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要走向科学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24 18: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庭教育,通常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和年长者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庭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个乃至终生受教育的学校,家长则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生的老师,家长负有神圣的法律规定的教养责任。与其它形式的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的统一性使家庭教育永远具有连续性和渗透性。家长对子女的深刻了解和爱,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感染性。家庭教育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影响极大,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个性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情感模式、生活作风等,很多都是在家庭中被复制出来的。在这方面,任何教育机关都取代不了家庭的作用,也难与家庭影响相抗衡。实践证明,许多杰出人才的成功无不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而从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来看,其中也都存在着家庭的不良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人格能否完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受到重视并逐步走向科学化。

一、家庭教育观念要科学化

1. 家长要具有素质教育的观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都在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很多家庭却成了阻碍素质教育的“瓶颈”。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其实不然。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与社会成就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重要的是孩子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这是直接影响事业是否有所建树的基石。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整体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家长务必更新教育观念,将孩子从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心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孩子的整体素质,使其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因此,为了使孩子能适应将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家长应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2. 家长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平等的现象。如家长打着“爱孩子”、“为孩子好”的旗号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事,或将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强加给孩子,或根据自己的好恶标准任意奖惩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自由人来看待。孩子无论多么幼稚,他都是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权利,家长必须平等相待。只有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才能有利于孩子自主创新精神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孩子达到自律、自理、自尊、自强,而那种在父母诸如“去去,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小孩子懂什么?”“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必须⋯⋯”之类言语声中长大的孩子难免不使孩子产生怯懦、依赖、自卑等弱点。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作者将自己年仅五六岁的儿子介绍给美国成年人时,哪怕是作者的博士导师抑或牛津市市长,他们都会伸出手来象对待成年人一样与小家伙握手说:“你好!年轻人!”使孩子十分自然地把自己看成与成年人一样平等的人,并在这种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自尊与自信。

二、家庭教育内容要科学化

只有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才能使其得到整体提高、和谐发展。所以家庭教育内容也应该全面而科学,下面这几方面是任何教育都不能忽视的。1. 立德。柳斌同志曾强调:“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做人首先要立德,德是做人的根本。有德之人即使不成才,也是一个好人,不会对家庭、对社会造成什么危害。德是一种包容很大的品质范畴,但下面几种最基本的品质却是家长务必对孩子从小培养的。即有仁爱, 有礼貌, 有责任感, 合群,有信仰,做事有恒心, 俭朴, 勤奋, 勇敢等。2. 育心。中国孩子的聪明智慧是世界上出了名的,同时,中国孩子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了名的。根源在于“温室式”“包办式”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 在孩子心里培植了“病灶”,家长更没有意识到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是孩子顺利成长、积极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当务之急。作为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重视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培养。家长要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点和长处,肯定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价值感,形成自尊和自信。这是适应21 世纪所必须具备的特别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 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鼓励儿童大胆地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主动为儿童创造做“小主人”的环境和机会,给其以充分的理由,尽量创设使其个性充分发展的广阔天地。孩子讲民主,让他们参与家庭决策,鼓励他们自我锻炼、自我服务,并敢于对自我的选择和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 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平衡力。“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挫折注定要与人长相伴随。所以,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儿童心理承受力是促使他们勇于面对生活的必要内容和途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挫折并不可怕,而是人生走向成熟、成就事业的催化剂,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不要怕他们承受不了而令其逃避,要鼓励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并设法战胜它,并始终使自己保持开朗乐观、幽默风趣,教育他们热爱自然与生活,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4) 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开放的社会需要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对适应未来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家长要多创设孩子与人接触的机会,尤其鼓励他们与同龄人聊天、游戏等,并引导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出现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3. 学习。《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向全世界教育机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的激增及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兴起与发展,使得每个人必须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保证时时与变动不居的环境相适应。所以家长不能再满足于教给儿童多少知识,而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自己去学习,如何自己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这需要家长注重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1)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只有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才能求知若渴。孩子天性好奇、好问,家长一定要保护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导他们不断地去学习探索,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进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

(2) 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孩子学习方法比教给孩子知识有效得多。如美国学校在小学就教给孩子一些学习策略,教给他们怎样查阅资料、怎样利用图书馆等。我们的家长不妨从小就告诉孩子一些获得知识的方法。

(3) 激发孩子的潜能。家长要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创造条件使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潜能充分表现出来。对于他的劣势要想办法弥补。

(4) 培养孩子的创新素质。这要求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只有在这些能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说明孩子具有了创新素质,才能发挥他的创造性。

4. 健体。充沛的精力来自健康的身体。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强健孩子体魄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如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经常进行户外活动, 保持充足

的睡眠。

5. 劳动。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虽然人们都相信这是至理明言,但在孩子身上却忽视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劳动教育。家长不是怕孩子太小干不好就是怕孩子劳动耽误学习。据调查,中国城市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全世界最低的。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如自理能力差、不能吃苦、不珍惜劳动果实等) 却是令人震惊的。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日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我国家长也应该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先从自我服务开始,如整理自己的床铺、洗自己的衣服等。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每天负责一部分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洗碗、拖地、倒垃圾,节假日还可以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在劳动中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苦与乐,从而珍惜劳动成果、形成劳动习惯,尊重劳动者,并以劳动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

6. 审美。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生命质量,培养和发展个性中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善。一个人只有欣赏美、热爱美、追求美,才能创造美,才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所以对孩子从小就要进行审美教育。首先,家长要领孩子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风光,使之体验、欣赏并热爱自然之美。其次,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欣赏或学习音乐、美术、舞蹈、诗歌、书法等等,从而使孩子体验并创造艺术之美。再次,家长要教育孩子识别人性、行为的善恶美丑,从而培养孩子最本质的内在之美。美的教育要有美的感受,切不可对孩子强行施压,那种不顾孩子感受,强令孩子长期呆在画夹旁、钢琴前而令其苦不堪言的教育绝不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应以美的形式、美的内容去感染孩子,使孩子真正感受美、欣赏美、热爱美。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要科学化

1. 以身作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如果自己没有做到而去要求孩子,那么教育的力度就会大打折扣,尤其在德育方面。所以父母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另外,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得懂教育,所以父母必须学一些教育理论,以便科学育儿。

2. 循序渐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目前逼子成龙、拔描助长的教育现象并不罕见。这种违背儿童正常发展顺序的超前、超量教育,只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万物皆有序,儿童的身心发展自然也有其秩序,所以家长教育孩子要顺应儿童天性,符合客观规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要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正常成长。

3. 因材施教。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更何况生活在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其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家长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看人家孩子怎样便要求自己家孩子怎样,看人家怎样教育孩子便全盘拿来照搬照抄。家长应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从中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潜能、优势、短处等,然后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教育,令其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4. 理解、尊重、赏识。理解即能感知儿童世界,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能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尊重即能与孩子平等相处,将孩子看作是和自己一样具有权利、自由和独立人格的人,对孩子的不当只能指导纠正,而不是强迫、限制;赏识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是可以成功的,能随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能在孩子哪怕十分幼稚可笑甚至荒谬的一举一动中努力寻找他的可取之处进行鼓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5. 开放。目前许多孩子都被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每天接触的就那几个人,每天做的就几件事,这种枯燥单调的生活使孩子体会不到童年的快乐。所以家庭教育要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和决策;其次对同龄人开放,尽可能多地使其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游戏;再次是对社会开放,应带孩子多接触社会,领他们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开放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获得自由,拓宽生活空间,丰富生活内容,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社会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01:08 , Processed in 0.20231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