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转贴]经典教育不能没有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30 21:0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用
我以为,经典教育的推动计划,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小学二年级以前可以大量背诵,但小学三年级以后就必须开始讲解。经典只是照路的明灯,路还是得靠我们自己走下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是不断创造生成的沃土。
    作者按:我是台湾一个基金会的执行长,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推广「经典教育」。但是,我们对王财贵教授致力推动的儿童读经运动深感忧虑,因为,在号称「百万儿童读经」的量化成绩之下,我们更看到孩子们被当成背书工具,被父母拖着去参加小状元会考。

    这些可以说是末节,或说是少数案例,还不是我们忧虑的主要原因,由于两岸体制教育并无衔接「读经教育」的设计,孩子们背诵的东西没有机会深化、发展、催熟,百万儿童读经当中,二、三十年后或有三、五百或数千人可以开花结果,但大多数的孩子却可能一辈子厌恶经典。认为经典「就是那一套不求甚解、威权落伍的老八股」。

    我个人非常敬仰蒋庆先生的学养,但蒋庆先生编选的儿童读经教材,也很无奈的表示,必须利用儿童三到六岁的这段时间读完。对此,我不得不表示我的震惊与忧虑。

    我在台湾推广经典教育,企图「活化经典」,让经典自然融入学校教育,非常困难,但并非不可为。我发现有部分老师引用论语带儿童的哲学讨论,成效非常好,家长欢迎、孩子也因为「可以跟古人对话」,亲身体会经典的智慧,而充满学习的兴趣。(详正文)

    我目前开始努力联系各校热心的老师,希望能透过读书会,老师们自己先补足对经典的理解能力,一方面互相帮助,寻求可确实执行的教学方法。

    我以为,经典教育的推动计划,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小学二年级以前可以大量背诵,但小学三年级以后就必须开始讲解。但经典课程如何跟现代知识衔接,或可以据以发展孩子批判现代知识的能力,则必须是我们这一代应当努力的。如果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编选教材,然后丢给孩子背,对不起!中国文化真会毁在我们的手里。

    白话文运动之后,这一代中国人跟经典产生了大断裂,这是残酷的事实,面对这个事实,加上现代西方享乐文明的侵袭,整体环境越来越困难。我们在台湾,甚至担心政府会「宁可毁掉中文,全面推动英语教育」。

    道阻且长,我认为,若能说服政府当局把经典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并寻求跟现代教育接轨的可能性,那才是长远可行之道。

    区区之心,希望各位贤达多指教。   

    教育会在何时、何地发生?即使当了一辈子的老师,也未必能说个精准吧!特别是读过沈从文的〈我读了一本小书又读了一本大书〉和大江健三郎的〈为什么孩子要上学〉,看到他们在各种匪夷所思的情境下,用各种感官恣意探索当下所在的一切;再反复玩味沈从文说自己「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课的习惯。」  

    成长时期在四处漫游撒野,让沈从文的生命与文学得到难以估算的滋养,但也许另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成功却是因为逃课时被老师抓回来狠狠训斥了一顿。教育之迷人、恼人,全因为她的对象是人、是变动不居的生命,所以她的可能性总是出人意表,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沈从文逃课逃学时总把装着幼学琼林、论语、尚书等「小书」的书篮托给土地公看管,而奔向乡野田庄、街道商店这本活生生的「大书」,即使被父亲恐吓要剁掉一根手指仍乐此不疲。他说:「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似乎就只这样一个原因,我在学塾中,逃课纪录点数,在当时便比任何一人都高。」  

    就因为时时把沈从文的情调放在心里,对于生命的多种可能有了更多想象,当我们看到大家想从传统文化找出教育的元素,却单一的相信,只要孩子大量背诵古文经典,这件工作就算完了,我们的确感到不安。于是,我们想要选一条比较艰难曲折、也可能比较新鲜好玩的路走,一方面鼓励大家做「经典教育」的教学实验,一方面把饱含着「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的自然生态与生活体验纳进来。我们想:如果一个人可以把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背得滚瓜烂熟,却失去了做为一个人的可亲与温暖,甚至自私自利,那么不读书也许危害还少些。  

    然而,如果有一种典范,那会是什么?  

    礼失而求诸野,古今皆然。我们在鼻头角的渔村里,遇见一群不识诗书、却通达人情事理的活典范。他们长期在风里浪里直接面对自己、面对天地,因此有一种久违的憨直与爽朗。他们温驯的依照季节与岁时变化出海捕鱼,严谨的依照风水方位修建寺庙,恭敬的把地方上最好的位置,一方面用来设置学校,一方面用来安置祖灵。才读了两年书的王金火先生,从十八岁就有振兴地方教育的心愿,他因为自己在渔会任职,坐下来不会写,该站起来说话时,得先泯一口酒才说得出话来,所以他的教育理念很简单:让子弟们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在他的大力奔走、全面配合、悉心照顾之下,原本面临废校的鼻头国小保存下来了,再加上连续两位热力十足的校长,花了七、八年时间,共同把鼻头国小和小区人士串连起来,十八位小区人士的住家、工作场所于是成为「小区教室」;捕鱼的、开船的、修理机器的,都是「小区老师」。孩子们现在不必挨打罚跪逃课去探险,在老师带领下,跟着上船看捕鱼、到餐厅看厨师把鲜鱼烹成佳肴,或者跟着老渔夫下海放养九孔苗。  

    王守仁的〈尊经阁记〉说:「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经者,人心之常道也;离开常道,离开活跳跳的生活,经典就是死的文字。经典只是照路的明灯,路还是得靠我们自己走下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是不断创造生成的沃土。而人格、胆识、才能、情意的培养教育,是沈潜的、渗透式的;任何的教学规划、课程设计,也许都比不上一个老渔夫跃入海中抓起一把九孔苗用力洒出去的身影、手势、或眼神,在恰当的时间、地点跟氛围下,恰恰把孩子怦然跳动的心眼打了开来。  

    我们必须了解这当中的种种可能,才能维持不断怀疑、试探与修正的弹性。经典教育如此,「小区有教室」也是如此。  

    Box:什么是「小区有教室」?  

    「小区有教室」课程方案,是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同时也是上善人文基金会董事的余安邦先生,及其教育研发工作团队近年来的工作目标之一。这个计划曾受到「部落有教室」原住民文化扎根运动的启发,企图整合「九年一贯课程」与「小区总体营造」的精神,且尝试将「小区文化」、「在地知识」与「学校课程」进行有机的联结,使学校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及其赖以生活的土地相结合;并以学生「当下之所在」为起点,从其所熟悉的小区、以及既有之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渐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小区有教室」之理念虽然庞杂,道理却很简单,就像台北县正德国中校长张经昆先生所言:「如果你是一个在台湾受教育的港澳侨生,毕业后留在台湾、到了淡水任教,请问你要怎么教你的学生?」

    总之,看得到孩子、关心人,所以能「有过则改,见善则迁」。这是教育工作的不二法门。

    文章来源:孔子2000·经典教育大家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05 , Processed in 0.11116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