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要不要教技能”的争论,幼儿教师也常常被这一争论所困惑。其实这个争论的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教”技能,而是“什么时候教”和“如何教”。那么,幼儿的美术有哪些特点呢?
喜欢去操弄各种物体,喜欢在纸上涂涂抹抹,幼儿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世界,用自己的想象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在幼儿没有足够的词汇和用文字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认识的时候,美术是他们与周围世界沟通的最好工具。正如美术教育家伊莱恩.科汉和鲁斯.盖纳所说:“美术是一种交流体系,……它具有一种语言的功能。……这种交流必须是一种包括观念选择和组织,并使之与媒体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思考,观察和认识情感,整个教育过程将从这些理解力中获益”。因此,在幼儿阶段,美术应当成为幼儿表达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感受、情感和思想的另一种语言,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能够真实地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更适宜的学习机会。左图是小班幼儿创作的“我的妈妈”,每一个孩子的妈妈都不一样,他们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方法表现对妈妈的认识,耐心地为“妈妈”涂上的自己喜欢的底色。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孩子对母亲的那种情意。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孩子在表现上的技能差异,有的五官不全,有的五官位置不对,有的看不出是五官,而有的五官画得又完整又准确……。面对这种情况,要不要教幼儿画“脸”呢?我以为不教为好。因为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是多重的,有观察能力因素,有手眼协调因素,有空间知觉因素,等等,而每个人表现的原因都不一样,所以采用教画“标准脸”的作法并不能解决每个孩子的需要。更糟糕的是,这种作法会削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的敏感性和用自己大脑建构事物形象的能力。并且,在模仿“标准脸”时,由于达不到“标准”而感受到挫折,失去绘画的兴趣和信心。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从技能上针对幼儿的需要引导他们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间的空间关系并,提供更多的手眼协调的练习活动。
当我们把美术作为幼儿表达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感受、情感和思想的另一种语言时,就可以真正了解幼儿在想什厶、做什厶,和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位幼儿,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理解和欣赏幼儿的作品并爱护他们的创作热情。幼儿在从事美术活动的时候,更多地沉入创作过程中,而不顾他们的作品将被如何评价,他们似乎只对内心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标准做出反应。他们画画时看见自己所画的痕迹感到高兴,但并没有想到什么主题或目的。这种愉快运动的痕迹加强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但我们看见幼儿全神贯注的玩弄色彩,挥舞线条时,千万不要去干预他们。因为他们在表达一种心情、情绪,在为自己的创造骄傲,在体验一种满足和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美术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其重点应该放在幼儿内心世界的表达和他们自己的想象和创作上,让幼儿用自己的眼光和“语言”去表现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感觉、体验和认识。在教育方法上,应创设一个能不断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美术活动的环境。在活动的时间里,只要他想画就可以去画,只要他想剪贴就可以去剪贴,只要他想泥塑就可以去泥塑,创作的内容由幼儿自己决定。教师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是幼儿需要的观察者,美工材料的提供者,幼儿创作的鼓励者,幼儿作品的欣赏者,技能学习的支持者。幼儿美术技能的学习应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透过材料和活动机会的提供,让幼儿自主地多多练习。
综上所述,本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是把美术作为幼儿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语言,教育者是透过幼儿创作的过程和幼儿的作品去了解幼儿,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幼儿的情感、自信、想象、创造比技能更重要:尊重幼儿的自我感觉、认识和表达,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幼儿。
作者:肖湘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