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89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论语也有糟粕的地方,也要让小孩全部背下来吗?各位家长是怎么做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23 15:3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当然不能因此而否认论语,因为它还有很多很多学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们家长是要求小孩把它完完整整的背下来,还是选背一部分呢?
希望各位家长可以谈谈自已的看法,好让我们增长见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3-23 15:40:25 | 只看该作者
我宝宝两岁两个多月,不要求他背,可是听得多了,他兴致高的时候也会连给你背好几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3 16:05:56 | 只看该作者
那家长是否也把它背下来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jenniferchina + 1 + 1 应作学习型家庭!!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3-23 22:20:55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别裁 --南怀瑾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解。当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错,但像这种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3-24 00:06:5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二位朋友,其实不是《论语》讲错了,是断章取义就容易意会错了,南怀瑾先生的引述虽也深有道理,但我们还是要去明白他《论语别裁》当时当机的因缘,那么我们夫子真正的意思,请去读读一样是孔子亲言的《孝经》(十三经之首)谏诤章第十五,就知道夫子根本不会是那个浅薄的意思哦不会这样不通达人性人情。
          另附王财贵教授关于所谓《论语》中精华与糟粕的文章。
     
                                                            《论语》的“糟粕”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常讲:“我们民族的文化是害人的,应该把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才有救。”这种论调现在渐渐不讲了。如今听到的是:“经典是不错的,儿童大人读它都有好处,但不免有一些糟粕吧!”“读《论语》有的章节是不要读的,要么不合时代,要么孔子讲错了,孔子也会老糊涂。”
这是读经教育最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如何面对?他们所谓的糟粕就是经典里不合时宜,尤其宰制人性的内容。我教大家一个聪明的办法,有人说:“读《论语》有糟粕,你要选择选择啊。”他大体赞成读《论语》,但是要小心它的糟粕。我说:“老兄啊!请原谅,我没什么学问,请你把糟粕指出来以免我也被它所害。”他往往就顾左右而言他了,因为他也不知道糟粕在哪里。我往往用这招就解除了这种疑难,这种人不负责任,让他回去好好反省。要是抓住糟粕呢?也有办法,不过他至少要读《论语》一二百遍才可以抓住。等到读了一二百遍的时候,跟刚才讲的一样,他就非常地尊重《论语》、向往《论语》。
有人指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不在《论语》中;有人说“食色,性也”,孔子没说“食色,性也”,是孟子书中的告子说的。这些人道听途说,不负责任。希望大家好好读书,不要受这些莫须有的指责所影响,糟粕在哪里,这是第一层。
有人说:“《论语》是记录二千多年前孔子的言行,时代是变迁的,读古书不能面对时代。”我们怎么看待?
《论语》是二千多年前活动的记录,读《论语》重要的是通过事件来领悟其中的道理。事是表现出来的,理含孕其中;事是可以变化的,理是不必变化的。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十个世代的事情我们能不能预先来把握?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那时周朝没有灭亡,孔子就说必定有朝代继周朝而起,继周而起的后代也应该这样做的。有的东西是变的,有的是不变的,孔子不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吗?谁说孔子是一个顽固分子?
什么是百世?“世”字是三个十用一条线连起来,即一世三十年,百世就是三千年。孔子的口气很大,一开口就是三千年。孔子出生至今二千五百五十七年。假如这三千年是实际的三千,那么孔子说的还涵盖到我们现在,而且还要涵盖下去五百年,你逃不出孔子的掌心,你去做孔子的徒孙吧!(鼓掌)何况百世并不是真的一百世,这百世的是千秋万世,千秋万世也不是千和万,而是永恒。所以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么叫时代已经过去了!
《论语》与基督教《圣经》不同,《圣经》是依照每一件事情来记录,读它更要从事情里去追究它的理,后来发展成解释学。《论语》有记载事件之处,但是《论语》中百分之八十记载原则和道理。即使重视记载事件也应该从中体会它的道理,何况它大部分只记载道理,为什么说《论语》过时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些会过时吗?
理是理想,事是现实,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人生的意义在于用理想来转动现实。在转变现实当中,理想日渐落实,从中得来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孔子没有平天下,有人讥笑孔子的道不行,以为合时宜的才是英雄好汉。孔子不做英雄好汉,这境界太低了,一个社会里,大家都敬佩英雄好汉必定是一个痛苦的社会,所以糟粕是不可以从是否合乎时代来看的。
有些人是真读书,有学问,有思考,他明白指出哪一章不合道理。据我听到的《论语》大概有三章可以指出是糟粕,假如是真的糟粕、真的过时,你把五百章的《论语》拿走三章还有多少意思。《论语》495章号称五百章,其中三章是糟粕,你就一直宣传《论语》有糟粕,孩子读经要把这糟粕拿掉。读《论语》四百九十五章都是精华,为什么两眼只盯着这三章糟粕,这人岂不是一辈子来受苦的吗?
少年将军徐复观很好学,听说熊十力先生有道,(古人讲学问是讲道,所有的书院都是传道不是授业,解惑也是要传道。)于是就拜访熊先生,熊先生听说这人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他就建议徐复观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船山以《资治通鉴》来论时代的兴衰,人物的忠奸。王船山具备孔子做《春秋》的精神,他能一字褒贬,见微知著。二个月后,徐复观对熊先生说王船山说的哪一个地方不大好,哪一处说得不大够,哪里有矛盾,话未讲完。熊老先生桌子一拍:“你这个笨蛋!我叫你读书是要你专门读它的好处的。”
     从此徐复观就知道怎么做学问了。《论语》四百九十八章你为什么专门挑那三章,你不是自找苦吃吗?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接下来该怎么做?有人说这一锅粥全部倒掉,这是真实情况吗?尤其是快要饿死的农家,他会挑掉这一颗老鼠屎,一家人照常吃这一锅粥。五四的文化运动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锅粥就被我们全部倒掉。我们再看这颗老鼠屎是真的老鼠屎吗?说不定你眼花,这是一颗枸杞啊,枸杞吃了是会明目的,这锅粥放了许多枸杞,还有强身补脑的作用呢!(观众大笑)
我们现在来请他指出哪一章是老鼠屎,第一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就是要人民跟着我走,却不能让他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目的在哪里,这岂不是愚民政策吗?这章是糟粕了。
有人怕孔子不了台,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说这个好,那就做吧;人民说这个不好,我就来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梁启超这样解释的,他把孔子“封建”的思想变成现代化的思想。
其实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必这样做。我们把圣人之书当作智慧来读,如果你以诚恳的心来解释这些经典,是你的智慧与经典的碰撞,所以我们说这样解释也可以的。甚至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去得到启发,甚至你的解释与古人的解释,学者的解释都不同也可以,甚至“郢书燕说”也可以的,这就是读智慧之书的态度。
郢书燕说讲的是楚国一位大夫写信给燕国宰相,傍晚要点蜡烛,就叫他的仆人“举烛”,把蜡烛点着拿起来,写着就糊涂了,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上。燕国的宰相读着楚国大夫的信,觉得是很好的文章,忽然有两个字“举烛”不知道怎么来的?他就解释:烛,明也,举明就是推举天下贤明的人来治国。哦!这是真的好建议。于是他就寻遍天下贤明的人,结果燕国大治。(观众鼓掌)韩非子说了这故事然后评说:“大治”则是也,“举烛”则非也。燕国大治是好事,但是举烛的解释不对。各位,假如这种不对,我也宁可不对。解释《论语》,只要你觉得这样解释对我有好处,对整个世界有好处就可以。
在美国洛山机,也有人推广读《论语》,见到我很高兴。
“啊!你来得正好,晚上有《论语》读书会,请你来指导我们。”
我说:“读《论语》怎么需要指导呢?”
“过去我们讲得不对的,你可以指导。”
我说:“讲《论语》没有讲得不对的,都对啊!”
“但是我们学问不够啊!”
我说:“学问不够也可以讲得对呀!只要不把孔子讲成外人就可以了。”
读《论语》是何其的简单。
为了避免糟粕的质疑,于是就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变成现代化思想。但是也可以不必这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可”与“不可”是现实上的“可”、“不可”。而不是孔子心中要告诉治理国家的人只允许人民跟我做,不允许他知道。不必说古代的资讯不发达,就是现在资讯发达了,事情越来越复杂,这样一个百姓越不可能去了解国家的政策?我们国家不是宏观调控吗,只可以使人民跟着走,不可以(是现实上根本不可能)让他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假如韩非子只讲这句话,是愚民政策,假如孔子讲这句话,就不一定是,甚至根本不是。为什么?因为孔子的背后是仁德仁政。一个有仁德者施行政务怎么会变成“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呢?假如韩非就是真的,只有让人民一定要跟着我走,不跟我走就死亡,这是法家精神。
孔子不是法家,你要对学派有大体的了解,你找孔子的茬,把孔子的思想用法家的思想来套说这是愚民政策。我们应该告诉他孔子不会这样想,他说为什么不会这样想,明明是这样。
我们读书要用清楚的来了解不清楚的,不要用清楚的来问难那些不清楚的。什么是清楚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是清楚的;“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清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清楚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是清楚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清楚的;只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你看来不清楚,你应该用清楚的来套不清楚的。这才是一个读书人的态度。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孔子警告为政者,人民都归你引导,引导幸福,他们就有幸福的日子;引导不幸,他们将遭致痛苦。警告为政者负起责任,人民只能跟着你走,这一股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你怎么可以轻易的来决定你的政策?你要好好地引导清楚,因为人民只是跟着你走,人民是无辜的。
各位,难道这点也是封建吗?家长引导孩子,要孩子学钢琴,难道孩子知道学钢琴的意义吗?那是你要知道的,你讲了后,难道孩子能完全领会学钢琴的意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自欺欺人了。我们对父母说,子女“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说这样的父母是宰制儿女吗?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我们整个一亿六千万孩子上小学!是“民可使由之”啊,我们的体制规定要学这东西就学了,有哪一位老师说:“小朋友,为什么要学这写功课啊?”没有的!不可能的!孔子讲实情实话给你听,你还要说这是一颗老鼠屎,你才是老鼠屎呢!
作为一个领导人不要负责任吗?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领导,要替你所领导的人负责啊!“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当然有些事情是可以讨论,只要是可以讨论的地方,都可以讨论。孔子讲人生大体是如此,孔子讲话非常诚恳,非常轻松自在,你为什么要钻牛角尖呢?
程子说,《论语》句句是自然,孟子句句是真实。孔子在讲学时是这样的“悠哉游哉”,“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你为什么要去扭曲孔子,说孔子有这个不良居心,你不是以小人之心来度君子之腹吗?孔子自然的去讲,我们就自然的去体会好了。
这是第一个被质疑的章节,我所听到的。
再来看第二章,叶公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攻击得最多了,孔子不合法治精神,叶公是对的!
叶国一位父亲偷了羊,他的儿子去告发,叶公认为儿子是正直的人。孔子就说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正直应该是父亲替儿子隐藏,儿子替父亲隐藏,正直就含藏在其中,或者说从这里面开发出来的正直才是真的正直。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言语是一五一十地记载,非常清楚。孔子不是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谓之直。”或“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也。”没有这样说,而是“直在其中矣”。
我们来回归这个事,它里边包含了人生的哲理。孔子周游到叶国,叶公见到孔子,就说:“老夫子啊!我们国家有很正直的人物,父亲偷羊,他大义灭亲来告发,你看这不错吧?”什么意思呢?叶公在夸耀他的政绩,这是他的政绩啊!孔子一听,坏了!假如国家这样,君王这样,这里的人民一定是痛苦的,这不是“正直”啊。孔子不是一个原则性的来宣布,说有这样重要一个原则:“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子是针对叶公这种不良夸耀,孔子堵他的嘴给他一巴掌,孔子是艺术地讲话。孔子说我们对“直”“不直”的认定不是这样的,希望叶公好好反省这个“直”,不能用这种心境来治国。这不是圣人悲天悯人的态度吗?为什么还要说孔子讲这话是糟粕,是老鼠屎啊!孔子说话的背景是叶公不良的夸耀啊!
很多的做官的人也认为这是“直”,鼓励大家来告发,儿子告父亲,妻子告丈夫,学生告老师,这是直吗!这样说就变成害人了,你知道吗!我们到现在才知道这句话的重要,你还说这是老鼠屎啊!你才是老鼠屎。
当政者可以这样看事情的吗?孔子才说当政者最重要的是提升国民的爱心、仁德,有爱心才有仁德。“哎哟!父亲犯罪了,怎么办?我要赶快保护他。”这是第一个念头,孔子这里没有说以后该怎么办,在《论语》其他地方告诉我们怎么办。
孟子好辩,他的学生也好问难,桃应问孟子:“假若舜为天子,瞽瞍杀人,舜的父亲杀人,请问舜该怎么办?”舜不是很仁慈的国君吗?臣子皋陶是“最高法院院长”,执法又非常严格。现在问孟老夫子这个问题,你会辩就辩吧!
孟子讲舜啊!就“窃负而逃”,想办法去接应父亲,背着父亲逃;“遵海滨而处”,逃到海边去生活,再去过野人的生活;“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舜可以不要天下而保护父亲。很多人又会说怎么可以这样呢?请问,要不然怎么样?
这是道德冲突,二方面都是道德,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怎样处理这件事就看这个人的居心,这个人的境界了。你只有用现代化的法治就能掌握人生的全体吗?就能够使人民幸福吗?“其父攘羊,其子正之“,这样大义灭亲就是法律精神,这样就能够真的治国吗?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民免而无耻”啊!当人民是只想免于刑罚而无耻的时候,你的法律有效吗?
这些是人生的大问题。假如不懂,你就不要去讨论,不要以非常肤浅的心说孔子这样不合法治,何况孔子还非常温柔敦厚地说“直在其中矣”。
圣人面面俱到,不是你所能够批评的!在圣人面前谦卑一点,不要表现出你的浅薄。谁与圣贤做对,谁就吃亏。活该!不要再跟圣贤做对了,好好想一想啊!你能够看出孔子的缺点,你还早呢!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7-3-24 23:5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jenniferchina + 5 + 5 谢谢羽清老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3-24 22:55:3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真有意思啊。期待下文。强烈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3-24 23:54:58 | 只看该作者
再来一章,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是天下闻名的一章了。

“糟粕啊!我呼吁在座的各位同胞起来抗议!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大男人主义!这个保证是糟粕。”这种人啊!不读书、肤浅、忘祖,一切的很坏的批评都要加在他身上才足以显示他的罪过。

各位,读书要读得全啊!郭沫若先生曾经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现在是不读书好求甚解。”孔子不是没有理由的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你要把整句读完,孔子接下来说:“近之者不逊,远之则怨。”

这里说一个故事,没听过的人听一听,很有趣。建筑师李祖原先生,台湾101大楼设计者。他发现中国大学里的建筑科系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学西方的建筑理论,然而东方的建筑在哪里呢?所以他很年轻就立志要为中国建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之路。他开始研究中国哲学,我介绍他向牟宗三先生学习。他同时也希望他的建筑师都有这种志愿,李祖原就办了一期学术演讲,请了十位老师讲儒释道等一些文化问题,我是第一堂讲,讲的是《论语》,我在那一场也提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这一章。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是谁呢?有人说是女仆,其实不需要这样讲,女子就女子,一切的女人。有人说:“这样怎么可以?既然女子为一切女人,那么小人就不在女人范围了吗?”小人是男人,而男人中有多少是小人呢?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男人都是小人,所以孔子不只是骂女人,也骂男人,他是一起骂的啊!所以女子不要太过生气,如果有男子说:“孔子说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这女子啊,难养啊,你真是难以相处啊!”你就回答他:“孔子也说小人难养也。”(鼓掌)

“女子与小人难养”不是凭空说的, 只要稍微对女子好一点,亲近一点,她就拿鸡毛当利剑了,就恃宠而娇了,虎假虎威了,各种撒娇都来了,这叫“近之则不逊”,不再恭敬你了。你发现不对了,没大没小的,不识大体,这样不行。你开始疏远她,她就马上怨恨你,这是“远之则怨”,这个怨恨的程度有多种?我不知道,所有女子应该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观众笑)

那么小人呢?其怨恨起来就更糟糕了,小人原来是到处说你好话,现在到处说坏你,想尽办法把你拉下来,这叫小人的“怨”。这种人难道好养吗?所谓养就是跟他接近,让他在你的左右。因为女子、小人的心灵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所以说她(他)是很难亲近,很难共事的。请问,你要与这种人在一起吗?你要跟这种人共事吗?

古代的女子没有接受过教育,她是附属的。女子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人格,近之她就以为得到靠山,怨之她就没有安全感。这种必须有靠山才有安全感是女人的特色,尤其是古代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特色。

现在的女性,假如没有这个特色,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你近之还是逊,远之不会怨,你就是一个女君子, 女君子就不是女子,也不是小人。你有阳刚之气,你有大丈夫的风范,这种人孔子不会骂的,这种人是好养的。(鼓掌)好养的意思是她有独立的人格,你跟她接近,把事情给她做,她也不会自作主张,胡作非为,恃宠而娇。你如果是疏远她,把她调到一个职位,她能够在每一个地方尽其本份,像这种人不是很好相处吗?从国家到企业,最难处理的是人事,人事最难处理是人的心情,你看老板们、领导们是多么的苦心焦虑地思虑人事关系,他会有多少精神来处理他的正经事啊!待人要待心,这种人就不必待她的心了,因为她的心地本来就是光明的。

所以,儿童要读经,人人要读经。如果人人都养成光明正大的人格,大家都很好相处,孔子也不会讲这句话。所以大家都要想一想,如果具备“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态度,这种小人之心,你就要接受孔子的责备,接受孔子的启发。你自己的人格因此成长一点,成熟一点,这样,《论语》这一章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意义。

我讲完这场演讲之后,一位老板的夫人来找我说要学习《论语》,当时我在读博士,没有开课。她说能不能教她读书?我说为什么要跟我读书?她说刚才听到那一章的讲解,她忽然发觉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的女子、女子的小人,才明白一切烦恼都是自找的,这章对她很有启发,希望更深入地来跟我读书。

我说不敢教你,有空大家可以谈一谈作交流。我建议她怎么读书呢?很简单,回去把《论语》读一百遍。她真的读起《论语》来,第二个礼拜,我与她谈一谈王阳明,结束的时候,她给我一个红包说是学费。我说我们朋友啊,不需要这样,孔子“自行束俢以上”,我不是孔子,她非常坚持地要给我学费。她说我还是学生,应该是非常有帮助的。我打开一看,不是钱,是一张支票——台币20万。当时是一二十年前,台币20万就是人民币5万。我吓一跳,说怎么给这么多,我很少看到这么多钱的。(观众笑)她说不要紧,她付得起。所以就坚持让我收下来,我也就勉强的收下了。所以我常告诉人家,“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一章可以让你赚二十万。(鼓掌)

不会读书,就不要随意曲解。不懂圣人,不要随便说圣人有糟粕。糟粕是在你的心里,糟粕蒙住了你的眼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非常自然的,天地间本来就如此,孔子讲了实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其中又有多少人间的血泪啊!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能这样讲吗?你的境界要提高一点啊!不要说这不合法制!法制不是一切。西方的法制也来自于对上帝的尊重。不像我们中国人,学法制就是一刀切,阴狠、刻薄、忘恩。再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自己难养就先承认,不要认为孔子在骂人,在骂女子。所有的女人,所有的女性朋友,对这章更要有警觉,因为女子更容易这样,不是吗?自己认为不是的,孔子这一章也没有在骂你,所以我们要把圣人的话当作勉励自己的一个坐标。最后,我还要说,如果你认为有糟粕,或许是这章有点模糊、置疑,或许是读错了文章,或许是没有整句、整篇地读,或许是没有整本地读,或许是没有以大的背景来了解。所以,解释学说要了解全体才能了解部分,你必须了解整个孔子,才能够了解《论语》的每一句话。当然,什么时候才能了解整个孔子呢?要了解全体先要了解部分。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是矛盾的,但在你的实践上是不矛盾的。

你读书的时候,一方面要从部分来建构全体,另一方面要用全体的眼光来解释部分。部分解释全体,全体解释部分,两方面同时并进。这需要深入经藏,需要自己定下心来,不要着急。这样你才能在解释一章一节中提升自己的程度,慢慢地你就能够形成一个孔子的形象。

那怎么办?“得一二句喜者”先做这第一个境界,从你高兴的一二句开始,慢慢形成孔子的形象,体会圣人的境界。慢慢地回过头来,去开发他的每一句话,那时候,每一句话都是全体智慧的展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心态,那就算真的读了《论语》。

所以你真的看到糟粕,遇到疑难,请你不要紧张,不要急。你先从你有心得的地方开始吧,那些疑难就放在那边,等到你有境界、有能力再去解决吧!千万不要两眼盯着它,自己没程度还说圣人不高明;自己心胸狭窄,还说圣人有糟粕;自己没有眼光,还说圣人不合适宜。你是自己把自己推到地狱去了,你是活该,一辈子不得长进啊!放着吧!不要急的。得一二句高兴的,赶快实践吧,努力地保存吧。

孔子也有三个月的感动,感动什么呢?“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三月”跟我们平常讲的“三月”是不一样的,是长期的意思。这“三月” 是一种形容,形容孔子心中充满光明,形容他听到韶乐时心中的感动与震撼,这“三月”,连吃好吃的东西都没有味道,这“三月”,他满心沉浸在一种美感当中,连续不断,余音缭绕。

各位,这是什么样的心情你知道吗?我曾经教过音乐系的学生,我问他们,请你告诉我,这一辈子听过的音乐,哪一首、哪一章对你的感动最大?而你那一次到底感动多久?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啊!有人说,那个人的交响曲让我深深感动,感动多久?有的说,我就感动当时,CD关了就不感动了。(观众笑)也有说,我一直感动,五分钟哦,几个小时哦。有没有感动到一天24小时睡不着的?就很少了。有没有感动三天五天八天的?告诉你——孔子感动了一百天!你能吗?你连这一点都不及孔子,还要说孔子有糟粕,你将心比心,你行不行啊!

读《论语》的态度,是追求智慧的态度,向往圣人的态度。怎么向往呢?凭着自己的程度,不要急,也不要自以为是,从你的心得处走进去。千万不要横亘着自己的观念,以非常粗俗的心去衡量圣人,专门想要去抓圣人的小辫子,对圣人讲几句批评的话用以抬高身价,我告诉你,你把自己推入地狱了,得罪圣人必下地狱。

为什么得罪圣人必下地狱呢?得罪人圣人就是得罪智慧;得罪智慧就是得罪天地;得罪天地就是得罪人性;得罪你的人性就是得罪你的生命,你还不下地狱去哪里啊!

所以,孔子没有叫我们跟他学,孔子是把他自己心灵的一切表白给你看,有的已经表白出来了,有的还没有表白出来,你可以从他表白出来的去想象他没有表白的。因为有的是不能表白的,孔子说“予欲无言”——我不想讲了,我想闭嘴了,我不想跟你们说了。其中最看重知识的子贡,就说“夫子不言,小子何述焉?”老师啊!你不再讲课我们怎么做笔记?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说,你看草木的生长,我的教导就跟草木生长一样,你看春夏秋冬,天地变化、运转,我的教导就这里面,我还要说什么呢?

孔子讲这句话,你说孔子是谦卑的人,孔子不是谦卑,你说孔子是高傲的人,孔子也不高傲。他实话实说,孔子本来的境界就是天地的境界。这些东西是不必说的,也不能说的。所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在《论语》中已经讲出来的话,你去体会、实践都来不及了,那些没有讲出来的更是在你的想像之外,你还去说东说西,你还去抓圣人的小辫子,你不下地狱去哪里啊?你自己把自己障碍了,圣人不会障碍你的。

所以,哪一个民族开始遗忘他的圣人,哪一个民族就要衰弱,哪一个民族开始咒骂他们的圣人,哪一个民族必定毁灭!让我们读《论语》吧!让我们开始尊重圣人吧!(鼓掌)

谢谢各位,本来安排我11点讲完,接下来是安排施老师。主办方说,已转告施老师,如果讲得尽兴的话,我可以多讲一会儿。大家非常爱护从远方来的客人,所以希望我能够尽情,大家也原谅我,大概就延迟20分钟吧!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一:“《论语》的注释有许多,成人读《论语》选择哪种注解?”(字条)

学习《论语》很简单,你可以去看注解。目前为止,最好的注解还是朱熹的《四书集注》,虽然有很多人不满意朱熹,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超越朱熹的注解。

即使你不满意朱熹的注解,也要从朱熹的注解中走出来,所以必定要经过朱熹。更高明的一句话是:“经过朱熹并不一定有好的注解,但是不经过朱熹,一定是坏的注解。”所以朱熹不得不经过,你的境界还没有超过朱熹时,请你先看朱熹的《四书集注》。依我所知,当今天下没有几人讲得比朱熹还要好,所以你不去听讲也罢。如果有人讲《论语》给你启发,也很好,没有人讲,你回家自修也可以。甚至你不求理解也可以,默默之中自有理解,那种理解可能更真实,更贴和你的生命。

依我的看法是讲也好,不讲也好,看注解可以,不看注解也可以。但是那种读经的态度一定要保持,一定要以求智慧的心来读它。你读注解,也可以看看注解有没有比你所领悟的更高明,有没有把孔子的智慧开发得更高明。

天下没有完美的解释,除非孔子自己再来做解释。我相信朱熹,虽然不能够说他作了完美的注解,但是你看朱熹的解释往往都能感觉比你更上一层楼。如果这样,就有读它的必要。虽然现在很多人骂朱熹,我还是冒着危险劝大家先读朱熹,等到你程度高了再来骂朱熹嘛!所以讲解不讲解是这样的。

我一直讲“《论语》一百”,不管你是阿猫还是阿狗,你读一百遍《论语》,一定有你的理解。到时候要你去看注解,你就会自己作判断,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不好意思,问问题的人一定还没读《论语》一百遍,读了,这种事情自然会化解,就没有这问题了。因为解也可以,不解也可以。这是以后我们要常常告诉人家的,所以赶快去读吧!

问题二:“‘绘事后素’,一个校长写给女生的留言,请王教授讲解。”

这位校长蛮有学问的,大概这位女生长得蛮漂亮。这章的全文是: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绘事后素”这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是因子夏问一首诗,这首诗已不在《诗经》里,但这首诗也很美,“巧笑倩兮”,嘴的四周长得很美叫倩,扩展到脸,整个脸长得美,继而整个人是美的,倩女就是美人,倩就是漂亮的意思。“巧笑倩兮”就是笑起来非常的巧妙、美妙,从哪里看出来呢?从嘴唇四周就看出来她笑起来很美。

“美目盼兮”,“盼”一个目,一个分,就是眼睛黑白分明。如果眼睛已经浑浊了,这个人就不美了,所以“盼”代表眼睛的美。“美目盼兮”,她的眼睛看起来很美,因为它黑白分明,后来还延伸到“顾盼”,就是她的眼睛很流动,很活泼。一个人眼睛黑白分明,又很活泼,那是美的,所以叫“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有很多的解释,各种都有道理。一种解释:人长得美,她必须先有好的体质,美的体态,然后才能够展现她的美丽,才能够表现她可爱的样子,这叫“素以为绚”;另一种解释就是,有些画画方法是先把各种的色彩图案画好,最后还要点白点,用白花去装饰,白色是最后画上去的,等到把白色都画上去了,这会使原来的色彩更加艳丽,所以叫“素以为绚”。不管怎么样,“素以为绚兮”,我们都可以解释:有好底子才能够表现好的成果。

巧笑一定要从倩来巧笑,这种巧笑才笑得更巧;美目一定要有盼,眼睛黑白分明,这样她的顾盼才能够深挚,都可以解释为“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夏就问这首诗是讲些什么?各位,你看孔门的教导是非常活泼的,从施教就可以看出来。子夏问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并不是要老师把这首诗翻译看看,而是问这首诗有什么样象征的意义。讨论已经超出了理解的范围,进入精神的、文化的层次。孔子当然知道子夏并不是问这章怎么解释,而且孔子知道子夏明明是故意来问的,他心中老早就有了答案,问老师是想要印证一下。

子曰:“绘事后素。”就是这位校长写给女生的内容。子夏觉得老师讲得当然好,不过子夏想要表现一下,就问老师说:“礼后乎?”说老师啊,你说“绘事后素。”绘画的事情最后是拿素来描画,让他的绘画更精巧,我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人间的“礼”是不是也在其后,就说我们行礼要本质于诚恳的心,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老师教我们礼乐,但礼乐的表现是后来的,最本质的是我们内心要有仁德。

孔子马上就赞叹:“起予者商也。”子夏啊,之前我还是从绘画上来解释,你让我想到礼乐的本质与现象,你启发了我啊,“始可与言诗已矣。”从今以后,我们就可以哥俩来讨论诗了。

各位,孔子教学是这么样的活泼,弟子学习是这么样的多样化,你说那些二千多年前的古人都是封建,你才封建呢!

“绘事后素”,可想而知,这位女生一定蛮漂亮的,校长也喜欢看,校长说:“绘事后素。”说她你有这样漂亮的脸型,身材这么好,你应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这样解绘事后素,所以一束花不要随便插在别的地方,一定要送给王财贵。



问题三:“对我们一线的读经推广人员有何要求和期望?抱歉,不会写繁体字给您带来阅读的不便。”(字条)

不会给我带来不便的,我是两面通吃,这就是聪明。不是我聪明,是这一种教育的聪明;不是这种教育聪明,而是教育本来就应该这样走。学繁体字比学简体字来得聪明:学繁体字,简体字统统能看懂;学简体字,繁体字要看懂就要经过一番的工夫。你不是笨吗?所以,近一百年来,我们国家民族是五千年来最笨的时候。

我对一线的读经推广人员有何要求和希望?这个问题问得很大,我就笼统回答,有何要求?从不要求。有何希望?希望很大。(观众笑,鼓掌)

为什么从不要求呢?因为不必要求,如果他不符合人性,要求也没有用,越要求只是我的罪过越大;假如它符合人性,不要求,每一个人就可以自己要求自己。就好象解释《论语》,只要不把孔子解释成外人,你在推广读经时,只要不去说读经是很不好的,只要不去骂读经,你就对了。我们要求的底线很低,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良好的推广读经者。

有什么希望?大家要知道不是我的希望,而是大家每一个人要有无穷的希望。为什么可以有无穷的希望?因为它合乎人性,也可以说我的希望是如此,你要明白,不只是读经的道理你会讲,最好你还要明白读经为什么可以推广,你为什么要推广。你越明白越好,明白了之后,你与人家说明时,虽然讲话的内容一样,但是你讲话的口气和表情是不一样的,你的感染力是不一样的。

要是有希望的话,就是建基于对人性的了解,对这种教育的了解,所以我的希望是大家能够做就赶快做,做得越深刻越好,你推广的力量越大越好。假如你能力很小,只能够推广到十个人,那你就推广到十个人,你也是圣人,圣人的意思就是尽他的本份。千万不可以妄做,你只有推广十个人的力量,你还要想去推广一百个人,结果你自己受苦,别人也不一定受到好处,所以不要妄做,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这样读经推广不是很幸福美满吗?所以这是我的希望,希望所有读经推广人天天都很快乐。为什么?你推广读经有人听,你很快乐,没人听,你照常很快乐。

就好象我推广读经,有些人赞成,我很快乐,有些人不赞成,我也很快乐。赞成为什么快乐呢?因为我们志同道合。若是他反对我,我为什么快乐呢?因为我还没有推广以前,就知道一定有很多人反对,而且会怎么反对,连他反对的口气我都已经知道了,所以他一反对,我就快乐地说:“呵呵,我就知道你会反对,终于给我猜到了。”(鼓掌)假如真的听到有人反对居然超出我的意想之外,我没有想到可以这样反对,那我会很尊敬他,我也很快乐,因为他给我进步。因此推广读经没有不快乐的事。如果你妄做,妄想,以为人人都会听你的,你就不快乐,你活该。

问题四:“《论语》的‘论’为什么要读为lún ?试问为什么叫做《论语》?”

这个字,或许本来就应该读lún。为什么?你把言字旁换成车,就是车轮的轮;你把它换成水字旁,沦年的沦,就是水波的沦年,所以这个字本来就读做论lún,因此读做《论语》。

那么论lún是什么意思,论就是有条理。做人做得有条理,父慈子孝弟恭,朋友讲信君臣讲义,这样就是人伦,若你违背了人的次序,你就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人,所以人中有伦;车子有轮,三十辐共一骨,车轮是要非常平均的,假如车子的轮子不平均,它就歪歪倒倒,所以车子尤其它的轮子要非常有次序、有规矩,这是车轮的轮;你水中投下一颗石子,起了涟漪,这波纹是有次序的,由一个同心圆开始向外扩散,所以叫做沦年。

假如有规矩有次序的言语,就叫做“论语”。假若你用有次序有规矩的“论语”去跟人家交往做讨论,这样子才念做论,所以《论语》并不是孔子给人家讨论的意思,这里记载的是有规矩有次序的话。

若称“论lùn语”呢?就是孔子专门给人家辩论,孟子应该称做“论lùn语”,他跟人家辩论。孔子不跟你辩论,就是有弟子问问题,孔子也是用一种浑然的语言来说明。所以《论语》就是一个有次序有规矩的人生的表现,因此我认为《论语》应该读做lún,不可以读做lùn,读成lùn就会要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了,圣人不跟你争,我这样解释不知道合理不合理。



问题五:“从整体效果看,读《论语》或其它书,应先将整体熟读,还是先分章熟读,特别是学前的小朋友要怎样读?”

这是常见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有人说叫小朋友读《论语》从头至尾读一百遍,读得很熟,或者几乎会背;有人说要一章一章的背,背完一章再背下一章,这样会有一点枯燥,我们可以一篇一篇地背,每篇读到会背。

其实一章一章背,一篇一篇背,一本一本背,到最后效果都差不多。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效果就好,而且到最后,谁的效果大谁也不知道,你也不必知道。

但是你作为老师,看你的喜好,或是以孩子他的不同的反应来稍微做个考察,你认为一章一章教比较好,还是二章二章教好,还是一篇一篇教,还是整本教,这由你自己自由决定。

不过,依照我推广十几年来的经验,我们有一个标准即“三百读经法”,一天一百个字,让他读一百遍,给他一百分。这是一个可参考的标准,一百个字不是一篇一篇,也不是一章一章,乃是多少字。这也是分段来读,一段一段的把它背熟,然后再连起来复习,这是很多人采用的方法,而且都行之有效,还是一个很综合的中庸的方法,可以提供给各位参考。

那么我们大人读经呢?叫你一章一章地读,一章一章地背,这是更困难。所以我们大人只好囫囵吞枣,只好整本整本地读,也比较方便。如果一个有志气的人,你就可以一章一章地背,一章一章地了解,但是有志气的人很少,你不要跟这个整个统计数字挑战,如果你是一章一章地背,一章一章地去了解,我看你大概读到第16章就不读了,不过你很有志气,我不敢这样说。因此我劝大家都把《论语》随便读它整本,读它一百遍,像这样成功的人比较多,我知道大人没救了。



问题六:“全球读经教育的同仁如何能够团结起来?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帮助,有成绩的时候共同分享喜悦。是否能够成立一定的组织,而不是一盘散沙?”

我们不可以团结起来,不可以有组织,我们一定要一盘散沙。(观众笑)不要害我啊,以后不准我来了。

一方面顾虑到现实状况,一方面也是实情,不容易。这不是小事情,而是天地间的大事,文化复兴的大事,全人类的大事。对这种大事,很难用一个组织来指导运作。一盘散沙并不是互相的孤立,内心是互相融会贯通,互相支持的。《易经系辞传》:“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君子在住所里讲一句好话,千里之外一定有人响应;讲一句不好的话,千里之外已经有人不赞同。“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君子的一言一行都震动天地,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推广读经心是要诚恳的。有人共同的来讨论分享,很好;没有也没关系,反而是独立人格。独立的人格来推广读经就是在天地间顶天立地,你不会“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样推广读经才能踏实而不会恐慌。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一定认为,推广读经目前还是小心翼翼、摇摇欲坠,很多人不支持,其实不必这么看。君子“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千里之外有人与我一样在想着做着。“东海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西海有圣人出, 其心同,其理同”,这样你就不会有这种疑惑了。

那大家不是需要沟通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慍”这样不免孤单,孔子不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当然希望同道们常常一起互相勉励、分享。现在资讯发达,假如你要交朋友,你可以广交天下的朋友。这是古人做不到的,古人只能“说”在千里之外与人应之。现在用电脑网络,真的可以千里之外应之,不赞成千里之外就有人骂你。

既然想到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上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以及华山书院。台湾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经政府批准已获成立,正打算这两个网站合并为一。此网站已经有许多人在讨论交流,大部分的时间都有三百到四百人一起在浏览这个网站,不过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真正登记和参与。我希望大家多多参与这个网站,利用网络提出问题或替别人解答问题,也有很多人特别写信给我,我一定会回信的,不管问的问题多么出奇,我都会回答一下。若没有说请教王教授,就由别人回答。假若用书信写给我,我都会回信,虽然回复不会很长。在这里我们可以广交朋友,可以互相的勉励,互相的分享。大家多多利用现代化科技,读经的人不要被人家一直笑话,笑话说读经都封建不现代化。

教读经要多利用CD机播放古典音乐,从胎儿开始直到13岁甚至大人也可以,大人会比较难,13岁以下或是6岁以下更好,还要一架CD播放中文经典,若有第三架就播放英文经典。甚至古典音乐、中文读经、英文读经、法文读经或德文读经一起播放,有人说这样胎儿会不会发疯?我说大人先发疯(观众笑),孩子不会发疯。





问题七:“《论语》被尊为中国文化经典最有价值之书,为何要求儿童一开始就读《论语》?《三字经》讲到了读经的次第问题,你如何看待文化价值性和儿童读经次序之间的关系?”

我们推广《论语》,说儿童要读《论语》。古人说读书的次序,是说“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然后才来读四书,然后再读六经,再读朱子。但是,你要想一想“一而十,十而千,千而万。”现在我们不需要这样讲求了,所以我们从四书五经读起,正合《三字经》的次序。有人认为既然古人教书就是这样教的,我们何不依止?不是的,三字经说不好意思读《三字经》啊,所以先识字,而《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大体都是为了识字,当然也有其它的用途,但是最主要的是认字,现在我们的教育观念就是要认字。只要有字就可以认字,所以《三字经》可以认字,《论语》也可以认字。

因此,我们一概遵从意义的高效来选择读书的顺序,尤其儿童与我们大人不同,儿童对于好懂不好懂,理解不理解是不关心的。所以,从《三字经》、唐诗教起,老师说他们都肯教,家长也说教《三字经》,我接受,你教《论语》、《易经》,我不接受。假如有这种老师和家长,统统都是不合人性,统统是以自己的心情来限制孩子的成长,这叫做自以为是,这自以为是往往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只要你完全明白读经的理论,你就不会说从《三字经》开始教,你会说老师你为什么教《三字经》?我们要知道,儿童不以理解为标准,只有大人才以理解为标准,不要用你大人的眼光来限制儿童。

那他们就说教《三字经》比较有趣啊!为什么有趣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文句读得不长,节奏感很强啊。

我们就应该跟他说,所谓的节奏,真正的节奏,天地间的节奏,它是变化万千的,让它三个字或五个字不变化地用,那是人为的,那是虚假的,那是不自然的。所以你如果让儿童一开始就读《三字经》,当然也有进步,但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他头脑就笨了。所以一定要唇齿错落,越高明的音乐,它的节奏越多变化;越低俗的音乐,越少变化。所以为什么不要听流行歌,先不要说它的旋律,就是它的节奏也是太缺乏变化了,非常死板,儿歌呢?节奏是非常的简陋、死板的,凡是这种节奏听多了,都会让一个人比较肤浅。

所以从儿童一开始接触节奏,我们就让他多变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说:“若是三字、四字一句的还行,‘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六字一句,像这样,二岁三岁的孩子读不来呀。”其实没关系,你把一句分开读,有朋二个字,自远方三个字,来一个字,所以短的节奏可以和成长的节奏,长的节奏可以分成短的节奏。等到他能把六个字,七个字串起来的时候,他的聪明才华就增进,等他再来读三字经,他就更有兴趣,所以高的可以涵盖低的,难的可以提升简单的。

于是你就要考量考量了,你教什么。这是教育的智慧,千万不要短视近利。好,这些传纸条的问题都解释完了。好,没什么好解释了。今天很高兴,我明天还会留下来,一直到明天大家都集训完,我才离开,所以我们大家都还有交流的机会,谢谢各位。(鼓掌)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7-3-24 23:5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cybeibei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8:07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太精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4-6 08:55:59 | 只看该作者
^_^,王老师说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10:08:3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在学论语,觉得挺有意思,人也变得舒坦.这么好的东西确实应该教给宝宝.现在我每天都会念给宝宝听,不求收获,只求付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29 , Processed in 0.111681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