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gzyuy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一个伤感的话题,您愿意您的孩子与自闭症儿童交朋友吗?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7-19 13:30:33 | 只看该作者
66说得对,先去医院鉴别一下才能做下一步打算呢!
不管怎样,给孩子更多的爱,总是没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4:10:2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的关爱对我很重要

谢谢各位的建议,的确“给孩子更多的爱,总是没错的”,“在心态上应当当作正常儿童来教育”,其实从确诊至今,儿子算是自闭症儿童中非常幸运的一类,甚至也不属于高功能,比高功能更好,他属于边缘状态,智力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害,还算正常,扶一把,在六岁前康复的机会很大。只是有时候我自己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为儿子的点滴进步欢欣鼓舞,为儿子的某些不如意的表现焦虑心碎。之所以以后要多来这个论坛是我越来越认为,儿童的发展有快有慢,但发展的规律和步骤大致是相同的,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更多教育儿子的灵感和方法。儿子自闭,妈妈不能自闭,要放下怕别人知道自己孩子情况时的各种目光,不怕被刺伤,也许是我自己太敏感,其实多数人是善良的,不是吗?在这里我感到了温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coolbaby + 2 + 2 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7-19 14:17:11 | 只看该作者
坦然面对。正确引导。

搜索到一本书,可能有点帮助。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作  者: [美国]奥利弗·萨克斯  
译  者: 张丹丽   
简介:
  “萨克斯了不起的天赋在于,他能站在其研究对象的立场上并以他们的方式来察看世界,以十分的认同而非怜悯来充分理解他们的处境……萨克斯的散文非常清澈和动人,他对人物的描写足以让大多数当代小说家汗颜。” ——《每日电讯》
  “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作品”——《卫报》

详细介绍:



作 者 简 介



    奥利弗·萨克斯1933年生于伦敦,在伦敦、牛津、加利福尼亚和纽约接受教育。现住纽约,是当地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神经病学临床教授。著有:《周期性偏头痛》、《苏醒》、《单腿站立》、《把妻子错当成帽子的人》、《看见声音》、《聋人世界之旅》和《色盲之岛》(均由骑马斗牛士出版社出版)。









目  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色盲画家的病例…………………………………………………………

最后的嬉皮士……………………………………………………………

一位外科医生的生活……………………………………………………

看见还是看不见…………………………………………………………

梦幻之景…………………………………………………………………

奇才………………………………………………………………………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译后记……………………………………………………………………









中文版序言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是一本故事集,一本另类的故事集,因为它讲述了七名患者真实的故事,叙述了他们由于神经方面不同的病因,而遭受到的生活上的变故。

    虽然中医与西医间很多方面不尽相同,但两者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我肯定中国也有图雷特氏综合征患者,或者说也有一些自闭者,他们有时也具有那些奇异的“学者”才智——我就知道,在湖北省就有这么一位具有“天才的”音乐天智的男孩。中国肯定也有天生就失明的人,他们在成年后通过手术,亲历了被赋予一个先前难以想像的视觉世界的体验;一定也有一些想像力极其丰富的艺术家,他们或许患有某种癫痫,然而却认为此症对其天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定也有一些人丧失了许多记忆,因而,他们活在过去;另外还有一些人失去了色感,却在黑白世界中找到了一种新的美。

    我认为,这本故事集虽然来自一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国度,但在新读者中定能引起共鸣,让他们联想起类似的情形。非常高兴这本书将在中国出版。感谢张丹丽女士不辞辛苦、悉心认真的翻译,同时也感谢译林出版社,他们的努力使得本书的中译本得以出版。



奥利弗·萨克斯            

2001.10.15         









前  言



    我是用左手在写本书的前言,尽管我绝对不是左撇子。一个月前我右肩动了手术,所以现在不允许也不可能用右手。我写得很慢、很笨拙——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越写越顺手、越自然了。我一直在适应,在学——不仅仅是这种左手写作,还有许多别的左撇子的技巧:我还能熟练灵活地运用我的脚趾,以此来弥补那吊着腕带的膀子的不便。右臂不能动的头几天,我身体严重失衡,可现在我改变了行走方式,我已找到一种新的平衡。我在逐渐形成不同的方式,养成不同的习惯……一个不同的自我,可以说,至少是在这一特殊的范围。我大脑里一些程序和线路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改变突触的重量、连接和信号(虽然大脑成像方式尚未灵敏到能显示出这些)。

    虽然我的适应有些是刻意的,有计划的,而且有些还是经过了尝试和出了错的(头一周,我左手每个指头都受了伤),可大多数还是自行完成的,不知不觉中,通过我根本不清楚的一些程序重编及适应(正如我不知道,也无法知道,我是如何正常行走的一样)。下个月,如一切顺利,我就又能重新开始适应,重新完全(并且“自然”)地用我的右臂了,把它再并回到我的身体,我自己之中,再一次成为一个灵活自如的“右撇子”。

    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恢复决不是自动的、一种类似组织修复的简单过程——它牵涉一系列肌肉和姿势方面的调整、新程序(及其接合)的整个顺序、学习、发现,这是一条恢复的新路。我的外科医生善解人意,自己也动过同样的手术,他说:“有一些笼统的指导方法、限制和建议。可一个个具体细节则要你自己去发现。”我的物理治疗医生杰伊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适应路径。神经系统产生自身的路径。你是神经学专家,这种情形你一定常碰到。”

    正如弗里曼·戴森常讲的那样,自然的想像力比我们丰富,而且,他还赞叹地说到物理界和生物界的这种丰富,物理形式以及生命形式的种类繁多。对我这个医生来说,自然的丰富是要从健康和疾病的种种现象方面去研究,从无穷无尽的个体适应的形式方面去研究,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及变化无常,人类生物体通过这种形式来重塑自我。

    这种意义上的缺陷、失调及疾病,通过显露生命的潜力、发展、演变和形式,而起到自相矛盾的角色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缺陷、失调及疾病,也许永远看不到,甚至都无法想像生命的这些潜力、发展、演变和形式。因此,是疾病的矛盾性、它的“创造性”潜能,构成了本书的主题。

    因而,当一个人因为失调或疾病的肆虐而造成的伤害感到惊恐万状时,他有时倒也不妨视其为颇有创造性——因为如果这些破坏毁了那些特定的路径、特定的行事方式,它们会迫使神经系统形成别的路径和方式,迫使它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生长和演变。这种发展或疾病的另一面是我在几乎每个病人身上都能看到的东西;而且这正是我在这里特别希望阐述的。

    神经学专家A.R.卢里亚在同行中是出类拔萃的,他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卢里亚一生致力于研究那些患脑瘤,或脑部受伤或中风后存活时间长的患者——以及他们得以存活所采取的方法和适应途径。他很年轻的时候(和他的良师L.S.维考斯基一起)还研究过一些又聋又瞎的孩子。维考斯基强调此类孩子的完整性而非其缺陷:



    一名残障儿童代表一种性质迥异、独特的发展类型……如果一个盲童或聋儿取得和一个正常孩子同等的发展,那么这个残障儿童是通过另一种方式,通过另一种渠道,用别的途径达到这一步的;于是对老师来说,了解这一渠道的独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必须领这孩子走过这条道儿。这独特性把残障和缺陷转变为弥补其不足的长处。



    卢里亚认为,这样巨大的转变可能会发生,但需要对头脑有一种全新的观念,别视其为设计好的程序且固定不变,而应将其视为精力充沛的、活跃的、一个效率极高的有适应力的体系,它适应演变和变化,随时适应生物体的需要——尤其是建构一个连贯的自我及世界的需要,不管头脑功能出现什么样的缺陷或失调。头脑各部分有精细的、明确的分工,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有数以百计的小区域,它们对感觉和行为至关重要(也许,从色彩和行为的感知到个人智力的发展方向)。这些区域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那样精诚合作,变为一个整体,真是奇迹。

    大脑这种奇特的可塑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适应能力,在神经或感觉系统出现灾难的特殊(常常是绝望的)情况时也一样,已逐渐左右了我自己对病人以及他们生命的观念。其影响之深让我有时禁不住想,是否就没有必要给“健康”和“疾病”的概论重新下个定义呢?那样的话,就能从生物体能力方面创造一种崭新的体制和秩序,能够适应其特殊的、已改变了的性情及需求,而非从固定不变的即所谓“标准”的定义来看待“健康”和“疾病”。

    疾病意味着生命的缩短,但此类缩短并不一定会发生。好像几乎所有我的病人,无论生什么病,都能快快乐乐地生活——尽管他们身体状况不行,而且经常还就是因为这些状况,甚至是在它们的帮助下,他们才快乐地活着。

    这儿叙述的是七个自然的——以及人类精神的——故事,这两者意想不到地碰撞在一起。书中的人物都受到了各种神经病的侵袭,如图雷特氏综合征、自闭症、健忘症以及全色盲。他们是这些病的例证,是传统医学概念上的“病例”——但同时他们也是独特的个体,每人都生活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创造了)自己的世界里。

    这些就是幸存的故事,是在改变了的,有时是彻底改变了的状况下的幸存——是其拥有的重建及适应能力才使这幸存成为可能,这能力非常强大,可有时也险象环生。在前几本书中,我提到了神经失调中的自我“保存”,还有自我“丧失”(少得多)。我不得不认为这些术语过于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既没有自我丧失,也没有自我保存,有的只不过是适应,甚至是演变,产生了一个彻底改变了的大脑和“现实”。

    对医生来说,研究疾病需要研究本体,即患者在疾病的刺激下产生的内心世界。但这些患者的真实状况,他们及其大脑建构其自身世界的方式,是无法完全通过观察外部行为就能理解的。除了科学家、博物学家所采用的客观方法外,我们也得采用设身处地的方法,如福科所写的那样,迅捷“进入病患意识当中,[设法]用病人自己的眼睛去看这病患的世界”。关于这种直观或移情的特性和必要性,G.K.切斯特顿的描述是最精彩的,他借助精神侦探布朗神父之口道出。因此,当有人问及布朗神父的方法和秘诀时,神父答道:



    你理解了“科学”这个词的涵义后,就会发现科学是个了不起的东西;是世上真正意义上最了不起的词汇之一。但现今人们用这个词的时候,十有八九是指什么呢?譬如当他们说侦查是门科学,当他们说犯罪学是门科学,这些都指什么呢?他们是指从一个人的外部来研究他,就仿佛他是只大昆虫;他们称之为不带任何偏见,而我却说那是毫无人性的。他们是要和他拉开距离,仿佛他是个史前怪物,然后盯着他那颗“罪恶的头颅”,仿佛那是一种可怖的瘤,就像是犀牛鼻子上长的角一样。科学家举例时,他决不会指自己,而总是指他的邻居;也许是境况不如他的邻居。我不否认不带偏见有时有好处;可从某种意义上讲,那就是科学的反面。这与知识相去甚远,是对我们所知的一切的压制。一如将朋友视同陌路,装模作样地把耳熟能详的东西看得远不可及、神秘无比。就像说一个人两眼之间长了个大鼻子,或说,他每二十四小时就发作一次,昏倒不省人事。你们所说的“秘诀”恰恰不是什么“秘诀”。我不想研究人的外部,我试图弄懂他的内在。



    对改变很大的自身和内心世界进行探究,在诊所或办公室是无法办成的。法国神经病学家弗朗索瓦·莱尔米特对此就尤其敏感,他不仅仅是在诊所观察病人,还特别注意去病人家家访,带他们去餐馆进餐,剧院看戏,或驾车带他们出去兜风,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就类似一些医生现在或过去的通常做法。家父90高龄还极不情愿考虑退休,我们说:“至少不要去家访了。”可他答道:“不,我还会去家访——别的一切都不干好了。”)

    我把这铭记在心,脱掉白大褂,基本上不呆在我已呆了二十五年的医院,而进入患者的真实世界,去研究他们的生命,某种程度上我像个博物学家,观察难得一见的生命形式;某种程度上又像个人类学家,该领域的一个神经人类学家——但还是最像一名医生,四处家访出诊,在人类经历的边缘奔波忙碌。

    以下这些就是些关于蜕变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由于神经方面的原因成了现在的样子,可他们变成了另一种存在状态,另一种生命形式,尽管如此不同可还是人类成员。









译 后 记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终于译完了。面对打印出的厚厚一沓译稿,我禁不住长吁了一口气,心里感到一阵轻松。看着即将付梓的译稿,我想起了在该书的翻译过程中热情帮助过我的人。在此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要感谢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保罗·约翰·埃金教授 (Prof Paul John Eakin)。 我就是从埃金教授的论文《自传的起源:叙述身份与拓展自我的出现》中第一次知道了奥利弗·萨克斯的名字。埃金教授在这篇论文中,引用了萨克斯的《把妻子错当成帽子的人》(The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1987),而该书正是《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的姊妹篇。埃金教授获悉我在翻译《火星上的人类学家》并希望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时,立即告诉我萨克斯博士目前的通讯地址。此后,埃金教授在他紧张的日程中还不断询问本书翻译的进展情况,并祝愿中译本出版顺利。

    我要感谢奥利弗·萨克斯博士。他目前在纽约行医,同时任爱因斯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一直笔耕不辍,而且经常为一些病例而奔波于世界各地,其忙碌的程度是不难想见的。但在我按埃金教授所提供的地址与他联系时,他立刻给我回复,对我的翻译表示感谢,并允诺有关本书的任何问题,他都愿意作出回答。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萨克斯博士在其新著《钨叔叔:化学童年的回忆》 (Uncle Tungsten: 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 2001) 出版的当周即让助手给我寄来一本,并附有亲笔署名和祝愿。最令我感动的是,萨克斯博士慨允为《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中文版作序,并在外出前赶写出来,嘱助手传给我。

    我特别要感谢萨克斯博士的助手凯特 (Kate Edgar)。 她跟随博士多年,亲历了博士一次次行医经历。连萨克斯本人都称她不只是助手,还个合作者。我们除通过数次越洋电话外,先后还有近二十次的电子邮件联系。她和萨克斯博士一起,耐心、及时而且详尽地解答了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六十余处疑问,其中一些非常专业,目前在中国尚无固定的译名。他们权威的解答确保了译文的可靠和信实。她还主动询问我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书籍,并随即慷慨寄赠,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告知其中一本书(《把妻子错当成帽子的人》)在寄出一月有余后尚未收到时,她安慰我别着急,允诺会另寄一本给我。

    我还要感谢萨克斯博士的另一位助手卡特小姐 (Sheryl Carter)。 她在博士与凯特外出的数周中,与我保持联系,发来了博士写好的中文版序言,并回答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这一切真令人感动,叫人感激。

    萨克斯博士在行医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脑神经学方面的临床病例,他据此写成的一系列著作出版后好评如潮,多部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风靡世界,他也因此被誉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神经文学家”。他很高兴该书能在中国出版。相信随着《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的出版,中国读者会越来越了解和喜爱萨克斯博士奉献给读者的充满了强烈人文关怀的作品。



译 者              

2001年秋于南京月光广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7-19 15:59:04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楼主的孩子不是自闭症啊。
孩子的发育有早有晚,迟开的花朵也是美丽的。
好好爱他,多和他说话,多和外界接触,多和小朋友玩总是有好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7-20 03:36:05 | 只看该作者
据介绍,国外有让这类孩子养只小狗帮助舒缓解决自闭抑郁情况的,楼主不妨一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20zoo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7-20 03:36:57 | 只看该作者
“医生狗”打开自闭儿童的心门


  “点点,抱抱!”面对穿黄粉花连衣裙的小京叭狗,一个女孩子兴奋地喊叫着。这声叫喊在常人听来可能显得过分热情甚至有些歇斯底里;但是,对于一个原本自闭的孩子,这声叫喊更多地代表了她与世界沟通的愿望。这一幕发生在不久前世界爱护动物基金会与新源西里小学为该校特教班的孩子们举办的与“医生狗”联欢的活动当中。那一个小时,我见到了最热情的孩子和最具忍耐力的狗,当然还有最伟大的老师和最善良的狗主人。

  自闭的孩子开口了

  新源西里小学的耿校长介绍说,特教班的孩子是智力发育不太好的孩子,还有的有自闭症。你可能不知道自闭的孩子什么样,典型的自闭症状是喜欢静、喜欢一个人呆着、喜欢黑。他们从来不跟别人玩,也不跟别人说话;他们冷漠、情感封闭。耿校长说引进“医生狗”活动的目的是想通过与小狗的接触,打开自闭症孩子锁得紧紧的心门,最终让他们能够与别人正常交流。新源西里小学的“医生狗”活动是从2000年3月开始的,每个学期的双周下午,就有两只健康活泼、温顺可爱的“医生狗”准时来到特教班,一年多来,特教班的孩子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心理闭锁的孩子胆子大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其他的孩子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特教班的祝老师说,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从此兴趣点切入,进而教育他们爱别人、爱集体。开始,他们不知道怎么跟动物玩,老师就告诉他怎么摸小狗,怎么与小狗沟通,慢慢的,孩子就知道与同学交流原来是一样的。有一个轻度孤独症的男孩,原来连与人眼睛对视都做不到,现在能跟别人一起玩了,也会向别人问好,会祝大家节日快乐。还有一个孤独症的女孩,以前也是任人不理,谁也甭想跟她交流,现在,她跟一只叫“菁菁”的“医生狗”关系不错,每次都抢着喂它,跟别人也能说上几句话了。从活动开始到现在,一年的实践表明,精心挑选的“医生狗”的确起到了极佳的辅助治疗效果——特教班的孩子在小狗的陪伴下变得更容易接近、积极活泼、爱与人交往,也更有生活情趣。

  “超级忍者”不一般

  我从来没见过谁家的狗温顺成那样。你知道孩子们兴奋起来有时候挺要命的,活动中他们用近乎“折磨”的动作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是那么喜欢“菁菁”、“奔儿奔儿”、“点点”和“宁宁”四只“医生狗”,他们用力抚摸它们的毛,抢着往自己怀里抱,抢不着就急得去揪小狗的尾巴。如果是在一般情况下,狗早急了,狗主人也不会答应。可这四只“医生狗”从始至终都没有大喊大叫,特别老实,它们的“家长”也极有忍耐力地看着自家宝贝儿让孩子们“搓搓”,实在受不了才抱过来安慰一会儿。

  几位“医生狗”的主人都是普通的北京市民,都是自愿来做这项工作的。她们贡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家的狗,更有她们的爱心和耐心。小京叭“点点”别看个头小,忍耐力可是超一流。“点点妈”说,有个小姑娘以前是一句话也不说的,跟“点点”玩了一年,现在见到“点点妈”会甜甜地叫上一声:“阿姨好!”在照顾小狗的过程中,“点点妈”还不忘到隔壁班去看看那个小姑娘,问问她最近好不好。那天,我刚好跟一个穿白纱裙跳舞的漂亮小姑娘聊了好一会儿,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点点妈”告诉我,她就是那个原本从不说话的小姑娘。6岁的黄色北京犬“宁宁”是第一次到新源西里小学来,“宁宁妈”抱着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个患脑瘫、坐轮椅的男孩子抚摸小狗,男孩本来很害怕,但在“宁宁妈”的示范和鼓励下,他从开始时眼睛都不敢看狗进步到可以用手去摸小狗的后背。白京叭“奔儿奔儿”那天患着口腔溃疡,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得到了所有人的表扬。贵宾犬“菁菁”也是老资格的医生狗了。

  跟孩子们“厮混”了一个小时,出来的“医生狗”们各个都找地方“嘘嘘”;再看看它们的妈妈,也不轻松。做好事,劳神、累心哪!

  “医生狗”作用大大的

  “医生狗”活动最早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1991年8月在香港发起的。经过严格身体检查和性情检查的“医生狗”在主人的带领下,定期到学校、医院、老人院、幼儿园、孤儿院、康复中心进行探访活动,宣扬爱护动物的信息。1998年10月起,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首次在北京举办了“医生狗”活动。目前,“医生狗”活动正在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宣武区南菜园小学和房山县良乡二小开展。

  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医生狗”项目将继续开展下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医生狗”能进入北京的老人院、医院、康复中心,为更多需要身体恢复、情感交流与慰藉的人带去无私的爱。

  本报记者 兰红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7-20 10:10:30 | 只看该作者
我还记得儿子1岁多的那天上完亲子课,我抱着他走在回家的马路上,我忍不住眼泪都流出来了。
我抱着他,跟他说话,跟他说“这个夏天无论怎么样,妈妈都带你去青岛看大海”,跟他讲了好多话,也不知道小家伙听得懂不,想到了在家专职带他,也想到了要不要联系海豚治疗机构。

儿子1岁多在外面可怕生了,我们都上过一学期的亲子课了,第二学期又去,他的表现比那些才上课的孩子都要恐惧,当时我真是很难过。也可能是我当时大惊小怪了,毕竟孩子在家说话都挺好的,他说话也挺早的,也可能就是接触外面少而以,不过看他那时候在外面的表现,真是很郁闷。

有次带他上亲子课,头半小时使孩子自己选玩具,结果儿子坐到墙旁边的小台阶上,看着别的孩子玩的那个地方,我就陪着他坐在那,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坐了好一会儿,他自己站起来了,去选玩具了。

不管怎么样,尽量多带孩子接触外界,不要给孩子压力。
多给他各种感官刺激,观察他,这点我可能还是挺敏感的,虽然很多时候他不说话,不表达他的想法,但是注视着他,很多时候我还是能感觉到一点。

现在看小家伙挺好的,不知道马上上了幼儿园,几乎完全脱离我们的保护的情况下会怎么样。

看起来你孩子还不是很严重,带这样的孩子真是要很敏感,很用心。
我听说过海豚治疗,深圳,南京有。我是觉得这样的孩子多接触些动物,会比较好的。

[ 本帖最后由 yaokai.yang 于 2007-7-20 10: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7-20 10:12:19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Daniel Tammet: Advice for Parent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Daniel Tammet: Advice for Parent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I am regularly asked for advice by parents with children on the autistic spectrum. Because autism is such a profoundly complex condition, and very personal in how it affects each individual, it is not possible to offer advice that will be equally insightful or helpful to everyone. From my own experience, I suggest the following:

Ensure good basic hygiene skills, particularly tooth-brushing (which I had considerable problems with over many years into adolescence) and which I've subsequently read is a common problem because of the sound or texture or both of the brushing action.

Help teach your child core skills to function in society: how to dress themselves, tell left from right (perhaps use 'L' and 'R' labels as my parents did with me), maintain eye contact,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space', how to ride a bus etc.

Nurture any special interests, while finding ways to use them to help your child learn more about the wider world (for example, a passion for spelling can be used to discuss the names of family members or neighbours etc).

Discourage tantrums by identifying triggers and finding ways to avoid them (for example, supermarkets can often be overstimulating, try using smaller local shops).

Have patience - progress, if and when it comes, can often be sudden but is the result of many months or years of incremental steps forward.

Most importantly of all, know that your child is capable of great depthes of feeling and of love, even if it isn't much or often demonstrate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4:17: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给我出主意

其实我目前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希望有很多很多人对我说“你的孩子好好的嘛,你不要在这里神经兮兮的”。
总感觉正常的三岁的小孩不应该是这样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正常的三岁小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下面举一些例子。

前两天的记录
儿子这两天很喜欢猜谜语,常常说“妈妈,猜谜语”可是这样又有了新问题,因为每次他猜出来我总是热烈地表扬,现在他简直是一点抗挫折能力都没有,自己猜不到就哭哭啼啼,答案是全然没有兴趣知道的。

觉得儿子的归纳理解能力还可以
电视里的广告播放的时候
问“瑜瑜,这是什么广告?”
基本能够准确回答“洗衣粉广告,药广告,汽车广告。。。。。”没有教过的。

妈妈:“有一个数字象鸡蛋,是什么数字呀?”
瑜:“零”
瑜:“有一个数字象气球,是什么数字呀?”
还没等妈妈说出口,人家自己就回答“9”。
妈妈:“有一种动物,脖子长长的,是什么动物呀?”
瑜:“长颈鹿”
妈妈:“有一种动物,穿着绿衣服,喜欢在池塘里游泳,大大的嘴巴,叫起来呱呱”
瑜:“青蛙”
妈妈:“有一种交通工具,在地底下开,长长的”
瑜“火—*(”被我打断,不是火车,是地铁”
瑜“·#¥%……,不是地铁是狐狸,狐狸,小狗小猫咪,大家一起坐火车%……—*#¥%……”哼他10分钟,除非我再说一个他能够回答的所谓谜语。
怎么可以这样?
怎么会这样?好像注意力集中在我的评价“你真棒”上面,对答案本身没有任何的兴趣似的。

如果正常的小孩子是不是遇到猜不到的问题时,会告诉大人,“妈妈,我猜不出来”,或者是“我不知道,你告诉我嘛“这一类的。不是象我儿子这样发急,另外这样的顺口编的小谜语,象他这么大的小孩来说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hutianyang + 2 + 2 你儿子此时的表现很棒呢,是不是你的要 ...
20zoo + 2 + 2 给点耐心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7-21 01:49: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zyuyu 于 2007-7-20 14:17 发表
其实我目前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希望有很多很多人对我说“你的孩子好好的嘛,你不要在这里神经兮兮的”。
总感觉正常的三岁的小孩不应该是这样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正常的三岁小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下面举一些例子 ...


Oh My God
像你们那样顺口编谜语我们家都没玩过,
顶多就是谁呱呱叫,这样好象都不多,一般是青蛙怎么叫,我都怀疑你那些问题我儿子能不能答出来。

我儿子答不出来的时候,他到不哭,他有时不肯回答,哪怕他根本知道但是就是不说,他答错了就错了。
不过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儿子我说他是简直太不争强好胜了,非常没有抱负。
以前搭积木,要他垒起来,说会倒的。
干什么事,要他干,他倒好“我可不敢”

看你那些问题,老实说我儿子十有八九不会。不过我儿子说话我觉得还是很好的,
“无所谓”“假如”“但是”“因为”。。。 。。。都会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0:45 , Processed in 0.137482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