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42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人都是天才这句话的确有点道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2 11:4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一个中国的小孩子,5、6岁的样子,说一口标准,流利的外语,我们怎么评价他。
我想多数人会说,这个小孩子真是天才!

其实,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这种天才的机会。比如,把他从小就放到异国,从异国的语言环境中长大。
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成为这种所谓的外语天才。

插一句,甭说孩子,我在美国的课堂上,看着那些大学生口若悬河,幽默风趣,汪洋恣肆的用英语说笑,说实话,我的感觉就是他们真的人人都是天才。他们的语言能力我望尘莫及。可其实呢,他们在本国人眼里可能一无是处。

回到孩子的话题。孩子还是一样的孩子,基因是没有丝毫变化的,变化的仅仅是环境。这说明,只要环境事宜,每个孩子都能激发出天才来。
常常有些家长看自己的孩子简直一无是处。可能并非是孩子的原因,也许是家长没有能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家长有本事,把孩子
放到外语环境里浸泡着,这孩子很快就会成天才了。所以我们在埋怨孩子之前,首先要检讨自己。

由此进一步思考,我觉得,除了语言天才这显而易见的天赋之外,孩子一定还有其他有待开发的天才。只是这种天才我们没有像语言天才这种
系统,专注的进行开发。这种天才可能藏在什么地方,我们根本觉察不到,只是由于一些偶然的机会,才可能将其显露出来,这时候我们恍然大悟。
比如丁俊晖八岁的时候台球打得比较好。他父亲这个一根筋的人物真的果断的认为孩子有这方面的天才,真的就把他的天赋挖掘出来了。

环境能够造就天才,我承认。但我觉得这种造就多半是一种对已有天才的挖掘。比如,人首先有了学习语言的天赋,然后,放到不同的环境中,
那么,他的天赋就在某个环境中得以开发。我不大相信我们能在孩子不存在某种天赋的情况下,活生生造出某种特殊能力来。比如铃木法培养出来的
小提琴神童,也不是什么人都录取,更是不是什么人都能成功。老师还要挑挑拣拣找好苗子。这个挑好苗子的说法我觉得很形象。首先有了好的天赋,
然后再去培养,运动员的培养就是这么一个思路。

我觉得培养孩子,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是由家长创造需要。比如,家长觉得当工程师吃香,就让孩子拼命学数学,理化。而有人觉得学法律不错,于是使劲反对孩子学编程,搞电脑。这种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学的是他并不擅长的领域。也就是说,他脑袋里的那个天才导航系统明明让他向左走,而家长拼命让他向右,你说这样别着劲,南辕北辙的培养方式累不累?到头来的结果是孩子最终半途而废,家长也费力不讨好。

我觉得一种理想的培养方式就是顺着孩子的天赋走。这样做,孩子高兴,家长省心,老天也会帮忙。当然,判断一个孩子有哪方面的天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好的教练挑好苗子,是建立在长时间的经验以及不少科学测量的基础上的。比如篮球就强调弹跳,臂展什么的。田径甚至要考虑人的肌肉类型等等。如果实在找不到高人指点看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天赋。不妨让孩子多试,仔细观察。一般来说,人类有个本能是趋利避害,自己擅长的东西
就会喜欢去做,越喜欢做的越好,做的越好越喜欢。这样慢慢的就成了良性循环。这样的孩子,经过十年八年的科学高效培养,想不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或者大师,甚至天才都难。

[ 本帖最后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22 12:0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1 金币 +23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今儿最后一点钱就送给你,辛苦了
懒羊羊1 + 1 + 1 我很赞同。
hq1966 + 10 + 10
一袋子宁静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7-22 11:50:03 | 只看该作者
从标题来看,楼主的观点越来越柔和了,沙发一次。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7-22 12:45:58 | 只看该作者
嗯,比如这个娃娃:
http://bbs2.iyaya.com/talk/t-1-797485-0.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wuhancxh + 2 + 2 看了,太令人感动惊动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7-22 13:02:44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种能力的激发靠的是通常所认为的“非智力”因素。
比如,人有感觉、有情感、有激情,写出来的文章特别有神彩。
孩子对某个东西感兴趣,他会做得特别好。
上战场前要鼓舞士气;
比赛前也要调动情绪。

只要这种情感能够持续支撑而达到信息量的积累,一腔深情,一往情深,契而不舍,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许真能出点个类似天才的效果。

这些个情况成年人身上有,小孩子也有。但似乎对小孩子的影响更明显。

尽管已有诸如肾上腺、脑啡肽的说法,但我仍在怀疑,情感因素是否其实就是所谓智力的一部分?

若从一些“非科学”的领域的理论来看,情感与智力实无分别。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20zoo + 2 + 2 我很赞同。
hq1966 + 10 + 10
天高任鸟飞 + 2 + 2 才性与理性的分野,只在一体。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7-22 13:27: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八根儿 于 2007-7-22 12:45 发表
嗯,比如这个娃娃:
http://bbs2.iyaya.com/talk/t-1-797485-0.html




这里所说的“造就”应该是指父母开启、保存了孩子天赋的发展机会。

孩子先天失明,感觉会集中在视觉之外的感官系统,因此,他的听觉、触觉能力会比常人发达。
而父母的偶然的一个行为,成为开启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的契机。
情感调动了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达到信息高度浓缩和集中;
从量的积累实现质的突破;
然后显现——“天才”。

但这里有一点是我无法了解其奥秘的,那就是孩子对外界“音乐”这个元素的感受与反应。究竟这个元素契合了孩子的什么内在而能成为一种我们可以从外在观察到的能量?
这只能用“天才”去给我自己个答案了。

除此之外,从外部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兴趣与热爱这些个情感因素,象发动机一样,唤发了孩子的能量。使孩子自己乐意而无痛苦地去进行达到质变之前的信息量积累。
但在大多数情况,信息量的积累是件痛苦的事情,而“痛苦”这个情感因素也阻碍了信息的采集与吸收效率和质量。
大概就是因此,跑到终点的总是少数。

大多数学习方式的设计,都在轻松积累信息量和速度上想法子。
但我觉得这都是浅层次的,都还未达到一种真正的心量的打开。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一袋子宁静 + 10 + 10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7-22 16:08: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八根儿 于 2007-7-22 12:45 发表
嗯,比如这个娃娃:
http://bbs2.iyaya.com/talk/t-1-797485-0.html

又是输氧过度造成的双眼失明!还没看完,我的心就像被撕裂开般的疼,无辜的宝宝多可怜啊.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正巧武汉前不久也听说了一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7-22 16:16:10 | 只看该作者
感天动地的母爱造就6岁天才琴童

是哭着看完全篇的,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7-22 16:19:40 | 只看该作者
孩子的天赋还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兴趣越小越不稳定,容易变化。
记得小时候学的一篇古文《区寄》,说的就是天才的事情。天赋也需要和未来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并持之以恒,才可以变成真正的天才。不是每个身材高大的人,都可以变成姚明。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 金币 +7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我今天荷包干净了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7-22 17:19:53 | 只看该作者
我就知道一点,比别人多做一点,孩子就会成为天才..一楼的话通俗有道理呢.特别同意这一句::::::

常常有些家长看自己的孩子简直一无是处。可能并非是孩子的原因,也许是家长没有能力。

别只一味的埋怨自己的孩子,先从好家长做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7-22 19:23:55 | 只看该作者
天才与“潜在能力”,在概念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内中曲折关系,难为一般人了知。
一旦不能了知,释疑和解法即成为不可能。

如果说,每个人都具备成功的“潜在能力”,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谓“潜在能力”,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资质,由于未经开发而不能凸现其巨大的能量。这股能量,力量,因未被发觉或者自觉,潜藏不为外用,故称为潜能。帖主所谓“天才”,原意可能在此。

虽然潜能巨大,我们却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此“潜能”总是受到禀赋的限制,而表现在每个个体上,则使得人类个体形成巨大差异。
禀赋是先天的,其间也含有遗传因素影响。(禀赋的形成,则是现代科技限于水平低下而不能透彻解释的。但所谓“前生来世”,却早已有了科学明证,某些证据只是秘而不宣罢了。)

禀赋如一个闸口,限制了个体释放自身潜能的规模、方向和流量
因此,人类个体也就有了愚智、急缓、静躁、清浊、强弱、勇怯等等“先天差异”。这些“先天差异”,都是因为禀赋限制了潜能的均衡涌现而导致,必须正视。

在此“禀赋”限制之下,潜能释放得非常有限。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自我的能力很低,大量错误的观念进一步限制了这份“已被限制的潜能”。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潜能”,实际上只是这个“第二次受限制之潜能”。
反过来看,经过这两道限制,我们却依然能够顽强生存,跃然而成万物之灵。我们不得不惊叹,潜能之强大,如孟子所言,真是“至大至刚,沛莫能御”。


面对“禀赋”,空有信心是显然苍白无力的。
故老夫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而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天才”,就是禀赋之闸,释放出自身潜能,如果它的流向是抽象数理逻辑和自然外物,规模和流量宏大,则形成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者流。如果流向器乐,则形成肖邦稽康贝多芬者流;如果流向深不可测的内在本体,则形成释迦孔子老子康德者流。

我们不能说,我就是不信,我要成为爱因斯坦,我能超越他。这是口号,可以激励自己,但是很可能于事无补。因为世界上聪慧机敏者不可胜数,奈何几个世纪也只能出一个爱因斯坦。

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由于禀赋之规定,他生来就是做那个事的。
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说:不培养,不发掘,怎么知道他是天才呢?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天才虽不经培养,依然能够靠自身的天资,凸现他的价值,从而获得世间认可,如汉武帝。(从历史来看,天才基本上都是年幼时并未经良好培育的)
但是,如果他不是天才,你努力培养他,开发他,他一定可以超越他自己的“现在水平”。也就是说,后天得当的教育,绝对可以有效提升一个人的能力。但是,这个提升,限制在“禀赋水准”之内。

除非开启他的“逆觉之门”,进入“逆觉之门”,人生禀赋闸口始得以打破,整个气质格局方能得以翻转。(限于水平低下,就不详细述说了)

天才以下是“优才”,也称“偏才”。
也就是偏向某一领域的资优之才。对于这些优才,后天得当的教育和帮助,就显得更重要了。
对于天才以下,得当的教育和帮助,意义非常重大,甚至决定了其一生乃至下一生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赞成帖主“重教育、不自限”的说法。

回到帖主的初始意图,帖主原话大意是“开启每个孩子的潜能之门”。我稍微换一个说法,即是“锻造每个孩子美好的未来”,这只是从结果处解释帖主的话意,应该不相违。

因为从这个结果处逆向解析,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灵活的机变而不受禀赋的拘泥。因为照帖主的意蕴,则可能会逼迫那些先天愚钝的孩子强行走向天才之路,那不太现实,因此没有实用价值。

我们可以首先稍微改变一下“对结果的描述”,即:每个孩子都具备成功的潜在能力。
然后我们说:对于每个孩子,成功的定义,都将是不同的。
脑瘫的孩子,多动症的孩子,聪明机智的孩子,泥瓦匠的孩子,贵族的孩子,立足于现实的话,他们对成功的定义,都将是截然不同的。
这样,标准的多样化,将会造成心态的同一化,各安其所,心安理得。

心态的放松,可以拓宽人们的胸量,从而更容易接受更科学但却不为他们理解的教育理念。
这个教育理念就是:
遵循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施教,该怎么教,就怎么教。

如此,孩子才能最大限度的在禀赋限制下,释放潜能。
帖主,小鸟每每为您的帖子捧场,千万不要误会鸟意才好。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2 19:4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一袋子宁静 + 10 + 10 狠赞同 学习了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5:15 , Processed in 0.087798 second(s), 4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