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tianqunp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卖报,卖报,最新消息,天堑要出家了!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7-2-28 15:07:57 | 只看该作者
爱因斯坦对佛教的评论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爱因斯坦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tianqunping + 5 + 5 怪不得我没听说过,原来人家用英语说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7-2-28 15:11:28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喜欢PK。有兴趣你们可以继续
我只是一些善意的提醒
我的观点到此为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7-2-28 15:35:0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就象过去把毛泽东思想肢解为万条语录需要时挑拣着用一样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7-2-28 15:35: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
于祺明
关于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
  
   
         
    科学家与宗教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宗教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而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对宗教的态度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一
     爱因斯坦并不相信鬼神和拟人化的上帝,这一点应该是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的,因为他清楚地指出:“在人类远远还未成熟以前,……对于生活中危险的恐惧,使得人类想象出种种具有人性的鬼神来,这些鬼神在物理上人是觉察不到的,但是它们有本领使出令人生畏的或者令人欢迎的各种自然力。他们所相信的那些到处支配着他们的想象的鬼神,是他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在头脑里制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却被赋有超人的本领。这些鬼神就是上帝这一观念的原始形式。”在《自述》中他又说过,到他12岁时,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至于宗教派别的传统,我只能从历史上和从心理上来考查;它们对于我再没有别的意义”。
     不过,在一些文章和讲话中,爱因斯坦还是多次提到“宗教”、“宇宙宗教感情”这样的话题。他指出:当我们考查一下各种现存的宗教,它们所共有的是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特征。“一般地说,只有具有非凡天才的个人和具有特别高尚品格的集体,才能大大超出这个水平。但是属于所有这些人的还有第三个宗教经验的阶段,尽管它的纯粹形式是难以找到的;我把它叫做宇宙宗教感情。要向完全没有这种感情的人阐明它是什么,那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因为没有什么拟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相对应。”他说:“我们所能有的最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搀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从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感情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
     什么是“宇宙宗教感情”?爱因斯坦表达的意思很清楚:这是“第三个宗教经验的阶段”,已经超越了“恐惧宗教”和“道德宗教”两个阶段;是由对“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的那种认识和“感觉到那种只能从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那种感情所构成的。所以,“宇宙宗教感情”的含意,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可认识,“相信世界的本质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这种信念是建筑在宗教感情上的”。另一方面,“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的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反映”。二
     这里,可能产生一个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既然爱因斯坦不相信鬼神和拟人化的上帝,他的世界观从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宗教,那么他为何还是笃信“宇宙宗教感情”呢?
     原因之一,是因为爱因斯坦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宗教情结,尤其是对犹太教的特别情怀。英国科学家、哲学家罗素于1927年在“全英非宗教主义”者举行的一次集会上,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演说《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其中谈到:“真正使人信仰上帝的完全不是什么理智的论点。绝大多数人信仰上帝,是因为他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受到这种熏陶,这才是主要原因。”他认为,这正说明了,如精神分析学家所不断强调的:早期接触的事物比起晚期来,对人的思想具有更强大得多的影响。康德就是如此,他在知识方面敢于大胆怀疑,“但在道德方面却盲目地相信他在母亲的膝前学到的道德箴言”。
     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宗教意识“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一个儿童。因此,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所以,虽然这种信仰在爱因斯坦12岁那年突然中止了,不过,宗教、尤其是犹太教对他的影响,那种虔诚的信仰体验,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以至他会说:“甚至在犹太人最古老的宗教经文里,就已浸透了这些社会理想,这些理想强烈地影响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且对大部分人类的社会结构都有良好的影响。”“如果我们从先知者们所建立的犹太教和耶稣基督教所教导出来的基督教中,把所有后来附加上去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传教士所附会上去的那些东西统统除掉,那就留下了能够医治人类社会一切弊病的教义。”
     原因之二,与爱因斯坦对社会科学的看法有一定的关系。他对自然科学有巨大的探索热情和坚定信念,但是对社会科学却有些认识不足。提到“科学”,他想到的多是自然科学。所以,他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信仰宗教的人,他的志向有这样的特征:受了宗教感化,就是已经尽他的最大可能从自私欲望的镣铐中解放了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重要的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说一个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诚的,意思是说,他并不怀疑那些超越个人的目的和目标的庄严和崇高;而这些目的和目标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
     说得确切、明白一些,在爱因斯坦看来,自然科学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不能由自然科学来解决,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通过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宗教信念、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来解决。他想不出,除了宗教感情之外,还有什么能与之相媲美。可见,在爱因斯坦那里,社会科学还没有重要的地位,还不能被自觉用来解决人类价值观的问题。三
     不过,爱因斯坦并非一点儿没有看到宗教的不足。“即使是从这些最基本的宗教要求的观点来考查今天文明人类的实际生活状况,人们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也必定会深深感到苦痛的失望。虽然宗教规定在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都应当兄弟般地相亲相爱,但实际景象倒更像一个战场,而不像一个管弦乐队。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到处都是以牺牲自己的同胞来无情地追逐名利为指导原则。这种竞争精神甚至流行在学校里,它毁灭了人类友爱和合作的一切感情,把成就看作不是来自对生产性和思想性工作的热爱,而是来自个人的野心和对被排挤的畏惧。”
     于是,爱因斯坦不得不求助于宗教以外的途径。1951年1月给在纽约举行的“伦理教育协会”成立75周年纪念会的贺信中,他说:“在宗教清洗掉迷信成分以后,它所留下来的就是培养道德行为的这种最重要的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构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对于宗教,教育却考虑得太少了,就连仅有的那一点考虑也还是很不系统的。”所以,他呼吁:“当前世界政治上所处的可怕的困境,同我们的文明疏忽了这一方面的罪过有很大关系。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在此,已经涉及社会科学中的伦理学了。他还正确地指出:“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没有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正如自然科学不需要超验的信仰一样,伦理公理也不是建立在超验信仰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人类无数次实践基础上的,“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在1931年2月16日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如果你们想使自己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关心人的本身”、“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等,已经进入人文科学、经济学等研究领域了。
     正是上述两方面主要原因,使爱因斯坦在自然科学之外,常常用“宇宙宗教感情”替代了社会科学研究。他主张的一些观点不妨可以这样来校正:自然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单凭自然科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要靠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的大力参与。不理会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就像“瞎子”,与自然科学脱节的社会科学就像“瘸子”。“我们的志向和判断的最高原则”不能只靠“逻辑演绎来证明”,但也决不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而是要凭借实践(包括经验)和理性的结合来解决。显然,“宗教感情”则是画蛇添足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tianqunping + 5 + 5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7-2-28 15:38:5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误解了爱因斯坦

“科学只能是由那些全身心被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激情所渗透的人们产生的。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萌发于宗教的范畴。同时属于这个范畴的还有这样的信念,即用理性理解世界是可能的。我无法想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没有这种深沉的信念。”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前半生是个科学家,后半生则更像是个思想家或社会活动家,喜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发表评论。由于爱因斯坦被视为现代最有智慧的人士之一,他的见解也就经常被人引用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中国人写的文章中,最常引用的是爱因斯坦有关宗教和有关中国古代科学的说法。不幸的是,这些引用都是属于对爱因斯坦的误读,前者是由于断章取义,后者是由于误译——而且至今还没有人把它译对。

爱因斯坦不信教


    我们经常在为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佛教辩护的文章中,见到作者声称爱因斯坦信教。对此我以前已多次驳斥过,指出这是一个早在爱因斯坦还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传播、并被爱因斯坦本人澄清过的谣言。但是时至今日,这个谣言仍然时不时地出现。例如,在我为“搜狐打假”专栏撰写的《院士也迷信不食人间烟火》一文的读者评论中,就多次见到。因此,有必要再在这里引用一下爱因斯坦本人的澄清:


    “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爱因斯坦1954年3月24日给一位机工的回信)

    “我不相信个体的永生,我认为伦理纯粹只是人类自身的关怀,并没有超人的权威躲在后面。”(爱因斯坦1953年7月17日给一位浸礼会牧师的回信)


    那些鼓吹宗教信仰的必要性的人,经常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


    我敢说这些引用者从来没有去看过这句名言的上下文,而把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强加在爱因斯坦身上。爱因斯坦所说的“宗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宗教一般被定义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或崇拜,但是在这句名言的上文,爱因斯坦“偷换概念”,把宗教定义成能让人超越自私欲望的“超个人”(superpersonal)的价值,是对超个人的目标的追求,而不论它是否与神有关。换句话说,他在这里所说的“宗教”,其实是一般人所说的“道德”或“信念”,因此他才会说:“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理解宗教和科学,那么它们之间看来是不可能有冲突的。”而所谓“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脚”的意思,不过是说科学家都有一种追求真理的激情和信念:


    “科学只能是由那些全身心被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激情所渗透的人们产生的。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萌发于宗教的范畴。同时属于这个范畴的还有这样的信念,即用理性理解世界是可能的。我无法想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没有这种深沉的信念。”


    而在这句名言的下文,爱因斯坦又抨击传统的宗教,指出:


    “今天在宗教与科学范畴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人格化上帝的概念。”


    他还呼吁宗教导师们放弃有关人格化上帝的教条,放弃这个恐惧与希望的源泉。只有在宗教领袖据此重新定义宗教后,宗教才能从科学知识那里获益。

“真正的虔诚,并非通过对生命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或盲目的信仰,而是通过努力获得理性知识而达成的。”


    可见,爱因斯坦这句名言的主要用意在于批评传统宗教,希望宗教领袖放弃与科学相违背的教条。用这句名言来为传统宗教辩护,声称传统宗教与科学无冲突,甚至认为科学离不开传统宗教,是荒唐可笑的。

改错者也错译


    1953年,在致斯威泽(J.E.Switzer)的信中,爱因斯坦谈到科学的起源: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in Euclidean geometry)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at the Renaissance).In my opinion one need not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did not make these steps.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这个论述因为提到中国,经常被中国学者所引用。对此,有两个通行译文。


    其中一个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最后一句话译文以前常被用来表明爱因斯坦对中国古代科学的赞赏,但是正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醒民所言,这完全译错了。他将之改译为:


    “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


    这个译法被当今中国一些打着“科学传播”的旗号反科学的所谓“科学文化人”推荐、引用,一再用来证明爱因斯坦否定古代中国有可能发展出科学。


    实际上,这个译法也是完全错误的。这句话在原文中与中国毫无关系,是对西方居然能有这些发现的感慨:


    “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


    爱因斯坦只是认为科学的起源是个不平常的事件,因此不必对古代中国没有出现科学而惊讶,值得惊讶的是西方居然会发展出科学,但是并没有断然否认古代中国有可能发展出科学。这句话不论是从字面上,还是根据上下文,都很容易理解。《爱因斯坦文集》的译者可能由于先入为主而看错了这句话,未必是英语水平的问题,但是“科学文化人”是有意要改正别人的错译的,自己却也译得面目全非,英语水平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这段话的前面部分也译得不甚准确。准确的翻译如下: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

    被理解错或译错的爱因斯坦名言还不只这两条。例如卡尔·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中译本最前面引用的爱因斯坦名言,也属错译。在这里没有必要一一列举了,不过是希望读者以后遇到有人引用爱因斯坦名言时,不要被吓倒,而要考虑到是否是错引。即使引用正确,也无需盲目接受,因为爱因斯坦毕竟不是神,同样有可能说错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7-2-28 15:45:24 | 只看该作者
爱因斯坦宗教观析评(一)

科学家与宗教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全社会尤其是宗教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而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对宗教的态度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成为各种论点持有者经常拿来论证自己看法的、认为是很有分量的重要论据。
    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又是富有哲理气息的杰出思想家,是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然而,对于他的宗教信仰,却是看法不一,甚至大相径庭。有的说:爱因斯坦也认为,科学离不开信仰,这种信仰是不依赖于实证的,它无须以实证为根据;有的说:爱因斯坦已经走到科技认识的最顶点了,再往下研究发现宗教讲的完全是真的;有的甚至说:爱因斯坦倾向于赞同传心术,不否认神秘事物与科学有一定的相容性。
这样,就使我们不得不格外重视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问题。当然,首先是要弄清楚爱因斯坦本人究竟是怎样看待宗教的,要尽量做到客观、全面,不要将分析者自己的主观意图强加给爱因斯坦,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出应有的结论。所以,本文的论述较多地引用了爱因斯坦本人的话语,以期尽可能忠实地反映出他原本的看法。
    一、爱因斯坦眼里的鬼神、上帝
    世界上真的有鬼神、有上帝吗?爱因斯坦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一点非常清楚、确凿,而且他对此有过科学的分析。他指出:“人类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关系到要满足迫切的需要和减轻苦痛。如果人们想要了解精神活动和它的发展,就要经常记住这一点。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多么高超。”① 那么,把人们引向宗教信仰的需要又是些什么呢?只要稍作考查,就不难明白,“支配着宗教思想和宗教经验生长的是各式各样的情感和愿望。”
    “在人类远远还未成熟以前,……对于生活中危险的恐惧,使得人类想象出种种具有人性的鬼神来,这些鬼神在物理上人是觉察不到的,但是它们有本领使出令人生畏的或者令人欢迎的各种自然力。他们所相信的那些到处支配着他们的想象的鬼神,是他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在头脑里制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却被赋有超人的本领。这些鬼神就是上帝这一观念的原始形式。这种信仰最初来自那些充满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恐惧,相信这种鬼神的存在和它们有超凡的本领,这对于人类及其行为曾经产生过我们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② 这也就是说,在人类精神进化的幼年时期,人的幻想按照人自己的样子创造出了各种神来,而这些神则被认为通过它们意志的作用在决定着,或者无论如何在影响着这个现象世界。人们企求借助于巫术和祈祷来改变这些神的意向,使其有利于他们自己。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所信奉的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一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观念的拟人论的特征。所以,鬼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老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
    爱因斯坦在这里指出的是,在原始人心里,引起宗教观念的最主要的是恐惧———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因为在这一阶段的人类生活中,对因果关系的理解通常还没有很好发展,于是人类的心理就造成一些多少可以同他们自己相类似的虚幻的东西来,以为那些使人恐惧的事情都取决于它们的意志和行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其称为“恐惧宗教”。“原始的观察者所看到的自然规律的片断性,正好引起他对鬼神的信仰。因此,即使在今天,原始人还是生活在经常的恐惧之中,害怕超自然的和专横的力量会干扰他的命运。”③
    另一方面,“社会冲动是形成宗教的另一个源泉。父亲、母亲和范围更大的人类集体的领袖都不免要死和犯错误。求得引导、慈爱和扶助的愿望形成了社会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就是这个上帝,他保护人,支配人,奖励人和惩罚人;上帝按照信仰者的眼光所及的范围来爱护和抚育部族的生命,或者是人类的生命,或者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人在悲痛和愿望不能满足时的安慰者;他又是死者灵魂的保护者,这就是社会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爱因斯坦在这个意义上,将其称为“道德宗教”④。
    爱因斯坦认为,人格化了的上帝观念是不足取的。因为尽管肯定不会有人否认,这个全能、公正和大慈大悲的上帝观念,能给人以安慰、帮助和引导;因为这个观念比较简单,它也容易被最不开化的心灵所接受。“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观念本身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苦痛地感觉到了的。这就是,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件事,包括每一个人的行动,每一个人的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应当是神的作品;怎么可能设想在这样全能的神面前,还认为人们要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负责呢?在作出赏罚时,神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它自己作出评判。怎么能够把这样的事同神所具有的仁慈和公正结合起来呢?”⑤ 他无法想象一个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象它会有像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他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因为一个人愈是深刻感受到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规律性,他就愈是坚定地深信:除了这种安排好的规律性,再没有余地可让那些本性不同的原因存在。
    所以,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过,到他12岁时,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在他以后多次填写的正式表格中,在宗教信仰一栏里写的都是“不信教”或“与宗教断绝了来往”。“至于宗教派别的传统,我只能从历史上和从心理上来考查;它们对于我再没有别的意义。”⑥
    二、宇宙宗教感情
    情况已经很清楚:爱因斯坦并不相信鬼神和拟人化的上帝。那么,他为什么在一些文章和讲话中,还要多次提到“宗教”、“宇宙宗教感情”这样的话题呢?当他用到这些词语时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呢?
爱因斯坦指出:“当我们考查一下各种现存的宗教,撇开它们的神话,而只看它们的基本实质时,我就觉得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一个受宗教支持的民族的道德态度,总是以保护和促进集体及其个人的心智健全和精力充沛为其目的,否则,这个集体必然要趋于灭亡。一个以虚伪、诽谤、欺诈和谋杀为光荣的民族,一定是不可能维持很久的。”⑦
    而所有这些类型的宗教所共有的,是它们的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的特征。爱因斯坦进一步说明:一般地说,只有具有非凡天才的个人和具有特别高尚品格的集体,才能大大超出这个水平。但是属于所有这些人的还有第三个宗教经验的阶段,尽管它的纯粹形式是难以找到的;我把它叫做宇宙宗教感情。要向完全没有这种感情的人阐明它是什么,那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因为没有什么拟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相对应。
    “我们所能有的最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从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感情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⑧
    什么是“宇宙宗教感情”?爱因斯坦表达的意思很清楚:这是“第三个宗教经验的阶段”,已经超越了“恐惧宗教”和“道德宗教”两个阶段;是由对“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的那种认识和“感觉到那种只能从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那种感情所构成的。所以,“宇宙宗教感情”的含义,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可认识,“相信世界的本质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这种信念是建筑在宗教感情上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内在秩序与和谐的狂喜、惊奇和坚定信念,正如在《科学的宗教精神》一文中所写的:“他的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的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反映。”⑨在爱因斯坦看来,人类精神愈是向前进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说,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
    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斯坦曾给爱因斯坦发过一份电报,问他:“您信仰上帝吗?”第二天,爱因斯坦发的回电写道:“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⑩
    很清楚,爱因斯坦信仰的“上帝”就是斯宾诺莎的那个“上帝”,那是什么样的“上帝”呢?爱因斯坦为什么如此推崇斯宾诺莎的“上帝”观念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自然要涉及斯宾诺莎及其宗教信仰。
    斯宾诺莎是荷兰近代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理性主义者、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从小生活颇为宽裕,受到犹太教的熏陶。后来,接触了笛卡尔等人的著作,开始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教会轨道,并公开对《圣经》中记述的历史表示质疑。因此,在他24岁那年,被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公会永久性地革除了教籍。斯宾诺莎是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物。1660年—1675年,斯宾诺莎用近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几何伦理学》和《神学政治论》、《政治论》等代表性著作,45岁时因患肺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在世界观方面,斯宾诺莎是一位一元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实体不能由其他东西产生,存在必然是它自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自然法则是所有事物的内在原因,也是支配世界的真正的上帝。而每个个体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属于整体。斯宾诺莎认为,自然才是创造一切的神,“说万物遵从自然规律而发生,和说万物被上帝的天命所规定是一件事情。……因为自然的力量与上帝的力量是一回事。”{11} 这就是斯宾诺莎著名的自然神论,亦称泛神论。其核心思想就是“神即自然”,上帝被整个自然所取代。斯宾诺莎的理论使人从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得以从自然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在传统宗教中,神之所以为神,就在于它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而斯宾诺莎则把神和自然完全等同起来。可见,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宗教。爱因斯坦所以赞赏斯宾诺莎的“上帝”观念,也正在于此。所以,爱因斯坦的学生和好友、波兰物理学家英费尔德才会说:“爱因斯坦所说的上帝,总是指自然规律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的简朴而言。我把这称作是‘对上帝的唯物主义态度’。”{12}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如此描述自己的感受:“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围里,从思想上掌握这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在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13}“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14}(待续)
      注释: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79.
      ②《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73.
      ③《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6.
      ④《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79.
      ⑤《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3.
      ⑥《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44.
      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4.
      ⑧《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5.
      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3.
      ⑩《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43.
      {11} 转引自W•C•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7页.
      {12}《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13}《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
      {14}《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6.
     作者简介:于祺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7-2-28 15:46:54 | 只看该作者
417例城乡居民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调查

封建迷信是指带有封建社会印迹,以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与崇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方式。封建迷信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迷信观念、迷信行为和迷信活动。迷信观念是个体对于鬼神、命运、因果报应等的经验性理解和盲目认同。迷信行为是指在迷信观念的驱使下,为满足某种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自为迷信动作与仪式,如求神讨仙等。迷信活动则特指迷信职业者操持占卜、看相、算命、降神、驱魔等“术数”骗取他人钱财的活动。

    从无神论教育的角度来看,了解和把握城乡群众在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方面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和社区环境特点,对于增加无神论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山东省济南、淄博、烟台、济宁、德州5市的417名城乡居民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219例,女性198例;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84岁,平均年龄41.9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71人,中学文化程度的225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12人;城市居民219名,农村居民198名),取得以下一些调查结果。这些调查结果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具有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年龄差异的比较方面(见表1)。

    表1中X代表平均数,反映某一样本人数回答某一问题的平均得分

    S代表标准差,说明某一样本原始分数距离平均数的离散程度

    Z代表大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统计符号

    P代表检验样本差异显著性水平的统计符号

    P< 0.01表明剔除1%统计误差的显著性水平

    表1的数据说明,老年人在迷信观念方面显著高于中年人和青年人,在迷信行为方面显著高于青年人,中年人与青年人之间差异不显著。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封建迷信对国民心态和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历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程度不等地扶持迷信活动,致使外来迷信与土生土长的迷信势力融会发展,成为腐蚀人们心灵的“精神鸦片”。在亲身经历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年人中,由于受封建文化传统的浸润较深,旧观念、旧积习负载较重,因而比中年人、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迷信“法轮功”的人大多为老年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老年人进行无神论教育的必要性、现实性。如果忽略对老年群体特别是退休人员的无神论教育,他们将通过家庭和其他社会交往渠道,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这是我们从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年龄差异的比较中所应得到的启示。

    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人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影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关于不同文化程度的被凋查者在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方面的比较数据见表2:

      表2的数据表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比中学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具有更多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差异非常显著,而中学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之间在迷信观念方面无明显差异,在迷信行为方面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这些结果提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仅为现代生产、生活所必需,而且也是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由之路。当然,受教育程度对个体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的影响仅仅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并非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越少。事实证明,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的人中,同样存在迷信现象,这一点不仅在国外发达国家可以看到,而且为国内“法轮功”事件的现实所证明。因而我们认为,应当把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作为树立科学世界观的一个基本依据,同时以此为起点,着重研究高中特别是大学阶段科学与无神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树立科学与无神论教育的终生渗透理念,这样才能使科学与无神论的思想在通过教育机制的渗透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三、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具有更多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因而应当成为科学与无神论教育的重点对象。城乡居民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的比较数据见表3:

    表3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具有更多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差异非常显著。造成农村居民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较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历史的(我国农民受封建传统的毒害更深)、文化的(多数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原因之外,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在征服自然方面存在更多的迷惘与忧虑,农村的宗法势力仍有一定的基础,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可见,在引导农民从温饱走向小康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把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树立科学与无神论思想的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常抓不懈,切实清除各种落后思想和陈规陋习特别是封建迷信对农民群众的毒害。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对此不可掉以轻心,不能搞一阵风或形式主义。

    四、性别差异并非构成个体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的影响要素。性别差异是否构成个体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的影响要素?一些现场观察发现,似乎妇女比男子具有更多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然而,本次抽样调查显示,男性居民与女性居民在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表4的结果提示我们,对群众进行科学与无神论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既要重视女性群体,也要重视男性群体。当然,根据女性群体和男性群体的不同心理特点,采用形式迥异的教育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顾此失彼,重视了女性群体的教育而可以放弃或忽略对于男性群体的教育。

    五、帮助人们摆脱迷信行为,最根本的是要从转变观念上入手。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相关分析的结果发现,二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见表5),即迷信观念越重的人,其迷信行为越多。

    表5中的r代表相关系数,表明两种变量相互关系的统计符号

    N代表样本总人数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的认知与行为方面尽管存在着知行不一现象,但就多数正常个体而言,其行为总要受一定的认知因素所调控。迷信行为也不例外。正是由于迷信者对于鬼神命运等的主观认同和企盼,才导致诸多敬神求仙等迷信行为的发生。由此可以看出,帮助人们摆脱迷信行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观念转变上着手。建国以来我们党曾多次开展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帮助群众摆脱精神贫困、树立科学世界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宣传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枯燥说教和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也同时导致所谓“抗药性”、“信仰危机”等问题的发生,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与传播,这也是迷信观念至今仍较普遍地存在于群众中的一个原因。有鉴于此,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新途径、新路子,使之以群众喜闻乐见或迫切需要的形式出现,便成为思想理论工作者一个义不容辞的新课题、新任务。



表1   417例被调查者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年龄差异的比较

                人数      迷信观念                       迷信行为

                          X           S         Z       X         S         Z

青年组(30岁以下)143      7.084     4.814  }1.437     0.538    0. 758 }1.607

中年组(31~59岁)  160      7.913     5. 225            0.681    0. 788

青年组(30岁以下)  143      7.084     4.814  }5.015     0.538    0.758  }3.102

老年组(60岁以上)  114     10.632     6. 213            0.842    0.794

中年组(31~59岁)  160     7.913      5.225  } 3.808    0.681    0.788  }1.659

老年组(60岁以上)  114     10.632     6.213             0. 842   0.794

    P< 0.01

    表一中X代表平均数,反映某一样本人数回答某一问题的平均得分。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的比较

          人数   迷信观念                         迷信行为

                 X        S        Z             X        S        Z

小学以下  121    11.636   5.923  } 682.9       0.959    0.81  } 3.787

中学      225    7.258    4.771                0. 622   0.759

小学以下  121    11.636   5.923  } 6.801       0.959    0.81  } 5.542

大专以上  71     6.297    4.802                0.366    0.681

中学      225    7.258    4.771  } 1.472       0.622    0. 759} 2.678

大专以上  71     6.297    4.802                0. 366   0. 681

    P< 0.01



表3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的比较

          人数    迷信观念                     迷信行为

                   X        S        Z        X        S        Z

城市居民   219     6.306    4.432 }8.551    0.452   0.671}6.344

农村居民   198     10.657   5.787           0. 924  0.83

    P<0.01



表4   417例被调查者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性别差异的比较

             迷信观念                   迷信行为

             X        S        Z        X        S        Z

男(219人)  7.959   5.543 } 1.598     0.881  1.948  }0.7
女(198人)  8.828   5.551             0.702  0.8179



表5   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的相关(r)

             迷信观念         迷信行为

             N=417            0.494

    P<0.01


    作者简介:陈永胜,山东省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tianqunping + 5 + 5 听语是要佩服的,果老得要崇拜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7-2-28 15:53:13 | 只看该作者
科学与信仰——从爱因斯坦的宗教观谈起

爱因斯坦自少年时代起一直不信宗教,但他始终非常重视宗教问题,对宗教文化,对科学与信仰的关系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他关于宗教的一些论述经常被人们所误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经常利用伟大科学家的感召力来鼓动宗教狂热,例如邪教教首李洪志曾多次讲到:“爱因斯坦不是一般人,他发现了宗教甚至神学所讲的东西是对的。”“爱因斯坦已经走到人类科技认识的最顶点了,再往下研究发现宗教讲的完全是真的。近代有很多科学家、哲学家最后都走入了宗教。”本文从澄清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入手,考察科学与信仰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探讨科学与宗教趋和的可能性和条件。

    一、信仰是对非实证事物的坚信态度

    信仰,通常是指人所固持的一种坚信不移的态度,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支配自己言行的准则。但是,并非对任何事物的坚信态度都被称之为信仰。例如我对于太阳每天会从东方升起来这件事坚信不移,这一般来说不会被看做是一种信仰;或者,人们都坚信2×2=4,也不会被称为信仰。在这里实质问题并不在于所涉及的对象平凡抑或伟大,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一些确凿无疑的实证结果。在科学活动中,要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直接的经验知识材料,并且要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许多科学结论,例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这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而确认的经验事实,通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能够得到经验报告。许多科学假说的被证实,都是实证的结果,而人们作为科学真理来接受这些实证知识,是一种理性态度而不属于信仰。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信念若能得到经验和逻辑的支持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事实上,这只是极端理性主义者的理想追求,许多“对于我们的行为有必要而且起着决定作用的信念,并不能完全用这种僵硬的科学方法来寻找”。[1]人们通常把这些不能得到经验和逻辑支持的亦即非实证的信念归于信仰领域。一方面,不得不“满意于承认‘奇迹’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不能在合法的道路上进一步走得更远(证明其存在)”,[2]这正是信仰的基本特征。

    在这里划出了一条简明的分界线:信仰是相对实证而言的,它指的是对某些非实证事物所固持的坚信不移的态度。未经证明又不可不信,是为信仰。对各种实证结果深信不疑则不属于信仰的范畴。这里所说的非实证事物,不能理解成不可实证,更不是绝对或永远不可实证。事实上,有许多信仰对象是可以通过实证方法加以确认或者否证的,有些信仰对象以前具有非实证性,而后来逐渐成为可实证的了。相对于实证来界定信仰,只是指信仰不依赖于实证,它无须以实证为根据。

    对实证结果的相信与对非实证事物的信仰这两者是非常不同的。从实证的角度上看,只需一个有效的实验,或者一个符合规则的证明,就可以成为充分的根据,使得人人都会立刻由不信转变为相信,或者由相信立刻转变为不信。即使对于那些直观上令人难以理解的结果,例如几何空间的非欧性,以及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这样的转变也会立刻发生。但是信仰的形成或改变却不能如此简单。单纯用通透的道理劝说一个人改变信仰经常是难以奏效的,接连不断地遇到否证的经验事例,也难以动摇一种坚定的信仰。信仰不是沿着实证的途径形成的,而更多地是依靠人的阅历、悟性和情感的力量,靠长期的灌输性教育,靠训谕和戒律的强制性约束,靠不断重复而造成习惯性强化,来潜移默化地改造自我,消融自我,实现自我于信仰之中。

    宗教是信仰的典型范例,人们经常不作严格区分地把信仰和宗教用作可相互替代的同义词,每一种信仰和崇拜都被称为一种特殊的宗教。笔者认为,信仰应该被看做是一个比宗教概念的外延更宽的概念,宗教只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在宗教信仰之外,在有神论的信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非实证的对各种不同的崇拜对象的各种信仰,这种信仰既不是经验事实,也不是逻辑推论,而是依靠经验和思辨先验地给出的形而上的预见。

    二、科学也离不开信仰

    人们经常把科学与信仰看成不相容的,认为科学是纯粹实证的知识,科学与信仰即使不是必定相互排斥的话,也是相互无关的。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实证成分在科学理论的每一个环节里都可以分析出大量的非实证因素,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信仰,科学就寸步难行。

    (一)经验中隐含着大量的信仰因素。经验对世界的感受充满了空白和缝隙。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在伽利略时代,甚至连测量小于一秒钟时间的办法都没有,因此完全的实验基础根本无从谈起,科学必须经常使用大量的理想因素,用“最大胆的思辨”来弥补“经验材料之间的空隙”。[2]在这些地方,拒绝对非实证因素的信仰,科学就无法确认任何一个即使是最显然的事实。在人们通常认为是通过经验确认了某些事实的地方,实际上已经隐含有大量的信仰因素参与其中。

    (二)科学方法中隐含着各种默认的信仰前提。例如,当科学使用归纳法从我们对之有经验的事例推知我们对之没有经验的其他事例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默认了一个前提:未来必定会同过去一样或者相似。我们没有任何实证的根据,即没有经验上或逻辑上的充分理由相信这个前提。坚信归纳法的有效性包含着信仰的因素。

    (三)对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信任带有信仰的成分。在科学理论中,作为推理开端和最高前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被称为“尚未理解的东西的残余”,[2]因为它们在理论内部属于非实证因素:基本概念本身是不定义概念,它们的含义不能通过理论本身中的定义来把握;基本原理不是通过理论本身中的推理证明的结论,并且如爱因斯坦所说,也不是通过经验直接确认的事实陈述,从直接经验到基本原理的建立完全是非逻辑、非归纳的,而是直觉的,是“思维的自由创造”。[2]因此,对它们的信任不是基于充分的实证根据,而是带有信仰的成分。如彭加勒所说,是“我们的精神把绝对的价值归于它们”。[3]

    (四)“理论无穷解释序列”隐含着超实证的科学信念。科学的发展,理论的进步,必然引发一种无穷解释序列: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为解释事实和现象的原因,它们本身又是“尚未理解的东西的残余”,而这个尚未理解的东西又面临着新的解释,而解释的实质,就是提出一个更高的新原理,被解释的原理作为新原理的推论,或者说作为某种更普遍本质的具体表现,而成为可理解的;这种更高的新原理一旦确立,它们又会面对被解释的要求;如此持续下去,就形成一个无止境的序列,而不可避免地延伸到超实证的领域。为了回答不断提出的一连串“为什么”的追问,所需要的最后前提经常是同一定的世界观、科学世界图景或哲理观念相联系,这些前提表现为一些科学信念,它们不是通过实证途径获得,亦不能用实证方法来证明。从牛顿力学定律到分析力学的最小作用原理,再到马赫的思维经济原理;从量子力学诠释到玻尔的互补原理;从对归纳法的追问到普遍因果律和自然齐一性原理等等,都是理论无穷解释序列长入信仰领域的例子。

    当然,上述说到的只是一个方面的运动程序,除了科学总要不断产生出信仰因素这一面之外,事实上还有另一个沿着相反方向的运动程序:许多早先只能在信仰层次上谈论的问题,后来逐渐地转化成实证的问题了,如天体演化、人类起源等问题。就是说,信仰以及信仰与实证的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信仰可能会得到经验和逻辑的支持而转化为实证的结果,但同时新的信仰又会产生出来。所以,从理论无穷解释序列的长河中,完全实证的神话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五)在科学家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着类似宗教感情的科学信仰。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家中间普遍存在一种“宇宙宗教感情”,构成了科学探索的动力和动机。这种“宇宙宗教感情”,作为一种科学信仰,其内涵包括三个基本信念:

    第一个基本信念是“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爱因斯坦认为这种信念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他说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不仅始终是他自己心目中的一个最高目标,同时,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也深深地吸引着世世代代众多深受尊敬和钦佩的科学家,通过对这个“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的世界凝视深思而得到解放,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2]

    第二个基本信念是对“客观世界的高度规律性”(合理性、因果性、秩序、和谐)的深挚信念。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家中间普遍存在着一种有别于普通人的“宗教感情”:普通人的宗教感情一般都是对恩威的神的崇拜;而科学家则是对“普遍的因果关系”坚信不移,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感到狂喜和惊奇。同这种和谐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相比,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只能看做是它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反映。他说:“我的宗教感情”就是对“实在中占优势的那种秩序怀着尊敬的赞赏心情。”[2]

    第三个基本信念是对世界及其规律的可知性(可认识、可理解性)的坚定信念。爱因斯坦说:“在一切比较高级的科学工作背后,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并认为,“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任何科学工作,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2]

    爱因斯坦关于“宇宙宗教感情”的观点,如果抛开由于词汇意义所容易引起的种种误解,应该说是接近辩证唯物主义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相信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相信这个客观世界是有规律的;并且,相信世界的规律是可认识的,人的思想只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三、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宗教已经经历了从“恐惧宗教”(原始宗教)到“道德宗教”(文明人的宗教)的发展,这是民族生活的一大进步。在这两个宗教经验阶段中,宗教信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的特征”,即恐惧宗教和道德宗教都把信仰与一个照人的形象而想象成的上帝联系起来。展望宗教的根本目标,还有第三个也是更高的发展阶段,爱因斯坦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普遍存在于科学家中间的“宇宙宗教感情”,是对恐惧宗教和道德宗教的超越和提升,它作为一种科学信仰,体现了宗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代表了宗教的根本目标。这种信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提出任何关于神或上帝的明确观念,从而没有拟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相对应。[2]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是相对较低层次的宗教经验阶段发生的:信仰因果律的科学家“对那种由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观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2]因而,“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4]于是,爱因斯坦指出科学与宗教实现融合与和解的条件就是:随着宗教境界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淡化人格神的观念,直至宗教导师们“有魄力放弃那个人格化的上帝的教义”。[4]

    历史地看,宗教关于人格神的观念事实上是在逐步淡化着。并且,这种进步是在科学的推动下实现的。

    首先是,科学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从而能够削弱世上流行的迷信。许多浅薄的宗教谎言,如创世说、原罪说、末世论等,已经被科学彻底揭露,在今天很少有人再去认真对待这些幼稚的神话。它们对于追求完美和不凡的宗教来说已经越来越成为沉重而又尴尬的包袱,宗教急需摆脱它们以重塑自身的形象和理想。

    其次,科学通过不断揭示规律性和因果性,把人格化的上帝一步步排挤到未知领域。上帝在科学家(包括那些信仰他的科学家)那里得到的待遇经常是非常坏的:在科学家认为他们的定律起作用的范围内,他们对上帝的态度就十分不敬,在这些领域科学家绝不允许上帝再去随便插手。但是许多科学家默许,在某些未知领域想象一个万能存在者起作用是方便的,例如牛顿曾指派上帝对世界进行“第一次推动”。爱因斯坦曾针对这种情况指出:“固然,主张有一个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这种教义,决不会被科学真正驳倒,因为这种教义总是能够躲进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里去的。但我确信:宗教代表人物的这种行为,不仅是不足取的,而且也是可悲的。因为一种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站得住脚的教义,由于对人类进步有着数不清的害处,必然会失去它对人类的影响。”[4]

    再次,爱因斯坦指出,即便是单从道德的角度看,以人格化的上帝为核心的宗教基础也是不需要的。“一个人的伦理行为应当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以及社会联系和社会需要上;而宗教基础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死后受罚和希望死后得赏,才来约束自己,那实在是太糟糕了。”[2]在为美德而斗争中,宗教不应当总是依赖人格化的上帝的教义,而应当利用那些能够在人类自己身上培养出来的善、真和美的力量。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然而却是一个价值无比的任务。在完成了这种净化以后,宗教导师们必定会高兴地认识到: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4]

    最后,最重要的,科学以自身的最崇高的超个人价值替宗教清洗“拟人论的渣滓”,从根本目标上对宗教发生影响。爱因斯坦认为,宗教作为满足人的精神追求的“一条出路”,与艺术和科学是“同一株树的各个分支”,它们的根本目标都只在于追求高尚,使人的生活从单纯的生理存在中升华出来,把个人引向高度自由的境界。[4]从而,宗教信仰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是真正的宗教感情,不应停留在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神的盲目崇拜,只应在于最大限度地把个人从自私欲望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于那些超个人价值。重要的只在于这种超个人内涵的力量,以及对它的信仰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4]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2]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   彭加勒:《科学的价值》,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4]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作者简介:李振伦,河北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7-2-28 17:09:29 | 只看该作者
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7-2-28 17:1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2-28 15:07 发表
爱因斯坦对佛教的评论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 ...


哇,这个就叫做“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们对佛教也是赞叹有加,这些在自己领域里经过深入的研究后,并且对整个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尚且如此推崇佛教”呀,也太夸张了吧,这不过是做些评论么,我还以为爱因斯坦信了佛教了。

爱因斯坦原本就是无神论者,如果说他信神。那他信的是斯宾诺莎的神,也就是大自然的代名词,而不是超自然的、有人格和意识的、操纵着人类命运的神。

就是在54年,爱因斯坦写信说: “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

1953年7月17日爱因斯坦在给一位浸礼会牧师的回信中说:  “我不相信个体的永生,我认为伦理纯粹只是人类自身的关怀,并没有超人的权威躲在后面。”(以上摘译自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当然了,爱因斯坦本人信不信神,跟有神论是否正确无关。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行至水穷处 + 5 同意最后一句:)
tianqunping + 5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5 12:50 , Processed in 0.083420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