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8日
最近也没什么大事,初初又办了手抄报,这学期已经是第四次办了,虽然还要我帮助查找资料,但是在办的过程中也是对孩子的一个锻炼。
上周四去听了初学校的心理讲座,老师布置作业要写心得,放在这里晒晒
边教育边思考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问题永远是大问题,孩子的教育更是一个现实的难题,对于我来说只能是边教育边思考,2008年12月4日晚有幸听了心理咨询师曾鹏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对女儿的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情绪疏导,用宽容的心对待孩子
我觉得孩子的个性和特点是不同的,所以当他们有情绪时用来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作为家长来说,我们只能进行疏导,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比如女儿刚上一年级时有一次红领巾和校牌在书包里忘记戴了,我送到门口时值班老师提醒才发现,一般的孩子可能拿出来戴上就好了,可是她开始哭,不肯进去,后来我考虑可能她的这种哭是觉得挨批评了,很伤“自尊”,而我作为妈妈没有很好的处理这种情绪,而是看到她哭就非常生气地说:又来了,又来了,你就不能不哭啊,,我一看到你哭撞墙的心也有了。。。。。。。
孩子哭得越来越严重了,越来越伤心,等我送进去的时候已经上课了,还有一个小朋友迟到了却笑呵呵的说:老师,我爸爸今天起来晚了。而我呢,带着孩子到了班级门口,她发展为歇斯底里地哭,为了不再纠缠,我先走了,那次以后的家长会老师当时没有点名说:我更喜欢你迟到了笑呵呵地来到教室的孩子,而不喜欢哭着来到我面前的孩子,作为家长的我也开始反思,考虑了好久再加上听了曾老师的讲座得出的结论是:
1、我的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方式不一样,她需要用哭来表达,这种哭不是她的意愿,只是不受没有发育完全的大脑控制;
2、我的态度影响了孩子情绪的发展,一个受“压抑”的孩子,不允许她哭的孩子,她将爆发的是更严重的哭,孩子其实也不想怎么样,不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只是被老师说了心理一下子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3、她的这种负面情绪的发生对于她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人有经历,才会成长,这是一个真理。
边教育边思考,二年级又发生了这种事情,这一次是红领巾和校牌忘在家里了,打电话回去爸爸说找不到了,一听说找不到了,她就开始哭,这次我安慰她然后我回去找,等我回家找到校牌再回来的时候(红领巾还是没有找到,在老师那里拿了一块戴上),她已经和值班老师进去了,虽然还在流泪,但是情绪比较平静。
我开始反思,从孩子的性格特点及需求出发,采取“疏导”的方法,而非“堵截”,让她慢慢的转变,让孩子的特点转变为优势,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也给了我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方法,“爆发”的情绪有的时候要冷处理,不能妥协,等她冷静的时候,尽量转移她的注意力,当她高兴的时候或有些事情表现好的时候,要及时表扬,顺便翻一翻“老帐”,讲一讲道理,孩子往往能够接受。
孩子不是温室里的幼苗,迟早要面对陌生而复杂的社会,所以任何挫折和变故都要她慢慢适应、处理。
二、尊重孩子,保持平常心,不进行攀比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是指孩子的本性,即性格、爱好、接受能力、认识能力、遗传基因、家庭经济环境、家长工作特点、文化程度、道德修养、生活经验等各个方面,同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取向,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仅是老师的问题,更是父母的问题,如果攀比,不仅累了大人,也伤了孩子。
许多家长可能都有体会,与亲朋好友在一起都会互相询问孩子的情况。记得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看到人家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那么乖,回到家里,我就要求孩子也要这样,但是不但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越来越差,连续两次以后,我开始反省自己,检讨自己,从此,我再也不与别的孩子比了,这样急功尽力,既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
在生活中懂得尊重孩子,因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不隶属于我们家长,所以我们要懂得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期望值过高,因为龙首凤头只有一个,只要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将来在任何岗位上都会出色,就象曾老师说的那个退学的孩子,现在不是一样精彩。
三、正确引导,不能强迫
曾老师放的短片中超人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和别人不一样,很另类,但是人们没有强迫他怎么样,而是经过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变成了一个人们可以接受和喜爱的人。
不强迫孩子,很自然的,孩子一天一天地成长,终于有一天她会看书了,会写字了,会守规矩了,不知不觉地,孩子喜欢上了学校,喜欢上了阅读,喜欢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育不急功近利,而是踏踏实实,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作为我,也与其他母亲一样,从抚养、教育、引导,一步步随着孩子的成长在摸索,现在的小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我要教会孩子知道世界上还有别人,虽然我们的孩子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是我的目标很一般,不求其出类拔萃、技压群芳,只求其成为自主、自强、能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自食其力的、健康的、快乐的人。
[ 本帖最后由 青春已过 于 2008-12-8 09:3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