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前车之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给一修的短文征集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3-6 11:1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八戒公子 于 2007-3-6 07:23 发表
我有一个梦想      今天,我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了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
    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今天我们就站在他象征性的身影下——签署了《解放宣言》。 ...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1929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教牧师的儿子。小时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特别喜欢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为了赚点钱,他还送报纸。他喜欢广交朋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壮方某州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班和工作。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学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已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测验。

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他毕业生相信,如呆人们得不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到的权利。

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这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_____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在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子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公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子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30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skyye + 5 + 5 谢谢你了!
Xiubor + 5 + 5 谢谢你了!
八戒公子 + 5 + 5 谢谢你了!
ealain + 5 + 5 我好喜欢。。。
前车之鉴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3-6 11:27:40 | 只看该作者
还记得当初老师给我们放这段录音时,马丁路德金那充满激情的排比句---------I have a dream...

这个加上果老的背景文字就齐全了,俺也收一份。

[ 本帖最后由 ealain 于 2007-3-6 11:3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前车之鉴 + 10 + 10 看来对姐姐也有帮助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3-6 11:31:18 | 只看该作者
八戒推荐的不错,但这个人物和背景要给孩子说的,男孩子嘛,是不是选些有力度的文章更好些呢  


其实也不必就局限于经典、细腻(说教)的文章,三教九流的都可看看。。。

[ 本帖最后由 zgl 于 2007-3-6 11:3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前车之鉴 + 2 + 2 这种说法。。。女孩子不需要力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3-6 11:42:10 | 只看该作者
登山的精神与登山的方法


  川崎隆章[日]

   在二度远征珠峰之后,英国的登山专家马诺里 [ 马洛里/Mallory ],于群众要求下出席了报告会,其间有一位妇人问他:“你为何要登山?”马洛里只简单的回答:“因为山在那儿。”随后,他又偕同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亚宾 [ 欧文/Irvine ],做第三度的攀登;遗憾的是,当他登上山顶之后,就失去了踪迹。“为何要登山?”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依我个人的观点,除了大自然赋予了如此之多高耸入云的群山让人们采访之外,最主要的乃是因山是人类未知的世界,在人类求知与好奇心驱使下,看到一座山矗立于前,很自然的产生攀登的欲望;同时,在登上一座人迹未至的山顶时,那种经历磨练之后所获得的充实感,也是他人无法体会的。人类喜爱原始大自然的个性,以及喜欢克服困难的开拓精神,从登山中,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也因此,许多人将登山当作一门特殊的学问来研究,以满足人类的求知欲。山中充满着神奇和诡异,如果面前有一座山,却丝毫没有攀登它的欲望,即象征个人的意志力退化了;倘若大家皆如此,整个社会即失去活力,自然就远落在先进国家之后,过着颓废消极的生活。由此可知,登山的意义何其深远!另外,关于“何谓登山?”这个问题,已经由日本地质学者志贺重昂所著的《日本风景论》一书中,将登山的意义说的很透彻了。该书在《必须提倡登山风气》一节中说:“在整个自然界中,山是最富趣味、最高洁、最神圣的产物,山愈陡峭,攀登愈艰巨,危险性就愈大,然而从中所获得的乐趣也愈浓厚,为了使大家能享受到其中的滋味,我们实在应该鼓励大家登山,提倡征服大自然的风景。”此书出版后,引起一股骚动,年轻的登山家小岛鸟水和木暮理太郎,就受到影响,产生了对山的爱慕之情,从而成为日本近代的登山鼻祖。
日本登山协会的组成,要推溯至西元一八九五年,在英国牧师威士敦的提倡下,由小岛鸟水、高头式等人,创立了日本最早的山岳协会。从一九一二年开始了一连串的登山活动,其间也包括积雪期的登山、立教大学攀登南达扣达(Nanda Kot)山、大学远征亚伯 达(Alberta)山等几次较轰动的登山活动。二次大战后,女权抬头, 禁止女性登山的法律也随之成为历史;于是一群全由女性组成的登山队,浩浩荡荡的登上了喜马拉雅以及安第斯山。从此,登山的活动在 日本已形成一股热烈的风潮,各大学及社会人士所组成的登山更连续 不断的展开活动,其中包括著名的日本山岳会成功地攀登圣母峰南壁,而会员三浦一郎从圣母峰南面四千公尺高的昆布格来斯勒 (Khumbu Glacler)冰河 [ 孔布冰川 ] 滑溜而下的壮举,更引起了世界登山者的注目。此后,日本登山界的元老们,组织了更多的登山俱乐部。在众人的观念中,认为只有攀登岩壁才是真正的登山,于是大家循着此一观念而跟进,以岩壁出名的阿尔卑斯山,遂成为他们攀登的主要目标。虽然其间的精神和成绩十分的可观,但是他们脑中所深植的错误登山观念——"绝不走别人走过的路线",则显得有些迂腐; 然而幸运的是,还没有人因此而陷于高山的迷境中。
  日本人是以十分圣洁的心情来膜拜山岳,在欧洲则不然,他们更相信山是恐龙栖息的地方,故对山充满了恐惧,毫无崇拜的意识——此乃民族思想的差异, 使得欧洲和神秘的东方具有截然不同的想法。至于与日本同源的中国、印度和尼泊尔,对山的崇拜则不相上下;由他们所取的山名,如 雪山、神座,便可以看出他们对山的敬爱。世界第一高峰,更被东方 称之为"雪的圣母",不容世人亵渎。过去一支登山队在攀登马拿斯鲁 山(Manaslu) [ 马纳斯鲁峰/Manaslu,8163M,位于尼泊尔境内 ]时, 由于攀登不顺而折返,碰巧当地正发生一连串的流行性传染病、五榖不熟、雪崩时将古老寺庙掩埋的不吉祥事件,当地居民迷信是因为他们踩踏山顶时污辱了山神,使神发怒。在人民埋怨下
,他们只好放弃做第二度的攀登,改登杰耐斯海摩(Ganesh Himal)。这是登山者第一次遭受的挫折。到了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欧美各国对山的观念已渐渐 由模糊转为明晰。试想,白皑皑的山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玫瑰色的光芒,对人类喜爱美好的天性,已不啻是一种诱惑。他们随而以征服者的姿态,从攀登阿尔卑斯山开始,就此展开攀越的活动。在英国,登山队常向队员播放"征服圣母峰"的影片,在意大利,则有"征服喜马拉雅K2"影片,由此可以看出欧洲人想征服山岳的野心。反观日本,怎么也找不到"征服扶壁、攀登严冬期北岳"或"征服严冬期的 剑乐"等野心勃勃的形容词。然而,面对高山的雄伟壮观,对登山者 而言,是无法抗拒的诱惑。所以,不论是"征服"或是"膜拜",人类自 古对大自然的挑战精神,在此皆得到了充分的发泄。

(瑞 比 尔 的 登 山 观)
法国著名的向导高斯敦·瑞比尔,不但是攀登岩壁的专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登上安那普尔那山(位于尼泊尔境内,海拔八千公尺)[ 安纳普尔纳峰/Annapurna,8091M ] 的主要队员之一。他曾攀登了阿尔卑斯山北壁所有的险峻处,也曾经登上意大利的帕那迪山、瑞士的柏歇山,是被登山者推崇备至的专家。我在一次偶然机会中,观赏到他本人导演的“天与地之间”,并曾有幸访问到他。当我问及他个人的登山观时,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那纯属于正统的观念,和日本登山社所拥护的“只有攀登岩壁才是登山”的观念,大相径庭,各位不妨来看看他对登山有什么样的观点。兹节录于下:——最近,法国的年轻登山者,有热衷攀登岩石的倾向,把征服困难当作个人夸耀的目标。难道这即是登山者的真正目的?我个人认为,登山应该以欣赏自然为目的。在纵走勃朗山时,欣赏落日的余辉,并于山顶间扎营,这才是登山者最高的享受,也是每位登山者沿途所应具有的心境。至于登山者应具有的心境还有哪些呢?我首先以为除了登山的热情之外,仍是热情;没有热情,就无法克服登山时所遭遇的困难,也就无法享受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其次呢?则是需要具有冷静的判断力,为了考验自己的体力而向困难挑战,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超过本身的体力所做的登山行动,却是愚蠢而危险的,应该严格禁止;反之,如果因为过于担忧面前所将遭遇的困境,以致裹足不前,也将失去了登山的意义。因此,冷静的判断力,是每一个登山者必须具有的条件。就像最近将目标指向阿尔卑斯山的日本登山者,在连续数日的恶劣天气下,仍然尝试着去攀登,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因为在日本,一般山的高度,皆不能与阿尔卑斯山媲美,在经验缺乏下,日本的登山者对高度的判断就失去了准确性,在体能不足下,很容易造成遗憾的事件。
瑞比尔先生从年轻时代起,就从不做超过自己体力的登山活动,而且在攀登岩壁时,也从未曾有过死亡或害怕的念头。他说:“攀登岩壁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一个真正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在他本身的能力范围内,定会想办法接触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继而从大自然中启发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志趣。
最近,年轻人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确实值得钦佩,唯有具备此中精神,青年人才会进步,才能发展他们登山的志趣。但是如果只重视登上险峻的山脉,而忽略了纵走的重要性,这种观念也是不成熟的。我们来借用瑞比尔的伟大哲理——接触所有的山,投入山的怀抱中,让人性在大自然中成长——来互相鼓励,使自己在登山中能深深有所顿悟。服务满四十年的前任富士山测候所所长藤村郁雄先生,身居雄伟的山脉中如此之久,他显得有无限的感慨。每日,他抱着虔诚的心,来到山顶的浅间神舍内膜拜,在那一霎间,每每感到自己被大自然所拥抱的愉悦;山与他的感情,就如基督徒对耶和华神具有敬畏的心理一样。他很难过的表示,如今的登山者和山之间,已没有如此的情操。而年轻一代的心目中,大自然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在登山时,为了自己的方便,不惜用铁钉在山上乱钉,破坏了大自然的美景,我们多么希望,所有登山者都能记住“登高必自卑”这句自古不变的名言。德国的歌德有一次在旅游时,忽然看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禁不起住取下帽子,向山行最敬礼;日本的柳田国男先生在看到闪烁着雪光的富士山时,立刻跪下膜拜。这两个绅士的举动,足以使我们汗颜,更何况常常在无意间破坏大自然的登山者呢!日本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女性登山队员,看到日本登山队以前遗弃在山上的生锈空罐头,感到十分的惭愧,,便呼吁民众注意个人的品德,培养公德心,不要破坏了自己国家的名誉以及美好的大自然,并希望大家从自己国内的登山活动中,重新学习维护自然环境的习惯。
话说回来,攀登岩壁不只是模仿外国人的行径,也是登山的一种基本技术,是每个登山者都要学习的过程。事实上,也没有一种登山像攀登岩壁时,那样的具有充实感和刺激性,所以也难怪年轻人趋之若鹜。有志于准备登山的人,除了学习如何使用登山绳索之外,攀登岩壁也是必须训练的一项基本技术,其中包括登冰雪的技术,以防止许多无意义的事故发生。登山学校也是为了此种缘故,特别重视指导个人无法学习的课程;虽然,纵走的实际技术并不多,但也不能忽视“攀登岩壁”的训练。我不赞成由于登山的危险性较高,青年们就乐的逍遥于平地上,只偶尔从远方眺望,沉迷于自我的感慨中,类似这样的青年,怎么能使人信任?又如何让他们去担负下一代的责任?年轻人应该由登山中,求取人生的经验,接触原始的大自然,有时到山顶间遨游,欣赏山峦的起伏和溪谷的奔流;有时浸浴在高山的怀抱中,重新涌起对人生无比的斗志,这才是登山的真正意义。
登山的另一要诀是,不要走人家走过的路,或是跟着众人的后面走;在登山前,先察看地图,确定自己的路径,才踏上征途。英国人的做法即是如此,常常在登山的途中,若发现已有人走过,就马上变更预定的路线;例如当初便因为南极被史考特(Scott)先开拓,所以英国人才变更去爬珠峰,这就是他们的登山精神。我所主张的“独创性登山”就是这种观念产生的;登山学校所强调的开拓精神,也是以此做出发点,希望国内的登山专家都能持有这种原则去登山。
以冒险的精神,去爬没有开拓过的山,最能享受登山的滋味。而且在登山的途中,有陡峭的岩壁、色彩缤纷的高山花圃,更有深邃的密林,以及不知何时会发生的迷途,都是极富刺激和乐趣的经验。经过了这些精彩的过程,蓦然发现自己站在山顶上时,那种兴奋与感激的心情,又岂是外人所能享受到的?但也唯有充分的学习到攀登岩壁和冰雪上的技术,对自己的性命能有所保障的登山者,才能有此人生的经验。当然,登山的时候,免不了要在山腰间歇息,不得已时,也许会寄宿于山间的小屋或庙宇;或者过着无趣的帐篷生活;但是,最使人难以忘怀的,还是以大地为床、蓝天为帐,深夜里仰躺于草从间,眼观天空繁星闪烁,耳听山岚间风声怒吼,在深山里度过特别的一夜;这种境界用不着雷比华先生特别强调,只要经历过的人,都能深深体会出精神和山嶽的交流,是多么崇高而伟大的境界!但要尝到此种滋味,也只有在登山的人数较少时才得以揣摩到。
我以前一直主张要注意登山的安全性,目的是尽量避免无谓的牺牲。古今中外所发生的山难,仔细分析起来,绝大部分是个人的大意所造成的,而很少是我所谓的“必然的遭难”或不可抗拒的死亡之下发生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切讨论。一所相当有名的某大学登山队,在过去十年中,竟失去了十位队员,因而使该登山队解散;同时间,创立已十年的社会人士登山协会,也在山上失去了十名会员。虽然,他们平时登山的成绩十分可观,但是如果每一年失去一名队员,这种登山有何意义可言?而目前类似这样的事件却有不少,怎不令我们感到害怕!不错,登山的危险性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今我所强调,只是希望攀登者在迈向山路前,能先学习保护自己,运用个人的智慧,在生与死之间,做正确的选择,绝不是以登山为乐趣而冒昧的结束自己。
山难不断的发生,丧失了许多无辜的生命,统括起来,日本的山难比国外少,可能只是因为日本的海外登山历史比外国较短的关系,还有人认为,登山本身是种冒险的行为,所以登山队的死亡是完全不得已的。这种说法诚然不假,但其中有所矛盾,难道因为人类天性具有冒险精神,就该罔顾一切的登上山顶?在这里,反而“登山时没有发生山难,才是真正的登山”此类道理被忽视一旁了。所以,为免于悲剧的继续发生,我特别深入研究登山学,使登山者都能享受“免于死亡危险”的登山,而所谓的冒险登山这种观念,应该被废弃才是。
登山的态度
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产生了一股登山热潮,在四方蜂拥而至的情况下,登山者渐渐失去了远有的态度,几乎是瞬息间,登山变成了休闲游乐的节目,或是年轻人消耗体力的方法,因此也发生了更多的山难事件。但更令人难过的是,从登山中,可以看出公德心的低落,已经到了使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曾有一年冬天,在日本北阿尔卑斯山五轩小屋中,一群冬季登山家们,穿着靴子,直接进入小屋内,把门、窗、地板等拆下来焚烧,以便取暖;从储藏室中取出米、味精,任意实用;甚至临走时还带走毛毯,当小屋的主人回来看到满屋的零乱,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才得以建造的小屋,一夕之间,竟被破坏无遗,怎不另他们悲愤?也难怪他们生气的说,准备一器物破损罪来告发那些不守公德的登山者。
我不禁要怀疑,一个有豪气征服山岳的登山家,如何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也由此可以想见,整个山岳在他沿途的破坏中,已到了如何不堪入目的地步?想起来,这实在是很使人悲痛的行为,不但反应出公德心的低落,更直接的破坏了上帝赐予我们的美好大自然,像这样的人,如何有资格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不过此时再来指责当今教育的缺陷或者社会风气的败坏,也都显得多此一举,只能说,像上述那样的破坏者,根本就没有资格做“正式”的登山行动。
曾有一位大学的登山队员,竟大言不惭的在我面前说:“我在山上烤过雪鸟吃。”当时我吃惊的程度,不亚于听到世界大战的爆发,我在想,这种人将来到了社会,能够做哪种事呢?(在日本,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政府即明令把雪鸟、羚羊、鹤等指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以保护这些动物。特别天然纪念物等于国宝,禁止捕猎,违反者按照法律处罚。)在一阵激情趋于平静后,我在心中安慰自己,这些愚劣份子只是少数,相信大部份的人仍是有良知的可靠人才,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想到这里,我还是乐观面对将来。
保护自然
传说,大自然创造了人类,而现在人类却忙着改变大自然的面貌。在山路中,不时可以发现,我们是如何的改变大自然的原来形象:满地飞舞的纸屑、生锈的空罐头、断了枝的枯木,这就是我们回报给大自然的?而且,最不幸的事情,就是现在山已被投机者利用,在美化环境的理由下,整座山变成商品,采用人工来改造,使山成为游乐休闲区,假期中,大家接踵而至,留下了更多的垃圾,破坏了更多的原始森林,日以继夜的企图“改造”自然环境?和这种行为相比较,把雪鸟烤着吃,反而较能令人忍受。还有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促使人类破坏大自然,其中之一就是开建多用途的水坝(这种工程对人类有益,还算好);其他像设立缆车、建设观光道路等,也一一在各处竞相施工。不过,大家借着开发的名义,却无意中破坏了大自然,尚且情有可原;但是有少部分人士为图利,而在山上大肆砍伐,这就不可原谅了。再加上一些未经训练的游客,假期中坐着巴士上山,在一阵嘻闹后,下山时,留下遍地垃圾,如此情景,怎能不为大自然一掬同情之泪?
…………
自然环境再继续被人工化的话,将来越来越俗气,而人们再不好好地爱护,终有一天,我们不懂什么是自然的本质。所以,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应该是登山者在学习登山技术以前,要深深了解的问题。愿所有登山者,都能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的贡献,而继之以爱心来保护它,无论山上的一块岩石、一片树叶,都应该保持原来的面貌,让大自然充分活跃于我们眼前,以提升纯粹的人性,在流汗攀登之际,体会出登山的真正精神。
登山的精神与登山的方法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开拓精神,也没有气魄面对挑战的话,国运自然会衰退,在物竞天择之下,就很容易被强国吞并。如果以登山行动比喻的话:
(1)向未知的世界挑战,(2)开拓的精神,(3)独自登山的勇气;
克服困难,不但能打破单调的生活,也是登山的基本精神。在登山时,遇到困难越多,越为有趣;如果一路平坦,则无可留念。在人生的旅途中,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在困苦艰难的环境中,人类才会学习到“爱人”这一门功课,社会才得以和谐维系。另一项我一再强调的,就是在登山前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安排适合的登山活动,以免发生无意义的山难。对我们来说,如何登山比起登山的成败更为重要,而且,更希望大家受到“好朋友、好山、好书”的支持,共同发展登山术,如此,自然会了解“爱自然、爱人类的精神”,过一个充实而纯净的人生。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会忘记他是社会的中坚份子。在平日里,我们可以随时做登山前的准备运动,我们称之为“日常的训练”,比如跑跑步、快走等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运动;又如在等车时,原地跑步,中午工作之暇,背着同事上下楼梯,上下班不坐电梯,而改以爬楼梯,都是很好的办法;同时,练习爬树、养成早起的习惯、作深呼吸、上了公共汽车不要坐下来,这些也是每天可以做的运动;其他像跳绳、角力、游泳(冬天游泳,特别舒服,更有益身心),更是需要经常练习;此外,为了增强自己的抵抗力,也要养成用冷水洗澡的习惯;并且冬天不穿大衣,而改穿一件运动背心,外罩一件衬衫,甚至常常到丘陵地上吹吹冷风,这些都是登山前应有的训练。在学会保护自己以后,才会有愉快的登山活动。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唯有用强壮的体魄和澄清的精神去登山,才能从登山行动中修养人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发展“登山术”的原因。另外,登山的方法除了靠个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跟随优良的指导者,如此代代相传,登山术自然蓬勃发展。古言:“有慈爱的精神,即有巨大的力量”,在登山之余,原我们都能从中学习到这个道理,变成一个被周围朋友所喜爱的人物。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Xiubor + 5 + 5 谢谢你了!
前车之鉴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3-6 11:53:33 | 只看该作者
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追悼会上的悼词: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公平,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伟大的爱因斯坦生于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凌晨1点25分停止了心脏的跳动。当天下午4时,在美国新泽西州特伦顿的小火化场教堂举行火化。他的遗嘱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举行公开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火化时按照死者的书面遗嘱,免除所有共同集会,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以及所有音乐典礼。
在场的人仅有: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教授,遗嘱执行人、经济学家纳坦,爱因斯坦最忠实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诺伊施泰因,图书管理员范托娃,以及他的妻子、儿子、儿媳等12人。
为了让死者安静地回到宇宙,在小教堂里,深邃的寂静只有一次被打破—遗嘱执行者在结束仪式时,念了歌德悼念席勒的诗: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
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连结。


(小声给前车提个意见,其实我不喜欢标题上的“有奖”“加分”什么的,除了玩笑,也很少参加这样的贴子。我想每个人回贴的动机不一定是你那个“有奖”吧?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skyye + 5 + 5 再赞一个 好!
Xiubor + 5 + 5 谢谢你了!
前车之鉴 + 10 + 10 这就撤了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3-6 11:58:12 | 只看该作者
你天生就是登山者


   
    生命伊始,在没有学会走路、说话之前,便先学会了爬。登山也就是爬山,只不过前者听起来更显得文雅罢了。漫漫人生路上,登山的机会实在数不胜数,古人在山上狩猎采药,在深山修行悟道,在山里行军戍边,而今人同样择深山采风修撰,择名山登高望远,择雪山挑战极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人类在混沌初开的时候,山间的猎物、果木、清泉往往是其生存之源,人类与山也有着天然的联系。正是这样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早期的登山活动偏重于探索和开拓,那时侯的登山者往往承担了开拓生存空间,寻找生活资料的先锋责任,登山在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文明的进步,在不同的时期,登山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使命,现在,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登山行为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登山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位学者这样写道,地球上已经没有人迹不至的地方,今后的探险一方面是应用于科学探索,另一方面是通过经历探险以加深或重新认识人类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对人的探索。可以想象一下,站在高山之巅那种的激昂与卑微的交织,从雪崩中挣扎逃生后的那种惊魂未甫,被伙伴从死神手中拽回来时那种无言以谢的感动,生死相依的伙伴刹那从视线中消失时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这种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也许在人生的其他经历中很难遇到,从登山中,我们总是能提炼出振奋和鼓舞人心的崇高精神。

    对于山和登山,似乎是一个说不破的禅机,仁者见仁,智者论智,勇者奋勇,情者尽情。我以为,山和登山都是有生命的,山登得多了,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巨石、岩壁和皑皑白雪之下,奔突涌动着无限的活力与柔情,登山是对自我的历练与升华,是人与山的对话与交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友爱、真诚也由此而生。

山之向往
    曾成功登顶珠峰的美国登山家克里斯多弗认为,每次登山都是一次生命的更新。他说,在城市呆的时间长了,人往往会变得心烦意乱,精神不振,而登山,每向上攀登一步,就会呼出一份积存于胸中的污浊,吸进一份清新的活力,一旦到达顶峰,登山者会觉得又获得了一次新的生命,有如佛家的涅磐重生。我愿意补充几句:站在顶峰,回头审视你留在晶莹纯净的雪地上那些曲曲折折的脚印,那一刹那,你会痛快地把人生遭遇的坎坎坷坷,成功与失意都抛诸脑后,眼中和心里只剩下高耸挺拔的山峰,即使你登上的是地球最高峰,但人生道路上还会有无数更多更高的山峰。尽管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都可以悟出:人生不是登山却胜似登山,自然的山有极限,人生的路无穷尽,登山是浓缩了的人生,在有限的时空中,历经磨难和感动,登山者都将充分而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经历过风雨,使自己顿悟得道,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著名登山家,如希拉里、丹增、伯林顿、梅斯纳尔,不仅开辟了攀登世界之巅的登山新时代,同时,登山的经历成为他们终生的财富,他们后来分别投身于文化事业、慈善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成为所在时代很有影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多元化的社会生态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对于“为什么登山?”这个话题,我在与一些山友酒酣耳热之际,又进行了一轮慷慨激昂的大辩论。辩论的结果是,大家都基本认同一个观点:面对山和登山,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在登山中去寻找和实现属于自己的健康、快乐、成功、喜悦、磨炼,去实现自己的各种追求与梦想。

    一个人无论是四体健康,还是身有残疾,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对于山和登山,都是有权力去向往的。虽然,我们选择的登山方式和途径会不同,但登山运动所具有的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挑战、奋发向上、健康阳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号召将必然被不断发扬光大。

    在瑞士登山的时候,我曾经看到一个残疾人操作着轮椅艰难地上山,一时之间非常感动,忍不住上前帮他推着轮椅,陪他一同登完这段山,而在珠峰的登顶名单中,出现了一个叫埃里克·魏亨麦尔的盲人,他们的精神闪烁着如喜玛拉雅一样灿烂而永恒的光芒。

    很多的朋友希望我对新入门的山友提一些建议,但只用千来字的篇幅来说明一些实际问题,实在是很困难的,在这里,我也借着这个机会,对所有向往登山的朋友说一句:大山对每个人都敞开宽广而博大的胸怀,你天生就是登山者,你每时每刻都在攀登生命的高峰。自然的山,风光无限;事业的山,没有止境,人生的山,用心去攀。

    还是中国的先哲说得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及,心向往之。永不停止你对于山和登山向往,并且身体力行,你会得到更多感悟,更多阳光,更多精彩……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skyye + 5 + 5 谢谢你了!
Xiubor + 5 + 5 谢谢果老叔叔!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3-6 12:29: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gl 于 2007-3-6 11:58 发表
你天生就是登山者
生命伊始,在没有学会走路、说话之前,便先学会了爬。登山也就是爬山,只不过前者听起来更显得文雅罢了。漫漫人生路上 ...

我先读的这一篇,我想人生路上曲曲折折,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要向登山者一样勇敢的面对生活!

[ 本帖最后由 Xiubor 于 2007-3-6 12:3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668 + 2 + 2 我好喜欢。。。
skyye + 5 + 5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3-6 16:30:4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一个小说阅读网,不过要有所选择啊!
http://www.readnovel.com/ch/8.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skyye + 5 + 5 谢谢你了!
前车之鉴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3-6 16:33:02 | 只看该作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前车之鉴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20:17: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八戒公子 于 2007-3-6 07:23 发表
我有一个梦想      今天,我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了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
    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今天我们就站在他象征性的身影下——签署了《解放宣言》。 ...

我用自己认为很激情的语调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一修似懂非懂的听着,我开始解释:很久前,美国种族歧视很厉害的,你知道什么是种族歧视吗?
一修马上回答:我知道,白种人不把黑人当人,黑人连牲口都不如,白人认为自己身份很高贵,他们随便杀害黑人也不会判刑,黑人受到了歧视。。
看着我愕然的样子,一修接着说:这些都是从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看到的,你看过这本书没有?
我说只看过电影。
我问他对这篇文章的听后感:我觉得词语用得很好,可是我有点听不懂,太深了。。。。
没关系,宝贝,你以后会懂,现在只要有感受就是最好!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668 + 2 + 2 一修好棒!总觉得车车开这贴有作弊嫌疑 ...
skyye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9:41 , Processed in 0.118354 second(s), 4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