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毅是瑶岗仙钨矿的老矿长
有能力有魄力有口碑
84年调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沙公司担任领导
为了表达对瑶矿的怀念与祝福,借"瑶岗仙网站"把我为瑶矿九十周年矿庆写的那篇文章在这里再发一下. 虽然矿里曾将该文登在了矿庆画册上了,但限于篇幅,当时没能全登.
另外,本网站在"瑶矿历史"网页上也有简报,那毕竟只是侧重"历史"角度. 我全文发在这里,因为文章比较长,如果网站认为安排欠妥,则请你们把它挪个位置也行,比如放到其它栏目里.
谢谢!
罗 毅 2007.8.4.
---------------------------------------------------------------------------------------------------------------------------
回 顾 历 史 瞻 望 未 来 振 兴 瑶 矿
------ 庆 祝 瑶 岗 仙 钨 矿 采 钨 九 十 周 年
罗 毅
获悉瑶矿开展九十周年矿庆活动,我作为一名”老瑶岗仙人”非常高兴. 瑶矿有如我的第二故乡, 每当忆及在瑶矿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总会思绪联翩,心情非常激动! 我青年时代,1963年从长沙调到瑶矿,最初曾在最高的大岩门工区干过十年. 担任过值班区长,工区长,并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后来经由宝塔溪坑口再到矿部。 1979年下半年走上矿级领导岗位,直到担任矿党委副书记, 矿长兼总工程师。 1984年初调入新组建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沙公司担任领导工作。长沙公司作为瑶矿的上级主管部门,依然参与对瑶矿的管理。 所以,我与瑶矿的情缘,可说一直延续到现在。 仅以在职时间计算,前后就长达三十八年。其间我和我的家人亲友等,都与瑶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
我岳父倪俊德是解放初期矿山”打干钻”时代的井下管道工,现年96岁了,算得是瑶矿最年长的养老金领取者之一;我儿女罗虹,罗明出生在瑶矿,小学初中读书在瑶矿,现在罗明已远赴美国,就职在纽约的IT公司,当是瑶矿出生的青年人中,走出最远者之一;我爱人倪菊云以及众多的其他亲友,直到现在,每谈及瑶矿,总有许多许多话题,因为在这里,我们有过太多太多的生活经历与美好记忆!
值此瑶矿纪念建矿九十周年,谨以我的所经所历,作点滴回顾,谈及一些个人感慨,谨表对九十周年矿庆之贺忱,并以此与全矿干部职工家属同志们交流共勉 !
一 . 历 史 的 点 滴 回 顾
瑶岗仙钨的发现,国内资料记载为1908年,国外资料也有说是1911年的。瑶岗仙最早开采钨砂是从1914年开始,这一点国内外报导比较统一, 至今刚好九十周年! 钨在工业上的最初应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军火工业的需求密切相关。 1955年出版的英文资料< TUNGSTEN >,即美国化学协会专著No:94, 作者是瑶矿钨的最早开发者李国钦(K .C .Li)先生和他的同伴王宠佑(C .Y .Wang). 该资料记载说:
1911年,后来成为了美籍华裔青年人李国钦,当时受托赴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考察勘探锡矿,到达了宜章,汝城,资兴三县交界的瑶岗仙( Yao kang Sein)。 五月一个阴冷的傍晚,他在野外辛苦一天之后,住进大岭( Ta Ling )一家路旁小店。当他坐在农家用石头壘成的柴灶前烧火烤衣时,砌灶石头上的矿物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问老板这些石头来自何处,老板指着后山上巨大的岩层露头说,就是从山上滚落下的石头中采回的。李国钦爬上后山察看,虽知不是他要找的锡矿,但知道是有用的金属矿物。 如是,他采了一些标本带回来。
这些标本最初由他送到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业学校,他的导师特鲁斯考特(S .J .Truscott )教授看了他带回的标本,建议把它送去德国。 19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用钨制造出高速钢用于军火工业。李国钦的标本被确认是黑钨矿石。由于国外急需钨矿砂原料,他赶忙回国成立了一个” 粤汉钨矿公司”,开采瑶岗仙的钨矿。这是当时中国第一家钨矿山。当然,那时没什么机械设备,完全是手工作业,操作极为原始。
李国钦发现瑶岗仙钨矿的消息,迅速从湖南传到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后来还传到了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和暹罗.。1915年以后,中国被公认为世界最大的产钨国!
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瑶岗仙的建设,曾派过几位军队师级干部当任矿领导;从工人中提拔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国家投资基本建设;国家勘探队伍进矿探矿,先后提交了黑,白钨区的储量报告等等。 简述之, 在瑶矿矿山建设史上,重大事件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机械化作业投产,结束了井下”单手锤打炮眼”的历史; 其后“湿式作业”的实施,结束了井下”打干钻”的历史; 到六十年代,一号竖井投产,结束了上大岩门爬山路的历史;实施井下小型机械化,采用了装岩机,我们还自制过井下小型牙轮钻等等……要说对后来瑶岗仙影响最大的,当为二号竖井的建设,以及因此而在深部发现501矿脉! 这一段恰好是我在瑶矿的所经所历与全矿职工共办的大事之一!
七十年代中期以前,我们对矿脉的勘探只能是从地表露头和浅部坑道揭露。 井下开拓的最低中段只到十六中段。经过几十年开采,十六中段以上的各组矿脉,尤其是其中的富矿段,已经开采完了。 矿山面临资源枯竭,特别是品位下降的严重局面。每年生产计划难以完成,为了突击完成计划,年年”歼灭战”打个不断。 加之近二十年的文革破坏,企业亏损,当时的瑶岗仙,的确十分被动!
文革后期“干部解放”, 我也是当时被解放者之一。 我开始主持矿生产技术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设计二号竖井。当时我们把竖井的主平窿定在十九中段,一是为了方便运输,包括索道运输和井下水能够自流到选厂等。其次就是为了对瑶矿深部实施”超前勘探”,希望能找到地质队不曾提交的深部隐伏脉组。这是瑶矿人对我们自己矿山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瑶矿从领导到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干部集体智慧的结晶!
1975年11月5日这天,是瑶矿历史上值得庆贺的日子。 当十九中段主平窿掘进到800米附近时,传出发现501脉组的特大喜讯: 矿脉厚度近2米,品位很高,当拉开沿脉时,付产矿石就使选厂每天产出钨砂七八吨! 喜讯从井下传偏全矿,职工家属特别是老工人,都争相去井下现场观看。大家看到垱头面上大块大块的钨砂,高兴得欢呼起来! 501号脉及其后来在深部不断发现的其它富脉组,彻底改变了瑶矿地质资源状况,为矿山后来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后,我们及时向冶金工业部汇报,申请矿山技改拨款,得到支持。 进而实行了矿山生产系统的大改造:拆除原宝塔溪和蛤蟆石两个小初选系统,新建了现在的大初选厂和索道,构建了今天瑶岗仙新的生产系统。
我们瑶矿,由于地质资源的澈底改观,其后几十年相对于全国,特别是湘赣地区二十多家大中型国有钨矿山的生存竞争,瑶矿得以免于停采关闭,地质资源反而愈采愈多愈好。 至今年产能过二千吨,突破了建矿以来的最高记录。 资源的翻身转化,造就了瑶矿新生, 实在是可喜可贺 !
我永远记得,在那场改天换地的战斗中,我同许许多多瑶矿老同志,老战友并肩战斗,火红的日日夜夜永难忘怀: 那全矿职工齐上阵,用义务劳动移平山头,建设初选厂的火热场面; 当初选厂建成,开工庆典,全矿欢腾的欢庆时刻;改革开放之初,瑶矿资源新发现名扬中外,我们一批又一批地接待国外来宾的幕幕场景……等等。是瑶岗仙人的建设热忱与冲天干劲,再造了我们自已的美丽矿山,也为国家不断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二 . 瞻望未来, 迎接体制改革新局面
一个矿山,有了资源,就有了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目前, 瑶矿与那些已被迫关破的钨矿不同,非但没有停产,每年钨砂产量还在增长。一方面,这是矿山职工在现任矿领导班子的得力组织管理之下,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矿山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矿山企业,资源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企业还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否则,仍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九十年历史的瑶岗仙钨矿,从资源上焕发了青春,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在企业运行机制上,作为一座老矿山,则还存在不少弊病: 历史遗留的种种包袱;企业长期的社会负担; 单纯资源型工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产出规模不大等等,都是影响我们竞争力发挥之所在。瑶岗仙是一座美丽的山城,然而作为资源型企业,自然资源再雄厚,也终将有它采到晚期的时候。从这些分析出发,我们这类产权单一,国有国营的矿山,争取和利用国家政策,得以使企业转变体制和转换机制,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机制转换,不再仅限于企业內部简单的承包,落实责任制等等。首先必须理顺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的根本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明晰产权,实施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与组合等。通过利用国家对国有老矿山的政策,实施一系列改制改组,也许是瑶矿继资源升级之后又一次走出困境,并得以更大发展的极好机遇。如果我们不得不经历这场变革,我认为,我们今天的瑶矿人应当伸出双手,去迎接这场深刻的变革。在变革求得企业的发展与新生!
改制之后,我们的矿名甚至也要有所更改。但是,山还会是这座山,矿还是我们的矿,到那时,我们的整体能力将更大,潜力将发挥得更好,不但开黑钨,我们还将开采白钨。 解放初期就已勘探完毕,已经沉睡了半个世纪的瑶矿白钨矿床,将从睡梦中苏醒。 到那时,我们将为钨加工工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宝贵原料。我们将作为整个钨系列产业的一员而组合进入大型企业集团。 那时,我们将有更大的实力去影响市场,去参与国内外竞争。
九十年前,世界认识了瑶岗仙。九十年之后,我相信, 瑶岗仙一定会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改革进程中,进一步认识和走向世界。 一个更加生气勃勃的钨资源产业新城,将在白云瑶岗綻放异彩,那将是走向世界的瑶岗仙,光彩夺目的瑶岗仙 !
三 . 团结奋斗 振兴瑶岗仙
九十年来,几代瑶岗仙人辛勤奉献,开发矿业, 为国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钨,锡,铜,砷等原料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供应“食粮”。瑶矿人的辛勤劳动已融入整个社会,共和国大厦中,有我们增添的砖瓦;时代奔驰的列车上,有我们铸造的钢梁 !瑶矿的一方水土,养育了几代瑶矿人,他们中许多终生战斗在瑶矿,付出了个人和家庭的全部;也有不少的人,在瑶矿锻炼成长之后,去到国内外四面八方,他们不论走到那里,身上依旧带着这方水土的芳香,心里永怀瑶矿发展的梦想 !
啊, 瑶岗仙钨矿 ! 我们为你而骄傲, 因为你历经近百年至今青春依在, 因为你面向未来,将更加辉煌 !
为了矿山振兴,在矿的瑶岗仙人,要珍惜现在的分分秒秒,在不同岗位上,发扬矿山劳模精神,多干实事,多作贡献;即是不在矿山的瑶岗仙人,我们也要同样关心和支持矿山,以多种方式帮助瑶矿发展,从多种途径促使社会各方面关注瑶岗仙,了解瑶岗仙,促进瑶矿的改革与发展 !
瑶矿九十年,展现的前景无限宽广,展示的前程无限光明,让我们在新时期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团结奋斗,为瑶岗仙的再度辉煌共同努力,瑶矿振兴,正在今朝!
2004年5月28日 写于长沙
附记 (一) :
六十年代”文革”最困难时期,我与选矿工程师张国平同志同时下放在矿里大岩门工区井下搞劳动.我俩交谈中知道他保存有一本关于瑶岗仙发现历史的英文书,并且听他给我讲过书中记述的这个美丽故事。这次瑶矿九十周年大庆,我特地约请张国平同志写了一编介绍的文章,作为对我前面文字的详解.也是告诉瑶矿后来人,九十年前,这块地方是如何早就扬名国内外的!
张国平同志后来曾任瑶矿副总工程师,他在瑶矿共计工作三十八年。 后调湖南有色金属研究所任所长,直到退休.
( 瑶 岗 仙 钨 矿 的 发 现 和 开 矿 )
张国平 译编
"TUNGSTEN"(钨)是美国化学协会专题著作No.94,李国钦(K.C.Li)王宠佑(C.Y.Wang)合著。我在1958年买到了1955年第三版国内影印本.原书为钮约莱因尔德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全面介绍了钨的历史,地质,选矿,冶炼,化学,分析,应用和经济。 前言中特别叙述了李国钦1911年首先发现中国钨矿--瑶岗仙钨矿的过程。
1911年,李国钦被委派在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勘探锡矿,勘探点包括了五岭山脉的高山。结果,偶然在宜章,汝城,资兴三县交界的瑶岗仙(Yao gang Sein)发现了中国的第一个黑钨矿。
发现实属偶然:五月的一个阴冷的傍晚,野外辛苦一天之后,李国钦住进大岭(Ta-Ling)一家路边小店,帆布床就架在橱房里。老板娘和她的女儿正在准备晚饭,要他帮忙招呼柴灶,忙碌一阵子之后,他对柴灶发生了兴趣。老板告诉他,,灶是用后山滚下来的石头砌筑的,很耐用,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不用修理.老板还带他到后院指着山上巨大的岩层露头说: 着些大块石头经常滚下来,毁坏粧稼,补偿的办法就是把石头派上用场,砌池子,做石板,做工具等等。第二天,李国钦爬山察看,初步断定露头矿化很好,尽管不是他要找的锡矿,但是露头规模不小,且含有重矿物.他采集了一些标本。
1913年,李国钦在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业学校学习,导师是特鲁斯考特教授(S.J.Truscott)。 导师看了他从中国带来的黑钨标本,没有多大兴趣,只是说:“这真是一块漂亮的标本,不是吗?” 问到黑钨的用途时,则说:把它送到德国,德国人或许知道有什么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用钨制造高速钢, 军火工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世界范围出现钨的抢购潮,钨价成倍的猛涨, 1914年,李国钦赶忙回国,成立了一个“粤汉钨业公司”开采瑶岗仙钨矿,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家钨矿山。
1915年12月,粤汉钨业公司的第一批钨砂装船运往美国.当时,中国既没有钨砂市场也没有钨价,在长沙海关报关时,李国钦用字“钨”作为钨砂的报关名称, 遭到海关官员的拒绝,官员们要用"黑砂"名称。作为矿业工程师,李国钦抗议将钨矿物划归“黑砂”, 并将抗议文件递交北京海关总监,要求将新造之字“钨(Wu)”作为今后报关名称。在海关总监接受申诉之前,数批钨砂以"嘿砂"之名装船出口,随后,黑钨矿砂报关采用“钨”。
第一批出口的钨砂,勒杜公司(Leduox & Company)化验 WO3高达78.80%,实际上不含任何杂质。这批钨砂运交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第二批则运交美国钢铁公司。
粤汉钨矿公司的两批钨砂出口之后,中国钨矿的矿床大,矿石纯备受赞赏,美国和英国的钢铁公司需要从中国进口更多的钨砂,以致大批美国工程师赶赴中国找钨。美国的商行都要其在中国的代理联系进口钨砂。 美国捷运公司,香港里渣蓀公司, R.威莫斯先生,等则仿效粤汉钨矿公司开办钨矿,成为出口商。
李国钦发现瑶岗仙钨矿的消息,迅速从湖南传到广东,广西,云南,后来又传到法属印度支那和暹罗。
1915年以后,中国被公认为世界最大的产钨国。
(2004,05,20。长沙)
附记(二):
另据悉:李国钦先生在国内开办钨矿山后,以钨砂为原料,在美国建立了”华昌钨业公司”,从事钨冶炼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昌为美国军工生产提供钨,鉬等金属原料,极大地支援了战争。为此,李国钦先生也深受美国政界人士器重。五十年代,李国钦先生去世,由其义子李震声先生(John C.Li)继承接班,在纽约长岛设立”李钨公司”( Li.Tungsten),主要生产 APT。 八十年代,李钨与中国五矿公司合作经营。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李钨公司一直是有色总公司的贸易和技术合作伙伴,包括参与湖南株洲硬质合金厂和四川自贡硬质合金厂的湿法冶炼及APT生产的技术改造。值得一提的是,李震声先生热爱祖国,在其主管华昌国际教育基金会期间,把基金由向台湾提供转向祖国大陆提供,大约每年五十万美元,资助中国留学生赴美深造,有色总公司也曽派出数人去美学习。 李震声先生不幸己于1992年患肺癌去世,之后,李钨公司亦不复存在。
(罗毅 补记于2004年6月5日)
[ 本帖最后由 hq1966 于 2007-8-6 15:1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