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我小时候什么都不会》的短文,对儿童教育颇有微辞。这家刊物在全国发行量最大,考虑到该文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我觉得不能不对之谈谈自己的感想。
郑渊洁先生享有“童话大王”的美誉。大作家依据自己的儿时经历,针对当今家长揠苗助长、望子成龙之风提出批评,其指摘时弊、引起疗治的用心是好的,无可厚非。然因此否定这种早期教育,则无疑会对社会产生相当的误导作用。
作家采用的是类推的方法,由自己小时的不会和现在的成名推及现在的儿童大可不必逼着他们学这学那,否则小时什么都会,未来成名则值得怀疑,就像他开的车,初始过快,后来“反而跟不上”了。
这儿的问题有几个:首先,作家的成才事例是否具有可以推广的普遍性。当年和他一样“除了撒尿和泥巴,什么也不会”的人是不是都像他这样有幸成为了无所不会的名家?
其次,车和人是否应该一视同仁?一辆汽车驾驶不当,会造成它的受限。人的聪明才智开发有方,则前途不可限量。大脑岂有开发得早就过快枯竭的事情发生呢?
其实这种观点古已有之。《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有一则故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
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
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
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陈韪的看法居然与作家非常近似。作家就是持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见地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举出自己成才的正面事例,意在说明:小时不佳(什么都不会),大则了了。进一步佐证的材料是他现在开的车。然而,我们需要仔细考问是:随着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般进步,他谈到的小车速度问题也可以与时俱进,通过更换更好的设备零件,而得到理想的解决。可是,如果人从小被耽误了,像龟兔赛跑一样,别人都跑到前面去了,却指望他大了以后再去努力,试想他怎么赢得了这场激烈的人生赛跑呢?
附录:
郑渊洁《我小时候什么都不会》
《读者》2007年3期
看到今天的孩子从没上学开始就会很多技能,比如弹钢琴,比如英语,比如书法,比如学前认识很多字,比如会背很多首古诗,我就打心眼里羡慕他们,甚至埋怨父母将我生早了。倘若我是00后,也就是2000年后出生,我现在能上多少培训班?英语、音乐、奥数、电脑等等,家里来了客人,我张口就能讲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为父母脸上平添无数光芒。
回想我的儿时,除了撒尿和泥巴,什么也不会。说来惭愧,《咏鹅》我到40多岁才知道。英语的26个字母至今不能认全。假如我小时候像今天的孩子那样什么都会,恐怕诺贝尔文学奖早被我拿得都懒得拿了。
我曾经在开一辆新车时,在高速上速度经常保持在每小时 120公里,后来汽车进入中年时,速度反而跟不上。专家告诉我,新车初驶时要中速行驶,这样才能保证它在中青年高速行进。如果在汽车的儿时就提速,它到了中青年就跑不动了。
人生的童年相当于汽车的初驶。现在我有点儿庆幸父母早生了我。如果我在4岁就知道《咏鹅》,今天能写出千万字的作品?答案不乐观。
我这是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