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4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培养和教育争鸣] 七岁以前都在“玩” (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27 16:0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岁以前都在“玩”
发表时间:2006-09-20 13:13:58

  
特别推荐:七岁以前都在“玩”------曾紫玉
在人智学的理念里,小孩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零到七岁或是换牙之前,非常重视让小孩“玩”,与时下偏重小小孩许多智识上的学习大相径庭。但是这个“玩”的个中学问又很不一样,怎样才能提供小孩适切地玩,玩出健全的身心灵呢?
琉璃光杂志早从一九九八年就连续刊了几年史丹勒博士所讲述的“儿童教学”,让我从中了解人智学是如何全面地照顾一个孩童的身心灵,自己的小孩有幸进了华德福幼稚园“玩”,也让我得以一窥学校带引小朋友的方式。那么对家长来说,在家中要怎么玩呢?与其说一天都在玩,更贴切的说法是:如何安排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希望在我观察华德福学校与一些自己的经验可以提供您一点参考。
一、收与放的韵律
韵律是华德福教育中一再强调的一点,这个生活韵律就像呼吸一样,一吸一吐,一收一放,有了韵律的生活,父母带小孩会觉得轻松很多,减少状况的发生,也让小孩从中养成好习惯。在学校里先是在户外玩耍,也是等所有的小朋友到校,进教室后也许上画画课,画完后是自由游戏时间,之后坐下喝点水,然后围个圈圈做唱游,接下来是点心时间……,从中您可以很明显看到这一收一放的韵律,老师还特别安插“喝水时间”到这规律中,让小朋友都坐下来补充水份,我觉得非常用心。我们也学习将家中生活的点滴安排成这种一收一放的韵律,这不仅让小孩学习到动静自如,也增强了他们的气体。
我认识一位琉璃光妈妈就将小孩的生活规律安排得非常好,每天都有固定的节奏,加上吃全有机(至少百分之九十九),连尿布都采用有机棉布,晚餐早早吃(也吃较少),孩子准时八点就寝。这孩子从小就睡得多、胃口惊人,当我请这位妈妈分享小孩生病的心得时,她对我说很抱歉,因为她家的小朋友从来不生病,真的要是小感冒,她也会不知所措。我觉得这才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二、参与变换的过程,并强调手指或四肢的活动
华德福老师们不遗余力地让小孩看到物体的变换或转变,在四季变化中,教室会有不同摆设,反映出春夏秋冬的变迁或是迎接不同节日的庆典。对一般居家来说并不难做到,想想我们在迎接新年时都会贴上春联、放鞭炮,端午节时会插艾草、包粽子,也就是让小孩的生活参与传统民俗节庆中。
在一般的课程中,老师让小朋友用手摇机将麦子磨成面粉、再把面粉作成面包,也教小朋友如何将毛线搓或是编成绳子,还有玩沙、捏蜂腊、缝东西、种花等等都是让小孩体会参与一种从无到有的变换过程,也都让小朋友的手指头动起来。
老师利用唱游时间,边唱边带着小朋友动起每根手指头,这些都是刻意安排的课程设计。动动手有什么好处呢?当您让小孩运动他们细微的骨胳与肌肉(特别是手上的),会刺激脑细胞的发展,研究亦发现手指笨拙的小孩在算数测验中出的错较多。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市面上有许多玩具是减少小孩手指的活动的,最糟的莫过于那些按键玩具,事实上这些玩具最早是设计给那些残障人玩的,而现在竟大行其道。我们必须让小孩的手指头动起来,像是把粘土捏成小鸟等,发挥其想象空间,而不是拿个小鸟的模子直接把粘土印成小鸟的形状,换牙以后的手指头比较适合玩使用工具型的玩具。
三、天然的材料
一进到华德福学校,就可以感受到身在其中的滋养。视觉所触及都是雅致美丽的布置,所用的材料也都是尽可能纯天然的,让我有种冲动想把家里也变成这样。
在教室里的自由玩乐时间提供了许多道具或玩具,诸如:大小玻璃石头、积木用木块(比较多圆滑的形状)、橡树种子、贝壳、木制玩偶或布偶、木制、金属或瓷器扮家家道具(碗盘杯子、叉子汤匙)、一些毯子或丝布、小背包或袋子、各种装扮服饰:公主、武士、巫婆帽等、大的道具有架子(方便搬动、可以两个架子盖一块布变成一个小屋)、木马、摇船(翻过来又成小拱梯)等等。
户外一般都有木制沙箱、荡秋千等,也鼓励爬树、跑跳,任何简单的天然物,几截木干就可以让小孩发挥他们潜藏的创造力。
学校点的蜡烛是天然蜂腊,小孩捏的是蜂腊粘土,缝小精灵的填充物是天然羊毛,吃的点心都是当天准备的有机食品,或是前一天面包课大家一起揉的面包。这些天然材料所费不赀,但是也可看到校方的用心,希望小孩从小就接触天然的材质,不让过度艳丽的人工色彩、或是死硬塑胶玩具扭曲了小小的心灵世界。
三、真实生活的学习
用餐时间大家坐定后,老师带唱一首感恩歌,然后点两位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打饭倒水,两位小朋友帮着端饭碗和水杯到每个小朋友面前。吃完的小朋友要将自己的饭碗、水杯拿到放置一旁的大铁盆里,如有剩饭则自己倒在馊水桶中。在另一个华德福学校里,用餐完小朋友则要帮忙清桌子,甚至洗碗,老师让小朋友们学习帮忙,回到家后小孩也更懂得要帮忙。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有的小朋友用的都是瓷碗和玻璃杯,但发生打破碗或杯子的情况少之又少。这与只用塑胶杯盘或免洗餐具的幼稚园相比,感觉真不是﹁温馨﹂两个字就可以形容的。
我因为老是有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每每小孩一睡觉,我就只做自己的事(特别是需用电脑的事),尽可能所有的家事都等到小朋友醒来之后一起做,反正一天都得和小孩一起过,那么就让小孩陪我玩一会儿,我陪小孩玩一会儿。事实上这么做反而符合人智学教育理念,让孩子可以从真实的生活中模仿学习。
从小小孩会站开始,就扒在洗碗槽边“见习”,要想切菜,我就给一把不利的小刀,真的切到了也没太大关系;早上要供香,我会先放好蜡烛,小朋友可以帮着点燃;要做馒头了,小孩可以帮着添面粉、加水……,其实就是所有他们能力所及的小事。我的要求很简单,前几次就是“见习”,只能用看的,听我说明,唯一的规则是,我说不可以做的事做了就得下去,不让玩了(如不能拿刀向着人、不能把面团故意丢在地上),很快小孩都学会怎样才有机会跟大人一起玩。
我向来不太担心一般大人会担心小孩做的事,像是用刀、点火、拿针线,只是教他们如何避开危险,他们从来也没有真的因此受伤过。当然我的忍受度也很宽,就是小孩在菜园抓土吃我也不在意,我知道小孩吃过一次就知道不好吃了,何必百般禁止(小小孩刚开始就是以舌头做他们的感觉器官,所以什么都往嘴里放)。
“吃”是我家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人在国外,中式健康素食不多,全麦有机食品又贵,为了确保家中吃的品质,只好尽量自己种、自己做。小孩几乎每天都跟着我去菜园,每星期都有机会跟着我做各种馒头、花卷、面包等,做果冻、仙草、冰淇淋等点心更是小朋友的最爱,也知道不帮忙就没得吃。一位邻居太太总是趁小孩去睡觉时赶着做馒头,因为她嫌小孩笨手笨脚、妨碍她做事,所以她的小孩从来没事做,也不会做事。反观我家的小孩跟着我做各种家事,老大两岁大就会帮着我水饺皮了。这使我想到孔子说自己:“吾少小家贫,故多能鄙事。”也许孔子就是因为多能鄙事,所以才有之后的成就吧!
四、陪小小孩玩
小孩两三岁时,开始多一些陪小孩玩的部分。陪小孩玩的前提是:找一些自己也觉得好玩或是有正面意义的事。
我们常常利用回收的纸类来玩,可以用打孔机打洞、用线穿制小书、也可以拿来涂鸦、粘纸段、折纸、做卡片。我常常觉得教小孩一些劳作很值得,因为他们很喜欢剪剪贴贴,一旦学会就会自己玩起来。
有一回我选一些有趣的中国儿歌打印出来,在回收的杂志上选有关的图案,让小孩剪贴,做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中国儿歌本,这时的她才三岁。也因为小孩自己贴图案,所以念到哪首儿歌她都指得出来,小孩的成就感可想而知。
看到小孩班上的同学都“流行”提藤编篮子装便当上学,心里很向往这种复古情怀,家中的篮子也就越变越多,大半给小孩装玩具用,有时带着小孩提着小篮在公园里检一些可爱的材料回家(当劳作预备用品),像是松鼠啃过的核桃(当玩具)或是收集大树种籽(做沙包的填充料)。捡了枫叶的种子从楼上抛下来让小孩看螺旋桨般飞落的自然神妙,也可以拿来贴在纸上作小鸟。以前宿舍前有一颗肥皂树,我们会去收集掉下来的肥皂球回家泡水做天然肥皂水,给小孩洗尿布用。小孩要散步,我们就绕附近一圈顺便捡垃圾,让他们学习从小培福。我常常觉得很巧,如果看到垃圾想捡,就会正好有塑胶袋躺在路旁作现成的垃圾袋,所以都不用怕垃圾捡得满手拿不了。
五、社区妈妈
我与社区的几个妈妈们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聚会,刚开始是因为我送一些琉璃光杂志给这些妈妈,有的妈妈对吃素产生兴趣了,有的妈妈因为怀孕见了肉就恶心,前来借食谱,所以我就出个主意说,来我家一起给小孩上烹饪课吧!从此每周三我们就一起带着小孩揉面团,做面包、做披萨等(妈妈们轮流出点子),孩子一起玩面团、妈妈们陪着做,也交换日常心得,再准备个蔬菜汤,烤面包的时间,孩子一起在外头玩,等面包烤好了,就一起吃自己做的各种动物造型面包、喝汤。平时不爱吃饭菜的孩子们胃口都好极了。
我一向很保护小孩,极力排除各种外来污染,所以小孩没有电视可看,没有垃圾食物可吃。刚开始对于附近的邻居我也很少往来,因为发现小孩子一聚在一起,就会有好心的阿姨出来发糖果。社区里常办小孩的活动,许多妈妈都送小孩去,好让自己轻松一下,我家向来不参加,因为活动中为小孩准备的点心是我家的违禁品,不给吃又怕小孩心理不平衡,担心小孩学一些坏榜样回来。后来这些妈妈小孩的聚会产生了很正面的意义。一方面,由于杂志的关系,妈妈们有共识,一起学习用健康的材料,一方面,让小孩实际动手玩,小孩高兴,大人也可以分享带孩子的心得,我也因此学到许多。
有社区妈妈的组成,往往可以集思广益。一次端午节大伙就出主意,我说让小孩子们一起缝个真的有避邪效果的香包(注一),有的妈妈教孩子们折纸做端午节挂饰,有的帮忙给小孩绑五彩线在手腕上避邪等等,妈妈们则一起包粽子。孩子们有吃有玩,这真是个令人难忘的端午节。
这个学校社区妈妈的聚会,因为大伙毕业搬走而曲终人散,我也搬到新的环境。要想维护小孩的成长环境确实不容易,小孩去到新邻居家就学小姊姊涂指甲油,回家后就拿蜡笔涂指甲;同学家长找我家小孩去她家玩,我得先跟她解释我家不给小孩电视看、垃圾食物吃,如果只给小孩水果当作点心就可以去,但是我万万没想到她家的小孩是芭比娃娃迷,后来我还得向这小孩解释,我其实是很努力地让小孩不接触这种玩具,请她谅解,不要再带芭比娃娃到我家来。
我想每位家长都一样,都想给小孩找到完美玩伴,让他们在滋养的环境下玩乐,又学到好的行为模式,这时候能不能找到有共识的家长就特别重要了。我与几位琉璃光妈妈们接触,知道大部分妈妈都希望可以就近找到同样理念的同伴,特别是新手“奶”妈或在小孩生病时都很需要朋友支持或经验的传授,如果能有琉璃光社区妈妈的聚会就更好了。在此我愿意权充发起人,如果您想认识您当地的琉璃光妈妈们,不论世界各处请与我连络,也许您会发现她们就在不远的地方哦!
注一:香包内材料:混合等量海盐、沙、肉桂粉、纯化硫磺粉(sublimed sulphur powder)。装小袋置床边或挂车内等可避邪、保护个人。(参考"How to counteract environmental poisons", Hanna Kroeger publications, ISBN: 1-883713-15-3)
六、缝纫与布偶戏
在华德福学校里男生女生都要学习做裁缝、打毛线。初开始时我给小孩一小块布让她随意缝,等到真的稍微会控制针线时,就让小孩缝沙包(里面装外头检来的树种或过期的豆子),慢慢再增加其他的,像是缝布袋、布偶(小精灵、小老鼠等)、仙女棒等,这些之后都变成是小孩的玩具,我本来也很难想象,原来一个可以缩口的小布袋就可以让小孩玩个半天。
如果您要给小孩缝娃娃,您可以参考华德福学校里的布娃娃,他们常常没有五官,或是只有一双简单的眼睛,因为这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娃娃可以随着孩童的心情而有不同的面貌。
给小小孩缝的东西一定要简单,可以很快就看到成果的,也可以常常重复,稍微复杂或是费时的工对大人来说没差多少,但是对小朋友来说却会扼杀他们的兴致。我们两年前就开始缝一只青蛙,青蛙背上是几个钮扣作装饰,用两个小木球作眼睛,最后布边只剩一小半,缝合就完工了,但是一直就是做不完,小孩宁愿缝点别的。我常常想让小孩学些新的或更困难的,这下可学到教训了。
一次我们找邻居小孩一起来缝,她妈妈因为担心她年纪太小会扎到手、或是让针掉地扎到脚,所以九岁的她才开始能碰针线,我的小孩当时四岁,就已经很会缝了,然而有其他小孩的加入,孩子们缝的兴致也更高,这是可以提高小孩意愿的撇步。
与其他小孩的互动也让我学到珍贵的一课。我的小孩问我:为何某个姊姊缝东西只求快速,我原先不明白,只告诉自己的小孩要认真的缝,乱缝一气的作品没有保留的价值,后来与她的妈妈一起缝东西就真象大白了,因为她的妈妈就是只求速效,怎么快、怎么好。而这正是人智学上提醒我们的,大人的一言一行,小孩连您做事时的“心情”和“态度”也一并学到了。自此我也更加谨言慎行。
布偶戏一直是华德福学校的特色之一,老师用一些天然的材料当布景,小木头当山、松果做树、贝壳当船,一条蓝丝巾就是门前的小河。当竖琴的音声响起,盖住布景的丝布被揭开,老师带着布偶话说从前。这可是声光过度刺激的卡通或电影所没有的镇静与疗愈效果。所以如果您累积了一些小布偶后,就可以在家里演戏给小孩看,小孩很快也学会自导自演。有妈妈们与我分享自己在家里演戏给小孩看,小孩有多么欢喜,母子间的互动变得更好。
七、捏蜂腊
我自从与小孩一起玩捏蜂腊,就觉得特别好玩,蜂腊在手心的温热中会越来越软,一方面不似一般粘土粘手,还可以做得很细致,捏完的作品冷却了变硬、不会变形,可以展示起来,等下次再重新利用。唯一比较麻烦的是玩之前得稍微加热。不管是捏粘土或蜂腊,我们常常找一个主题,也许是下午茶、也许是去菜园收菜,只要您开始捏一个茶壶或是一个竹篮,就可以引发小孩的想象空间,高高兴兴捏了起来,捏完还可以用这些作品玩一场扮家家。小孩做粘土点心给我吃的时候还不忘告诉我这个是有机的、没有人工色素或添加物,我也假吃得很安心。等不玩了,可以用一浅盘放置作品,留在玩具架上。
难道大人得一直陪着玩吗?也不尽然,初开始是带着小孩玩,很快他们就学会怎么玩,之后只要帮忙出些点子、起个头,小孩自己就乐在其中,这时您就渐渐可以放手了。
然而大人并非就掉头走人,这阶段的小孩还在族群意识中,并非独立自我的意识,需要大人在旁。学校的自由活动时间,老师不会陪着玩,但是都在可以观察到的范围,也许在扫地或是打毛线,虽说是自由活动,但不是任其乱丢玩具或是高声尖叫,老师在适当的时候随时提醒或引导活动的发展,在小孩进入争执之前就先化解危机。在家中也是一样,您可以在旁做一些事,也许折衣服或挑菜等,如果小孩想加入您,就让他们一起帮忙,如果小孩兴趣缺缺,宁愿自己玩,那也很好,但是当他看到您在缝扣子或是在种菜,您已经是在丰富他的人生了。
八、说故事
在学校,小朋友们被歌声引导坐成一圈,老师的摇椅旁有一截木干作桌子,桌上盖着一块天然棉布,上有烛台、腊烛、大火柴盒及一个熄火用的钟型罩子。小朋友坐好后,老师在她的头巾上插上一支大羽毛,擦亮了火柴,点一位小朋友来帮忙点蜡烛,故事讲完后又点一位小朋友帮忙熄蜡烛(这可是所有小朋友都在等待的差事)。这些固定的仪式像魔法般吸引住小朋友,也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给小小孩挑选故事有几项要点,一个是找讲完会有结局,而且是邪不胜正、美满结局的故事,而不是像连续剧还要等隔天再说的,这会让他们有安全感,故事的结局让他们有最后总是回到家的感觉。
另一点是避开妖魔鬼怪的故事。这阶段的小孩不会过滤,只是完全吸收您所给他的东西,任何五官所触及的,他都照单全收,所以还是选一些图片美好、故事情节正面的故事吧!我虽然一直很小心这方面,可是偶然一次留小孩在朋友家一个下午就毁了。朋友带着三个小孩讲妖怪的故事,讲完了让小孩一起玩,我家的小孩从来没听说过妖怪,另外两个年龄稍长的小孩则一直说服她真的有妖怪,从此我家的妖怪情节不断,小孩老是指着黑黑的地方告诉我有妖怪,让人伤透脑筋。另外有个办法,一个长辈告诉我她从小就不怕鬼,她爸爸从一开始就教她是鬼怕人,因为人的额头会发光,鬼怕这个光。事实上也是,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这使我想到“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可以利用。
挑一些您自己很喜欢、有感触的寓言或童话故事。在您说自己有感觉的故事时,会带进您心灵的力量。
有时特意说一些没有图片的故事,也许是描述妈妈小时候发生的某件事,反而更能够扩展小孩的想象力。
另一点我曾分享过的,睡前故事因为伴着孩子进入梦乡,其实极具影响力,父母要特别留意故事的内容。
九、画画
从华德福幼稚园开始,小朋友就开始画水彩画,老师将图画纸先浸在水中,稍微抹干后就让小朋友开始画,老师也一起画,但绝不会是直接画一个实体的东西,反而像是随意的挥洒,小孩也模仿老师的画法。将纸浸湿的目的是让水彩画更为生动灵活。
史坦勒博士强调画图的教学不能从“画线”(drawing)开始而要由“涂色”(painting,用油彩或水彩的绘画)开始,要运用颜色或光与阴影。反观我们大人画画,往往先画一个轮廓,再在里头加东西,事实上这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是不同的,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先有一个轮廓(请参考琉璃光杂志二○○五年二月“儿童教学问答”)。想想一般给小朋友的着色本都是既定的轮廓或框框,只是让小孩学着如何小心不让色笔划超过格子,反而限制住孩子的想象空间与创意,还不如给他一张白纸作画。小孩总是以模仿开始,有时小孩要我陪着画,我学着用块状的蜂腊蜡笔(或将一般蜡笔的纸皮剥除),画粗的或实体的线条,或整片整块的涂绘,或是用毛笔、水彩笔也行,试着以整体、利用深浅颜色(而非轮廓)做展现,混合的颜色会让图画更丰富、更有层次感。有时也可以故意没有目的地画,然后在画中慢慢发掘画出了什么。只要有开始,您会发现小孩可比我们会画得多了。
十、唱歌
学校里每个活动的始末都以歌声来作为串连,记得开学没多久,就听到家长告诉老师,小孩回家后跟妈妈讲话都变成是用唱的!这当然是模仿老师的结果,因为老师连呼唤小朋友的名字都像是用唱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平日固定唱的歌,是五音阶(Pentatonic scale,缺Mi及La),因为这两个声调让旋律有终点、有开始,五音阶的歌唱起来可以接续不断,像是永远唱不完,这种歌很适合这阶段的孩子,可以让他们重温入胎前灵性世界的老家。另一个妈妈们比较容易做到的是,小小孩发声的频率较高,所以妈妈唱歌时得配合小孩唱高一点的音调。
犹记几年前在华德福师范学校与那里的大孩子一同洗碗,他们都是很自然地边唱歌边做事。我因为自己很不会唱歌,又不想给小孩听机械性的歌声,所以家中常常没有任何旋律可听。一天朋友提醒我说,我家带小孩的做法都很“华德福”,就是歌声太少了。于是我也刻意的要求自己唱歌,特别是在揉面做面包、馒头时,总会记得“自动”唱起歌来,小孩初时会注意地听,后来就是大家一起唱,自己也因为刻意唱歌而变得轻松起来,家中气氛也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洗菜、洗碗或是给孩子洗澡的时候也唱,不过目前仍仅限于小孩有参与的时候才会想起来要唱歌。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常常带着小孩唱歌、跳舞,也用打击乐器来训练小小孩的听觉(如找宝藏游戏,小孩愈靠近宝藏地点,鼓声就愈紧凑),我觉得很有创意。
十一、亲近自然
每年春天一到,华德福老师们总要让小朋友们自己种点东西,或是在花圃中栽种会开花的球茎或是在小花盆中种些成长快速的小麦草,不过这对我家来说就是大巫见小巫了。因为我自己有种菜,所以小孩打在胎里就与我一起在菜园玩,满了月就开始在菜园见习。小孩上幼稚园之前,有一次她问我上学的事,我告诉她菜园就是你的学校,菜园里某某小孩就是你的同学。事实上也是,小孩每天参与,我移秧,她移秧,我收菜,她也收菜,加上有机菜园里生机盎然,可见的小动物很多,爸爸是学动物的,有机会就教小孩观察动物的习性,也教小孩如何不伤害到小动物。小孩难免想触摸小动物,我则教小孩用宇宙性语言(Om Mani Padme Hum)跟动物沟通,告诉孩子这么做,也许有一天就可以跟白雪公主一样,所有的动物都会主动亲近你,也藉此让有缘的动物们种点善根。
有朋友跟我分享,每每带孩子去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孩子自己就可以玩得很久,爸妈也轻松。我们虽然老是住在城市里,没有太多机会到海边或森林里,但我总是抓住各种机会提醒小孩,像是路边开放的花朵好香,我会去闻闻看;阴暗墙面上总有绿油油的蕨类,我会伸手去摸摸看,听到小鸟的叫声会停下来问小孩它在说什么?当我自己发现自然,小孩也会跟从。
十二、收拾玩具
我常常看到现代小孩一个收玩具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玩具一股脑地丢在一个大箱子中,在华德福教育中可以看到很大的不同。在自由玩乐时间过后,老师的收拾歌声响起,小朋友们都知道游戏时间结束,大家就开始帮忙将所有的东西归位,对一些较被动的小孩,老师会将玩具放在他手上,告诉他说:娃娃完累了,你可不可以带她回床上休息?老师唱个“跳”儿歌,陪孩子们将散了一地的贝壳、核桃、玻璃石头等玩具们分类,跳回属于它们自己的篮子里。
往往小孩三、四岁时父母就以为他们够大可以自己收拾玩具了,其实不然,带着小孩一同收拾玩具是需要的,要记得这个阶段的小孩很需要肢体动作的带引。一些妈妈在带小朋友玩的规则是,玩完一种玩具,得先收拾好才让玩下一种玩具,这么做的好处是家里可以比较不乱,但也有专家指出,在小孩自由发挥想象空间的玩乐中,不宜打断这创意之流,他也许一下骑一骑木马,一下忙着装小石头在布袋里,一下又给自己腰上绑根绳子要你带猫去散步,我们大人哪里知道这小小脑袋瓜子正在建构些什么,何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段带着小朋友一起让玩具王国的成员各自回到休息的位置。
一个玩具架是很方便的做法,让玩具们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位子,也许看起来不是那么整齐,但是可以用一块布帘盖住。如果玩具架放不下了,可以让小孩想一想,是不是玩具太多了,照顾不了,也许将一些不再玩的玩具送给会照顾它们的人。
我一直很怕别人送小孩玩具,特别是一些我不鼓励小孩玩的东西,最好的情形是孩子还没看到以前就消失了,小孩知道这是他的礼物就只好让他玩一玩,一阵子过后就悄悄放在最不显眼的地方,小孩没看到常常也忘了,就是想起来也不会发现是被妈妈丢了。我觉得事前的把关比较重要,也许在小孩生日的邀请函上就先注明:谢绝塑胶制或是电动玩具,欢迎二手天然玩具。
身教作用。
希望小孩不要说谎,所以我在说话的时候就得小心。上回在餐厅吃饭,小孩在玩杯子,我警告她“万一打破了,妈妈可没有钱赔老板。”才讲完就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赶快纠正自己的话,“我说错了,这个小杯子妈妈还赔得起,可是我并不想花钱在这种地方”。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就得要先成为这样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养小孩最美的地方:因为孩子,我们的身行也得以修正、提升。
十三、赞美与修正
我常利用时机提醒小孩一些正确、值得鼓励的行为,譬如我不要小孩看书的距离太近,我会刻意地说“某某人看书看得很远哟”,就会看到小孩自动把距离拉大。当您刻意地点出正确行为,会加强这些行为。
要留意您的赞美,不要每每小孩拿他的涂鸦或杰作给您看的时候,就简单地说:“好棒呀”“很好”,反而应该明确指出孩童真正做了什么,“你看你用了好多的颜色,像彩虹一样”,因为前者只是让他们学着等您的肯定,而后者才能建立起他们的自尊。
换牙以前的小朋友尚无法深思熟虑,至少要等到五岁才开始渐渐有是非的概念。只是用口头教育小孩,告诉他们道理,往往事倍功半。一个有效的做法是用肢体动作的示范加上您对事情的描述,让孩子“感觉”到您所说的。譬如您要他轻声关门,与其喊十遍“关门小声点!”还不如带着他的手轻轻地合上门,告诉他关门要这样关……。一个小孩被孤立无法加入另外两个小孩,通常一起的小孩会说我们要自己玩,那么您就可以告诉他们游戏规则是不一起玩就通通分开玩,把三个小孩分开,让大家都各玩各的,直到他们愿意一起玩为止。当他们亲身体会或感觉到被孤立并不好玩时,通常不用太久小孩就都一起玩了。抢玩具的情形发生了,如果无法一起玩,通常就请小孩轮流玩,再要抢来抢去,这玩具就会被束之高阁。当小孩学到抢来抢去就会都没得玩,下次就会想到用更好的方式一起玩。
另一个我自己才刚学到的一点是,在做任何修正时,大人的态度要学习不带情绪,当您很生气地骂人或是很伤痛地教训小孩大人的辛苦,恐怕会引发小孩更想这么做,因为他学到这么做会让妈妈“走样”。这似乎是小孩顽皮的天性,他们想看看大人的极限。但是当您不带情绪地要求小孩按照规矩做,小朋友一样会收到讯息。另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一位邻居的小孩常常故意跑给妈妈追,或是故意捣蛋让妈妈疲于奔命,有一次帮她带小孩时,这小子又故意跑远让我去追,我在后头边追边喊他,发现越追他跑越远,所以我停下来不追了,他觉得没有乐趣,也就回来了。
话又说回来,修正小孩行为的心理准备是,不要期待这个阶段的小朋友讲过一次就会记得,如此一来,同样的状况发生您也比较不会动气,他们需要的是不断不断地重复与模仿,让规矩渐渐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十四、规矩的建立
规矩尽可能简单、清楚,并且要切实执行。我有一位朋友,从小孩一岁起就让小孩自己吃饭,坚持不喂饭,不吃了才下桌。有次小孩因为不爱吃当天的晚餐,就推说饱了,妈妈心知肚明,要他先想清楚是不是真饱了,否则下一顿得要等明天的太阳出来才有。小孩还是不吃就下桌了,结果隔天很早就饿醒,挨到天色终于变亮,他爬到窗前掀开窗帘一看,回头叫妈妈:“太阳出来了,可以吃早饭了!”就这样,两次经验过后再也没有同样的情形发生。我不是建议您定一样的规矩,而是一定要对定下的规矩切实执行。
另外,在说“不”以前,先搞清楚小孩的意图。有时我们会犯的一项错误就是一天都板着扑克牌面孔说“不行这样”、“不行那样”、“不可以”,一天下来自己都觉得面目可憎。如果您不想小孩做某事,您必须引导他去做另一件事,而不要只是说不。在真正有必要说“不”的情况才说不,“不”说得太多往往就失去效用了。其实只有在会造成伤害自己、他人或毁损物品的情况才有必要说“不”,或是您可以改以正面的字眼,避开说“不”,或是直接告诉他该做什么。譬如他问您可不可以打鼓?其目的只是想找东西玩,您大可以不要说不,而是直接建议其他不会吵到他人睡觉的玩法。
十五、前车之鉴
人智学的儿童教学有太多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的,在实行上我也有做得不好或不对的地方,像是在我知道着色本与激发小孩创作力背道而驰时,我家的小朋友早已经是着色好手;虽然我知道不应该去启发这阶段儿童的智识力,也将读和写延到小孩换牙以后,但是却没意识到,平时给小孩玩的一些玩具其实就是鼓励他们专注在脑部活动,如拼图、扑克牌等,甚至还找机会要小孩以倒堆的顺序来记忆事情以增强气体(虽然这也是人智学教的,但却不适合这阶段的小孩),我们应该让这阶段的小孩多从事一些可以运用他们的整个身体或四肢的活动,而不要让小孩多用脑。也许您和我一样,偶尔也有感到为时已晚之憾,毕竟我们都是在养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重点是接下来我们如何让孩童的玩回归正途,也希望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让后人得以不重蹈覆辙。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3-2 16:15:12 | 只看该作者
可能很多人还是拿自己的经验在教育孩子!扣个帽子就是经验主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0-21 13:25: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54 , Processed in 0.08412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