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江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书架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7:24:36 | 只看该作者
 《周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国经学高深的一门学问,也是最早指出宇宙人生奥秘的学问。你有四大理由典藏本书,一是显赫文化地位:十三经是传统文化构成的基础,而《周易》为群经之首。二精湛辩证思维:三立天之道,阴阳对立统一,启迪人们认识规律,把握未来。四是深刻人生体验:立人之道,以宽待人,以严律己,提高素养方可安身立命。居家收藏至宝:权威评释,精妙学问通俗呈现,居家收藏精品。

  通观《周易》,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实用,它对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哲学高度做了阐述,阐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充满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对伦理道德、思想方法、事物转化、新陈代谢、治军作战、刑事诉讼、婚丧嫁娶、夫妻关系、家庭教育、喜怒哀乐、居家旅行、生老病死,以及革故鼎新等,做了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论断,是我国古代实用性很强的生活教科书,是把抽象的哲理和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典范。

书摘
  “卦辞”是解释每一卦总的涵义。上古人关心的事情和现在人有所不同,他们最关心的事大概一是军事之事,仗打起来是赢是输,从哪个方向进军合适等等;二是行旅之事,出门吉不吉利,往哪个方向走安全等等;三是祀享之事,祭祀某个鬼神有没有用,选择什么日子献上祭品等等;四是婚姻之事,与某氏族的人通婚好不好,什么日子是好日子等等。所以我们看《周易》里的卦辞,大多数都是解释这几类事情的吉凶的。卦辞语言比较古奥,而且预言未来总不能太直截了当,所以卦辞都很难懂,也很玄妙。比如乾卦是“元亨利贞”,据古人注解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大意当然是极好,但为什么是极好,就得琢磨了。又比如说复卦是“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大意说利于出行,没有疾病,利于来钱,赚钱又没有风险,旅途平安。再比如说渐卦是“女归吉,利贞”,大意就是说女子嫁人,很吉利。但是,如果别人问的不是出行或嫁娶的事,那么筮者就要根据这些意思采取类推联想的方式加以解释了。我们常常在寺庙里看到求签的场面,签文上也许只有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但签书上却针对这一句有各式各样的回答,有“功名”、“生意”、“婚姻”、“求子”、“谋事”、“官习”、“失物”、“出行”、“疾病”、“家运”等等。《周易》的卦辞也是一样,卦辞虽然简单,往往只有寥寥几句,但因为它文字古奥,意义含蓄,所以可以让人自由解释,满足各式各样的疑问。
  “爻辞”是分别解释每一爻的涵义的,每一卦六爻,从下往上数。阳爻叫“九”,阴爻叫“六”,比如复卦就是“初九”、“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每一爻有当位、不当位的分别,阳爻应当在一、三、五等“单位”,阴爻应当在二、四、六等“耦位”,合则当位,不合便不当位。如渐卦,最下面的“初六”不当位,“六二”当位,“九三”当位,“六四”当位,“九五”当位,“上九”又不当位。筮者可以从当位、不当位的秩序、情形及变化中判断种种结果,爻辞就是从下而上一一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比如益卦,总的卦辞是“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就好比皇历里的“黄道吉日,利于出行”一样是好的兆头,但具体到每一爻又有种种分别,它第一爻是“初九”,阳爻,当位,爻辞就说:“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大意是说,初九这一爻,象征兴建各种大房屋等建筑必然获得成功,不会遭到挫折。)
  而它的第二爻是“六二”,阴爻,也当位,爻辞就 ……

全本周易家庭书架.jpg (81.99 KB, 下载次数: 0)

全本周易家庭书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7:26:36 | 只看该作者
 本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特征。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备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书摘
  【本经】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第2章
  【本经】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作为一个人如果能实行孝悌之道,却又喜欢冒犯上位的,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愿意触犯上位,而却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悌之道,就是仁的根本。”
  第3章
  【本经】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这样的人仁德是不多的。”

论语(外二种)家庭书架.jpg (67.26 KB, 下载次数: 0)

论语(外二种)家庭书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7:28:42 | 只看该作者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丰碑,是热爱中国文学之人的必读之物。本书把清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上疆邨民编选的《宋词三百首》和今人任中敏先生选编的《元曲三百首》辑录到一起,旨在给现代读者提供一道古典文学的盛宴。

  唐诗、宋词、元曲,是鼎立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而“唐诗”是唐代文学的最高标志。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为元杂剧,一为元散曲。

书摘 感遇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①,  春天的兰草葱郁繁茂,
  桂华秋皎洁。   秋天的桂花皎明净洁。
  欣欣此生意,   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
  自尔为佳节②。  各自适应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   谁知道那些林中隐士,
  闻风坐相悦③。  闻到了芳香深加爱悦。
  草木有本心,   花木的芬芳出于本性,
  何求美人折。   何求于美人赏识攀折。
【评点】
  本诗是作者遭贬责后,借歌咏兰桂,抒发怍者不求取悦于人、不求名利的高尚情怀。
  其二
  江南有丹橘,   江南一带生长的丹橘,
  经冬犹绿林。   经过寒冬还绿叶葱茏。
  岂伊地气暖①,  哪里是因为地气温暖,
  自有岁寒心。   全凭自己有耐寒本性。
  可以荐嘉客②,  本可以献给贵客佳宾,
  奈何阻重深。   无奈阻隔着丛山峻岭。
  运命唯所遇,   命运决定了这种遭遇,
  循环不可寻③。  循环的道理难以追寻。
  徒言树桃李④,  世人只是说栽植桃李,
  此木岂无阴。   难道丹橘就不能遮阴?
【评点】
  本诗借歌颂丹橘表达作者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全篇皆通过“借物言志”的比兴手法委婉传情含蓄有致。
  P16

唐诗宋词元曲家庭书架.jpg (76.16 KB, 下载次数: 1)

唐诗宋词元曲家庭书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7:30:29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蕴含着经验与真知。遗憾的是,历代史籍浩瀚,今人生活忙碌,何来时间去啃那皇皇巨著?即使时间充裕,又有几个人愿意皓首穷经?面对历史,望而却步或望洋兴叹恐怕都不是好方式。为此,本书绕开繁复艰深的典籍,撮重取要,以管中窥豹而知一斑的理念梳理历史,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勾画历史,帮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中华五千年间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从远古时期的黄帝大战蚩尤,到后来的武王伐纣;从春秋战国的诸国争霸,到秦汉的中原一统;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统一、对峙,到隋唐的盛世雄风……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重点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曾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和事。   这本《中国上下五千年》是融历史于故事的历史读物,使得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得益彰。内容以时间为经,以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纬,立体全息地描绘出一个个久远而又鲜话的年代。

书摘
黄帝战蚩尤
  5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在我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它们彼此间经过长时期的相互影响和争斗,有些逐渐融合了,有些发展起来。
  以炎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国西北的姜水附近,因而姓姜。他们是西戎羌族的一支,最早从西方游牧迁入中部,据说与随后迁入中部的黄帝部落有近亲关系。
  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国西北的姬水附近,因而姓姬。黄帝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后来率部迁徙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并在那里放牧牲畜和种植庄稼,繁衍生息,逐渐强盛起来。
  与此同时,在我国南部地区,有一个九黎族也强盛起来。九黎是9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各包含9个兄弟氏族,共81个氏族,他们的首领是蚩尤。在神话传说里,蚩尤虎背熊腰,氏族成员也全都长着猛兽的身体,平时以沙石为餐,铜头铁额,耳上生毛如剑戟。九黎族勇悍善斗,经常侵掠其他氏族部落,而被压迫者却无力抵抗,苦不堪言。
  蚩尤率领九黎族侵掠炎帝族,炎帝族被驱逐到涿鹿,只好向黄帝族求援。黄帝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于是联合炎帝族等许多部落与九黎族在涿鹿的田野上展开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关于这场决战,有许多的神话传说。黄帝族不但联合炎帝族等部落参加战斗,还放出了他们平时驯养的熊、罴、貔、貅、虎等6种猛兽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为图腾的6个氏族部落)。蚩尤士兵虽然勇猛,但遇上黄、炎二帝等部落联军的同仇敌忾、协同作战,再加上一群猛兽助战,再也抵挡不住了,纷纷败逃。
  在败逃中,蚩尤被迫请来“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间天昏地暗,浓雾茫茫,飞沙走石,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黄帝也不甘示弱,他一方面利用本部落发明的指南车在雨雾中指引士兵,追杀残敌,另一方面请天女“魃”下凡帮助驱散了风雨,顷刻间风停雨止,晴空万里。九黎族被打败,蚩尤也捉住后杀掉了。神话传说虽然有些荒诞,但它也反映出这是一场多么残酷激烈的鏖战啊!
  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被彻底打败了,他们一部分败回南方,一部分被俘虏,留在北方,成为“黎民”。而黄帝则受到中部地域许多部落的拥戴,威信日增。不久炎帝族与黄帝族又发生了冲突,经过在阪泉发生的3次战斗,炎帝族被打败,黄帝成了统治中原的首领。
  传说黄帝时代有许多发明:嫘祖(黄帝的正妻)养蚕、缫丝、织帛,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以及群众用玉制作兵器、造宫室、造舟、车、染五色衣裳等。这些传说说 ……

中国上下五千年家庭书架.jpg (86.43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上下五千年家庭书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7:32:4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部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通俗历史读物。它以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历史为主干,用简明、生动的评议概述一个个经典历史事件,并用明快、形象的笔法描绘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历史人物。本书文字精练,版式新颖,图片精美,更真实、更直观、更准确地展现了世界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程。   本书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大部分,以此为纵坐标,穿插了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及历史、人文景观,并配以大量精美彩色图片,诠释世界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

书摘
创世纪
  我们都习惯于一个星期有七天,每逢周末就休息。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星期为什么会有七天?在西方人奉为经典的《圣经》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和地,但一开始时地上并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虫鱼鸟兽,而是一片空虚混沌,又黑又冷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天立刻打开了,光由天上普照下来,为大地带来了光明。上帝称光为“白昼”,称暗为“黑夜”。傍晚的时候,上帝将光隐去,大地又变成一片黑暗。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区分,这是第一天。
  第二天,上帝创造了天上飘浮的白云、怒号的风和清新的空气。接着,按照上帝的命令,黑暗再次取代了光明,第二天就这样结束了。
  第三天,上帝创造了大海和高山。在海上,人能用肉眼看见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大船往往要航行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抵达对岸。高山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有的高些,有的矮些。除此之外,上帝地忽然之间,就让地上铺满了花、草等植物。上帝说“有”,它们就冒出来了,大地变得绚烂多彩。看,红色的玫瑰、白色的雏菊、黄色的金凤花与青翠的嫩草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接着,上帝说:“长!”树就从地里长了出来,许多美味的水果挂在枝头,有苹果、梨、李子、橘子等,、黑夜又一次来临了,第三天就此结束。
  第四天,上帝创造丫太阳、月亮和星星。从此太阳为地球提供光和热,太阳出来就是白天,太阳落下就是晚上。晚上有月光的时候就不太黑暗。上帝造了满天的星星,天越黑,星星就显得越明亮。当太阳第一次下山,天空中出现了漂亮的彩虹,景色异常美丽。太阳下山后,天再一次的变黑,第四日就此结束。
  第五天,上帝创造了空中的鸟和水里的鱼。只在刹那问,就有麻雀在树枝问穿梭跳跃着,飞来一只,又飞来一只。再看看水里,大大小小的鱼正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当太阳下山、黑夜来临的时候,鸟儿就飞回树丛,鱼儿潜回水底,于是,第五日就结束了。
  第六天,上帝创造出各种动物。一群绵羊在草地上吃草,一群牛在树阴下休息,大大小小的蛇盘绕在树上,勤劳的蜜蜂嗡嗡地忙碌着在花间采蜜。地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整个世界都在歌唱,赞美创造它们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不同的花草树木、空中的鸟、水中的鱼、地上的牛、羊、蚊虫和苍蝇……他看着这一切感觉非常好,一无所缺。
  第七天,上帝休息了,因为他完成了创造之工。于是,这一天也就成了后来的“休息日”。一星期七天,第七天是休息日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不过, ……

书摘 创世纪
  我们都习惯于一个星期有七天,每逢周末就休息。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星期为什么会有七天?在西方人奉为经典的《圣经》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和地,但一开始时地上并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虫鱼鸟兽,而是一片空虚混沌,又黑又冷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天立刻打开了,光由天上普照下来,为大地带来了光明。上帝称光为“白昼”,称暗为“黑夜”。傍晚的时候,上帝将光隐去,大地又变成一片黑暗。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区分,这是第一天。
  第二天,上帝创造了天上飘浮的白云、怒号的风和清新的空气。接着,按照上帝的命令,黑暗再次取代了光明,第二天就这样结束了。
  第三天,上帝创造了大海和高山。在海上,人能用肉眼看见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大船往往要航行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抵达对岸。高山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有的高些,有的矮些。除此之外,上帝地忽然之间,就让地上铺满了花、草等植物。上帝说“有”,它们就冒出来了,大地变得绚烂多彩。看,红色的玫瑰、白色的雏菊、黄色的金凤花与青翠的嫩草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接着,上帝说:“长!”树就从地里长了出来,许多美味的水果挂在枝头,有苹果、梨、李子、橘子等,、黑夜又一次来临了,第三天就此结束。
  第四天,上帝创造丫太阳、月亮和星星。从此太阳为地球提供光和热,太阳出来就是白天,太阳落下就是晚上。晚上有月光的时候就不太黑暗。上帝造了满天的星星,天越黑,星星就显得越明亮。当太阳第一次下山,天空中出现了漂亮的彩虹,景色异常美丽。太阳下山后,天再一次的变黑,第四日就此结束。
  第五天,上帝创造了空中的鸟和水里的鱼。只在刹那问,就有麻雀在树枝问穿梭跳跃着,飞来一只,又飞来一只。再看看水里,大大小小的鱼正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当太阳下山、黑夜来临的时候,鸟儿就飞回树丛,鱼儿潜回水底,于是,第五日就结束了。
  第六天,上帝创造出各种动物。一群绵羊在草地上吃草,一群牛在树阴下休息,大大小小的蛇盘绕在树上,勤劳的蜜蜂嗡嗡地忙碌着在花间采蜜。地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整个世界都在歌唱,赞美创造它们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不同的花草树木、空中的鸟、水中的鱼、地上的牛、羊、蚊虫和苍蝇……他看着这一切感觉非常好,一无所缺。
  第七天,上帝休息了,因为他完成了创造之工。于是,这一天也就成了后来的“休息日”。一星期七天,第七天是休息日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不过, ……

世界上下五千年家庭书架.jpg (77.54 KB, 下载次数: 0)

世界上下五千年家庭书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7:34:45 | 只看该作者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发展并完善了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影响了元、明、清各代散文创作,对当代散文创作也有重要借鉴意义。为学习八大家散文创作经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家庭书架”系列特推出《唐宋八大家散文》一书。   中唐的韩愈和柳宗元揭起了反对形式主义之风的大旗,他们强调文学要反映社会现象,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他们提倡学习先秦西汉时期的散文,抛弃骈文的文体枷锁。宋代的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文学主张,在他的倡导下,王安石、曾巩以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所写的散文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韩、柳、欧、苏等“唐宋八大家”的创作,使散文自秦汉之后出现了第二个崭新阶段

书摘
杂说一·龙说
  【佳作导读】
  《龙说》是与《马说》同一时期的作品。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名句英华】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古文原典】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日龙,云从之矣。
  【古文今译】
  龙吐气成云,云本来比不上龙神灵。可是,龙乘着那些云,邀游于浩瀚无极的太空,逼近日月,遮蔽光芒,震动雷电,变化神奇,雨浇大地,水漫山谷,云也算得上灵异了啊!
  云,是龙使它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就不是云能够赋予它的了。但是,龙没有云,就没法显示它的神灵了,失去了它所依赖的东西,真是不行啊!
  奇妙啊!龙所依靠的东西却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
  《易经》中说:“云跟着龙。”既然是龙,云自然会跟从它了。

唐宋八大家散文家庭书架.jpg (92.65 KB, 下载次数: 1)

唐宋八大家散文家庭书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7:35:55 | 只看该作者
  叩开历史门扉,尽享经典魅力!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我国古代谋略学的双璧,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极其深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伟大的兵法著作,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而《三十六计》则堪称一部奇书,它既讲兵家韬略,又大讲诡道,三十六之数又与《易经》的原理暗合。本书将这两部谋略学经典合二为一,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并配以精彩的战例和历史故事,使古典名著通俗化,趣味化。   法国的拿破仑将《孙子兵法》作为必备的兵书随身携带阅读,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威廉大帝悔称不早知有《孙子兵法》而战败。所以,世人公认,《孙子兵法》与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并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兵学名著,而《孙子兵法》早在两千年前就诞生了,影响更为深广。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备受各国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的青睐。它既可用于商业竞争的决策和参谋,又能为个人处世出谋划策。

书摘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本经】
  孙子曰:兵者①,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兵:兵士、兵器、军队、战争等,这里指战争。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重要领域和根本问题,是不可不加以认真研究的。
  【评析】
  在全书一开始,孙子首先指出了战争的严重性。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搞不好会导致国破家亡。因此,战争双方都希望一举战胜对手,增强国家实力。可是在现实中,战局往往变化多端,没有人能稳操胜券。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后果往往不堪设想,而胜利方也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
  五代时,宋太祖赵匡胤稳定了内部以后,准备出兵统一全国。打到最后,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两个国家。当时,南唐的国主是李煜,历史上称南唐后主。李煜平时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事一窍不通;既不诣事,又不识人,轻易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杀害了自己能征善战的大将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军压境之时,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光着身子自缚请降。这位精于诗词、音乐和书画的南唐后主,由于不懂得“存亡之道”,忽视国家的政治和战争,终于酿成了国破家亡的惨剧。
  因此,孙子在兵法开篇即郑重强调:战争关乎“死生”与“存亡”,不可不仔细思量和研究。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家庭书架.jpg (86.42 KB, 下载次数: 1)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家庭书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7:48:37 | 只看该作者
 本书为“家庭书架”丛书之一,收录了我国古代学术著作《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三部。
  翻开此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立即展开,让你看到国家之间、集团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与此同时,你也可以感受到书中文字的华丽流畅,描写的生动精彩,故事情节的完整曲折,以及人物刻画的细腻深刻,在读史的同时,也得到很高的文学享受。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记载了上至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间近300年的历史。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学说的代表作。相传是吕不韦召集门下三千宾客编纂而成,含8览、6论、12纪,共160篇。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以儒家为主流,以道家为基础,旁采名、法、墨、兵、农、阴阳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内容的理论体系,同时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文章明朗犀利,故事、比喻、议论有机结合;成书之后,曾在成阳市门发布公告,能增益一字者悬赏千金。
  汉兴起后,吸取亡秦教训,王霸并用,崇尚无为,与民休息,许多方面与《吕氏春秋》里表达的思想一致。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文献辑录,共33篇,490章,记述了从三家分晋到秦二世即位之间240余年的历史。相传为各国史官所作,后经刘向整理编辑后定名为《战围策》。全书为叙事体,以记言为主,以国分类,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之先河。

书摘
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出兵应战,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琦乡里人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做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庄公。
  [原文]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诀,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去同齐国作战?”庄公答道:“衣食一类用来安身的物品,茂不敢独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每个民众,他们不会跟从您去作战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宝玉和丝绸,我不敢夸大,一定要忠卖诚信。”曹刿答道:“这种小信不足以使鬼神信任,鬼神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不能一一审核,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民办事的表现,可以凭这个同齐国打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一同去。”
  [原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交战。庄公正想击鼓进兵,曹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了三通鼓。曹刿说:“可以出兵了。”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车轮的印迹,然后登上车,扶着车轼嘹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开始追击齐军。
  鲁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凭的全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的勇气耗尽时,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会取胜。大国用兵作战难以预测,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后来,我看出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望见他们的旗 ……

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家庭书架.jpg (78.32 KB, 下载次数: 1)

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家庭书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7:51:49 | 只看该作者
本书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五本书涵盖了我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精华要义。时代在发展,事实证明,思想上恪守着一份传统的现代人更能成为社会的栋梁,这也是我们辑录本书的目的。

  《三字经》是我国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童蒙读物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百家姓》也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蒙学读本,著者佚名。它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乏文理,但编排巧妙,读来顺口,便于记诵,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童蒙读物,是一部简约生动的小百科全书。《千家诗》大多是唐宋两代著名诗人的佳作,儿童自幼习之,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激发其读诗的兴趣。《弟子规》的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语行为提出要求,教以怎样待人处世,其核心思恕是孝悌仁爱。

书摘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夜里人贪睡,不知不觉天已亮,到处都能听到悦耳的鸟叫。昨夜朦胧中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春夜睡眠可真好,沾枕便是一个通宵。要不是给窗外的鸟儿们叫唤醒,诗人还不知已经天光大亮呢。听,外面鸟儿们叫得多起劲,啁啁啾啾,滴滴哩哩,各种唱腔,各种音调,远远近近,从四面八方传来,汇成一片优美悦耳的和鸣,一部丰富多彩的晨曲。不用瞧,也不用问,只凭鸟儿们的喧闹就能想到这是一个阳光明媚、花红叶绿的早晨。诗人忽然记起,昨夜睡梦中恍恍惚惚听到有风雨来过,那呜呜的风声夹着沙沙的雨声,经过这一番折腾,也不知有多少正开的花儿被吹落,过早地离开枝头。唉,但愿不是太多吧……这里,诗人凭听觉和回想描写了两种春之声:清晨鸟啼声,夜间风雨声。其中的感情是复杂而微妙的。诗人一觉醒来就听到一片百鸟和鸣的晨曲,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但记起夜间风雨声而想到会有许多鲜花天折,岂不是大煞风景?是的,生活从来就不是完美无缺的,所谓“十分春色”,只是人们的一种夸张,一种愿望。大概说来,总是既有清晨啼鸟,也有风雨落花,所以众人也是既有欢乐,也难免要叹息和悲伤。然而,春天毕竟是春天,纵有花儿被风雨打落,但春雨过后,便是鸟雀呼晴的早晨,大地上的鲜花不是会更加姹紫嫣红吗?细细品味诗意,我们对生活似乎有了一些新的领悟。
  P17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7:54:13 | 只看该作者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五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作了深刻大胆的揭露。
  《史记》写完后,并没有立即公诸于世,而是在司马迁死后多年,由他的外孙杨恽把这部书拿出来让人传抄。此后,《史记》就成为后世史家修史时的必读之作,也使得司马迁的大名弘扬干后世。

书摘
  【原文】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日:“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憎服,莫敢枝梧。皆日:“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译文】
  项羽对将士说:“我们大家是想全力攻打秦军,他却久久停留不向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都是芋艿掺豆子,军中已经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会宾客,他不率领部队渡河去从赵国谋取粮草,同赵国合力攻打秦国,却说‘利用秦军的疲惫’。凭着秦国的强大去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那结局必定是泰国打败赵国。赵国被攻占,泰国就更加强大,到那时,还说什么利用秦国的疲惫?再说,我们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怀王寝食不安,集中了境内全部兵卒粮饷交给上将军一个人,国家的安危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可是现如今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现在他已经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了。”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军帐中,斩下了他的脑袋,出来向军中发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处死他。”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谁敢抗拒,都说:“首先把楚国扶立起来的,是项将军家。如今又是将军诛灭了叛乱之臣。”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一直追到齐国境内,把他杀了。项羽又派桓楚去向怀王报告情况。楚怀王无奈之下让项羽作了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属了项羽。

史记家庭书架.jpg (83.41 KB, 下载次数: 1)

史记家庭书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30 , Processed in 0.083562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