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好文] 让孩子自己破译心理密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13 12:0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孩子自己破译心理密码
大洋新闻 2007年01月30日 来源:广州日报 文/记者武志红
新闻报道 来源:admin 访问量:1738
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孩子是一张白纸,大人在上面画什么,他就长成什么样子。
  孩子是个空瓶子,大人往这个瓶子里放进什么,他就长成什么样子。
  这是我们社会中常见的教育孩子的观念,但这些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孩子天然就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成长路线图,而且孩子最懂得,他需要做什么才能更好地在这个路线图上奔跑。
  白纸论或空瓶子论等传统教育观念错误
  27日,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白纸论或空瓶子论等传统的教育观念都有两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认为孩子可以任意被塑造,而忽视了孩子天然的成长规律;
  第二,过于重视大人的塑造,而忽视了孩子才是自己成长路线的决定者。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规律。”孙瑞雪引用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的话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神胚胎,0~6岁期间是它的关键发育期,到了6岁时,它基本发育成型,而这个孩子的人格和智力也由此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从这一点来说,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空瓶子。
  既然这个精神胚胎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规律,那么,成人可不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塑造”孩子呢?
  “不能这么做!”孙瑞雪非常坚决地说,“精神胚胎的成长,大致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但是,每个孩子的精神胚胎的具体成长,却是千变万化,不可能有一个非常固定的程序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谁最能了解这个精神胚胎的具体成长的具体需要?
  答案只有一个:每个孩子自己!
  孙瑞雪说,精神胚胎的发育,必须经过一些非常具体的活动,蒙特梭利将它称为“实体化”过程,而她更愿意用另一个词——肉体化。就是说,儿童必须通过自己的手、自己的脚、自己的口、自己的“肉体”的各个部分,还有自己的头脑,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这个儿童的精神胚胎就在“肉体”的这些非常具体的活动中不断成长。
  “和我们的习惯思维不同,儿童的行为并不是随意的。他们自发选择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满足这个精神胚胎的成长需要。”孙瑞雪说,“可以说,作为精神胚胎的载体,儿童最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儿童很多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其实都有其宝贵的价值。”
  作为成人,最重要的不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去塑造孩子,而是理解孩子行为的意义,并在最少干预的情况下,给予孩子一些基本的帮助就可以了。
  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长有固定规律家长不要随便干涉
  孙瑞雪举了自己一个例子:她儿子辛辛4岁的时候,0~10的数还不会数,她有些着急,于是有一段时间,每天一到幼儿园她就哄儿子,试图诱导他多去操作数学模具。她常对儿子说:“辛辛,妈妈听老师今天夸你了。”
  “夸什么了?”辛辛问。“妈妈听说你今天进班里操作数学模具了。你真优秀呀!”她说。“没有,”辛辛想了想回答说,“我今天操作的是拼车和拼房子。”
  显然,诱导失败了。于是,孙瑞雪又换了一招,有一天说:“辛辛,听老师说你没别的小朋友聪明,你数学模具都不会操作。妈妈不相信,妈妈觉得你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咱们去操作操作。”
  这一招起了作用,辛辛跟着妈妈去操作了一次,但结果是,接下来几个月里他都不愿意碰数学模具。
  后来,孙瑞雪再哄他,辛辛就反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强迫我操作数学模具?”幼儿园的老师也对孙瑞雪说辛辛很烦那些数学模具。
  辛辛的这种烦,孙瑞雪知道是怎么回事。她说:“儿童会根据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去自发安排自己的活动,但成人的干涉打破了他们的这一发自内心的需要,所以让他们很反感。”道理归道理,孙瑞雪仍然像普通妈妈一样,担心儿子的数学学不好,直到有一天,她才发现,原来儿子对数学是那么敏感。那是辛辛5岁的时候,家里有一个钟,有一天,他忽然对孙瑞雪说:“妈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发现什么秘密了?”孙瑞雪问。
  “你看嘛,那个11、12,过来肯定是13、14、15、16、17、18、19,对不对?”钟上自然没有那些数字,全是辛辛自己推理出来的。也就是说,辛辛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24小时计时法,而这也是三角中的“任意角”的记法。辛辛的这一发现,让孙瑞雪感慨万千,她从此不再担心儿子的数学能力。
  儿童的行为并不是随意的 须尊重孩子的自由探索
  与成人们教的知识相比,孩子们自己的发现,“要好上一百倍,一万倍,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因为,教来的知识是僵化的,是死的。相反,如果孩子们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主动学习,主动发现知识乃至整个世界运转的奥秘。
  很多孩子,尽管脑子里装了无数知识,但因为都是别人灌输给他的,所以这个孩子严重缺乏创造力。实际上,很多这样的孩子,他的精神胚胎根本还没怎么发展,就是说,那些知识全是别人的,而没有变成是他自己的。
  孙瑞雪强调说,“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自由探索,也必须给他时间和空间,而不要占用他太多时间,让他根本没机会这样做。”
  让孩子自己发现会让其快乐
  辛辛观察了好几天,才推理出了24小时计时法。但是,如果是成人教他的话,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
  那么,是不是成人教的话,效率会更高呢?
  孙瑞雪坚决反对这种想法。因为,精神胚胎的发育,必须经过孩子的“肉体化”过程。“肉体化”得来的知识,看上去和成人教给他的知识一样,但其价值相差太远了。
  成人可以观察到,如果孩子自己发现了什么,他会特别兴奋,但教给他的知识,就很难导致这一结果。
  譬如,小女孩文津,她5岁进了孙瑞雪的蒙特梭利幼儿园,当时对数字一点儿不知道。6岁时,忽然有一天她惊叫道:“9+4=13,8+5=13,7+6=13……都是13,你们快看嘛!”当时她正在操作教具数塔。她又接着摆出9+3=12,8+4=12……
  显然,文津的这种发现,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精神胚胎健康发育所带来的快乐,是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快乐。假若这种快乐越积越多,那么一个孩子就会爱上学习,爱上知识。相反,一个孩子只是在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拼命学习,那么他就很少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只能强迫自己学习。
  不同的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期不同。有的孩子的数字敏感期来得很早,3岁就发现数字中的奥秘了,有些孩子,则要到5岁后才对数字变得很敏感。
  不过,孙瑞雪说,这并不意味着,3岁发现数字奥秘的孩子,要比5岁才发现的孩子聪明。因为,精神胚胎的发展有着很多偶然性,0~6岁的孩子,如果没有成人干扰他们的话,他们其实一直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一个孩子3岁的时候如果对数字不敏感,那么他一定有另外敏感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3 17:14 , Processed in 0.07375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