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1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家的小坏蛋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5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宝贝女儿西西已经七个多月大了,一天到晚唧唧喳喳像个小云雀,虽然还不太说的清楚!但是牙牙学语的样子那是相当的可爱。叫她认识一些东西也能记得很牢,比如墙上图画里的一些动物之类的,特别对外婆家的哪个燕子我最感兴趣!
但是有一个事很让我郁闷,他可以记得画上的小猫小狗,却不认识眼前这个活生生的老爹,每次问她哪个是爸爸时,基本都是完全没有反映,也不是没有教过啊,大家说怎么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5-26 17:48:56 | 只看该作者
所以不如干脆就教活生生的东西好了,图片就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5-27 06:20:57 | 只看该作者
把爸爸变成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5-28 12:10:25 | 只看该作者
孩子有时候也很天真,有时后也会故意的!
不过孩子对父亲的感觉应该没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5-28 13:25:36 | 只看该作者
在孩子眼里,估计是你这个老爸不如小猫小狗可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5-28 14:11:10 | 只看该作者
把自己挂到墙上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6-28 16:15:49 | 只看该作者
静坐提高免疫力
科学家通付临床试验发现,静坐与人体的免疫力也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1.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健康学家通过一项最新专题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古老的修身养性术,“打坐”确实有益身心健康,其中包括纾解压力、减轻病痛、有助于大脑活动和提高身体免疫能力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6-28 16:16:25 | 只看该作者
1、零项修炼——禅的实践
文/王绍璠

禅不是宗教,并且与一切宗教的本质及其形式完全无关。
禅(世界里)没有创世者、造物者,也没有上帝、救世主,更没有神化的佛陀;禅不需要信仰,并且认为信仰是对真理本身最大的亵渎和遮蔽,但却又包融信仰,使信仰更接近智慧和真理。
禅更扬弃和超越了千百年来婆罗门化的中国佛教的宗教迷信内容及形式。
禅继承了原始佛教的智慧,含融了中国诸子百家的精蕴,形成了涵盖中印文化精华的思想体系。
禅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迷信的、跳大神式的宗教;只以实证而得来的智慧面对人生和宇宙的诸般问题。
禅不是哲学,并且与任何哲学的体系及其内涵完全无关。
禅不是逻辑的思考、线性的思维。辩证的思想、立体的思维是深层思维的方法论,而禅则是完善和达成这种方法论的实证方法,是指示真理和智慧的金手指。
禅不是语言文字、知识推理的“戏论”,而是提升直觉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
禅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不可言说、不可实证的神奇“境界”。禅如诗一般,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观,可以道,可以名。禅只要如实修炼,真修实证,即可证得,而后横说竖说,炽然说,众生说,尽在言中而不失其旨。如或不然,任你千般巧说,万种风情,终究是夏虫语冰,说食不饱。
禅的梵文是“Dhyana”,汉文的音译为“禅那”,简称为“禅”,汉语拼音为“Chan”,日本人发音为“Zen”,现代国际通用“Zen”来代表“禅”。
“禅那”在梵文的原始意义有“思维修”,“静虑”、“三昧”等含义,是和现代所谓的宗教、哲学完全不同的一种体系,然而并非高深莫测,与现代脑医学和脑生理学却相互关连。
禅之初始源于古印度,早在远古之世的《奥义书》中便有关于禅的记载。现代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一带,发掘出大量远古文物,其中发现一些古代货币和饰物上面,刻有瑜珈行者在树下静坐的图像。河谷文化比起后来的雅里安文化还要古老,足证静坐文化渊源甚为久远。
迨至后来释迦牟尼出世,化腐朽为神奇,转宗教为智慧,辟婆罗门外道迷信而启正法于人间,并采用其中有关禅的精义,以之作为特定的修持法门。
依原始佛教之说,禅不止可以治疗身心之病,促进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能改善思维能力,获取智慧,提升生命素质,进而回归到“心”之本体,证得无漏智慧。
因此,禅是指生命得以升华,素质得以转化,理想得以落实的实践方法。是一种生命上或行为上的践履,通过这种践履,智慧才能增生,生命才能成熟。
禅,其实并非只是精神上的“静”与“定”,更重要的是如法思维(如理作意),这样才能与真实相应,从而得到开悟。禅是思维修,换言之,人要有正确、如理的思维才能与真实相应,才能开发智慧。
这种思维修对现代人来说极为重要。现代人不善思维,即使如当代西方学人之思考方法、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那样,在概念上辩析得十分精晰,但仍陷于逻辑关系与语言层次中,在“戏论”阶段徘徊不已,而无法超越并提升到智慧思想层面。
禅所开放的,并非知识、逻辑领域,而是破开内在无明而证见的真实;非经由禅的实践不能证得此观照真实之心,证得此观照真实之心,人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具足大“心”的人。
禅是一个指向真理的“方法”,一个如何完成具足大“心”的人,如何造就大写的“人”的实践“方法”。可知原始禅的意义是和思维修、禅定分不开的,后世中国禅宗但以禅来命宗,是在原始禅定的基础上赋予禅更灵活的生命力和更深广的包融性。至于原始禅的再生,原始禅的超越,则是始自中国唐代的慧能。
在《六祖坛经》中,慧能首先提出了“定慧不二”和“无念”的思想,创造了原始禅彻底中国化的更深的契机,使原始思维修和禅定的基础理论更为圆融,同时也展示出中国祖师禅独特、创新的风范。
中国祖师禅的殊胜之处,就在于把印度佛教如来禅的“般若性空”思想转化为“无念”,“无住”的活泼禅机。
“无念”并非是空无一物的“断灭之念”。正如《坛经》所说:“无者无妄念,念者念真如”,引申之意:“一念不生全体现”。其义则为,心中不起任何妄念,则智慧宛然;如同一面明镜,不惹一粒尘埃,则光明灿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6-28 16:17:00 | 只看该作者
古人倡导参话头之意义:
正如南师怀瑾所言:“话头者,即为入道之柱杖。善知识者,犹如识途老马,手握柱杖,乘彼良驹,见鞭影而绝尘,闻号角而脱锁,自他互重,子琢母啐,一旦豁然,方知本未曾迷,云何有悟耶?”
又说:“禅门衰落,用“念佛是谁”话头,天下丛林入此话中,终至滞壳迷封者,如麻似粟,于是使参话头者,如念佛号……禅门参究之旨与方法,势将永沦丧失矣”。南师所说之“禅门参究之旨与方法”,就是古德所言之“参要真参,悟要实悟”之实义。
所谓“参要真参”,是指学人要实证到“实相”,首先必须要如实的参话头,并且要参出“疑情”(绝非是自由心证的自说自话),这是方法。
所谓“悟要实悟”,是指参出“疑情”时,还要经由一番寒澈骨的心路历程,才能实证到“实相”,开发出本自具足的智慧,这是宗旨。
以此,参话头之施设,试如南师所言:“话头者,即为入道之柱杖。”也如盐亭袁焕仙先生所说:“此法至易、至简、至高、至玄,胜行中之特行,要法中之妙法。此观音入德之门,诸菩萨入德之门,三世诸佛,一切贤圣入德之门。”
换而言之,参话头是自古迄今“明心见性”、“开悟成智”“唯一”的多快好省的黄金方法,是为了天下学人都能一咬咬破无处下口之铁馒头,真参实悟而后转化成为经世致用的大智慧、大承担,进而转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实践方法。可以这么说,参话头是用于撬动地球的“支点”,开发人类智慧,趣向幸福、和谐之途的实证“心法”。它使中国禅宗具足了内在精致的生命动力,成为有别于印度、中国佛教的可以道、可以名、可以再现而真实不虚的教外别传的智慧体系。
自印度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经过七天的修炼和实证(真参实悟),成就了大智慧、大承担的智慧德业以来,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几乎历代所有传承的禅师都是和释迦一样,经由参话头之心法而实证开悟,继而传续心灯,无一例外(禅师和释迦经由参话头而悟道的心路历程都是相同的,唯一有别的是释迦和禅师彼此所积累的功用和内在的含蕴深浅不同),其中实例在下文中都有详细举证,在此不具。
虽然禅门自大鉴(慧能)而下,花开五叶,枝接七条,代有人出,但毕竟脱不出日积尘生,时久弊兴的历史规律。《指月录》、《五灯会元》等书记载,自黄檗禅师以下的历代祖师,几乎一致对于学人“修道(实证)者少,说理者多”的浮夸虚饰的作风,呵斥有余。溯自五代而还,禅门宗风,由于前有临济的三玄三要,曹洞的五位君臣,后有黄龙的三关,圆悟的《碧岩》等等的施设;又因宋代兴倡文风之实,流风所及,遂使天下衲子学人,舍真修实证之学而放情于禅话风月之中,宗门实际理地,修持法要沦于戏论之流,更有甚者,徒以公案、评唱,妄心意解,总不实证,穿凿牵强,以为契悟之机,而与禅道祖意,南辕北辙;不啻误人自误,更且使千古心灯,智慧心法,灭绝失色。
明代莲池大师在其《禅关策进》书中对于前代当世宗门不重真参,不重实悟之颓败之风,特予批评:“今人心未妙悟,而资性聪利,辞辩捷给者,窥看诸语条中内答机缘,便能模仿,只贵颠倒异常,可喜可愕,以眩俗目。”
又说:“古人棒喝,适逗人机,一棒一喝,便令人悟。非若今人以打人为事。”
又说:“宗门之坏,讲者坏之也。或问,讲以明宗,曷言乎坏之也?予曰:‘经、律、论有义路,不讲不明!宗门无义路,讲之反晦,特使其参而自得之耳。’故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又曰:‘我若与汝说破,汝向后骂我在’今讲者,反其套话矣,西来意不明(佛法智慧不能实证),正坐此耳。”
莲池所谓“宗门无义路,讲之反晦,将使其参而自得之耳”,正说明中国禅宗重真参实悟之心法其来有自,非徒逞口舌聪明,宣讲便利可说禅宗。
在同书序言中更申明参话头心法对于禅门学人的重要性:“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时(参话头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起疑情),经历劳苦次第(真参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明心开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既而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出家或在家),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删繁取要,集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居则置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或曰,是编也为未过关者设也,已过关者长往矣,特安用之?虽然,关之外有重关焉, 伪于鸡声,暂离虎口,得少为足是增上慢人,水未穷,山未尽, 擎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后之幽关,徐而作罢参犹未晚也。”
袁焕仙先生在《黄叶闲谈》中有言:“话头者,黄檗揭于前,妙喜(大慧)倡于后,比来宗门下客,趣乎入此(明心悟道),莫不竞尚话头。此法至易、至简、至高、至玄,胜行中之特行,要法中之妙法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6-28 16:17:31 | 只看该作者
引申袁老之意:参话头,正是为了天下丛林缁素精进修行而起的,明眼宗师克期取证,从旁呵护,俾使参学之士心无旁鹜,一门深入期致真参实悟。参话头之得力处,就在于起疑情,参话头之功用处,也在于起疑情,宗门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是说明疑情的大小与实悟的大小成正比。(释迦牟尼的实悟与历代禅师的实悟,不同之处即在于所起的疑情大小。)
南师有言:“溯自隋唐之世,丛林衲子,不必实有话头横梗胸中,其于一机一境上,善致疑情之用者,亦能了彻心性而得大机大用。”
说明宋代之前,可以不用参话头心法,但还要以疑情为用,方可了彻明心,可知疑情之于参话头,其功其用大矣哉。
前文袁老所说“话头者,黄檗揭于前,妙喜倡于后。”其中妙喜之于参话头心法,在中国禅宗史上确是值得大书特书。
妙喜即是南宋大慧宗杲的别名,大慧杲所处的时代恰恰是文字禅泛滥之世,当时禅门学人纷纷热衷于公案的文字义理上的注解和答问(如同现代日本的公案禅),少有人能真参实悟,以续心灯。
宗杲针对当时丛林流弊,为突破当时流行的文字禅的束缚,(尽天下衲子大半死于“言下句中”不得超脱)确立走古人的老路,即“黄檗揭于前”的“参话头”之心法。他说:“第一莫把知得的变为事业,堕在见网中,更不求妙悟,又落在无事甲里”(顽空•消极)。
为了直取真参实悟的实践心法,他更将其师圆悟勤的公案评唱大作《碧岩录》的梓版和已流通的成书,尽皆付之一炬,以免流通;因为这本书记载了圆悟禅师对古人公案评唱的解说之辞,影响所及,使得学人徒以耳食自饱,自欺为是,全不悉心参究,以致断灭宗门心法。
在他极力倡导独树一帜的“看话禅”,即后世所谓的“参话头”不久,效应皆佳,人才辈出,“贤世大夫往往争与之游”,门下从其悟旨者有八十余众。
同时,宗杲又以“参禅”的革新和进取的精神,对同时代由曹洞宏智正觉所提倡的“默照禅”展开批判(日本曹洞的道元禅师正是此宗传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2 08:43 , Processed in 0.15408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