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ocean11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或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转贴)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8-2-27 08:35:1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 受益匪浅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08-3-2 10:49:01 | 只看该作者
《沙拉和她的孩子们》,讲的是二战时,一对逃难的以色列夫妇来到上海,生下了女儿沙拉,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沙拉在中国出生,中国长大,嫁给了一个中国人,婚后生有二子一女三个孩子。在九二年的时候,沙拉经历了一场婚变,孩子们没有了父亲。



  此时正值中国和以色列建交,沙拉终于实现可以到故土上去看一看的愿望,她回到了巴以交战中的以色列。听着不时落在身边的炸弹,看着为生存不断流血的同胞,沙拉想,孩子们的生活中没有了父亲,也就没有了力量,战争环境不是很好的补偿吗?



  当时她和孩子在上海过得是衣食无忧的生活,沙拉除了可以工作,每月还可以以二战遗孤的身份领到1800多港无的补贴,有自己的洋房,就是这样的生活条件,沙拉和孩子们暂时和它告别了,来到了以色列一个边陲小城定居下来。



  沙拉唯一可以施展的技术是从上海带去的炸春卷。为了给三个孩子挣到生活费,沙拉起早贪黑忙着。钻防空洞是孩子的必作的功课,他们亲耳听到炮弹在身边爆炸,亲眼看见活生生的人死在面前。沙拉告诉孩子们,不应该被危险吓倒,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即使在上海说不定也会有酒鬼一开车当面向你撞来。



  过了一段时间,她的邻居看不惯了,问沙拉,你的儿子这么大了(十二、三岁),为什么不帮你做事情。此时沙拉意识到,尽管自己身体里流着以色列人的血,但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还是太中国化了。于是当天沙拉向孩子们提出了要求:孩子们,我们既将没钱了,你们应该帮助家里做事情。两个小伙子二话没说,认为这就是他们应该做的。第二天起就帮妈到处去推销春卷,很快,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当孩子用自己赚来的钱付各种费用的时候,脸上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豪。



  就这样沙拉和她的孩子们在战火中一住就是十年,十年中孩子们长大了,十年中她们经历了在上海从没有遇到过的各种挑战,孩子们学会生存,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吃苦,积累了生命的力量,当他们2002 年重新回到上海时,自豪地告诉自己:我们经历过战争,再也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



  家长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困境可以段练人。可是那是在我们不幸当上困境的时候才这样安慰自己的,如果你本来可以没有困境,我们有多少人自己去创造一个有着生命危险的困境呢?沙拉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过于爱孩子的父母们,特别是当孩子反过来不听话又抱怨孩子的父母们,我们真是缺少做父母的智慧!向沙拉妈妈学学吧,她离我们并不远。



标题:[家庭]沙拉和她的孩子们(上)(2008.02.28)
URL:http://space.tv.cctv.com/act/vid ... IDE1204198274532833









          唯一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 沙拉和她的中国情缘
  
           撰稿/钱亦蕉 中华网



   “她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到了上海”,“她回以色列受到了拉宾的接见”,“她是以色列钻石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她通几国语言,能说很多方言,表现欲强烈,李咏让她上‘非常6+1’”,“她是浦东某医院的义工,社区的形象大使”……很难想象能把这些描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采访沙拉·伊麦斯之前,我就带着这样的困惑。



   从联系采访到采访完毕,沙拉留给我的印象是多姿多彩的,她既有上海女人世俗的一面,也有犹太人天生的精明,还有西方人的那种火热和张扬,更有她个性中独具的飒爽。最让人吃惊的是,她不仅是语言天才,而且掌握了每一种话语体系的精髓。比如她说着说着会说到“上帝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要……”,然后突然转到“建设和谐社会”,在她嘴里如此转换而一点不显突兀。沙拉的一生当然是传奇性的,而她这个人本身更精彩。



   “敬爱”的爸爸和“邪恶”的妈妈



   沙拉的父亲老伊麦斯就是二战时期“上海方舟”曾保护过的犹太人之一。他原本是个犹太商人,生活在德国和波兰的边境,1939年由于德国纳粹对大批犹太人的迫害,而辗转流亡到了上海。



   伊麦斯在上海开了一家铺子,经营酒类和地毯生意,一直住在大名路,幸免于被关进犹太人隔离区。二战结束后,大多数犹太人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而伊麦斯由于年龄大、血压高、无国籍等原因,留在了上海。解放后,伊麦斯进入海关工作。1950年,沙拉出生在大名路的家里,当年老伊麦斯已经65岁。1956年,伊麦斯进入犹太人联合会工作,沙拉也跟随着一起搬到犹太人联合会所在地复兴中路642号居住。然而妈妈并没有跟来,沙拉从小就是由年老的父亲带大的。



   说到父亲,沙拉充满深切的怀念,这位老人在她12岁时就去世了,但这12年却是沙拉的幸福时光。然而提及母亲,沙拉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和嫌恶,这个女人其实只能算是伊麦斯家的过客。老伊麦斯是她的第二个丈夫,她在苏北老家还有一个丈夫和一个儿子,生了沙拉之后,她把儿子带到上海和伊麦斯父女住在一起。可是后来,她抛弃了伊麦斯父女,改嫁了一个外国留学生。



   1962年父亲“走”后,沙拉不得不又和母亲有了“联系”。在母亲家吃饭,回自己家睡觉,沙拉有一段时间一直在两面跑。但是她始终没能融入那个家,也始终没有原谅母亲。



   红卫兵一把把她揪出了“家”



   沙拉接受的教育是混杂的。在外面,她和普通的小朋友一起接受社会主义小学教育,信仰共产主义,能说普通话和上海话,甚至苏北话。在家里,她接触的都是犹太人联合会里的犹太人,她与他们用英语交流。父亲还教给她一些犹太礼俗和宗教信仰,还有“衣地喜”(一种古老的希伯莱语)。这个背景使得她的性格、思维和话语体系一直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国的,又是犹太的。



   父亲去世后,沙拉在复兴中路老洋房的三层楼继续住了5年。1967年,身为犹太后裔的沙拉终于也没有逃过劫难。“红卫兵一把把我揪出了复兴中路642号,从此我再也没能回到那幢房子里。”沙拉忿忿不平地说,“后来革委会的人自己搬进去了,几经辗转,又都搬了出来。现在那里空关着,原来住在那里的所有的犹太人都去世了,只剩下我。37年了,我没有去要房子,别人都奇怪,问我为什么不去要!我想,他们应该主动找我才对。”从心底,沙拉还是想回去的。“其实他们还给我,我就把它捐给慈善事业,用它来更好地帮助穷苦的人们。”沙拉说。现在的问题是以色列政府也想要收回这幢房子,因为它原本曾是犹太人联合会的所在地。事情有点复杂了,沙拉也有点着急了。



   红卫兵不仅把沙拉赶出了家,还剪了她天生鬈曲的头发,以色列政府寄给她的信件也被查抄,就连父亲安葬在青浦吉安公墓的墓地也没有保住,被彻底铲平。由于“****”,沙拉只读到初一就辍学了。但是,沙拉认为,她并不在乎高等教育,社会才是大学堂,正是丰富的社会经验塑造了她这样一个人,她果断的办事能力和飒爽的性格也是在“藏污纳垢”的社会底层培养出来的。坚强地生存下去,是她毕生的信念。



   1971年,沙拉进了上海铜厂(后来的上海有色金属总公司)做一名靠体力吃饭的女工,她很开心,因为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



   唯一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



   1972年,上海犹太人联合会的最后一任会长去世,沙拉彻底失去了来自那一方面的庇护。1973年,“由于收到的以色列政府允许移民的通知被查抄出来,我被上海第一看守所关押了11个月,后来又被送到安徽农场改造。两年后,我才重新回到铜厂。”沙拉回忆说。



   实际上,从那个时候起,沙拉作为犹太后裔,就可以移民以色列,但是种种原因,这一时刻迟迟没有到来。回“家”的路显得那么漫长。



   1985年,沙拉接到了上海公安局发给她的通知,获准出国(被允许到任何一个她希望进入的国家),并让她如果放弃出国,也要书面回复。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沙拉不想放弃这个机会。那时中以还未建交,沙拉去了日本,在日本的以色列大使馆她拿到了去以色列的签证。这时沙拉却犹豫了,“如果选择去以色列,就意味着我和孩子们失去了联系;如果放弃,以后很难说还能不能有机会回去。但作为母亲,孩子比什么都重要。”当日本飞往以色列的航班起飞的时候,沙拉却买了船票回到了中国……  
1992年1月24日,中以正式建交,这一天恰巧是沙拉大儿子“以华”的生日,沙拉非常兴奋,觉得这是冥冥中的天意。作为犹太后裔,沙拉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申请回以色列了。“我是中国第一个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应该也是最后一个。”沙拉说,其他犹太人或早就离开了中国,或在这片土地上长眠。



   回到以色列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沙拉得到了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1995年的一天,正好拉宾到以色列北方小镇看望士兵,听当地政府官员说起这里住着来自中国的第一个犹太移民,就提出与沙拉见面,这激动人心的一刻至今令沙拉难忘。没想到半年以后,拉宾就被刺身亡了。



   靠卖春卷皮度过最初日子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不懂得那里的语言(爸爸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沙拉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



   但是倔强的性格让她坚持下来。先是克服语言关,42岁的沙拉苦攻希伯莱语,专门找老人聊天,老人空闲又怕寂寞,一聊就是半天。不到半年,沙拉就掌握了主要生活语言。沙拉真是个语言天才,她不仅会说中文和英文,很短时间里学会希伯莱语,同时还能说很多方言。采访中,她同我们说了几段四川话、广东话、苏北话、宁波话,都随口说来,却说得煞有介事,让人叫绝。



   学会语言以后,就要想办法赚钱养活自己,沙拉想起了在上海菜场里看到人家做春卷皮子。“我开始在平底锅的背面和面粉打春卷皮,完全是自己摸索。在打坏了四五斤面粉后我终于打出了第一张春卷皮,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沙拉终于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办法。沙拉说从中国去以色列的女人大多为了生存而依靠了男人,但她不愿依靠任何人,她完全靠自己把孩子接了过来。



   “我记得在耶路撒冷的移民局楼下睡了两天,因为第一天排队没有轮到,我决定再等一天。然后通过移民局的沟通,确定孩子们由以色列驻北京大使馆的人员送上飞机。”1993年5月,她终于把自己3个孩子都从上海接到了以色列。



   后来沙拉不仅春卷生意做得不错,而且还从移民局领到了安家费,于是决定开一个餐馆。生活慢慢好转起来。



   孩子们是她最大的骄傲



   由于巴以冲突升级,战争的阴影笼罩着特拉维夫市,孩子们初到的一个月几乎都在防空洞里度过。沙拉让孩子们直面战争,让他们在战争中成长。“那时的特拉维夫随处可见人的肢体挂在墙上,有好几次,我都是死里逃生。比如下公交车没多久,身后的车就爆炸了……直到现在,我每天出门,包里还不忘放一根橡皮筋,这是战争遗留的习惯。在以色列时,如果车上一有撞击,我马上就会条件反射,用橡皮筋把大动脉扎住。”沙拉说。



   “城市恢复和平后,孩子们被我送去打工,我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法则”,沙拉说她对孩子们的教育自有一套,在以色列都有点名气,“大儿子14岁,在中餐馆打工;小儿子13岁,在面包店打工。小女儿送回中国。”



   后来,沙拉又把两个儿子双双送回中国读书,大儿子上了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小儿子则进了外语学院。“但是,他们一满18周岁,我就马上接他们回以色列服兵役。我的孩子每年都是模范战士,这是我最大的骄傲。我教育他们要成为勤劳、勇敢的人。”现在,沙拉的3个孩子都留在了以色列。大儿子以华是以色列劳动福利部的官员,从事的工作就是在以色列帮助合法的中国劳工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中国,沙拉被视为“外国人”,而在以色列,沙拉又被视为“中国人”。沙拉说,离开中国的时候,有色金属总公司的领导也是她原来的老同事朱金秋,送了她4个字---人品端正。“这4个字我至今未忘,我在整个以色列的生涯中一直在做个人品端正的人,谢谢他激励了我半个人生。”沙拉要求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讲道德文明,把中国人的面貌展示给以色列同胞看。“他们把我看作中国妇女的典范。”沙拉说。不过真实的上海女人或许少有她表现得那么好。



   从翻译到钻石公司首代餐馆开了两年后,沙拉决定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工作中,特别是与中国人相关的事务中。她为以色列政府多个部门无偿做翻译,并帮助了很多在以的华人。



   沙拉说自己是以“感恩”的心情帮助中国人的,因为当初“中国人民帮了我父亲”。然而,对一些事实她也很无奈。有一次,她把一个在以色列打工的受伤中国人送进医院抢救,危险中他哭着对沙拉说“我要回去”,但是当他脱离危险、沙拉帮



   他把回中国的机票买好后,他却逃跑了,沙拉不得不又帮他把医院的账结了。还有一次,一个中国妇女被强暴,也是沙拉把她送到医院垫付了医药费,两天后她却不告而别逃走了。“他们在失落的时候,都口口声声说要回国,但是每每一养好伤,就逃跑了,再不回去了。”沙拉忍不住抱怨。



   不过沙拉并没有因此停止参与涉及中国人的事务,最有名的要算协助以色列警方21天侦破特大杀人碎尸案了。主犯是5个四川人,互相串了供,就是不肯说。沙拉不停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并且帮他们买香烟、牙刷、电话卡等杂物,恩威并举,经过21天的审讯,终于有人说出了实情。“警察打人,并且把空调调到很低的温度冻他们,我让警察不要这样做,对犯人也要人性一点。至少在我面前不要这样对他们。”因为在此案件中的突出贡献,沙拉还受到了以色列司法部的嘉奖。  




   这个事件在以色列非常轰动,电视、网络都有播出,沙拉出名了。著名的罗斯蒂克兄弟钻石有限公司的老板就是这样认识沙拉的。2002年9月,公司邀请沙拉去慕尼黑展览会担任中文翻译。在接触中,老板被她的真诚打动,决定任命她为公司驻中国地区的首席代表。当然,把这么贵重的商品交给一个“不相干”的人,公司还是非常慎重的。他们对沙拉进行了两次测谎仪的考试,还派私人侦探到上海来调查她的情况,以色列政府和中国政府都出具了无罪公证后,才决定聘用她。对于罗斯蒂克这样的家族企业,沙拉是其第一个非家属首席代表。



   不过,在中国地区的生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公司有意撤回,但是沙拉觉得这对中国经济不利。“我走的话,还有其他一些外国公司也会跟着撤,这样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所以为了让公司留下来,不撤走,我主动要求降薪。原来我的月薪5000美元,现在是500美元,这是以色列最低工资标准。”沙拉说这是她对党和社会的奉献。



   医院社工和形象大使



   沙拉总是口里叫着“忙、忙、忙”,却像陀螺一样旋转着停不下来,这大概也是她的性格吧,真的让她静下来,反而会不习惯。



   两年前,沙拉搬到浦东洋泾街道居住,从此成了“一名洋泾人”。在前不久的社区形象大使的评选中,沙拉被推荐并当选为10万洋泾人的形象大使。这完全是因为沙拉的热心。沙拉经常会为了一些社区内的“小事”与物业交涉,比如小区停车位较少,一到晚上,有个别车辆占用了儿童乐园和老人活动场所,沙拉就这个问题三番五次与居委会和物业“较劲”。再比如,大热天看到小区内的绿化没人浇水,沙拉说,“我跟他们说了,物业不理我,那还不如我自己做。”她果真与保姆一起拿着水桶去浇水。“小树也有生命,我们必须给它们喝水。我想让自己的行动带动起小区里的其他居民,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沙拉还经常指出别人的错失,她的“多管闲事”或许让一些人觉得烦,却让更多原来对邻居漠不关心的人开始关心社区环境。



   沙拉是洋泾地区公利医院的义工,还被院长聘为“荣誉职工”。刚开始,她仅仅是每周去医院2次的普通义工,由于她办事果敢,现在,越来越多的事找上门来,沙拉成了解决医患纠纷的好帮手。“我们医院一碰上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想到了沙拉。她总是一接到电话,就尽量快地赶到医院来。”妇产科张主任告诉我。就在前一天,外来妹小刘在临近手术前突然拒绝手术,吵着闹着完全不听别人劝解,张主任没办法就找沙拉来帮忙。沙拉过来了解了情况,原来小刘得了卵巢囊肿,想花6000元做腹腔镜,借够了钱医院却说需要1万元手术费,并建议她换做开腹手术。由于医生措辞不当,小刘认定医院欺骗了她,哭闹着不愿再做手术,连病友的话都不听。沙拉过来后,告诉她:“我是社会工作者,来倾听你的声音,帮你解决问题,但我说的话你也要听。”然后跟她分析了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利弊,最后说:“我们把钱的问题放一放,先来看看病情,要找适合你的手术。不是说减少痛苦就是适合的,医生说腹腔镜有可能失败,所以才建议你开腹。……如果你坚持要腹腔镜,不够的钱我可以给你补上;但是我们要相信医学和医生,不是光凭个人喜好,到底哪种方式才能把病治好,你想一想。”15分钟后,小刘终于同意开腹手术。当天晚上,沙拉又打电话来医院问了她的情况。第二天,她特地赶到菜场,买了鸽子,让保姆煮了鸽子汤给小刘送去。我在病房看到小刘的时候,小刘承认自己昨天是钻了牛角尖,“没有沙拉,我不会开刀”。



   由于沙拉办事“厉害”,医院留给她很多棘手问题。比如一个月前,急诊室住了个老人,3周后,生理指标都恢复正常,可家属就是不愿意接回去。“这样的情况现在蛮多的,我真是要替医院呼吁一下,医院不是福利院,这样不但占用了医院的资源,还影响了其他人看病。人不能太自私了,要想想整个社会。”沙拉抱怨道。沙拉走访了那个老人子女所在的街道派出所和居委会,找锁匠开了门,老人被她和社工一起送回了家。在离开之前,她帮老人把油、盐、米等都买好,又配了三把钥匙,一把交给居委会、一把给了派出所,还有一把套在老人的脖子上。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沙拉又帮医院解决了一个难题。沙拉说,“浦东的硬件建设很好,软件服务方面还需要加强。精神上的安慰,物质上的关心,我希望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多付出一点给整个社会。”



   “其实我可以选择太阳/做太阳里的那只金鹿/其实我可以选择月亮/做月宫里的那只玉兔。/但,我选择中国/选择做中国土地上那棵努力成长的树。……我选择中国/将整个身心与智慧为之付出/用这种实在的方式/融入她的发展和进步。/我选择行走跋涉/选择用脚步做语言/把中国的山水倾情朗读……”沙拉最后充满热情地朗诵起她写的诗《我选择》,说要把它献给中国****的生日。  



     



    学习犹太母亲沙拉的育子之道   文 / 无迹  红袖添香
  

??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讨论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也和大多数母亲一样,一直为这个问题而苦恼。去年有机会看过《鲁豫有约》的“想当富翁的妈妈”和《心理访谈》的“特别狠心特别爱”两档节目,让我认识了一位犹太妈妈沙拉,她的教子经让我非常受益,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沙拉成功的经验和快乐,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样有所感悟。?
??沙拉是二战犹太遗孤,出生于1949年,有一半中国血统,她在上海生活了40多年。其间,她有过三次婚姻,每次婚姻结束都给她留下一个孩子,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90年代初,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她的祖国----以色列。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坚强,她放弃在上海优越的生活,做了现代的孟母,她立志要把自己的三个子女培养成百万富翁,如今沙拉成功了。沙拉一家艰苦创业的故事,沙拉对孩子们特有的母爱,以及她的教育方式,都让我非常地感动,也很受启发。普天下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盼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少父母却不懂得怎么样培养孩子。沙拉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能准确地把握母爱与溺爱的界限。她知道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什么,而是教会孩子怎样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中去争取什么。她把自己所能够给的爱全部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这既是孩子们从小就应该懂得的事情,也是孩子们人生的努力方向之一。比起我们大多数中国的父母们,年轻力强时疏于对子女的教育,视其为小皇帝,待年老力衰时老泪纵横地向别人唠叨自己的子女如何不孝,后悔自己爱的方式给错了时,沙拉做得实在是明智和聪明。??
??沙拉的育子之道对中国的母亲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这主要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写感恩日记,感恩阳光、感恩自然、感恩一切给予微笑和爱的人。国外的孩子18岁成人后,靠父母生活就觉得是耻辱,而中国的孩子靠“啃老”觉得是光荣、是福气,中国的文化是生了孩子,就要含辛茹苦为他规划好未来。??
??当沙拉看到中国母亲为孩子离婚、牺牲一切时发出感慨:“觉得真的很心疼很心疼,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中国的老百姓,为子女考虑那么多,放弃的自己了的婚姻,你们对孩子太负责任了,你们对自己太不负责任了。”专家说:“对孩子太负责任,对自己太不负责任的家长,没办法培养出好孩子。”?
??沙拉让我们明白爱的问题不在于爱多、爱少,而在于“如何爱”。爱的方法正确,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就加乘;爱的方法不正确,错误的行为也更严重。吃“鱼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当全家吃饭时,不少父母还总是不由自主帮孩子夹菜,将最好的菜留给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下剩余的菜。久而久之,孩子理所当然以为,“我本来就该吃最好吃的菜”。每当他看到爱吃的食物,理所当然一口气全盘吃光,不管家里其它人是否吃过。沙拉的做法是,你吃多少盛多少,多了你也要吃下去,下次你少盛,不吃就端走,再饿也不给吃。成功的爱,是让孩子不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还会记得留给老人,留给爸爸和妈妈。这样的爱,今后就少遇烦恼。
??我也不可能像沙拉那样对待孩子,虽说从怀孕之后就订了《父母必读》,看《傅雷家书》、《儿童教育难题解》、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论青少年教育》,再加上平时我父母对我们的正统教育,但真正到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觉得束手无策。所以当公婆、丈夫溺爱孩子,为他护短时,和他们不可避免在为教育孩子问题上就有了矛盾。我坚持讲故事、讲寓言给孩子听,让他从小懂得对错,鼓励孩子从书中吸取养分,带他到大自然中拓展知识。另外自己也身体力行做表率,注重和学校老师建立很好的沟通关系。每天都对自己说:“要耐心耐心再耐心”,不断对孩子鼓励鼓励再鼓励。虽然当时孩子觉得妈妈严格点,但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我要是早看到沙拉的故事该多好啊!?
??我把对沙拉的访谈发朋友们看绝没有要大家机械的去搬教条的意思,只希望朋友们能从中受到启发。孩子的教育是因人而易的,是因才施教的,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会大相庭径,要根据孩子的个性。而且也不能一下子就改变原来的方法,会让孩子难以接受,要从心底去接受正确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做孩子的表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首先自己要统一思想,把正确的观念影响给子女。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让孩子吃苦,送孩子进“吃苦夏令营”、和山区的孩子结对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不是一天唱的,就是我们狠不下心来。我们国家的孩子和国外的孩子相比除了在学文化知识上有优势,但在独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上是远不如的,就是因为做小皇帝做惯了,是家长教会了孩子自私。“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言行反映的是父母给予了他怎样的教育和影响。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
??最后用沙拉的话结束本文:“说句心里话,我们中国的母亲不要老是说‘我要给孩子什么,’而是希望像我的孩子那样老是惦记:‘我要给妈妈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08-3-2 13:00:1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受益非浅!谢谢提供这么好的材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8-3-12 17:51:28 | 只看该作者
可资借鉴,独生子女过于溺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08-3-12 23:37:59 | 只看该作者
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08-3-25 11:47:51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这样教育不大可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08-4-2 15:56:20 | 只看该作者
钱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钱产生的举早于其他事物,因为钱能给孩子带来直接的好处和利益。家长只要带孩子逛几次商店,钱的用处便牢牢树立在儿童心中。钱的知识与道德教育有紧密联系。孩子懂得钱应该经过劳动赚得后,便产生爱惜钱的心理,引起储蓄行为,避免浪费。我国当前某些学校学生对钱毫不珍惜,任意挥霍浪费,与缺乏理财教育有关。懂得节约钱,计划开支,是很好的习惯。将来长大后有助于从事财会经济工作。知道自己挣钱,培养独立精神。通过理财教育,了解商品社会,培养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打破传统观念对理财教育的束缚,转变思想,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作好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08-4-2 16:01:05 | 只看该作者
这样教育不大可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08-4-2 16:01:50 | 只看该作者
文化环境不同,教育应该有各自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08-4-3 14:45:25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教育意义,中国式教育应该借鉴一下外国好的教育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23:01 , Processed in 0.076585 second(s), 2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