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216|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荐书】新书《教女儿学论语》,值得向所有家长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14 09:3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当网、卓越网可看到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54805

http://www.joyo.com/detail/product.asp?prodid=bkbk715807&uid=wqsmen1udqggsqsma9gg7sgmm#


父母必读的家庭教育方案
罗海洲 发布时间: 2007-05-28 04:01 来源:光明日报

  在我看来,陈小云先生的《教女儿学〈论语〉》一书,绝非仅是对《论语》的新解读,更是在传授一种极佳的教育思想和教养方法,虽然教的是国学古文,而体现的是能使现代的父母和孩子们极为受益的科学方法。   

      其一,作者再一次提醒父母们必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时扮演重要角色。   
      正如作者所写的“我们每天十几二十小时紧赶慢赶地追逐时代”,有钱没闲的父母者不在少数,真的可以把孩子的教育全部托付给学校或各种课外兴趣班了?   每个孩子自有其不同的优势潜能和薄弱之处,差异化的特质,应该有差异化的成长目标,同时施之以差异化的教养方式。“知子莫如父”,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有谁更会细致地关注到孩子每时每刻的变化并且施之以不同的教法和教学内容呢?这一点,只要我们细读《论语》,就可发现2500多年前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意识到了,而《教女儿学〈论语〉》一书,也在父女对话式的解读中,不仅对此有所阐发和评论,更仿佛在亲身实践。   
      何况,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目前的学校和老师都不得不疲于应付应试教育(这里并非意在贬低学校教育和老师们的努力),试卷之外的必要知识和修养,真的有赖父母们在家庭中或其他社会教育中作必不可少的补充了。   
      以笔者所知,在教女儿《论语》的大半年里,作者绝对是个最无可能闲下来的人物,而他能始终坚持书中所提到那份“约定”,正是清楚意识到了课堂所学经常是不够有“意义”的——“明天语文课上背过后,就失去了意义”。   

      其二,作者为天下父母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   
      这本书所纪录的父亲教女儿学《论语》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最好不过的完整家庭教案,可以给父母们极好的启发。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发挥自身的“支架作用”,对孩子掌握新知识、提升新认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架作用”的基础,就是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即时状况,为孩子提供最适宜的教养内容、方式和难易程度。说得概括一点,这也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落实。   
      为女儿选读《论语》本身,即是作者根据女儿实际情况的智慧之选,不仅内容适宜女儿人生价值观的养成,而且篇幅字数也易安排。在书中,父女两人总是一问一答,女儿的见解未必能深刻,但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心目中对事物的理解。而父亲,绝不以女儿能给出最标准的回答为目标,总能以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观点,给出想像的空间,启发女儿的心智。从方法上而言,女儿随时出现的疑问、随时冒出来的独特观点,甚至所接触的老师、同学,都是父亲用来为女儿讲解论语的好工具。




       团结出版社网站:http://www.tjpress.com/bookinfo.php?id=456

  

[ 本帖最后由 虹晴湖 于 2007-6-17 00:5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cybeibei + 2 + 2 谢谢你了!
jenniferchina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4-14 18:43: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现在就去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4-16 11:44: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推荐!要是能有本文文件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20:51:48 | 只看该作者

〔转贴〕《教女儿学论语》前言

约 定

1.每天花半小时;
2.每天读1段(特别短的,每天读2段);
3.每段读20遍(读到第10遍时试背一次,读到第20遍后正式背一次);
4.每天读之前,对意义进行简单讲解,讨论;
5.特别长的段落,另行处理;
6.一年完成。



【约定说明】

缘起

  • 这个约定,缘起于2004年上半年的一天。晚饭后,小学4年级的女儿按照老师规定,在家背诵语文课文。
  • 课文是《家乡的桥》:“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密如蛛网。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家乡的桥都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
  • 很无聊是吧?大约15分钟,一篇300余字的课文背了下来。
  • 这篇课文对她意义何在?文字很美?讲了很有价值的道理?都不见得。很可能,明天语文课上背过之后,它就失去了意义。
  • 于是便想,有这点时间,与其背2天后失去意义的课文,不如背20年后对她还有点意义的课文。
  • 于是便在脑海里搜索,搜索半天,最后沉淀下来的,也就是《论语》。
想法

  • 大概21000余字的《论语》,很容易读?但如果只是循着注释粗粗浏览一遍,即便很认真,也象没读一样。
  • 大概500来段语录的《论语》,每天读个一段两段,要读半年一年,值得吗?感觉下来,情愿每天少读一些,每段多读几遍,其他书不知道,就《论语》来说,应该值得。
  • 会因此赶不上时代吗?我们每天十几二十小时紧赶慢赶地追逐时代,稍息片刻,带一份闲情,看看过往风景,应该不至于落伍。从另一角度讲,多少还有点奢侈。
  • 能坚持吗?我们现在都很少老老实实、有始有终地读一本书了,不妨就以此作为每天的修身课,考验一下自己的意志。何况,很多没义的功课也坚持了,这应该也行。
  • 对大人来说,惭愧得很,古训久已忘怀,借此机会复习或警策一下自己,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说法

  • 讲解和讨论,尽量停留在平常的、情景的、动态的层次,不去上升到深奥的、理论的、封闭的体系──不然的话,女儿听不懂,孔子也不同意。
  • 平常的:孔子的特点,就是平常。常是日常,平是平等。围绕日常的道理,孔子从不作惊人之语,也从不高高在上显得高深莫测。我们也尽量这样,就如《论语》所呈现的,平白如水,如见其人。
  • 情景的:孔子的风格,是喜欢聊天。《论语》不是孔子一个人在家里写的格言集,其中每一句话都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我们也尽量这样,给出一个情景,避免没有来由与对象的高谈阔论。
  • 动态的:孔子的心态,是开放。《论语》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孔子讲的道理,都是与特定对象的一种互动,在互动提供一个领悟的平台,没有固定结论。我们也尽量这样,重过程的互动,不重结论。
看法
  • 一段很可疑的文字,被广泛引用──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1988年于巴黎召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一段很可靠的文字,不太被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谈“中国哲学”时,直言不讳地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 诺贝尔奖获得者宣言,我们很愿听,但真实性据说已遭到怀疑。退一万步讲,即使那份宣言真实可信,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类似的话,前清的遗老遗少也许讲得更加到位。黑格尔的话不很中听,但可能是真理。孔子确实没有黑格尔那么理性。他讲得对:孔子是实际的,他属于世间。
  • 前者很伟大,后者太理性。还有一种比较切近的看法。日本作家井上靖在撰写他那部名为《孔子》的小说时,曾说:“无论是执笔阶段,还是创作前研读《论语》阶段,我的心情始终是愉快的……”井上先生不是预言家,也不是哲学家,他是个生活者,所以怀着一种“心情”在阅读──相信这是非常个人的心情,平和,感性,并且愉快……
  • 我们也是生活者,我们也很简单。阅读《论语》的过程,可以很阳光,很生活,很有韵律感──是不是有助于培养一种积极的、明朗的人格?或者,朦朦胧胧分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结果
  • 孩子有没有受影响?半年多下来,倒是她不断的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令人不得不用另一种眼光打量《论语》。
  • 至于她自己,感觉上,既没受到正面影响,也没受到负面影响。除了偶尔蹦出一两句“见贤思齐”、“当仁不让”之类,她还是迷她的QQ,迷她的SHE,令人稍微感到一点震撼的,是学了不到一半,突然结合现实冒出一句结论性的话:我发觉,仁人都是很傻的……
  • 孩子自有孩子的判断力。相信许多道理,会在今后的道路上自己去体会,就象我们今天仍旧在不断体会一样。
  • 所以,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例言】
  • 全书采用对话形式解说。尽管受到实际对话过程的启发,但这不可能是一份实录。
  • 为便于阅读,本书收录《论语》全文,并加注汉语拼音;古今字、通假字随正文加圈标识。
  • 对话过程中,将必要的讲解内容穿插其间,包括白话译文、字词注释、人物生平、历史背景、文史常识、相关词语解释、造句等。白话译文尽量采用直译,以便对照原文。
  • 解说以有助理解《论语》原文为目的,不作过多义理阐发;东拉西扯部分,出于启发思路的目的,未必可作结论,却是理解《论语》的途经之一。
  • 孔子的言行,《论语》之外,尚有其他许多文献亦有记载,因真实性大多可疑,故本书基本围绕《论语》本身进行解说,除了必要的史实,一般不涉及其他诸书。
  • 书中人物插画,以人物在《论语》中的出场次数多少为序;书后四则附录,便于解说时对照与查考。
  • 历来关于《论语》的著作多不胜数。几乎每一章的字词、义理及背景,均有不同说法。本书解说以明白晓畅为原则,有吸取前贤的成果,有不同于前贤的看法,限于体例,不一一列举考辨。
  • 主要参考书目:《论语》注译部分,包括何晏/邢昺《论语注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孔子及弟子生平部分,包括《左传》、司马迁《史记》、崔述《洙泗考信录》、钱穆《孔子传》、匡亚明《孔子评传》等;汉语拼音注音,主要参考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论语辞典》等。


[ 本帖最后由 虹晴湖 于 2007-4-16 21:1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8 金币 +8 收起 理由
ptsamm + 2 + 2 谢谢你了
微笑的小酒窝 + 2 + 2 谢谢你了
可人妈妈 + 2 + 2 谢谢你了!
静竹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4-17 09:27: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4-19 14:49:4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关注,希望还有下文!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01:23:18 | 只看该作者
新浪读书在连载,不过排版不太好,不如读原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4-27 18:01:17 | 只看该作者
论语 一定要坚持呀!有这么多同人,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4-28 14:28:54 | 只看该作者
新浪的链接,不过书还不全的

http://book.sina.com.cn/nzt/live/edu/nverxuelunyu/index.s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静竹 + 2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4-28 15:08: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40 , Processed in 0.662141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