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9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捕拾童年的诗意——小学儿童诗写作教学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5 19:4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捕拾童年的诗意
          


━━
小学儿童诗写作教学初探
萧山区瓜沥镇第二小学
钱锋光(执笔)
何伟敏

每一个孩子,天然地就是一首诗。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在他们的眼里,大树是年长的爷爷,月亮是美丽的姐姐,他们会同情整天呆在天上的太阳,会担心小鱼夜里睡在哪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好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童心的好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如果让孩子自己来写童诗,更是妙不可言了。


感知童诗特征 大量赏读童诗


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从而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

1.组织多样化的童诗赏读
组织学生阅读童诗,应采用多种方式,既有课内读,也有课外读,既有集中读,也有分散读。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课堂阅读。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赏读圣野、金波、柯岩、鲁兵等名家的童诗;小孩子自己创作的优秀的童诗,比如金华的吴导同学创作的《有太阳真好》;也可以从成人诗中寻找,像《顾城诗选》早期的创作就充满了大量极富童趣的诗篇。以学生自读为主,要求大声地诵读,在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优美的意境。

(2)订阅书报。可以订《小朋友》、《幼儿文学报》、《儿童诗》、《小星星》等富含童趣童话童诗的报刊。为了便于检查阅读情况,可要求学生订阅一两种报刊,并且不定期地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口答或书面作答,对阅读认真的学生大力表扬。
(3)开展与好书交朋友活动。告诉学生看首好诗就是结识一位好朋友,就要把这位好朋友记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开始时,只要求学生作简单的读书卡。如记下看书的时间、书名、作者、书中的好词好句等,以后逐步提高要求,要学生记下这首诗营造的主要意象,记下自己读后的体会和收获等。
(4)召开童诗朗诵会。请学生把自己看过的童诗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读多了,就会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说话欲望,他们希望能有机会将自己读懂的童诗读给大家听。经常读童诗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得更好,而且能促进孩子们读得更多,更认真。
2.突出童诗阅读指导的特殊性
童诗同读其它体裁文章一样,也有字词句篇的要求,这是共性。童诗又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指导学生读童诗,除指导把握共性之外,重点应放在个性上。童诗可抓住以下特征进行指导:
(1)童诗的本质。“儿童诗,是指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情趣昂然,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由此可见,童诗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节奏感、美感和童趣。
(2)童诗的题材。童诗的题材是最为广泛、自由的,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以及不论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还是抽象,都可以入诗。
(3)童诗的体裁。童诗通常分为两大类:抒情诗和叙事诗。具体的诗体形态则主要有:童话诗。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具有大胆幻想和极度夸张特征的童话故事内容,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故事诗。与童话诗的区别在于它所讲述的是现实生活故事。如柯岩的《小兵的故事》、任溶溶《爸爸的老师》。③抒情诗。指直接抒发内心感情的儿童诗。如艾青的《太阳的话》,金波的《春的消息》。④讽谕诗。这是一种批评、规劝的具有较明显的教育意味的儿童诗。如金近的《小队长的苦恼》,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⑤散文诗。这是用散文形式写的抒情诗。比如泰戈尔的《新月集》,郭风的《我们来唱白云,银河》。
3、运用多种方式唤起儿童想象,从而理解童诗内容
(1)用音响唤起想象。音响包括拟音、朗读、乐曲的录音。指导学生阅读之前,放一段与所读童诗有关的音响,可以把学生带入音响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容易使他们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建立起关于所读童诗的具体形象。
(2)用图画唤起想象。图画是用线条、色彩描绘形象的,是唤起儿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图画中的描绘的各种景象,又能刺激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儿童诗的意境。
(3)用表演唤起想象。在初读之后,指导学生用自己对童诗意境的理解,按小组分角色登台表演,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朗颂表演得最出色。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有趣的表演中,通过相互启发,想象童诗的内容,人物对话的感情、意思等等。
(4)用说故事唤起想象。在指导阅读之前,老师先绘声绘色地说所读的童诗故事,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使他们比较顺利地进入童诗情境,从而加深对童诗的理解。

积累童诗表象 丰富想象素材

童诗创作跟所有的创作一样,需要有丰富的表象贮备。童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折光,是某种比喻”。因此,指导儿童写童诗,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
1、从大自然中获取童诗表象
自然界的许多生命是脆弱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泽写道:“你踏上了林中小路,阳光透过树梢照进了路面,鸟儿在歌唱,许多昆虫欢乐地嗡嗡叫。但是,你对此无能为力的是:你的路意味着死亡。被你踩着的蚂蚁在那里挣扎,甲虫在艰难地爬行,而蠕虫则蜷缩起来。由于无意的罪过,美好的生命之歌中也出现了痛苦和死的旋律。”史怀泽呼吁人们“敬畏生命”,“深刻地理解生命,敬畏生命,与其他生命休戚与共。”华兹华斯说:“他(诗人)认为人和自然本质上是相互适应的,人的精神自然而然地成为自然界最美丽最有趣的属性的一面镜子。因此,在他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种快感始终伴随着他,在这种快感的刺激下,诗人与自然的普遍万物交谈。”自然界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童诗表象,一草一木,一虫一鱼,都像谜一般地吸着儿童,要多组织儿童去郊游,去寻找,去猜想。要学会摒弃那种熟视无睹的陈腐表象,而形成婴儿第一次见到蓝天白云般的新奇表象。儿童的天性最容易与自然界融洽为一体,因为儿童“不仅是自我与客体没有分化出来,而且自我与别人也没有区分开来。”(皮亚杰)儿童的潜意识中具有一种万物有灵的倾向,认为人以外的一切自然存在,如动植物、江河、山脉、日月星辰,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要引导儿童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最深刻的表象,如初冬冒着寒气的红日、池塘深处的咝咝声、蚕豆叶柄上的小耳朵、蜻蜓翅翼上的纹路、早春河岸边的芦芽、夏日瑰丽的晚霞、大雪笼罩的除夕……这一切能激起儿童多少神奇的想象啊!
2、从生活体验中获取童诗表象
生活是童诗创作最肥沃的土壤。儿童的生活中处处都含有童诗的基因。只要平时做个有心人,留意观察,童诗的神思便会在心海里游荡。从生活中获取童诗表象的最大好处是更有真情实感。而真实的情感是诗歌能打动人的灵魂。儿童生活中的各种种样的感受,快乐、悲观、生气、伤心等等,都是真实的感受。所谓“愤怒出诗人”,讲的就是先有真实的情感,然后才急于寻找表达的路径。儿童生活中并不缺少诗意,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而且机会只对有准备的人才成立。儿童自己又往往不知道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竟然有个诗意的矿藏,所以需要教师的点拨和鼓励。如一位孩子问笔者:“天黑了,我要睡觉了,那我的玩具睡哪儿?哪儿是他们的家?”于是笔者就带着善良的孩子们开始为它们找家。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他们发现了宽敞的书包是书本的家,蔚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清凉的小溪是鱼虾的家,圆圆的汽球是空气的家,妈妈的肚子是小时候的家……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想象呀!难道这不正是最美的诗吗?这一行行小诗中不正传递着天真、善良与美好的心灵吗?不正躲藏着一双双晶莹透亮、充满好奇的眼睛吗?不正闪耀着天真纯洁、自由烂漫的童年吗?
3、从书籍报刊中获取童诗表象
书籍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各类报刊也是儿童汲取精神养料的重要来源,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儿童进行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叶圣陶先生也说:“从前那些读书读通了的人,那些成为学问家,著作家的人,可能是像叔湘同志所说的,得益于课外看书……”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相当重要的,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并在其中学会读书的本领。除了读童诗外,也可以读一些儿歌,儿歌虽然与童诗不一样,比较口语化,含义浅显,但两者也有相通之处。特别要多读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书籍,如《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自然卷)》和科普类书刊,在阅读中掌握各类动植物各自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以便在它们成为童诗角色时写出它们的特性,而且有些科学知识又往往能激发童诗写作的灵感。如小海马是由雄性海马抚养的;臭虫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能存活好几个月;黄鳝在产卵前都是雌性的,在产卵后即变成了雄性;猪笼草会捕捉小虫吃;蟑螂尾巴上有“雷达”;狗猫不合是由于它们各自尾巴表达的意义不同等等。这些知识能把人带入美妙的遐想之中,启迪了儿童的想象力。
4、从互联网络中获取童诗表象
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的无等级的宽松环境,很快就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儿童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任心遨游,随意冲浪,体验着个人的自由与随意,颇具成就感。他们在玩网络游戏,调看各种资料,用QQ扮演着各种角色,相互交流着上网的经验。“堵”又一次被证明是失败的,我们只能用老祖宗禹的“疏导”办法。我们为什么不用QQ与孩子联系并相互鼓励和祝福呢?我们为什么不投入地与孩子一起在网上冲浪一番呢?美国的目标是让所有12周岁的美国孩子都学会上网,他们学禹比我们学得更好。其实只要引导得当,互联网还是能为我所用的,比如网络中有许多精彩的FLASH片断,就颇具启发性。我曾下载了一个题为《蚯蚓的一生》的FLASH片断让学生欣赏。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条蚯蚓过马路时险些被人踩烂,在草丛中险些被大嘴鸟吃掉,在地洞中险些被田鼠咬死,在池塘边险些被蟾蜍吞食,蚯蚓度过了一个个险关,最后终于在草丛中找到了藏身之处——一个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的洞。现在谁也伤不着它了,它正悠然自得之际,一个白色的球飞进了洞里,蚯蚓顿时成了一团烂泥。原来这是一个高尔夫球场。整个FLASH片断没有一句对话或解说词,仿佛一幕哑剧。然而谁都看得懂是怎么回事,并且都会有某些感触。结果学生写出来的故事诗既具可读性又都很好地表达出了对于蚯蚓这个“悲剧人物”的个人化的深刻理解。可见只要引导得法,互联网这个新事物还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学习工具。

激发童诗幻想 培养创造思维

获得丰富而独特的表象,就为童诗幻想展开奠定了基础。童诗世界中包含着无数可能性,指导儿童进行童诗幻想时,要引导儿童学会打破常规性思维方式。
1天马行空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具体讨论初步形成有关创造思维方式的概念。如让儿童说出形容天气极冷的话,思考结果如下表:
形 容 天 气 极 冷
思 维 方 式
让人瑟瑟发抖
常规性思维方式
盖上厚厚的棉被
手脚都麻木了
地球进了冰箱里
创造性思维方式
撒泡尿成了冰球儿
雪花冻在半空中

前三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尚能碰到,而后三种情况则已具有了童诗的色彩。在童诗写作中便要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好在儿童思维本身便是一种近似于原始思维的游戏思维,儿童往往漠视世界本身的秩序,喜欢把万物当作积木似的单凭自己内心拟定的规则去重组和建构,因此往往颇具创造性。

2、步步为营的联想物推演
(1)直接联想:由某一事物的具体特征迅速联想到另一相似事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
原 物
联 想 物
蘑菇
伞、亭子
高梁
火把
太阳
喝醉酒脸红了、同月亮婆婆吵架了
燕子的尾巴
剪刀
蒲公英
小伞兵、棉絮
闪电
拍照
  (2)层层联想:在直接联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下去。要写好儿童诗必须学会层层联想,联想的层次越深,儿童诗的意境就越好。
看到牵牛花我们马上想到什么?(喇叭)由喇叭你又马上想到什么?(吹响 的军号)
类似的推想比如:
原 物
第一层联想
第二层联想
螃蟹
横着走
横行霸道
冰糖葫芦
生活快乐
棉絮
冬爷爷棉衣破了洞
电线上的燕子
五线谱
奏响春天的歌
树叶
招手
欢迎
  3、妙趣横生的童诗题训练

可以设计一些童诗训练题,这些童诗训练题会像谜一般地吸引着儿童去尝试解答,同时也培养了儿童进行童诗的思维方式。例如以下童诗训练题:
《小太阳》有只老母鸡在下蛋/咯咯嗒、咯咯嗒/一不小心/鸡蛋被石头磕破了___。
《萝卜》萝卜妹妹/你真粗心/捉迷藏时把___ 忘在外面。
《螃蟹》螃蟹/你为什么老是横着走?是不是___,/还是___。

《圆规》圆规是个___,/他总是___。/可惜/他只会跳___。
《星空》老师是一个美丽的月亮,我们是___,那教室是___。
《树叶》嫩绿的叶子是大树的___/在微风中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19:51:07 | 只看该作者
       尝试童诗写作
表达诗意幻想

当儿童对童诗这种体裁和童诗的思维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并在头脑中储备了大量新奇的童诗表象时,就要积极地为儿童创设条件,激活这种种表象,使它们相互撞击而重构新形象新思路,让儿童尝试写出完整的属于儿童自己的儿童诗。
  1、用寻因法创作儿童诗
寻因法就是给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寻找一个原因,由于儿童的想象幼稚天真,而使得理由并不十分符合常理,但这样的创作往往富有童趣,用这种方法创作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像。这种创作方法常以疑问的形式如“为什么……、是不是……、是……还是……”等来表达。例如:
《小草》小草是千万条透明的带子/在绿色的颜料桶中/泡了整整一个冬天/
又被顽皮的春娃娃撒满大地

全诗不到50个字,却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的特点。绿草难道原来是透明的带子?难道在绿色的颜料桶里泡了一个冬天?难道是春娃娃撒上去的?作者寻找的原因显然是不正确的,但我们却很喜欢这个答案,天真幼稚的想法构成了这首精彩的儿童诗。


2、
用夸张法创作儿童诗

儿童诗要写出童趣,要写出天真,可以写得有点傻乎乎,夸张一点,含糊一点,儿童诗才会更可爱。例如:

《腰带》咦/是哪个调皮的小鬼/给大山系上腰带?//噢/原来是一条小山路

给大山系腰带,恐怕这腰带是世界上最长,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够傻够夸张了吧!这首诗,小作者抓住了山路的特点,以夸张取胜。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趣味性,“咦”、“噢”两个语气字的运用,使诗更富可读性。


3、
用阅兵法创作儿童诗
把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串连起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把事物的几个方面特点以自然段的形式表达出来。用这种方法创作要注意列举的事物、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把握事物的各方面的特点。其长处在于能较好地表现景物的层次。例如:
  《摇篮》宇宙是摇篮/摇着地球小宝宝/银光微微照/地球宝宝睡着了//地球是摇篮/摇着山宝宝/球儿悠悠转/山宝宝睡着了//大树是摇篮/摇着果宝宝/叶儿轻轻扇/果宝宝睡着了//校园是摇篮/摇着小朋友/书声琅琅响/小朋友长大了

小作者抓住了摇篮的特点,列举了宇宙、地球、果树、校园四个具有典型性的事物,全诗紧凑,读起来很有韵味。


4、
用比喻法创作儿童诗
比喻是童诗创作中基本的一种方法,以此一物比作彼一物。一个富有创意的比喻就是一首儿童诗成功的第一步。例如:
《云》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

把云比作画家和小捣蛋,就是很好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推进和发展,就成了一首很不错的童诗了。

5、用拟人法创作儿童诗
把事物比拟成人,做人的事情,显得活泼可爱、生动有趣。这个事物的范围极为广泛,上天入地,大到宇宙,小到蚁蝼,都可入诗,在儿童的眼里都可以成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事物。例如下列句子:
  A.春风叫花儿张开嘴来唱歌。
  B.太阳睡觉以后,灯就起床了。
  C.月亮害羞地跑到云里躲起来了。
  D.露珠儿看见太阳出来就高兴得笑了。
又如《汽水》这首诗:跟你握握手/你就冒气/请你脱脱帽/你就生气/干干脆脆/一口把你喝下去/看你还/神不神气
小作者在这首童诗中,把汽水当作一个易怒的人物来写,语言极为活泼,充满了童心童趣。
6、用摹声法创作儿童诗
对于儿童来说,任何过于抽象的理论他们都不感兴趣,吸引他们的是色彩和声音。生活和大自然中本来就有丰富多彩的声音,如同天籁一般,激动着儿童的耳膜。在童诗中运用摹声词,可以增加诗的韵律,同时也可使童诗更有趣味。例如:
  《风》风最讨厌了/每次都偷偷的掀起我的裙子/然后在旁边大叫/羞!羞!羞!/真是气死我了
《老祖母的牙齿》时间真是恶作剧/爱在祖母的牙齿上开山洞/风儿更顽皮/在那山洞里钻来钻去/嘘!嘘!嘘!/老祖母话儿半天才说一句/去!去!去!/逗得我们笑嘻嘻

这首童诗中由于运用了摹声词“羞!羞!羞!”“嘘!嘘!嘘!”“去!去!去!”使人物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7、用假设法创作儿童诗
假设法就是使用“假如”、“如果”等假设性的语句抒发自己的希望和想象。运用这种方法,给了儿童一个表达内心美丽愿望的绝好机会。例如:
  《如果我变了风》如果我变成风/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替妈妈/
把脸上的汗珠/一颗一颗吹干

《如果》如果我是老师/我要常常上体育课/免得学生失望//如果我是爸爸/我一定要戒酒/免得妈妈常常伤心流泪//如果我是上帝/我要使人类只会笑不会哭/因为/每一个人笑起来都很可笑


在“如果”二字的帮助下,儿童打开了心扉,把内心最美好的愿望都展现出来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因为每一个人笑起来都很可爱”,真是儿童才想得出来的绝妙的理由。

8、用呼告法创作儿童诗
不论是否面对面相见,直接呼叫对方,如同正在同某人说话,能使童诗显得更加亲切、生动。例如:
《换新装》妈!/花园更换了/彩色鲜美的春装/树木也换了/淡绿色的新衣裳/远山脱去灰色的外套/穿上浅绿色的衬衫/小草也穿著新的绿裙子/在春风里摆动着呢/妈!/您看看/都换了新装啦/妈!/人家都换了新装啦
在孩子一声声的“妈!”里,一种亲情油然而生,使这首童诗更能打动人了,仿佛母亲正拉着孩子的手走在春天的小路上。
9、用对比法创作儿童诗
在对比中凸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等等。例如:
《私房钱》爸爸的私房钱/藏在工作帽上/妈妈的私房钱/藏在皮鞋下/我的私房钱/藏在肚子里


《路灯》白天/路灯是一棵棵的树/晚上/就变成一朵朵的花


前一首通过描绘一家人对私房钱的不同藏法,从中凸显出每个人面对私房钱时的不同心态。后一首童诗,只是用了白天跟晚上的对比,就写出了路灯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状态,全诗仅20个字,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效果·反思

对学生尝试儿童诗写作教学两年以来,整体上提高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增强了课外阅读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想象能力,促进了良好人格的养成,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听童诗、读童诗、讲童诗、写童诗在班级中蔚然成风,至今已有多篇童诗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儿童诗写作教学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1、童诗写作教学实现着美育的功能

童诗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实施美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上的美,诗的音韵节奏上的美,创设的意境上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都深深地吸引着儿童。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和稚拙美。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经历诗教的孩子,慢慢地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通过诗的阅读特别是诗的创作,能使我们的孩子荡漾起爱的热情。这对他们健康的情感,健康的心理形成是极有好处的。经历了童诗教育的孩子,他们心中有更多的热爱。生活中极其平凡的现象,在他们充满诗意的双眼中,在充满爱的心灵里都是无比美的事物。


2、
儿童诗写作培养着学生的创造品质

诗歌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而言,是最富有想象特征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诗歌的诞生要依赖于创造性的想象。通过儿童诗的创作,可以大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进而养成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诗歌里的大胆的出人意料的夸张,源于诗人丰富的超常的想象。小诗人的想象是了不起的,“年是石磨磨出来的雪片,”这石磨该有多么大呀?“轰响的鞭炮是春雷的呵欠”这呵欠可不算小!还有“雨是天空的旅行家”“雨是田野的合唱队”“桥是躺在水上的月亮/是落在地上的彩虹/桥是风的隧道/是地球的木马/桥是太阳的鞋子/搁在两岸之间/桥是河流的电话/从上游到下游/桥是最近最快的语言”这一连串的比喻形容,比起古今中外的大诗人,似乎也不逊色,没有惊人的想象力,哪来这些妙不可言的诗句?


3、
童诗写作是低年级语言实践的最佳方式

 (1)童诗写作教学顺应现代语文教育的需求


 从童诗的特点、童诗阅读赏析的方式及孩子们在童诗阅诗赏析中受到的影响和他们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语言训练,我们不难发现童诗教育顺应现代语文教育的需求。根据本文开头引述的儿童诗写作教学意义的八条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1、3、4、5、7条的比较,可以发现:童诗教学所追求的教育目的和所能达到的教育功效与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的要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2)儿童诗是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

 从儿童认知的规律看,他们入学后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其书面语的,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作为语言学习的短文。


(3)儿童诗创作利于语感的形成


一首诗的诗意、诗情、诗味,是由这首诗特定的言语形式决定的。孩子的诗中,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有的是白描式的叙述,有的是创设新奇的比喻,有的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有的是运用设问的形式,有的是运用排比和顶真。我们发现,若改变了言语形式,诗的意味也将随之改变。可见,学生是在用他们的直觉、内在生命和律动,对社会万事万物的理解和体验来选择语言方式的。他们的诗是他们心灵感受与外界事物的对话。孩子们的创作是他们用极具个性的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想。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运用直觉能力,生命的律动,言语的组合与积淀,选择意象,组织选择语言方式,去实现感受。这一连串的运动,对于孩子的语感的培养是一种“进行时态”。可见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是语感形成的一个绿色通道。

通过这两年多的儿童诗写作教学,摸索出了一些规律,建议如下:
  1、在童诗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进行“童语”的训练。“童语”的训练可以在幼儿大班开始,或者更早。“童语”指的是儿童生动、有趣的闪烁着思想智慧火花的语句。对“童语”的教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语言习得的规律,是童诗教学的基础部分,是儿童诗的创作准备阶段。

2、小学语文教师应有一定的儿童文学修养。因为小学教材中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中几乎都是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师除教材的教学工作外,还担负着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的工作。而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大量作品都是国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的现状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知识不多,而要从事的工作都是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语文教育工作。这对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应当成为新一轮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一个主要任务。
  3、写诗应当成为写文的基础。比比同龄人的诗与文,特别是低年级同学的诗与文,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的诗比文写得好,诗这样的文学样式与孩子的心灵、情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更接近。诗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形象的、跳跃的,甚至是灵感的。这本身就是低年级儿童所特有的思维品质。在台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认为:让低段的孩子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目前大陆的童诗教学还只是在部分学校的第二课堂展开,受益的儿童不多,参与的教师也不多,这样对儿童诗写作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是不利的。
4、要给儿童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诗的意境只有在自由的开放的心态中才能生成,它是儿童内心的需要,多数时候它显示了作为美学的特征,具有非功利性。因此需要教师有一颗博大的心胸,一个开阔的视野,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而应精心呵护每一颗童心,让诗意照耀每一个儿童的生活。

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尔写道:“童年持续于人的一生。童年的回归使成年生活的广阔区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有时,在我们心中,会出现一个孩子,在我们的睡眠中守夜。必须和我们曾经是的那个孩子共同生活,从这种生活中人们得到一种对根的意识,人的本体存在的这整棵树因此而枝繁叶茂。诗人将有助于我们重新在心中发现这生机蓬勃的童年,这青春常在的持续而静止不动的童年。”确实,童年贯穿了人的一生,这使成年人永葆一颗童心成为了可能,而使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指导下的儿童诗写作成为了一种追忆和发现的最佳方式。

参考资料:
1、李吉林《情境教学论》
2、王尚文《语感论》
3、杜卫《现代美育导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儿童文学研究》杂志(1999年—2003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06:41 , Processed in 0.07766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