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8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该怎么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7 19:2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儿子8岁,上三年级了,自从上二年级以来,他像换了一个人,自制力差,说谎,厌学,依赖......我想也许是我们都太忙了,光顾工作而忽略了他,为此我特意申请了通宵班,腾出时间来跟他多相处,  可似乎没什么改变,我尝试和他沟通,道理也讲了,可他就是听不进去,我急了,打,骂都试 过了,可这只是暂时凑效,过后,他又旧态复萌,我知道打骂不好,可除了这样,我又可以怎样呢?我不想走上一辈的老路子去教育,可我的路又在哪里呢?有经验的父母,能指给我一条明路吗?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小小辣椒 + 10 + 10 先试着去了解他。。。
skyye + 5 + 5 到鼠目版看看,那里专家比较多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1-27 22:35:01 | 只看该作者
我儿子还未到幼儿园小班,没经验可谈,不过想知道,顶一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28 01:10:03 | 只看该作者
找准他厌学的原因,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30 18:08:36 | 只看该作者
不打,不骂,不讲大道理。这么大的孩子基本道理是懂的。陪着他,感受他的烦恼与快乐。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心。在老师、同学看不起他的时候,让他感到妈妈的爱及对他的信任。当然很难,过程会很长。建议去李跃儿网站。现在你和孩子的努力将决定他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31 09:10:34 | 只看该作者
先找找根源吧,孩子没有天生就爱说谎,厌学的。

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他,然后才能从问题根本入手,解决问题。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注和陪伴的,更需要信任,鼓励和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31 09:12:16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不能忽视了他周围的环境。。。 包括人文。孩子年纪小,所以自制力会差点,会受影响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31 10:17:06 | 只看该作者
老人有句话说:七八岁狗都嫌。
这是一个小学阶段的逆反期。请家长千万别着急,冷静的面对问题。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
这里转一段文字你看:
一般而言,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偏差行为目的有四个: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偏差行为亦可能有前述的四种行为目的,还加上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表现优越感等三种行为目的。

  (一)获得注意

  大多数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使得我们一提到这个目的就会与破坏性行为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孩子幼儿时期,其行为发展刚刚开始,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如果他成功的达到目的,那么他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孩子,甚至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或是非常的吹毛求疵和害怕失败者;如果他不幸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潜意识中他告诉自己:“既然建设性的行为无效,何不来个破坏性的行为试试看?”一旦成功的达到目的了,家中就又会多出一个不肯合作、过份依赖、不时制造问题、游手好闲的孩子。真碰到如此情形,父母亲一定得了解他们这种行为不过是要获得他人的注意而已。身为父母亲者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争取权力

  寻求权威的孩子们只有在他们觉得自己是老大时,才感到重要。这样的孩子只想为所欲为,通常他们内心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做任何事”或者“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即使父母成功的压制了他们,而这胜利却是短暂的,因为父母赢了面子却失了里子。确切的说,就是父母可能赢得了斗争,却赔上了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亲要切记:一旦斗争爆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当孩子反抗或挑战时,父母常觉得被激怒了,但尝试去纠正孩子的行动却很少成功。孩子会藐视或抗拒父母,并继续不可接受的行为,或者会暂时停止行为,然后则变本加厉。有些孩子在权力斗争中,会口是心非的依言行事,却在背后做出违背父母要求的行为,即所谓的“反抗式的顺从”。而在面对争取权力的孩子时,成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气,不要使自己也卷入权力斗争中。使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要求,只能加深孩子对权力的印象,深信权力很有价值,也更增加了争取权力的渴望。

  (三)报复

  通常权力竞争越演越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是受害者,当他察觉自己无法击败父母的权威时,就更为沮丧和气馁了。于是他转而以报复的方法,借着伤害别人,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企图以残忍和让别人讨厌为自己寻求一个地位,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如果报复的斗争在亲子之间持续不断,孩子就会感受到完全的失败,他们可能放弃或为不当的行为寻找借口。

  (四)自暴自弃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觉得他在“好”的社会里丧失了地位,他真的就干脆彻底放弃了,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终究是要失败的。他的自我概念逐渐变坏,于是他放弃一切有建设性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他会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是很糟糕的”等借口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的期望,他也可以藉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责罚的机会。但相对的可能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轻视,父母逐渐感到失望,自己也感到极度的不平衡,甚至因此结识不良游伴,逐渐发展不良行为,尽量在“坏”的社会里求表现,这个过程是一种恶性循环。假如父母及老师在孩子开始有如此迹象时,未做适当的处理,反而给了他增强的作用,让他更觉得自己是无药可救的,孩子越显得无助,也就更为自暴自弃,这时再想挽救他,为时已晚了。

  当妈妈告诉珊珊不能到屋外去玩时,她就发起牛脾气来。她竭力尖叫,甚至躺在地板上,变得歇斯底理。珊珊想随心所欲,因此她以权力的争夺来获得。“马上停下来!”妈妈喊叫。“我不要!”珊珊尖叫,斗争继续进行(显然珊珊已经赢了,因为妈妈失去了冷静)。妈妈重重地打了珊珊几下屁股,她哭闹得更凶了。最后,妈妈把珊珊关到浴室,在那儿她又足足哭了二、三十分钟。爸爸回家时,妈妈泄气地抱怨:“实在不知道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居然发了一整天的脾气。”

  让我们把上述“孩子的行为目的”,应用到孩子的行为问题上。珊珊为了能到外面去玩,想控制妈妈。当妈妈拒绝时,她就发脾气,企图逼使妈妈让步。妈妈不愿认输,再度拒绝了,又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狠狠的打了孩子。现在,珊珊不只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气恼,也因为妈妈对她权力的挑战有所反击而生气。因此她想报复,叫闹得更凶。结果是被关进浴室里。再将这场斗争做个摘要:

  1.珊珊要到屋外去玩(珊珊的第一个目标)

  2.妈妈拒绝了她的要求。

  3.珊珊发脾气,是想获得权力而随心所欲。(珊珊的第二个目标)

  4.妈妈接受了她权力的挑战,打了珊珊一顿,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控制。

  5.看到妈妈有力量反击,使珊珊真的生气了,以哭闹得更凶来作为报复。(珊珊的第三个目标)

  6.为了不愿认输,妈妈气得把珊珊关进浴室。

  7.为了不愿认输,珊珊继续哭闹喊叫。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珊珊的第一个目标背后还有其它两个目的:想要争取权力,同时想要报复。一旦刺激妈妈使她感到挫折,珊珊就表现了她的权力。她已经诱使高大、成熟的大人,像孩子似地争了起来。这样就“增强”了珊珊对权力的争夺。当珊珊继续尖叫,使妈妈更加生气,她是一个神经衰弱的人,珊珊的大力尖叫对妈妈是一个厉害的报复。在追求权力和寻求报复两方面,珊珊都得到了增强作用。下次再有类似情形发生,她可能会同样出招。妈妈不知不觉中已经教育珊珊多发脾气了。

  就上述所言,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或动机。不同的孩子可能采取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内心相同的目的。然而,孩子的行为目的会有变化,如幼儿时期大多的行为目的是获得注意,且开始呈现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之后,孩子获得注意和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持续,儿童阶段可能开始有报复和自暴自弃的行为目的;到了青春期和青少年时期,后二者行为目的更可能大量增加。因此,对这种行为目的的变化和辨认,我们不得不多加留意。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irene2974 + 2 + 2 我也得多注意这些!谢谢!
小小辣椒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31 10:19:34 | 只看该作者
当一个人成为父母时,莫名其妙的“优越感”随即产生,他们会赋予自己新的职责,并戴上“父母”这个面具。渐渐地,他们会一本正经的行事、言谈中都充分流露已经是为人父母的气息。进而他们忘了自己仍然是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就会有七情六欲,而且情绪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成为父母后就面临需承担重责大任的挑战,他们会认为必须言行一致,对每个孩子一律平等看待、疼爱,并且无条件的接受、忍耐、牺牲,完全将自己抛诸脑后。父母的一番美意是可以理解的,却往往带来反效果——因为要为他好反而破坏了亲子之间最亲密的关系,更不知如何积极地去发展亲子的新关系。

  英英每每犯错,无论是失手打破一个碗,或是考试考差了,都要承受妈妈沉重而冗长的责骂。

  今天英英在学校里不小心打破了个玻璃,她猜想老师恐怕已经给妈妈打过电话了。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真想逃跑,一走了之,但是又能走到哪儿去呢?只好硬着头皮,拖着步子回家。

  果真,一进家门,妈妈就拉开嗓门骂开了:“真是丢人丢到家了,还让老师打电话来,你要我把脸往哪里放?”英英心中七上八下,还没弄清楚老师到底对妈妈说了什么,这时爸爸正好下班回家,见到盛怒的妻子和发愣的孩子,叹了口气,丢下一句话:“你这孩子真是不学好,无可救药!”就回房里去了。

  那一刻,英英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英英的父母很少打孩子,但是责打在孩子心坎上的语言,却像鞭子一样令人既丧气又痛苦。他们不是不爱英英,只是他们心中有太多的律条,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太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良好,不愿露出瑕疵;而孩子的表现,正是他们的形象与尊严的代表,因为这种心态,难免在孩子有错时,夸大情绪地责备了。

  人的情绪一直是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就像行为一样,也是有目的的。当人根据自己的信仰和目标来行动的时候,情绪能供给所需的能源。偏偏“人”不论年龄大小,都会想办法逃避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信念,相信如何去生活最正确,依这种标准生活。若不是依这种标准过日子的人看起来好象做错事了、行为不当、或是很坏,至少没像依照我们方式那样活得好。因此,引起现今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信念就是,替对方的喜怒哀乐负责。认为爱他,就不该做出伤害他,让他伤心痛苦的事。

  寇夫曼在《快乐的共享就是爱》一书中曾说:

  “小孩受教最多的一个信念就是:”你让我不高兴。”这个观念暗示自己必须直接为他人的恶劣感觉负责。……大人的情绪不是根据自己的信念而有所反应,而是受到小孩子神话似的操纵……好象小孩真有这种能力。”

  孩子做了惹父母生气或伤心的事时,父母总是告诉他:孩子你错了!你该为我们的反应负责。生气的父母很少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理由,或是把这份怒气视作自己恐惧、价值观或期望下的产品,他们经常只是打骂孩子一番,告诉他们惹父母生气是不对的,而孩子也在这种信念下长大。罪恶感及恐惧就这样有效的控制了孩子,所以孩子也越觉得自己该为父母的不悦负责,似乎如此就“越不会做错事”。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应该为父母的感觉负责,那么这个信念当然也可以延伸成另一个相同的模式:别人该为我们的喜怒哀乐负责。自己痛苦了,自然可以责怪别人;但若相信自己该为别人的感觉负责,我们就将自我禁锢在罪恶感及责怪中,而不知自己有权利、也有责任为自己的选择作决定。

  因此,父母唯有了解情绪的主宰者是自己;自己的情绪产生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直接引发,而是通过自己的信念或想法。所以也只有父母体会到不放弃自己的权利,才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小小辣椒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2-2 16:55:18 | 只看该作者
孩子是我们永远的朋友,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和他沟通,不要给他造成威严感,试着慢慢了解他的想法,让他敞开心扉,应该不太难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20:25: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的良苦用心,我现在正在学习揣摸教孩子的正确方法,我相信如果的找到好的办法,孩子会一天天进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9:25 , Processed in 0.245422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