甚至方法论都不是很了解。更何况其他人。
很多自诩了解国外的海龟,对国外也其实也是一知半解。回到教育来说,现在流行的素质教育说法,不就是美国教育的糟粕嘛。
更不要说没跟几个老外打过交道的其他人。
很多国外的大学开展一些垃圾项目(如2年制本科,2年制硕士等),赚了我们中国人的钱,培养一些垃圾回来。而美国很多名校是可以用很低的费用就能读的。
堵是堵不住的,公平只能在国内。美国强大摆在那里,和他们没有公平可言。要么你放弃一定的尊严,要吗放弃利用他的资源。
美国利用各种各样的渠道掠夺世界财富,人才。不是你一个人才知道,欧洲挡不住,日本挡不住,中国也挡不住。
唯有我们自己强大才能崛起。可是自己要强大,不开放绝对不行。
公司招聘时,发现现在的研究生教育简直就是误人子弟。这并不完全教育制度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资源和制度相互作用的问题。
我们资源不足,美国有资源,我们为什么不用?
僵硬
2007-07-09 18:16:19
补充一句,去年来势汹汹的香港学校,用高额奖学金网罗大批状元,今年不也败给清华北大了吗?
开放不是洪水猛兽.
怕什么.
御风而上
2007-07-09 21:16:24
僵硬老哥在外企工作,小弟我的专业是国际贸易,相信我们俩都非常清楚自由的市场经济永远都离不开强硬的宏观调空。老哥应该没有看到我中间写的那部分,引用的郎贤平教授的那句话“我从为反对改革,但要反思改革的方式。”借这句话我想已经相当清楚的表达了我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加入WTO需要一点点,一步步,分期分批分领域的开放国内市场,“狼医生”是需要引进,但是需要过程,需要把握时机,在现在的条件下一下子全放进来无异自杀啊!
说到香港的那几个学校,我还真有点印象,当时疯炒说香港名校把北清挤到二流,凤凰卫视当年还专门做了专栏节目。当时只是笑笑,无论是跟香港那三大高校比还是论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排名,北清一直是二流的啊,怎么说是人家给你挤的呢?至于今年的情况没有去了解,不过我相信一年的时间香港的几个名校不会退步到哪去,北清不会进步到哪去,如果今年的招生北清胜了,如果不是大陆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的话,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原因。
御风而上
2007-07-09 21:21:50
呵呵,补充一句:谢谢老哥真诚的讨论和关注。
徐小平
2007-07-10 00:23:30
我已经读过你的文章,谢谢你!
让我思考思考再回答你.
徐小平
僵硬
2007-07-10 09:42:54
感谢你到我的博客留言。
你的文章我是全部读完了的。对比一下中日的近代,中国选择洋务,日本选择全盘,最终结果呢?日本崛起,中国不能不再等上百年。
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资源问题,资源问题存在的时候,制度上也就是修修补补而已。而美国拥有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培养出的中国精英已经大量的活跃在国内的高校和企业。我们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走出去呢?留在国内的人也能享受到更多的资源。不要担心这些人不回来。欧洲也有很多人才在美国,但欧洲一样的发展。中国现在是个大市场,有市场就有资金,有人才来。郎贤平在教育这一块不管用,教育不是市场,尤其是美国的名校。中国学生上美国名校不是让他们赚钱。反而由于这条路不同,很多有一些有点经济实力的家长给孩子选择一些不用考试,只要花钱的垃圾项目,浪费钱,出来的又是垃圾。另外SAT考试和ACT考试实际上是个性向测试,实际上是考人的智力水平,我感觉和我们国家考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倾向考试优点类似(当然我们这个肤浅得多)。在美国不仅是大学录取的参考,也是很多高薪工作的参考。我国正好缺少这样的应试教育。
至于今年香港学校为什么败给清华北大,实际上和国家保护无关。四川的文理状元也是可以获得高额奖学金的,但仍然不去。去年很多到香港读书的,实际是是跟风。到了后发现自己不适应,这样的情绪传递回来,大家就更加理性。
达尔文主义在这里是适用的。只有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能在留学生涯中获利,同时也只有适应能力强的学校,才能不断的发展。有狮子,绵羊才跑得更快。
僵硬
2007-07-10 10:23:02
我是从徐老师那里跟过来的,期待徐老师的回复
御风而上
2007-07-10 14:34:33
僵硬老哥,其实我们俩讨论的问题已经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了
不过既然说到日本,就顺便提一嘴,日本选全盘成功了,中国洋务失败了,但这并不能简单的下判断为全盘的就是对的,洋务就是错的,中国的情况远比日本复杂的多,首先是民族,日本就一大和民族,而中国则有五十六之多;其次由于日本民族的单一,信仰则更加统一,就是天皇,就是武士道,反观中国,大家都中国人,我想不必在多说了吧;再有历史因素,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家底很薄,没有什么积累,又处在落后,挨打,贫穷的局势之下去选择全盘维新是很正常的,中国可以么?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五十个世纪的传统,世界上持续最长的文明,我们都抛弃了?去全盘西化?这可能么?再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形式,日本这样的小国,引不起西方列强的多大的注意,相反中国的这块大肥肉,全世界都想进来瓜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敌人,几乎是全世界,这样的大前提之下,中国可能去全盘西化吗?会对着列强说:你们都进来吧,好让我学学你们?
说到教育与市场问题,如果教育不是市场,那新东方是什么?难道是慈善机构?高校教育产业化是什么?高校不断加高收费又什么解释?广义讲,只要发生交换关系,就是市场,所以现在不但有菜市场,金融市场,更有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郎贤平在教育这一块不管用,那他家伙在教育界混到这程度真是令人费解了,香港科大香港中文和长江商学院拼抢郎贤平更另人费解了。
御风而上
2007-07-10 14:34:50
说到欧洲,老哥你恰恰说反了,近50年来欧洲一直在退步,看看欧洲都退到什么程度了?退到了必须把欧共体进化成欧盟,退到必须启动欧元,各国统一护照以次来增强彼此的联系才勉强能跟美国抗衡,这颇像我们战国时期的六国同盟以对抗大秦的阵势啊。而退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欧洲大学的普遍衰落,以老哥的经历应该知道,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前,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还轮不到哈佛等美国大学,而是德国,法国,英国的大学,为什么会这样?除了美国在一,二战大发横财,欧洲列强普遍受损的因素外,更重要和根本性的原因,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抢到了很多一流人才,不知道老哥还有印象没,在学世界史的时候老师常常讲到:“欧洲列强抢的是钱,美国抢的是人。”所以美国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其根本原因是世界各国的人才流失而美国聚集了大量人才,有人才,就有钱财。
对于香港高校对北清的生源战,今年我没有去了解,不便发表太多的意见,而且不管是香港的赢了还是北清赢了,都是家务事。
对于教育中的达尔文主义,这点我想我们是有共识的,小弟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我们的教育是需要进化的嘛!但是,请不要忘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进化,是需要时间,需要阶段性积累,需要过程的,决不是一蹉而就的。我说的“狼医生”和您说的狮子,其实是一回事,但是,我们总得等小绵羊能睁开眼睛了,能跑回跳了再把狮子引进来吧?连站都站不稳就把一群狮子放进来是什么后果?
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按照这个逻辑的话,老哥你现在不该教你的孩子识字,应该直接教大学甚至博士的内容,因为这是更先进更发达的资源啊。但这行的通么?这不是拔苗助长又是什么?而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吧!
[匿名] 僵硬
2007-07-10 15:45:33
说实话,我是应试教育和超前教育的受益者,但确是重理轻文的受害者,你到我的博客看过,应该看出我是有一脑子思想却写不出来的人.所以我说服不了你.但我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但有几点,我想说一下.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不要老抱着冷战思维.美国掠夺人才的同时,实际上也为世界输出了很多人才.实际上是个双赢的结局.
2.美国的高等教育史实际是英式和德式教育的交战史.目前是互有胜负,英式似乎后劲更大.中国的教育如果不引入些对手,只会成为井底之蛙.
3.我们的小绵羊已经会跑,香港这只狼进来,咱也没怕,美国这个狮子实际上也时不时的跑进来一下.(注:我这里并没有把香港排除出祖国的意思,但实际上香港的教育和大陆教育不是一个体系)
4.还别说,你最后一个例子真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在教儿子认字的同时,真的在教一些不是幼儿应该学的东西,当然这些不是要他死背,而是随意的讲讲而已.不到两岁的时候他就会开关操作电脑,3岁的时候知道叫大人用google帮他搜索儿歌和动画.3岁7个月我就和他签过契约.昨天还和我一起看报呢.
5.教育市场化是我国教改最大的失误.也许我该说的是,教育不应该是市场.
御风而上
2007-07-10 20:06:16
呵呵,老哥,看来我们很互补呢,我是重文轻理的受害者。喜欢思考问题写东西但是数学烂的一塌糊涂。我再次总结了你我的看法,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赞同开放,只是在“引狼入室”时机和程度上见解不同。而现在的话题和上面的一样,也已经不是文章的主题了。对于您的最后几个观点,我改变一下方式,站在你论据上反推出观点,或许老兄你有新的看法:
1,美国不但掠夺人才而且输出很多人才,造成了双赢,我再深入一下,造成了多赢局面,问题是:这个论据成立的话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现在世界各国齐头并进,万马齐鸣的局面,但事实上为什么却成了满园鲜花数就数美国香?这做何解释?至于冷战思维,我甚至连这个词的具体定义都不知道是什么,但我们放眼看看这个世界,一,二战就不用说了,美国是瞪裂了眼睛找机会大发横财,除了自己的利益什么时候管过世界的和平?当代的越战,N次的海湾战争,到打南斯拉夫,打伊拉克到炸中国大使馆,今儿打这个,明儿制裁那个,美国可曾有一天消停过?再思考一下,美国发动的这些侵略战争可有一次是经过联合国授权的?看着这些事实,到底是谁有冷战思维?
2,不引入对手,会成井底之蛙,是的,我们有句很有名的话“无内忧外患者,国恒亡。”但引入对手之前是不是要看清了我们的“内忧”和“外患”?除了香港的TOP3之外,我们最骄傲的清北之流在世界上基本都是二百名开外的选手,更别提211的其他学校了,再没有一系列的保护和应对措施之前就贸然把前二百头狼都放进来,我们是会成井底之蛙?还是死无全尸的蛙?
御风而上
2007-07-10 20:06:48
3,香港狼近来是必然的,那是自己家的狼,也没法挡,美国狮子偶尔探下头可以,但把狮群放进来。。。
4,那个例子,其实老兄误解了,我说的是深度,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层次,比如语文,幼儿园也教,小学中学大学也教,如果把大学语文拿到小学去教,会是什么后果,大家心知肚明的吧!至于您教孩子上网也好,玩电脑也好,那都是广度,跟深度没什么联系,何况,电脑也并不只是大人的工具不是?
5,最后一点前一句我同意,没什么可说的,完全同意。但是至于教育不该是市场,倒另有看法,放眼全球,最界上最好的学校,几乎都是赢利的运做良好的人才培养公司,比如美国哈佛,比如斯坦福,甚至连日本的早稻田都是如此,都是按照公司的模式来运行,赢利。只是这个市场特殊性比较强,但本质上讲,跟菜市场没区别。
呵呵,这样一路反推过来,不知道老哥有没有改变一些看法?我这连下暴雨了,不止老兄那边怎么样?
祝好
[匿名] 僵硬
2007-07-13 09:04:46
这两天考虑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上次说道教育市场化的时候实际是把市场化和产业化混淆.教育市场化是对的,产业化是错的.
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开放SAT有什么错.即使开放,也可以大力的扶持国内的教育.
比如说,加大投入.另一条路就是,让真正学生和学校做到双向选择,而不是象现在这样的伪双向择.我有一个思路.就是把国家的教育经费不划拨给学校,而是作为奖学金形式根据不同的高考成绩(也许还可以参考一些其他因素)划拨给学生.学校根据市场定学费.在这里,划拨应该是在国内上大学后按年划拨.上国外大学和不上大学则没有.
举例:如果一个获得50万奖学金的学生.大学4年每年可以得到12.5万.他想上每年15万学费的名校.每年得补交2.5万.但是他可以选择上每年10万的学校,这样的话,生活费都有了.但是他甚至可以选择上每年5万(甚至更低)的学校.这样节约出来的30万可以作为第1桶金投入社会大学.
这样,对于拿到不同额度奖学金的学生来说,都有不同的选择.而学校为了争夺生源,也会改善自己的教学,降低自己的学费.甚至到社会上寻求资金支持.迎接市场的挑战.同时他也会选择自己的学生.保证质量.比如,一个没有获得奖学金(实际就是现在的没上线)的富家子弟,可以选择上每年15万学费.但是学校可以拒绝他.即使不拒绝,要可以要求他上一个大学补习班(预科)什么的达到大学入学标准再入学,同时这段时间也按照每年15万学费收费.这样 可以把有钱的差学生的钱收到,补足到教育经费中来.
按照这样的策略,大学需要把自己的教学做强,得到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承认,才能获得好的生源.同时我们的应试教育从考上大学,转变成考上大学和钱.把学习同时也变成工作,提前拥有职业意识.
御风而上
2007-07-13 11:16:37
从一开始就不断表明我们的话题其实已经不是文章的主题了,而文章主题也远超过仅仅是开放一个考试的简单层次。僵硬兄再次发表的观点应该是如何发展国内的教育,而对这个话题要聊起来,恐怕还需要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
关于教育市场化与教育产业化,放眼当今社会,其实市场化与产业化已经密不可分了,离开产业化的市场,很难发展;离开市场化的产业,根本就没有动力,而教育,无非是众多行业中的一分子而已,固然其个性教强,但归根到底也不会脱离共性。
对于资金分配到学生而不到学校,看法很新颖,令人眼前一亮,不过有几点需要考虑:
1,现在中国的教育资金和录取学生的比例,国家每年的新生数量不断增加,国家的拨款能不能长久的满足需要;
2,大学不但要教书,同时也要不断的加强硬件建设,引进教授教师资源,如果这国家断了资金来源,如何进一步发展,用什么来发教职员工的薪水?何况目前的中国几乎都是国立大学,国立大学失去了国家的支持,还能发展与否,是个问号;
3,关于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考虑下现在社会上的企业有没有那么多的余力来支持高校?有没有那么多的动力来支持高校?且这个政策一旦实施,必然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大量吸收不到资金的二三流甚至部分重点学校,面临倒闭,国家有没有力量重新安置这些失业人员和重新利用这些资源;另一方面,绝对数量的减少,生存下来的高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又不能无限阔招,必然造成录取学生的绝对数量的急剧减少,这会不会又形成一个新的更加严峻且无法挽回的矛盾?
4,关于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如果学生普遍每年都能得到十多万的钱,他们有没有能力去驾御这么多的钱?这会不会造成攀比,奢侈浪费的新高潮?甚至引发犯罪?
御风而上
2007-07-13 11:19:08
考虑到以上因素,这个观点的可行性不强,或许改善一下:掌握好平衡,一定比例分配给学生,既保证学生的最低需要又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还能刺激高校间的竞争,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而这又回到我的大方向:改革,是要改,是要革,甚至要改完了再革,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教育,更是牵一发动全身,是不可能一口气吃个胖子,两三年就“赶英超美”,拔苗助长的必然结局:轻则欲速不达,中则前功尽弃,重则满盘结输。中国教育是有问题,或者说有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要高屋建瓴统筹全局,然后对问题和矛盾,看条件定策略抓时机,分期分批分领域分主次的解决,因国力所限,必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有所忍耐甚至有所放弃,最终才能成就全局。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母校校园里的两个牌子,一进大门,看到第一块牌子:志存高远;走十多米,看到第二块:脚踏实地。
[匿名] 僵硬
2007-07-13 12:26:53
确实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主题.
1.其实总投入没有变化,只是头像不同
2,4学校不会断了投入,因为这样,钱通过学费会回到学校.大多数学生也不会掌握太多的钱
3.倒闭会有一些,但也会有更多做小做强的学校出来.比如新东方也可以开办高等教育.我提到可以开预科,期限不限的预科.但是输出的质量要保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