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看见孩子,内心充满了欣慰!~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7-6-8 14:55: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668 于 2007-6-8 11:33 发表
02GG,偶以为小不小班制看孩子吧,比如VV现在看起来就需要小班制,VV到亲子园,一看见混班上课人多就哭着不上,如果是几个小朋友的课,她就模仿其他大小朋友的做法,学的很快,比如自己去WC,自己倒水喝,自己脱 ...


VV多大了? 看来小妹妹需要练练, 老小班也不是办法.

一向有对孩子理解不透的想法, 信心不大,  所以总给孩子留点他自己的地自己发展去. 小班的优势是老师抓得紧看得牢老师个人理念可以贯彻落实下去, 换个角度这对孩子的性格与社交的发展会有些弊端的, 偶自己对孩子不管死或全管也同样不希望老师全管看得太牢, 孩子的自主性偶是放在首位的, 算是自己教育的实验, 实践中, 个人认为孩子成长中自发体现出来的东西无论在精神面貌与效率上是外在灌输教育无法可比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行至水穷处 + 5 + 5 赞同给孩子充分发展的空间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7-6-8 15:17: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我是一根葱 于 2007-6-8 14:55 发表


VV多大了? 看来小妹妹需要练练, 老小班也不是办法.

一向有对孩子理解不透的想法, 信心不大,  所以总给孩子留点他自己的地自己发展去. 小班的优势是老师抓得紧看得牢老师个人理念可以贯彻落实下去, 换个角 ...





VV这个月底就2岁了,总是很怕和小朋友相处,以前她在儿童乐园玩车,如果来个小朋友的话,她马上会吓的跑过来抱住偶,现在好一点,她会站着观察那个小朋友,但一边还会不断回头看看偶是不是就在不远处(估计在估算撤退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偶觉得她这么小来说,小班起码能让她过渡,亲子园的老板让偶坚持上大班,哭几天就没事,还举了N多别的小孩哭1个多月最后也在她们园待的好好的,还很喜欢。不过偶总不赞成这样强迫孩子的行为,偶认为是会有阴影的,而且小的时候不一定能看的出影响。小班她能接受就慢慢来吧。所有的人都觉得VV胆小,偶也不能认同,偶就是觉得她谨慎点而已。孩子还小,什么都慢慢来吧,偶不急。。。

到以后大了,估计能上小班偶还是会让她上小班的,不说别的,一个班60个学生,老师能顾的上谁呢?有时候一点小事,可能有人帮一把就过去了,但如果没人拉一下,后果也可能很严重呢,特别是小孩的心理问题,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很重要的角色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行至水穷处 + 5 + 5 我觉得不能单纯用小班大班来分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7-6-10 16:20:32 | 只看该作者
带孩子好辛苦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行至水穷处 + 5 带孩子也很多乐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7-6-11 17:45:59 | 只看该作者
我去听过一个叫悄悄的妈妈的讲座,贴在这里大家看看有没有帮助。我是感觉很有收获。为俺给孩子选什么幼儿园上什么小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和信心。

悄悄幼小衔接讲座的讲稿

家长的幼小衔接
――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调试和沟通技巧

一、心态的衔接

1、童年权利一:空间、时间的自由,家长的放手问题:这是我们这种幼儿园家长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空自由,在一定时间内、空间内,享有自由选择、自我判断、自我决定、自我承担的权利。同时也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为人父母必须给予孩子成长的义务之一。进入小学后,时空自由权利要比在幼儿园更明显。

A. 原因:
 师生权利义务关系不同:关注点顺序倒置,部分不同
1. 幼儿园老师要负责照顾孩子的安全、生理需要、身体健康状况、心理情绪状况、社会交往关系、能力发展发育、智力发展情况、对社会规则的认同;知识学习情况;

2. 小学老师,首先是知识学习与学习有关的一些问题,能力、智力发展、心理素质、思维水平等;纪律与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交往关系;安全与健康问题;心理情绪问题。

 师生比不同
40:1
 个体成长的需要:社会化进程的发展

B. 孩子在小学拥有的更多时空自由权包括:
 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
 心理情绪状况:老师开始比较关注,老师对待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态度;
 交往:幼儿园老师主动参与;小学老师被动解决
 身体健康:幼儿园老师主动参与、小学老师被动告知;
 时间支配问题:有大把的自由活动时间
 纪律和规则认同:幼儿园以建设为主,小学以惩戒、鼓励为主;
 跟学习有关的一些内容:如自觉写作业、课上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等
上述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关注的幼小衔接的“点”

(2)家长易犯的错误
 过于关注。开始的时候需要多关注,并且交给孩子方法,但是随后事无巨细地过问,“挖”孩子的话。分散孩子的上学经历,孩子过多地把脑筋用在关注这些事情上,而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 过于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如学习,最常见的关注点,还有外向的孩子是否遵守纪律,内向的孩子是否发言,等等。而忽略了他们常常是因为哪里没有衔接好,才造成了表面的问题。如:上课扭来扭去,似乎是纪律不好――上厕所憋的――原因一:没有训练,过去有小便随时解;原因二,时间支配问题,下课疯玩,忘了小便;原因三,不会蹲坑,不敢大便;原因四,小学比幼儿园厕所“繁忙”,不会排队等待,看人多就出去了;原因五,大便不会擦,所以不敢;原因六,交往问题,没纸不敢管老师要。。。

 过于放手,太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而忽略了需要在必要时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

(3)一些实例:
 郑好妈妈的感想
 我自己的处理:兴趣班、杂志、学校状况的沟通、作业(有变通)

2、童年权利二:犯错误的经历。

(1)儿童的权利之一就是经历,经历包括正面的被鼓励、被欣赏的经历,也包括犯错误的经历、从修正错误中获得的勇气、责任感、进步的快感、努力被一个组织认同的方式方法等,这就是挫折教育,不用去刻意寻找。

(2)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杜绝错误,不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跟“时空自由”有关,如果干涉孩子过多,他很少有机会犯错误和改错误。在一段时间内他是“好孩子”、“好学生”,但就长远来看,对他发展不利;就近期利益而言,他不能得到老师的足够关注。

(3) 学会欣赏孩子的错误,从孩子的错误中寻找他的成长点。正面、积极看待错误,帮助孩子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

3、错误的观念:幼小衔接
(1)时间:至少包括学龄前一年(学前班)、小学一年级半年。有些孩子包括整个一年级。

(2)幼小衔接顺利,就是毫无问题。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本身存在着心理、生理、生活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不可能毫无问题。虽然问题的出现可能多种多样,每个孩子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孩子明显,有的孩子隐蔽,但不可能没有。对于那些不明显的孩子,家长要格外用心。因为正是这批孩子,容易在学校被忽视,或者他们本身因为好成绩、外向开朗而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具体的问题被掩盖,积聚起来在后面成为问题根源。如数学思维问题、人际交往问题。

(3)幼小衔接成功的目标,不是孩子顺利适应小学,不惹事,而是孩子适应小学后,不怕事,有独立待人处事、处理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二、幼小衔接的基本功:与老师的沟通

1. 沟通的时间选择

入学前老师与家长的主动联系中,以听为主。
入学前教育时,就孩子的主要问题与老师做要点沟通。
避免接孩子时长期不懈的、喋喋不休的交流。
以后再慢慢跟进。

2. 沟通工具

利用联系本,除了在联系本上按要求对孩子完成作业进行例行的检查签字外,孩子在家的状况可以比较详细地写在上面供老师了解,但老师一般只看不回复。特别是上述心态话题中谈到的一些情况,给孩子时空自由不代表不管孩子,而是掌握孩子的情况后,跟老师汇报、请老师关注,但是给孩子自己处理事务的机会,也给老师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从孩子角度出发的可能。
必要时使用短信联系。

3. 沟通态度

一贯地表示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对老师理念的理解(并不一定支持),和老师共情。多从集体的角度出发。强调自己一直在帮助孩子树立集体观念等。发现老师某种理念比较先进,立即着手鼓励、认同,并提供实例。

4. 沟通方式

就事论事,少谈理念,理念问题在具体事情中向老师渗透
就如何管理好孩子的问题上,多给老师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日常有效的具体做法。
为班级做更多的服务。

5. 其他

教导孩子与同学、老师的沟通技巧。

三、幼小衔接的关键:与孩子的沟通

1、倾听:不做任何评判(到底谁倾听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合理性并共情肯定;换角度让孩子理解老师,但不说“老师做的对”。

2、接受孩子的情绪

3、提供多条建议供孩子选择。

4、多拥抱、多陪伴、多肯定。

5、适当情况下,可以帮孩子“出头”,如孩子的好建议。

四、幼小衔接的知识储备:小学生心理学――理解孩子的前提

1、几种理论对这一时期孩子的发展定位:

A.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期(艾黎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从单纯的自信到出现自卑情绪,在人群中寻找自我。

B.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期向具体运算期的过渡:个体开始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过渡到出现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尚未建立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能力;

C.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更多地关注周围榜样,观察榜样并学习之。逐渐开始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产生自我效能(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

2、孩子的感知发育

 视知觉 阅读中很重要;空间关系知觉――如词必须被看成是在空间上相互包绕的不同的实体。这个时候孩子发育还在进行,因此会出现“眼睛”“睛眼”不分;视觉辨认――视觉辨别字母和词的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如孩子和应该;图形――背景辨认,要把所要求的项目从视觉背景中区别出来,他们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如读题;视觉填充,阅读,特别是泛读,不是逐字阅读,要求儿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认识或区别物体;物体再认

 听知觉 听觉辩音能力,如b/p, f/v; 听觉记忆能力,储存与回忆所听到的信息的能力;听觉系列化能力,信息按照次序回忆起来的能力;听觉混合能力,单个语音混合成一个完成词的能力;老师经常反映孩子听不懂,事实上可能是上面的这些能力中有的尚在发育中。儿童的困难常常在于,对听到东西进行解释或再认的能力要提高。

 空间自觉 是视觉、触觉、运动觉、听觉、平衡觉的综合;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汉字识别“再认”;几何图形识别

 方位知觉 前后上下远近没有问题;左右概念有,实际会错;字母方位感,如p/q b/d

 时间知觉 客观感知,如太阳月亮;生理感知,困了饿了;概念不是很明显

 运动知觉 小肌肉发展与写字关系密切,绝不能把写字当成惩罚。特别是男孩。

 观察力 幼小衔接阶段的观察力精确性较差,不能关注细节,如形近字混淆;目的比较散漫,如读课文改成看图画,特别是看图说话时;顺序性差,看到啥说啥;概括力很差。

 注意力 广度较低,所以读课文时一个字一个字蹦;稳定性在20分钟左右;分配能力发展迅速,但二年级才是飞跃,比如写字注意笔划就不能注意写字的姿势;注意的转移,男孩进步快,从一个行动,如休息,进入下一个注意,如上课。一年级孩子最明显的注意力特征在于明显的情绪色彩,比如上课突然手舞足蹈,不一定是走神,很可能是专心听讲,听高兴了。

3、孩子的言语发育 分为口头语、书面语、内部言语

 口头作文,叙述
 识字,音形义的结合
 分清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绕过困难,如害怕写字VS.作文
 内部言语的建立:自言自语――过渡阶段――无声思维

4、数学思维
策略选择:提取策略,完美主义者的孩子,认知风格上的迥异。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668 + 2 + 2 学习一下。
行至水穷处 + 5 + 5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7-6-11 17:54: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668 于 2007-6-8 15:17 发表





VV这个月底就2岁了,总是很怕和小朋友相处,以前她在儿童乐园玩车,如果来个小朋友的话,她马上会吓的跑过来抱住偶,现在好一点,她会站着观察那个小朋友,但一边还会不断回头看看偶是不是就在不远处 ...

我觉得02说的给孩子空间很对,668妹妹说的能更多照顾也没错。
但是不能纯粹以大小班来分呢,要综合的看一个环境的硬件和软件,就是有没有足够大的空间,足够的老师人手,相当素质的教育理念。
总体,我觉得在照顾好孩子的基础上,环境越大越好,老师够用就行,但一定要有爱心。
详细的也可以参考一下dyly上贴的一些理论性指引。
当初为xx选园,也是折腾了好几次,因为我们到处走呢。所以选了好几次。
xx也算比较谨慎的孩子,所以对老师特别挑剔,喜欢的老师才更容易融入,要老师给充分的耐心,至于同伴呢,只有不是太过分家庭的孩子,都没有大问题的,孩子在同伴上学习的,对他一生影响都很大。只有在良好的融入集体,孩子的社会化才是正常的呢。
zz个性比哥哥好多了,就没那么费心了,先跟着哥哥走就是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668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7-6-12 08:41:43 | 只看该作者

有理有理

作为父母呢,我们必须承担起为孩子每一步进行充分分析和判断的责任,哪些因素比较重要,那些不太重要,孰优孰后,都不是小孩子目前所能承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5:58 , Processed in 0.105292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