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53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孩子保持距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12 16:1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看到陈会昌教授的一篇文章,谈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最让我反思的是如何正确的和孩子保持距离。
和孩子保持距离是希望家长像对待年轻的成年人那样对待孩子,孩子会感到父母威严的同时,还会感到父母的亲切,把父母当成朋友一样。特别不能无缘无故的亲孩子,抱着孩子。反思我自己,在他们不听话的时候,严厉说话;喜欢他们的时候,就抱着亲,难怪自己感觉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而且还逆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欣果果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6-12 16:59:26 | 只看该作者
嗯,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6-12 21:12:1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重在反思,如此可见做母亲的用心良苦.和孩子在一起就是这样的,要爱而有度,爱而有道!要注意爱的方式与方法,要让我们的爱更含蓄而深沉。孩子对此很敏感,他们知道大人给他们的爱是放纵的还是有原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6-15 23:02:24 | 只看该作者
怎样训练孩子的好行为
陈会昌   
  在家庭教育咨询中,家长们经常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孩子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买什么,但是你给他提点要求,他却不干;
  孩子特别"皮",不听话,你给他讲道理,他也懂,但就是不照着做。
  联系到最近我们对全国2000多位家长关于孩子社会化问题的调查结果,在涉及到儿童社会化表现的60个问题中,得分最低的几个题目,就包括"吃饭随叫随到,吃饭时不说笑停顿",以及"家长不叫看电视就不看"。
  就是说,在当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听话,是最大的问题之一。但孩子不听话,特别"皮",究竟是谁造成的呢?我认为还是家长自己造成的,而家长方面的原因中,除了不恰当的溺爱之外,不懂得怎样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爱孩子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必要的行为训练,是父母的责任,但是要履行这个责任,必须学习一点训练孩子的技巧。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是向环境提供的示范学习的被动的人。父母要对他们的子女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负很大责任。他警告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话,就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像对待一个年轻的成年人那样对待他们……让你的行为总是客观、亲切而坚定,永远也不要无缘无故地抱他们,吻他们,让他们坐在你膝盖上。早上和他们握手道别;如果他们在课业上得到好成绩,高兴地拍他们脑门一下。用不了一个星期,你就会发现,完全客观又亲切地和孩子相处是多么容易,你会为自己过去对孩子那种荒唐的溺爱而惭愧。"
  对孩子不要娇生惯养,这只是一个原则,具体说来,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变得懂事了以后,就永远不要完全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的要求,除了那些保障他们身体健康的,如吃饭、喝水、睡觉、一般的玩具以外,其他任何要求,都不要轻易满足,而要有条件地满足,自己手里要随时掌握着一些筹码------孩子非常需要、非常想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的,活动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把它们作为奖励物,在训练孩子好行为的时候使用。
  物质的东西,如孩子特别想吃的食品,特别想得到的玩具,对大些的孩子,还包括钱;活动,如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在家里一起玩,带孩子出去玩,允许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机等等;精神的,如通过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做得对,对了就能得到赞赏、表扬、爸爸妈妈就高兴等等。
  由于您手中握着孩子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一个好行为之后,您就可以运用手中的筹码,作为奖励物,让他的需要暂时得到满足,孩子为了进一步得到奖励物,自然会进一步表现出该好行为。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称作"强化",我们看马戏时看到的动物表现出来的各种令人惊异的行为,如狗算算术,鹦鹉骑车,都是用这种办法"强化"出来的。人虽然不是动物,但人的行为也时时需要强化,不光孩子,大人也一样,你在工作单位表现好了,拿到的奖金多,或者评了先进,你以后就会继续表现好,否则,你就只能靠雷锋精神保持自己的行为了。
  比如,到了吃饭时间,孩子不能按时上饭桌,上了饭桌也不能好好吃饭,就可以进行训练。首先,您手中必须有"筹码",要和孩子讲好条件,"你想买玩具,好,只要你每天开饭时按时吃饭,好好吃,一个星期天天能做到,就给你买?quot;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不按时吃饭的坏习惯,要矫正孩子的坏习惯,也不是很难的事,但家长提出要求必须坚决执行,比如,吃饭时不能看电视,那就必须在开饭时坚决关掉电视,即使孩子哭闹,也必须关掉。当然,如果孩子看的电视节目是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连续片,可以尽量把开饭时间和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错开。
  如果孩子坚持了一个星期好好吃饭,玩具买了,他的目的达到了,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好办,继续提要求:"好好吃饭,玩具就给你玩,不好好吃饭,玩具就收起来,不给你玩。"
  物质奖励是最低级的奖励,当物质奖励已经对孩子产生效果以后,要逐渐向活动性奖励和精神奖励转变。但是对幼儿来说,物质奖励是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把物质奖励和活动性奖励、精神奖励经常地结合起来,效果才能更好。
  惩罚,是从另一个角度纠正孩子坏毛病和不良行为的好办法。惩罚有四种方式,一是撤销物质性承诺,如收起孩子喜欢的玩具,不给买原来答应好的玩具等;二是撤销活动承诺,如不带孩子玩,不给孩子讲原来答应讲的故事等;三是精神上的,如批评,斥责,情感上冷落,也就是暂时"撤回"对孩子的爱,等等;四是体罚,如关在屋子里不许出来活动,罚站,以及在家长中被广泛使用的打骂等。最后一种,即体罚,是我们最不主张使用的,也是一种最可能产生负作用的惩罚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你带孩子去商店,他见了一个玩具,非要买,而您因为玩具太贵或认为那个玩具对孩子没有多大好处,决定不给孩子买,结果孩子在商店里大哭大闹,躺在地下打滚,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把孩子抱离商店,回家以后,采取冷处理,冷落他,让他知道他今天的表现让妈妈不高兴。等到孩子意识到妈妈为什么不高兴了,就可以给他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不给他买,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同时还要结合物质惩罚,如收回孩子爱玩的玩具,让孩子知道,他必须为他今天的"坏"行为付出代价。不出几次,孩子就不会在商店里大哭大闹了。
  有的家长可能说,如果我不给他买,他当时并没有大哭大闹,但是他回家不理我了,怎么办?首先可以说,这样的孩子一般属于那种社会智力较高的孩子,他们懂得利用自己的情绪变化赢得父母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对这样的孩子,您要用更高超的智慧去解决,例如,待双方都冷静下来之后,可以利用吃晚饭与孩子爸爸谈话的方式,从侧面提起当天发生的事,话可以这样说:"今天我带他去商店,他要买一个玩具,我没给他买,他也没跟我闹,他今天很听话?quot;孩子是有心的,他听到妈妈说这话,知道妈妈对自己是满意的,虽然玩具没买,但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表扬,他心理上就获得了补偿。然后,您可以委婉地给孩子讲道理,讲不给他买的原因。像这种社会智力较高的孩子,大多是讲道理的孩子,妈妈的话他们会听进去的。
  在爱孩子的前提下,不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利用这些要求作为条件,作为强化物,来培养孩子的好行为,这可以作为一条原则,来培养孩子的任何好行为,包括日常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
  有的家长会提出疑问:这种方法,岂不是要培养孩子有好处就干,没有好处就不干的唯利是图思想?我的回答的否定的。对于不太懂事的孩子来说,唯有运用这种训练方法,才能使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可以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是非、对错,懂得什么是公平、公正、守信和互惠。因为,对孩子的奖励和惩罚,无形中传达了父母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和孩子讲条件,则是一种契约行为,在契约行为中处处体现着公平、守信等道德原则。孩子从小就懂得这些,对他们将来适应现代社会,很有好处。
  当孩子养成了很多好行为习惯,越来越懂事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助人行为等,如果您自己是一个崇尚雷锋精神的父母,您还可以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去教导孩子。
  训练孩子的过程,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它可以逐渐在您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关系模式,使孩子知道,他的什么行为会使父母高兴,什么行为使父母不高兴,什么行为是父母深恶痛觉的,自己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等等。
  在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时,下面几个原则应该把握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是前提,任何时候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使用体罚;其次,要把握好宽严度,在父母子女关系中,主动权、控制权应该在父母手中,父母不能被孩子控制;第三,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好的个性品质,而个性品质是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合金"。因此,讲道理是家庭教育的永恒的法宝。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嘀哒嘀 + 2 + 2 谢谢,很有启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6-15 23:06:37 | 只看该作者
成长的“第二颗种子”

  对儿童“尊重与平等”的概念,早在250年前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首次提出,到1932年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不要压抑儿童”,也不过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时间。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方面,陈会昌提出两个心理维度: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
  “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陈会昌认为,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较强的孩子是“理想型”的;自我控制强、主动性较弱的孩子是“小绵羊型”;如果主动性强、自我控制力较差,就是“破坏型”;两方面都不具备的,就是“游手好闲型”。
  “我把这两个心理维度比喻为人格发展的两颗种子。”陈会昌说,自我控制是第一颗种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话、顺从、遵守纪律、遵守规则,做好别人让你做的事,做好社会让你做的事。”
  第二颗种子是主动性。“这是以内在兴趣为核心的,以探究精神、好奇心为主。”陈会昌解释说,这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主动性可以预见孩子的创造性。
  但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有时自我控制力越强的孩子他主动性越差。”陈会昌同时强调,这里的‘内在兴趣’不是课外兴趣,而是孩子对课程的兴趣,比如他会主动寻找教材外的其他书籍学习。“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中,就是那些孩子头,有发起性和首倡性。”
  “其实这两颗种子在每个儿童出生时在他们身上都存在,就看我们在培养过程中给孩子创造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条件能不能让种子得到充分的发展。”

  “天性为是”的价值观

  “与西方‘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信条相比,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不一样的,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提倡孝悌、长幼有序、等级等观念。”陈会昌说,“比如说尊老爱幼、尊师爱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其中也暗含着代际不平等,在西方社会提倡的就是互尊互爱,这就是中西方不一样的地方。”
  “卢梭有句很经典的话叫‘天性为是’。就是说,爸爸妈妈不应该做孩子的老师,职业教师也不是真正的老师。真正的老师是他的天性,我们应该根据他的天性为他创造适合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陈会昌说,这种价值观念已经被证实是有利于儿童潜能发挥的,“就像马克思说‘解放生产力’,这是在解放孩子的‘生产力’。”
  通过对诺贝尔获奖者的文献进行分析,陈会昌总结出这些人在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及人格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巨大的内在兴趣、极强的自学能力、成长及超越动机、反潮流精神、独立创造精神、孜孜不倦的工作。“在以上这些特点当中,只有第六条是第一颗种子,符合中华民族的‘十年寒窗苦’的精神。”陈会昌说,在华人社会里,家长对孩子高关心、高投入、高控制。“于是孩子的第一颗种子成长的土壤比较肥沃,而第二颗种子的成长土壤就很贫瘠。”
  “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降低了。”陈会昌说。他在调查了4300名中国小学生的学习状况后发现,学生的内在兴趣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直线下降。
  “很多老师都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家能学会为什么你就学不会?’这样说是不对的。”陈会昌说,有53项研究都证实,人的智力与遗传基因有68%的相关性。因此人格的稳定因素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外部环境仅影响32%。有很多孩子厌学就是被家长和老师这样的训斥造成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潜力范围的上下限,所以,老师应当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教学。”

    尊重,为孩子成长创造沃土

  “如果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特别有利于中下层学生,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当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他的学习动机、积极性和情绪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才是尊重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成果。”
  但尊重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作为教师,首要的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理想。陈会昌说,“老师要树立育人观而不是育才观。不是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让孩子身心健康、有智有能,乐观,求实创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关心别人的情绪。”
  “教师要调动孩子天性中的积极成分、遏制其消极成分。人的有些天性特点是中性的,比如求新求异。吸毒的人求新求异的意识非常强,但是拿专利搞创造的人求新求异意识也非常强。所以说,教师的天职就是让孩子中性的天性特点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使学生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
  尊重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尊重儿童的天性。作为教师,尊重孩子主要就是引导孩子爱学习,尊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由。虽然尊重要给孩子以自由,但并不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尊重少数学生、尊重个别学生、尊重不尊重老师的学生就更不容易做到。
  “当前我们在搞‘素质教育’,其实,人格教育和素质是可以划等号的。人格就是稳定的行为特征,只有通过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才能看出这个人的素质如何。”陈会昌说,“我们需要给孩子以尊重,在尊重教育中使孩子形成公正、尊重、责任等核心的品德、价值观。”

  专家短语

  罗杰斯说学校教育是“非指导性教育”,即教师的根本责任并不是指导学生学习,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学。比如我有一缸水,全部都给你填满自己的缸,这是不尊重。但如果我说“这里有很多不同的水,你想要哪一种”,这就是尊重。
  老师常说“爱学生”,但是我说爱的不够、尊重更不够。就好像劝酒时说“感情深、一口闷”,对方根本不管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没了选择权。同样,老师会说“我都没回家呢,因为给你们补课”。潜台词是“瞧我多爱你啊”。但他根本不管学生是不是学得下去。这是爱、是感情,但这同时是对人的不尊重。
  班干部的选拔制度有弊病,有能力的学生一般都会持续做班干部。这对其他孩子是不公平的。班干部的轮换制就是为所有学生提供积累领导别人和被别人领导的经验,没有在青少年时期积累这些经验的人,他的人格是不完整的。
在道德层次上,公正、尊重、平等基本上是第一层次,关爱是第二步,宽恕才是最高的层次。但现在媒体总把“关爱”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试想,在还没有  公正和自尊的时候,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现在德育之所以实效性差,是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缺乏心理学依据,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目标空,起点高。卢梭说:“人的本性是自爱。”你告诉一个幼儿园的孩子“要爱护公物”,不如说“爱自己的东西,也要爱别人的东西”。
  过去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是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现在强调三点:理解、运用、元认知。
  苏州有一位小学校长说要让全校师生天天都看“开心辞典”。但新课标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的问题上,第一位的是对学习的态度,第二位是“授之以渔”,第三位才是“开心辞典”里宣传的那些知识的获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6-24 21:59:58 | 只看该作者
又学习了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6-24 22:32:01 | 只看该作者
贴了这么多,辛苦了!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6-27 13:52:21 | 只看该作者
家长往往做不到尊重孩子.如果真的做到了尊重孩子,和孩子处于平等的位置,可能,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7-5 01:3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澄润妈 的帖子

这应该是所有家长都面临的问题。应该怎样与孩子保持距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8-14 10:58:51 | 只看该作者
就像现在我女儿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我,我还是喜欢她。想冷处理一会儿,还是------最后变成没原则的付出、无止境的被伤害。唉,谁让我是她娘呢。
这个已经成为我亟待解决的问题了,今晚要和3岁半的宝贝谈谈了。看到这个主题,真有点欣喜,好像多天来的苦恼终于有了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54 , Processed in 0.097973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