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4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绘画涂鸦] 涂鸦成长讲座之——想象力与创造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2 21:3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7年7月30日晚—7:15,心智艺术工作室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涂鸦成长讲座,现在整理出来分部分与大家探讨。
一   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   思考
三   心理与情绪
四   发展




涂鸦绘画讲座整理之一 ——想象力与创造力
                                                                                              主讲: 龚江平

龚:
今天能有机会与家长们一起探讨儿童涂鸦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这次课的讲座不多,能来的家长也是机缘巧合。

今天我们主要与家长探讨一下孩子的作品信息问题。

我想,所有的美术培训班或者特色班都说一句话——“美术可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锻炼发散思维!”是不是这样?那么,绘画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的,什么才是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

我们来看这两件作品,您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画成哪件作品?喜欢自己的孩子画成这件作品一样的家长请举手(出示作品A)!哦,有五六位。那么,喜欢孩子画成这样子作品的请举手(出示作品B),谢谢!


喜欢这件作品(A)的家长,请说说您们的理由。

家长:很漂亮
家长:贴近生活
家长:有想象力

龚:哦,大家是这么看的!那么喜欢这件作品(B)的家长,请说说您们的理由。

家长:孩子的表现就是这样。
家长:孩子有很多想法在里面。
家长:很轻松。

龚: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先从A作品来看。大家想一下,您的孩子可能也画过这样的作品。那么,您能从这件作品中看到多少信息?或者说,我们怎么来读这件作品?我只能看到:一个小女孩,天上有一个太阳,旁边是云彩,小女孩左边是房子,右边是树。再多一点,太阳是红色的,云彩是兰色,树是绿色。


您们还能看到更多的信息吗?还能读出其他的东西吗?(家长摇头)


呵,我们来看这房子,我们想一想,这样的房子,现在的孩子有多少能看到?我记得这是我们小时候农村里才有的房子的样式。可是,现在孩子基本上看不到。为什么他们画出来了?


家长甲:想象力。


龚:想象力吗?呵呵。您们还看见过其他的孩子画这样的房子吗?


家长:看到过,幼儿园的孩子都这么画房子!


龚:那么,是不是说明,孩子的想象力都是一样的?


家长乙: 是老师教的。


龚:哦,是老师教的。那么,这是孩子的想象力吗?(家长摇头)那么,这里没有孩子的想象力。同样的,大家从作品中能看到创造性吗?我想,也是看不到的,因为这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老师设计的。您们肯定见到过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画一样的画,都是非常漂亮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把这些作品的孩子的名字擦除了,您猜一下,孩子能找到自己的作品吗?(家长笑、摇头)呵,现在我们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牺牲孩子的个人思想,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需要漂亮,所以不需要思想了…………..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智力障碍还是天才儿童,他们的表现将是完全一样的。没有情绪与智力的区别。教师也无法识别儿童的具体情况,不能认识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以便调整教育策略。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件作品(B),孩子又会如何来解释他的作品呢?他会告诉我们说,“这是张桌子,桌子上的汤因为洒了而到处流淌,爸爸做在桌子的上边,我坐在妈妈旁边,爸爸正想起来去把菜端上来……….

您们觉得,哪件作品更贴近生活?(家长示意B

是的,这件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孩子自己的经验,他自己的认识与感受。虽然我们可能认不出哪个图形代表什么意思。曾经有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对我提过一个问题——“怎么一点也不漂亮”“乱糟糟的”“害怕怕的”,呵呵,您们面对孩子这样的作品是不是也曾经这么说过?呵呵,我听过很多。但我要说的是,孩子的绘画不是为了讨好成人,也不是为了得到教师或者家长的认可。孩子绘画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整理自己的逻辑。教师或者家长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完成他想要表达的意图。如果孩子绘画的图形总是需要让我们辨认出来,那么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具体会在后面提到。


也有人说,这样的绘画完全都是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没有学习到任何东西。其实,这里就产生了问题了——为什么孩子不画自己的画而要画成人的画?


那么,心智艺术是如何来做的?


一个孩子可能画了这个形状(圆形),然后他告诉我说:“老师,我画完了!”如果是您,您该怎么办?是不是说:“形状不好看,颜色不好看?”还是说“应该涂上颜色?”呵呵,家长们都喜欢这么说。但那样做的结果,只是得到一张图而已。我们会问孩子:“你画的东西,给我们讲讲”。孩子会说“这是饼干(或者面包)。”我们以饼干为例,我们会问“这饼干是给谁吃呀?”


“我吃(或者妈妈吃)”


“那么你是怎么吃的?”


孩子可能会说“用嘴巴咬!”


我们会说:“那你先吃哪里?”


孩子会告诉我一个地方(圆形中的任何一个地方)


“那你咬一嘴我看看!”


这样,孩子就会在这个圆形的饼干上面的一个地方画上自己的嘴巴和牙齿。那么,有了嘴巴和牙齿,我们还必须让孩子深入下去。“这嘴巴和牙齿长在什么地方呀?”


“脸上!”


“脸上吗?我怎么没有看到你的脸”…………….


借由这样的引导,孩子的思考在不断的深入。但是, 不管孩子的思考和作品如何深入,我们看,作品有没有变得更规范和漂亮?没有,因为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孩子的作品变得更漂亮,而是让作品变得更富有意义的同时,对孩子的思考进行更好多刺激。

现在我们说绘画中的创造性。


创造力来自哪里?就在孩子这些乱糟糟的作品中。


在作品A中,我们看不到创造性。为什么,因为孩子作品中的任何一个点线或者形状都是我们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的,如果没有任何探讨的余地,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辨认出来,那么,它就几乎是常识性的东西。创造之所以是创造,它本身一开始就是为人所不能辨认的东西。但是,在孩子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不喜欢我们辨认不出来的东西,我们喜欢我们可以辨认的,知识性的东西。因此,绘画发展想象力与创造性就变成了一句美丽的谎言。

看这两个符号(教师示范),如果孩子F说:“这是一座大山”。同样的,另外一个孩子G说,这也是一座大山。那么,孩子F是有一定的创造性的,孩子G就没有任何创造性。对F来说,这是孩子独特的、自己的符号和认识,没有那个孩子可能跟他的符号一样,而G的大山则是任何一个成人或者孩子都可能的认识,那么,G的大山就是一种知识。当然,我们更喜欢看G的山,是不是?呵, 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辨认出来,并与我们的认识相一致。

F的大山,只是具备创造性,而不是创造力。因为孩子还只是显示出有创造力的潜力,还只是思维运动的表示,还没有真正化成一种能力。但是保持这样的思路则是日后创造能力必须的。

对孩子的作品,很可惜的一点是,我们通常都辨认不出孩子的创造力在哪里,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视觉的认同来评价孩子的作品。

我们有个孩子,或者说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他画了后羿射日。天上有10个太阳,他把人物画得很小,10太阳画得很大。但是,他无法把9个太阳落地的顺序表达出来,为了把这一故事完成,很多孩子都用9根线条从同一个人的手中与太阳连接,同时,分别用一个箭头代表“射中”的意思。这是孩子直觉的表现方式,越是没有受到知识教育的孩子越能发现这样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走个不停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8-2 22:39:43 | 只看该作者

太棒了!

谢谢,龚老师分享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8-3 11:04: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龚老师,我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8-3 13:24:02 | 只看该作者
其中一个引导例子(吃面包/饼干的那个)给家长提了一个要求。
孩子做画时,并不是家长都不干涉才是最好,好的引导介入也是很重要的,是吧?
但是什么时候参与进孩子的画,怎么样才能算做是引导了而不是打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1:36: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ikun 于 2007-8-3 13:24 发表
其中一个引导例子(吃面包/饼干的那个)给家长提了一个要求。
孩子做画时,并不是家长都不干涉才是最好,好的引导介入也是很重要的,是吧?
但是什么时候参与进孩子的画,怎么样才能算做是引导了而不是打扰了?


       您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也是核心问题。这论坛里面大家都看了《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它宣称“涂鸦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了解的一面。这里大部分的家长都不主动引导孩子,要不就是说些无关痛痒的鼓励的话,事实上,这样做显得消极了。

    至于何时参与进去,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绘画状态的把握程度。需要家长根据自己的孩子特点观察比较来确定参与的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8-6 11:18:59 | 只看该作者

对,非常困惑的就是这点

准备了绘画的环境,然后对孩子撒手不管是最省事的.但是,确实有点消极.
如何把握孩子绘画的状态,能不能请龚老师多举些例子,我们多体会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8-8 09:49: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赐教,希望多看到这样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8-8 13:59:33 | 只看该作者
至于何时参与进去,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绘画状态的把握程度。需要家长根据自己的孩子特点观察比较来确定参与的时机。
这个对普通的家长来说,其实难度是很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8-18 18:06:54 | 只看该作者
是的,要有经验的老师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1 07:57:58 | 只看该作者
哇,好棒的讲座,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49 , Processed in 0.079770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